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隧道防坍塌施工方案
2025-09-29 10:41:19 责编:小OO
文档
新建铁路大理至瑞丽线保山至瑞丽段土建3标

保山隧道防坍方施工方案

1编制依据

(1)《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TB10121-2007/ J721-2007);

(2)《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04-2008);

(3)铁路隧道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TB10304-2009);

(4)保山隧道施工图纸、设计文件和地勘资料;

(5)保山隧道设计地质水文情况、设计初始风险评估意见、设计不良地质情况、设计施工方法;

(6)云桂云铁工〔2014〕118号文云桂铁路云南公司关于发布《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管理细则》的通知;

(7)保山隧道施工组织设计。

2 工程概况

2.1设计概况

保山隧道位于保山~霍家寨~蒲漂区间,霍家寨车站位于隧道内,设计时速140km,除霍家寨车站范围采用车站衬砌外,其余均为单线。隧道进口里程D1K136+600,出口里程D1K152+697,全长16097m。隧道最大埋深1010m。全隧除进口D1K136+600~D1K137+162.92段位于半径R=2800m的左偏曲线上,洞身D1K152+017.45~D1K152+692.70段位于R=5000m的左偏曲线上外,其余地段均位于直线。隧道内线路纵坡为人字坡,其中进口上坡段长度3.1km,洞身及出口下坡段长度12.997km,洞内线路纵坡及长度里程从小到大分别为12‰/250m,4‰/2850m,-8‰/400m,-20‰/600m,-23.5‰/7200m,-18‰/600m,-6‰/1250m,-18‰/600m,-23.3‰/2347m。隧道进口接路基,出口接小寨子大桥。为满足工期要求,缓解施工通风压力,以及解决施工及运营期间的排水问题,并结合隧道防灾救援疏散工程设置需要,保山隧道辅助坑道设置为“两平一斜一横”,辅助坑道均采用无轨运输方式。进口平导长2742m,斜井长10m,横洞长1920m,出口平导长6393m。

2.2工程地质及水文

2.2.1地质特征

隧道横穿怒山山脉,属高中山剥蚀地貌,沟谷纵横,地形起伏大。隧道进口位于保山盆地边缘,地面高程约1700m;出口位于小寨子村寨旁,地面高程约1484m;测区内最高峰约2500m,相对高差约1120m,隧道最大埋深约1010m。测区属于怒江水系,以张家山—松窝头山—猎户山—侯家山为地表分水岭,东部沙河、岩菁河等属于东河水系;西部霍家寨沟、白岩河,水长河等属于水长河水系。测段内多被第四系坡残积粉质粘土覆盖,一般厚0~3m,局部较厚,基岩零星出露。斜坡地带地表多为松林或杂木,局部平缓处被垦为旱地。自然坡度一般15º~45°,局部陡壁,植被发育。隧道进口端位于保山坝区,交通方便;出口端位于小寨子。

地质构造。隧区位于保山—施甸南北向构造带。以保山盆地为中心,一系列南北向构造环绕其周围,呈近菱形。保山西部为复背斜。受歹字形构造体系、纬向构造体系应力场的制约、迭加、改造,西部形成密集的弧形褶断带。隧址区整体位于复背斜核部区域,隧址区发育的大宝盖向斜、茶核桃树背斜为保山复背斜核部发育的次级褶被。隧址区受东西向应力场的制约作用、发育东西向平移断层,对原有南北向断裂产生破坏走滑。因此隧址区受多次构造应力作用,挤压,揉皱破坏严重,断裂、褶皱、节理密集带极为发育。隧道穿越大宝盖向斜、茶核桃树背斜两个褶皱构造,鸭子塘断层、马鹿场断层、岩菁断层、三眼井断层四个断裂构造。

地震动参数。隧道区地震平均峰值加速度为0.20g,地震动反应波普特征周期为0.45s。

主要的褶皱及断层如下:

①大宝盖碗状向斜:线路地表与轴线相交于DK141+360,轴向与线路交角约70°,线路洞身与向斜轴部相交于DK141+450,向斜轴线大致呈NW向延伸,核部地层为O1l砂岩、石英砂岩、页岩夹灰岩透镜体,两翼地层由O1m石英砂岩,砂岩夹页岩以及O1y石英砂岩夹灰岩、页岩组成,两翼产状起伏较大,其中NE翼产状N21ºE/38ºNW,SW翼产状N20ºW/32ºNE,两翼产状总体较缓。NE翼被马鹿场断层切割破坏,SW翼被岩菁断层和三眼井平移断层切割破坏,背斜中部由于受到区域纬向应力作用,O1m、O1y地层发生平移错动。

②茶核桃树背斜:位于中寨—庄房一带,轴向NE向,背斜中部被NWW向三眼井断层切错,并被茶核桃树古滑坡掩盖。背斜核部地层为O1m泥质粉砂岩、灰岩夹页岩、砂岩,两翼由O1l灰岩、砂岩夹页岩组成,两翼倾角38º~42º受断层影响,两翼岩层产状零乱。背斜在庄房以北倾没,倾没段倾角20º为一短轴背斜。背斜轴部与隧道地表在DK149+370附近相交,交角50º,洞身段在DK149+310附近相交,物探显示主要为四级异常带。背斜核部岩体较为破碎,对工程有一定影响。

③鸭子塘断层:断层走向约N60ºW,倾向NE,倾角60º~80º,为一正断层,破碎带宽50~100m,两盘地层均为O1l砂质页岩,条带状杂砂岩、粉砂岩等。线路与断层于地表DK138+270,交角约63º。洞身段线路与断层分两支相交,分支一相交于DK138+130~DK138+140,长约10m, 分支二相交于DK138+206~DK138+230,长约24m。断层带岩性破碎,且为正断层、张性裂隙发育,为富水构造。

④马鹿场断层:呈NW向沿马鹿场北冲沟发育,断层两盘地层均为O1m、O1l地层,断层造成地层重复。断层面倾向NE,倾角60º~70º,为一正断层,地表延伸约6km。两盘岩石破碎,发育崩塌体,破碎带宽20~100m不等,断层角砾胶结疏松。线路在地表于DK139+000~DK139+100与断层相交,断层走向与线路交角42º,线路在洞身段DK138+860~DK138+940与断层相交,长约80m。断层带岩性破碎,且为正断层,张性裂隙发育,为含水断裂,断层深部切穿底部O1y地层岩溶含水层,断层为导水通道。

⑤漫塘断层:断层走向约N50ºE,断层面陡倾,主要为平移性质,错动了O1y、O1m、O1l等地层,平距达500m,沿断层发育宽20~50m的挤压破碎带,为一右行走滑断层。断层位于大宝盖向斜中部,为纬向应力场作用向,产生右行走滑平移。断层与隧道不相交,位于隧道右侧约500m,对隧道工程影响较小。

⑥岩菁断层:为区域性断裂,走向近南北向,倾向东,倾角57º~80º,为一逆断层,构造角砾岩胶结密集,为隔水断层。断层破碎带宽度50~200m,延伸长度大于15km,断裂南段被三眼井断层切错成南北两支,北段局部被第四系掩盖。断面上物探异常显示较为明显。断层与线路两次大角度相交。线路地表于DK147+300处与岩菁断层北支相交,交角55º,于DK147+520处与岩菁断层南支相交,交角46º。洞身段只和岩菁断层北支相交,相交段落DK147+205~DK147+260,长约55m。断层带岩体破碎。

⑦三眼井断层:断层走向近东西向,破碎带宽度50~150m,该断层为右旋平移断层,断层面倾向SW,倾角约70º,与线位交角约为45º,构造角砾岩胶结疏松,为导水断层。三眼井断层切错岩菁断层成南北两支,错距达150m。线位与断层地表相交于DK147+420附近,洞身段与断层相交于DK147+480~DK147+570,长约90m。断层与岩菁断层破碎带距离较近,受多次挤压破坏,岩体较为破碎。

⑧小寨子正断层:断层产状N80~85ºE/70~80ºSE,断层破碎带宽20~50m,断层区域延伸长度大于5km,受断层影响,断层两盘岩层产状差别较大,下盘岩层产状主要为:层理N65ºE/40ºNW;上盘岩层产状主要为:层理N12ºW/65ºSW、N40ºE/45ºNW、N7ºW/53ºSW。线路与该断层呈35º交角,地表于DK152+810~DK152+840m小寨子大桥穿过断层。断层距离约60m。

2.2.2水文特征

(1)地表水

隧址区属怒江水系,以张家山—松窝头山—猎户山—侯家山为地表分水岭,东部沙河、岩菁河等属于东河水系;西部霍家寨沟、白岩河、水长河等属于水长河水系。隧址区东部隧道横穿沙河及多条山间溪沟。地表分水岭为沙锅山大坡,最大标高为2445m,地表里程DK147+200以前段河流及沟水主要向东流,以后段主要向西流,均属怒江水系,最终向怒江汇流。区域内主要河流为沙河,沙河流向为近南北向,起点为保山西北部黄草坝一带,流经青岗坝、朝阳寨、两岔口,流进保山盆地,长度大于10km。沙河两侧发育多条支沟,在两岔口处,隧址区内另一主要支流,岩菁小河汇入沙河。岩菁小河,流向为北西—南东向,起点为老尖山一带,流经上岩菁、下岩菁,汇入沙河,长度大于5km。DK147+200以前段东向河流支沟为:红庙洼子、白房沟、架子塘沟、马鹿场沟。河流切割较深,常年有水,长度为2~5km,沟谷内植被发育。

隧址区西部河流主要由东向西流,河沟主要是白岩河和霍家寨沟、水长河。霍家寨沟和白岩河都为水长河支沟。大长水河起点为线路附近庄房一带,向西流经岩井坝等地,长度大于10km,最终汇入怒江。

(2)地下水

本隧区地下水主要为土层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断裂带水、岩溶水为主。

土层孔隙水主要赋存于保山盆地以及沟槽内土体中,水量不大。基岩主要为砂岩、泥岩等,由于裂隙发育,砂岩含水及透水性较好,基岩裂隙水较丰富。断裂带水主要赋存于断层破碎带中,一般水量较大。岩溶水主要赋存于岩溶暗河管道以及岩溶裂隙网络内。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及河水补给,同时也向河流排泄。

①第四系松散土层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坡面及槽谷中的第四系坡洪积残坡积层中,该类地下水受第四系分布面积及厚度控制,隧区此类岩土层覆盖面积小且厚度小,一般为0~2m,局部2~5m。该岩土层富水性差,水量贫乏,受大气降水补给。

②基岩裂隙水。基岩裂隙水主要分布于玄武岩裂隙中其水量大小主要受岩层分布面积及裂隙率控制。隧道区域内穿越地层多为玄武岩,由于玄武岩岩体受构造影响,岩体较破碎,岩体内裂隙形成了良好的地下水含水体,在浅表范围内,地下水较为丰富,但在较完整的弱风化层中,裂隙封闭,储水条件较差,水量较小。

③隧道涌水量预测。保山隧道预计正常涌水量约为70000m3/d,最大涌水量约为105000m3/d。隧道段以滴水、渗流为主,遇裂隙密集带可能发生淋水及小股状涌水。

2.2.3 不良地质及特殊岩土

本隧不良地质为岩溶、滑坡、岩堆、高地应力、顺层偏压,特殊岩土为松软土。

(1)岩溶

区段内可溶岩主要为奥陶系下统岩菁组(O1y),老尖山组(O1l)西区、漫塘组(O1m)西区地层。测区地表可溶岩出露面积较少,主要以夹层或者条带状分布。区域内地表岩溶现象不发育,地表仅局部地段见有小溶孔、溶沟、溶痕等现象。而区内两个大型地下岩溶管道的存在表明地下岩溶较为发育。测区主要发育两个暗河管道:朝阳寨—易罗池暗河位于大宝盖向斜,暗河入口在朝阳寨附近,暗河出口在龙泉门公园,出口流量约为440l/s;下岩菁—响水洞暗河位于青草坝—朝阳寨背斜西南翼,暗河入口位于下岩菁附近,暗河出口在大水井附近,出口水量约1000L/S。

(2)滑坡

隧址区共发育滑坡26个,线位附近主要有3处滑坡分别为:漫塘古滑坡、白岩河滑坡群、小寨子滑坡。

(3)岩堆

马鹿场岩堆:位于线路DK138+760~DK139+100段,岩堆宽约132m,长约995m,地面自然横坡10~30,植被较差。该岩堆目前稳定,未见失稳,位于隧道洞身上,隧道埋深约130m,岩堆对隧道工程影响不大。

(4)岩爆及软岩大变形

①岩爆:本隧洞身穿越地层岩性为(O1l)石英砂岩,砂岩等,(O1y)石英砂岩夹灰岩、页岩,岩质较硬。可能存在岩爆段落为:D1K142+200~D1K142+250,D1K142+500~D1K142+625,D1K142+775~D1K142+850,D1K145+450~D1K145+775,D1K145+825~D1K146+280,D1K146+330~D1K146+550,D1K146+600~D1K146+900。

②软岩大变形:根据大变形的危害情况。可分为大变形轻微、大变形中等、大变形严重三种,隧道可能发生软岩大变形段落见下表。

    隧道软质岩大变形预测段落一览表

序号里程长度(m)

变形等级围岩等级备注
1D1K141+450~D1K141+52575轻微V构造影响重,岩性破碎
2D1K142+350~D1K142+450100中等V物探解译断层破碎带
3D1K142+625~D1K142+775150轻微V构造影响重,埋深大
4D1K144+850~D1K144+90050轻微V构造影响重,岩性破碎
5D1K145+775~D1K145+82550轻微V构造影响重,岩性破碎
6D1K146+280~D1K146+33050轻微IV、V

岩性完整,埋深较大
7D1K146+550~D1K146+60050轻微IV、V

岩性完整,埋深较大
8D1K147+200~D1K147+300100轻微V断层破碎带,岩性破碎
9D1K147+470~D1K147+570100轻微V断层破碎带,岩性破碎
(5)顺层偏压

D1K150+500~D1K152+705段隧道左侧存在顺层偏压。段内主要以砂岩、泥岩、页岩等软质岩为主,节理裂隙发育,基岩风化差异较大,局部含有全风化(W4)泥岩夹层。隧道进口风化层稍厚,岩层缓倾,存在仰坡顺层,边坡开挖需做好防护。2号横洞洞口横坡与地层产状交角小于40º,存在仰坡顺层,边坡开挖需加强防护。3号横洞出口地层产状与线路交角小于40。横洞出口段左侧(面向大里程方向)存在顺层偏压,边坡开挖易引起表层溜塌,开挖需加强防护。

(6)特殊岩土

松软土:为<4-2>、<6-3>层松软土、黄褐色、软塑状、土质较纯,黏性稍重,透镜状分布于隧道进口前D1K136+390~410段,以及隧道出口渣场,层厚0~2m,局部稍厚,该层呈透镜体分布,为季节性松软土,雨季时面积及厚度会有所增加,松软土含水量中,承载力低。

3 隧道施工坍方原因

隧道属于地下工程,在开挖后,原有的岩体结构和受力平衡被破坏,岩体在自重的作用下,应力重新分布,构成新的受力平衡体系,因此准确掌握地质情况,充分了解围岩的性质和自稳能力,以采用合理有效的开挖方法和支护措施,不仅能有效预防隧道坍方的发生,还能保障工程施工安全、工期和节省工程投入。

3.1地质因素

 隧道在设计中时,对隧道设计的地质勘探,仅有的几个勘探钻孔很难准确的掌握隧道岩体的岩性、断裂构造和节理裂隙发育情况,岩石的类型虽易判断清楚,但断层节理发育情况却是千差万别。因此在隧道施工中,局部地段地质构造变化、断层破碎带、软弱夹层等工程地质条件变化,如果施工预防措施不当、不及时,极易造成隧道坍方事故。

3.2水文因素

水是隧道施工中最难控制的因素之一。在隧道施工中,对水的作用切不可忽视,地下水是一个体系,随时随地都在变化,受地形、地貌、地质、气候等条件影响。在隧道施工中,由于岩土中水的变化,水沿岩体软弱面流动,破坏岩体组织,造成岩体失稳而发生坍方事故;雨水渗入断裂带及裂隙后形成滑动面,岩石相互滑动,内力挤压变形也易造成坍塌。

3.3人为因素

在隧道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人员对地下工程地质情况不了解,忽视围岩细微变化,对围岩自稳能力过高估计,造成思想上的麻痹大意,对不良地质地段没有采取合理的开挖方法,支护不及时,在开挖时,爆破对围岩的扰动过大,开挖后围岩暴露时间过长、风化程度加剧,造成应力重分布,使得原来不应坍方段,因岩体失稳而产生坍方。人为因素造成的塌方着重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3.3.1施工工艺

在隧道施工中,正确的施工工艺是控制坍塌事件的关键。施工过程中盲目的采取单一的施工方案或施工方法,不根据现场实际地质情况和地层变化情况及时修改施工方案和施工参数,造成施工方案或施工方法不适应现场实际地层,施工参数满足不了施工防护要求,有可能导致坍塌事故。

3.3.2地质超前预报和监控量测

地质超前预报和监控量测是施工的重要环节。地质超前预报工作应在隧道开工后不间断进行。在隧道施工中,监控量测必须按施工方案及规范要求进行,施工中往往因监控量测不到位,布点、量测等不准确或不符合要求,对施工起不到指导性作用,造成坍方。

4隧道施工预防坍塌措施

4.1隧道坍塌前征兆

围岩的变形破坏、失稳坍方,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量变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围岩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特征及岩石力学上反应出一些征兆。根据这些征兆来预测围岩的稳定性,进行地质超前预报,从而保证施工的安全,防治隧道坍方。围岩的变形破坏,失稳坍方有如下一些征兆。

(1)遇特殊和不良地质条件,如断层及其破碎带、滑动层、溶洞、陷穴、古河槽、堆积体、流沙、淤泥、地下水、松散地层等稳定性差的围岩。

(2)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如干燥的围岩突然出水,地下水突然增多,涌水量增大,水质由清变浊等是即将发生坍方的前兆。

(3)开挖面上有可能不稳定岩体的出露,尤其是小断层或其他软弱结构面和围岩的节理裂隙构造的出露处,往往是围岩局部坍方的部位。

(4)拱顶不断掉下小石块,甚至较大的石块相继掉落,预示着围岩即将发生坍方。

(5)岩石裂隙周围出现岩粉或洞内无故发现有岩粉飞扬时,也说明可能即将发生坍方。

(6)围岩发生裂缝,并逐步扩大,很可能发生坍方。

(7)支护受力变形发出声响时,说明围岩受力增大,有坍方的可能。

(8)喷射混凝土出现大量的明显裂纹,亦说明围岩压力增大,有可能出现失稳坍方。

(9)围岩或隧道支护,拱脚附近的水平收敛大于0.2mm/d,或拱顶下沉量大于0.1mm/d,并继续增大时,说明围岩仍在发生变形,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4.2隧道坍方预防措施

4.2.1超前地质预报措施

根据本工程区域内地质资料,结合现场实际考察分析结果,保山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方案采用地质描述法、物探法、超前钻探法等,现场施工应严格按照“保山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方案”实施,做好隧道施工地质超前探测工作。通过超前地质预报探测,提前揭示掌子面前方围岩的软硬、涌水、溶洞、溶墙、暗河等,提前采取预防措施。为正确地选择开挖方式,施工方法,支护参数设计提供依据,切实指导现场施工。

4.2.2围岩监控量测及洞内观察

现场监控量测,是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对围岩和支护系统的稳定状态进行监测,为喷锚支护和二次衬砌的参数调整提供依据,把量测的数据经整理和分析得到的信息及时反馈到设计和施工中,进一步优化设计和施工方案,以达到安全、经济、快速施工的目的,隧道围岩量测是施工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施工安全和质量的保障。

(1)现场监控量测的作用

①了解围岩,支护变形情况,以便及时调整和修正支护参数,保证围岩稳定和施工安全;

②提供判断围岩和支护系统基本稳定依据;

③依据量测资料采取相应措施,在保证施工安全的前提下加快施工进度;

④积累量测数据资料,提高施工技术水平。

(2)洞内观察

隧道开挖后,立即进行工程地质状况的观察,内容包括:工作面附近围岩岩性,断层破碎带,变质带及岩石种类的观察;节理发育程度、接触面充填物的性质,开挖面稳定状态的观察;开挖面有无松散坍塌剥落现象,有无地下水等现象。以上观察内容均需做好记录。

初期支护完成后,对初期支护的状况进行观察,内容包括支护锚杆是否被拉曲,喷射混凝土是否产生裂缝,剥离和剪切破坏,钢拱架支撑有无被压弯曲现象等。洞外观察包括对洞口情况,地表沉陷,边坡及仰坡的稳定性以及地表水渗透等的观察。

①工程地质与支护状况观察

隧道开挖工作面的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观察和描述,是确定围岩设计情况是否和实际相符,判断围岩稳定性和预测开挖面前方的地质条件;开挖工作面附近初期支护状况的观察和裂隙描述,对于直接判断围岩的稳定性和支护参数的检验也是必不可少的。

②洞内观察项目

a 开挖工作面观察应在每次开挖后进行,包括围岩岩性、岩质、断层破碎带、节理裂隙发育程度和方向、有无松散坍塌、剥落掉块现象、有无渗水等;

b 在节理、裂隙发育的镶嵌状、块状脆性硬岩地段重视观察围岩节理、裂隙走向及发育程度,对易引起坍塌的岩块及时进行锚杆支护或喷射混凝土封闭;

c 对已经施工段的观察每天至少应进行一次,主要观察喷射混凝土、锚杆、钢架和二次衬砌等的稳定状态;如喷射混凝土产生裂隙、剥离和剪切破坏、拱架支撑是否压屈、二次衬砌是否开裂等;

d洞外观察重点应在洞口段和洞身埋深较浅地段,其观察内容应包括地表开裂、地表沉降、边坡及仰坡稳定状态、地表水渗透情况等;

e常用观察手段:目测,或借助相机、地质罗盘、手电筒等工具。

③报告制度

使用监控量测数据均应输入计算机,用专门程序进行计算处理,分析数据变化的趋势,按时报出周报、月报等,必要时针对变化较大的点报出专门分析简报。

4.2.3隧道防坍塌施工措施

(1)开工前准备工作

①制定周密的施工组织方案。施工方案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制定,充分考虑隧道开挖观察施工的安全,制定合理的施工措施,防止隧道开挖坍方。

②安全防护措施配置齐全。隧道施工所需要的各项安全防护材料、设备、机械器具等应在开工前配置齐全,并定期检查,确保使用状态良好。

③班前教育。开工前必须对作业人员进行班前教育,提高作业人员对防坍方等施工的意识,做好施工安全技术交底等。

(2)洞口施工防坍塌措施

作好洞口防护措施及防排水措施,避开雨季施工,预防洞口滑坡。

(3)隧道洞身施工防坍塌措施

复杂软弱地段地层一般遵循“先预报、多分部、短进尺、弱爆破、强支护、快封闭、勤量测”的原则,洞身施工时,应根据实际地质情况,本着经济合理的原则,选择合理的施工措施,严格按照施工工艺、施工程序施工。

隧道施工带班人员应随时观察洞内掌子面、仰拱及后部围岩的稳定情况,掌子面岩层变化情况等,为隧道地质预报人员及监测人员提供第一手资料。如掌子面围岩变化或洞内围岩有异常变化、涌水、突泥等现象时及时上报,经专业技术人员确认,采取合理措施后,方可继续施工。

①隧道施工掌子面防坍塌措施

掌子面的稳定是安全施工的前提条件,对于粘聚力小的砂土围岩,应选用辅助施工方法,如超前支护、开挖面喷射混凝土和安装锚杆等。隧道施工掌子面防坍方,应根据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情况,结合开挖面实际地质情况,严格按照隧道施工方案,采用有效合理的超前支护、预加固措施。施工中严格控制各开挖分部循环进尺,开挖和支护工序必须衔接紧密,以减少围岩变形。

a 在接近断层及接触带时,加强地质预报,结合管棚、小导管、炮眼钻进及岩性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判定开挖前方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围岩松动情况及围岩类别,提出合理性施工方案建议。

b 超前支护:施工方法主要有超前管棚、超前小导管、预注浆等几种施工方法。

c 减少循环进尺,采用无爆开挖或松动爆破,尽量减少对围岩的扰动;洞内配备足够的装土草袋、木料;一旦发现掌子面坍方或有坍方征兆,立即撤出所有人员及机械。

d 及时支护,做到即挖即护。

e 加强施工组织管理,严格施工工序,并组织好物资供应工作。

f 松散地层施工:松散地层的主要特点是稳定性差,结构松散,若有地下水时,施工中极易发生坍塌。若遇上这种地层,主要是应减少对围岩的扰动,施工中可采用先支护后开挖,密闭支撑,边开挖边封闭的办法,以防止坍方。

g 溶洞处理:若在溶洞发育地段进行隧道开挖,施工应采用超前探测钻孔对溶洞发育规律进行探测预报,根据探测结果,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②隧道施工拱顶、边墙防坍塌方施工

a 加强监控量测,及时反馈信息。

b 遇到监控数据发生变化或地质条件突变时,要及时采取措施,加强支护参数。

c 做好隧道洞内外的防排水。在施工中,特别注意洞内地下水的变化,采取防、排、堵、截相结合的排水方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d 严把质量关。隧道内的衬砌、支护等材料必须保证质量,按施工工艺施工,防止因偷工减料、材料质量等问题造成人为事故。

(4)其它管理控制措施

隧道施工的危险源很多,其中隧道坍方处理是一项艰难而复杂的作业,处理方法很多,需根据坍方的规模、部位、具体情况而定。施工中应制定各项管理制度,加强监管,控制安全事故的发生。

①开展安全生产教育活动。立足强化全员安全意识,着力促使施工一线作业班组牢固树立安全生产意识,规范作业行为。

②成立安全生产检查机构。定期对隧道施工进行检查,进一步完善安全责任制,提高制度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③加大施工现场控制力度。加强技术管理,优化施工方案,落实作业监控,以技术手段保证安全。对劳务人员实施统一集中管理,严禁无正式职工带班自行施工,凡是违规盲干的必须清退出场。

④对违反施工要求,不服从指挥,产生安全隐患或造成影响和不良后果的,坚决根据情况进行处理,绝不姑息。

4.3施工中坍方及预防措施

4.3.1不良地质地段坍方及预防

当隧道通过断层、断层影响带,或岩石较破碎,风化严重时;或岩层产状、结构不利组合地段时,合理的开挖方法,能很好预防隧道坍方的发生。强支护是预防坍方的主要措施。

4.3.2富水地段塌方及预防

在地下水较丰富的断层破碎带,大量的渗水、甚至于涌水的部位,不仅影响施工的进度和质量,还容易造成坍方。在该类地段施工时,及时排水是预防塌方的关键,在了解岩石节理裂隙破碎带的走向、倾向和倾角后,对于少量集中渗水、涌水地段,在透水层部位布置一定数量的排水孔或埋设排水管,将渗水集中到排水孔内导出;也可在钢筋网片的背后铺设过滤层或隔水层,将其固定在围岩上,通过软管排水。

5 隧道坍方应急预案

为保证可能在大瑞铁路土建3标保山隧道施工中发生隧道坍塌事故后,急救工作程序化、科学化、机动化,把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并明确在应急救援预案中的机构设置和相关部门、人员在预案中的职责,特制定本预案。

5.1应急资源

5.1.1人员

洞身坍塌事故应急人员由项目部经理任组长,、总工、施工现场负责人、调度员、值班电工、现场保卫、医务员、抢险人员为组员的应急救援小组、善后处理组等。

5.1.2物资、机具、设备

(1)报警系统及通讯设备:对讲机、电话、手机等通讯设备。

(2)应急设施及机具:备用电线、电缆、电灯、手电筒、应急灯、移动配电箱等照明所需物料;轮式装载机、挖掘机、自卸汽车等抢险设备。

(3)其它材料工具:氧气、乙炔、木材、型钢、铁锹、撬棍、钢丝绳,枕木等。

(4)伤员急救设备:伤员担架、消毒剂、急救箱。

(5)救护车辆及交通工具:指挥车、面包车、材料运输车、救护车等。

主要应急机械设备及物资见下表:

主要应急机械设备及物资表

序号材料、设备名称单位数量备注
1挖掘机2 
2装载机2 
3自卸汽车5随时调用
4液压汽车吊125T
5电焊机3 
6卷扬机2拉力5T

7移动式空压机2 
8YT-28手持风洞钻机

15 
9抽水泵6 
10发电机2 
11通风机2 
12注浆机3 
13混凝土湿喷机2 
14I22工字钢拱架

20 
15临时支护木撑m3

15 

 
5.2应急组织机构

项目部成立保山隧道坍塌应急领导小组,制定应急救援预案和措施,确保突发事件时等够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程序,便于抢险救灾,使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同时与保山市人民医院签订抢救协议,需要救援时,直接拨打医院24h急救电话。

5.2.1应急救援组织结构

(1)项目部应急救援领导小组

组  长: 吴以兵

副组长: 吕建秋、毛铁勋、马 健、付 军、蔡明玖

组员由各部门负责人及施工现场相关人员组成,具体为:

调  度:李 元、刘建刚

工程部门:夏俊勇、龙 飞、叶 胜

安质部门:田国良、王兆明、黄海翔

机物部:张 林、敖 尹、何燕春、樊廷辉

综 合 部:王 鹏、文正雄

财务部门:叶 新、龙  坚、杨宝宝

施工现场负责人:付 军、马 健

抢险人员:架子1~4队作业人员。

(2)架子一队应急救援领导小组

组  长: 景国庆

副组长: 黄德庆、冯静收、邓火林

组员由各技术员、领工员、工班长组成。

架子队应急救援领导小组人员职责:

总体调度指挥:景国庆

现场安全负责:邓火林、冯静收

救援物资准备:范廷辉

抢先车辆交通:黄德庆

抢险人员:架子一队全体作业人员。

(3)架子二队应急救援领导小组

组  长:李小虎

副组长:敖春城、邓毓坤、罗恩富

组员由各技术员、领工员、工班长组成。

架子队应急救援领导小组人员职责:

总体调度指挥:李小虎

现场安全负责:邓毓坤、罗恩富

救援物资准备:曾永强

抢先车辆交通:敖春城

抢险人员:架子二队全体作业人员。

(4)架子三队应急救援领导小组:

组  长:万小平

副组长:谢居文、赵 财、周登文

组员由各技术员、领工员、工班长组成。

架子队应急救援领导小组人员职责:

总体调度指挥:万小平

现场安全负责:周登文、赵 财

救援物资准备:刘智财

抢先车辆交通:谢居文

抢险人员:架子三队全体作业人员。

(5)架子四队应急救援领导小组

组  长:梁明松

副组长:彭文宏、段 超、梅中华

组员由个技术员、领工员、工班长组成。

架子队应急救援领导小组人员职责

总体调度指挥:梁明松

现场安全负责:段 超、梅中华

救援物资准备:梁金伟

抢先车辆交通:彭文宏

抢险人员:架子四队全体作业人员。

5.2.2项目部应急救援各负责人责权

(1)组长:吴以兵。全面负责组织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交底、培训和演练,负责启动、实施以及调动所需人员、物料等资源的供给。

(2)副组长:付军、马健、蔡明玖、毛铁勋。具体负责发生隧道坍塌事故后,应急预案的启动和的应急预案的全面实施。 

(3)调度:李 元。负责信息收集以及内外部(外部:当地、医疗救护部门的紧急联系电话)、上下级的联络汇报工作,并按规定向上级等相关部门报告;同时按照领导的决策和安排进行上传下达;做好急救工作中车辆、物料、人员等的调遣工作。

(4)工程部门:夏俊勇、叶 胜、龙 飞。负责隧道坍塌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和演练培训;负责应急救援期间抢险方案的制定和风险再评价。

(5)安质部门:田国良、王兆明、黄海翔。负责隧道坍塌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审核,不断完善应急救援预案。参与应急救援期间抢险方案的制定和风险再评价。

(6)机物部门:张 林、敖 尹、樊廷辉。负责隧道坍塌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所需机电设备、物资、材料的配备。

(7)综合部:王 鹏、文正雄。负责在隧道坍塌事故应急救援期间,各部门的工作协调、上传下达有关信息和指令;统一对外报导口径,防止出现不真实报导;最大限度的体,降低负面影响。负责隧道坍塌事故应急救援期间所需急救药品、医疗器械等的准备工作,并在应急救援期间对伤员进行抢救和治疗。 

(8)现场安全员:负责隧道坍塌事故应急救援期间人员的疏散,现场的保护和秩序的维持等工作,并协助有关部门、人员进行事故调查和处理。

(9)财务部门:叶 新。负责隧道坍塌事故应急救援期间所需资金的筹备、使用和管理工作,并协助应急小组成员进行急救。

(10)现场施工负责人:统一由救援组长指挥,负责组织现场抢险队人员控制现场,并组织进行现场抢救及现场保护工作,防止次生事故发生。

(11)抢险人员:各作业队全体施工、管理人员组成,在接到隧道坍塌事故消息后,立即组织人员在第一时间赶到事故现场进行事故的抢险(救)工作并协助保护好事故现场。

5.3工作程序

5.3.1报告、联络

(1)发生隧道坍塌事故后,施工现场负责人应尽可能的组织疏散和抢险,并立即向项目分部领导和项目分部调度室报告,在通讯工具无法接通时,可采用传递方式,争取第一时间,进行救援。

(1)调度室立即报告分部经理。

(2)分部经理应立即报告局项目经理部并召集应急小组成员,应急小组成员按照应急预案中规定的责权开展工作。

5.3.2应急报告

隧道坍塌事故发生后,项目经理部应根据事故情况由项目经理部负责人在1小时内将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伤亡人数及事故的简要经过用传真或电话报告当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电话:4612121)和上级主管部门(电话:4629708)。

5.3.3现场处理

隧道坍塌事故有人员伤亡时一般需要进行紧急救护,为了挽救遇难者的生命,在事故现场须毫不迟豫地采取以下急救措施:

(1)组织疏散围观人员、立即抢救被困受伤人员,搀扶受伤人员离开现场救治,对重伤人员立即送往保山市人民医院进行抢救(保山市人民医院电话:120)。

(2)立即进行现场封锁,无关人员禁止进入现场,并检查隧道坍塌事故后周边的围岩、初期支护状态,对有可能发生的状况进行处理,防止事态的进一步扩大。

(3)对于现场的一些被污染的火工材料、油料等应进行临时隔离保护措施,防止引起爆炸和火灾。

(4)安质、工程部门派专人及时对事故现场进行照相、录像,对现场进行认真、全面地勘验,发现和收集确定事故原因的各种痕迹、物证等。

5.4后续处理

(1)现场急救工作完成后,对现场进行隔离,在进行清理工作的同时,加强对现场的保护,现场要有人值班看守,防止闲杂人员入内。

(2)项目经理按《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令第493号)调查程序安排相关部门配合、协助调查;在征得事故调查小组的同意后,召集各部门研究、讨论制定恢复生产方案。

(3)安排对受伤人员进行治疗,把人员伤亡减少到最低程度。

(4)工程管理部门研究制定防止事故再次发生的可行性具体措施,并对措施的可靠性进行评估。

6安全保障措施

隧道施工,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方针,制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并贯彻实施。

(1)对所有参加施工的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实行班前、班中、班后安全交底和安全检查制度。

(2)施工人员必须佩戴安全帽,穿绝缘鞋,洞口设警示标识牌。

(3)洞内放炮,所有人员要撤离至安全距离以外;每次放炮后,由安全员认真进行检查,找顶完成并确认安全后,其他人方可进入作业面;工地设专职安全员,专门负责安全工作。

(4)洞口刷坡,洞内拱顶施工,均按照高空作业的有关要求进行作业。

(5)严禁无关人员进入到施工现场。

(6)所有用电线路及接头不得有裸露现象;各种过电流保护装置不应任意加大其容量,不能用任何金属丝代替保险熔丝。

(7)电工人员操作时必须佩戴绝缘手套和穿绝缘鞋,必须持证上岗;一切电器设备的金属外壳或构架都必须进行妥善的接地;所有开关全部使用标准的开关箱;使所有架空电线全部使用横担或瓷瓶装置。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