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综合练习题
2025-09-29 10:51:33 责编:小OO
文档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综合练习题

第一讲  先   秦

一、填空题:

1、孔子是先秦      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文艺观主要见诸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他言行的著作《         》。教材指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大体上表现在以“       ”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         》的批评中。

2、《论语·为政》篇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 《论语·阳货》篇记孔子说:“诗可以       ,可以观,可以群,可以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3、教材指出,孔子关于“文”与“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         与         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

4、教材认为,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           ”与“           ”的文学批评方法。教材指出,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精神品格之美,培养作者高尚的人格品质,然后才可能写出好作品,因此提出了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较大的“           ”说。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           。” 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历史上以“           ”论文的悠久传统。孟子在《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是为得之。”

5、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         也。是尚友也。”

6、教材指出,《庄子》崇尚           ,反对           ,是其文艺美学思想的之的核心。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地,《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          ”的精神状态。《庄子·外物》篇中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         ,得而忘言。”提出了“           ”说。这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7、教材指出,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           主义           主义一边的,均与《庄子》有着较深的关系。教材认为,《庄子》的“           ”说,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注重“           ”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名词解释:

1、(孔子的)“思无邪”说    2、(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3、(孔子的)“辞达”说与“文质”说    

4、(孟子的)“以意逆志”说    5、(孟子的)“养气”说    6、(孟子的)“知人论世”说   

7、(庄子的)“虚静”和“物化”说             8、(庄子的)“得意忘言”说

三、单项选择题:

1、教材指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文艺观,大体表现在以           。A.“兴观群怨”为核心的批评观   B.“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   C.“尽善尽美”为核心的美学观   D.“思无邪”为核心的文艺批评标准

2、朱熹《论语章句集注》对孔子“诗可以兴”中的“兴”的解释是           。

A.和而不流   B.引譬连类   C.感发志意   D.考见得失

3、《论语·把佾》记孔子说,《韶乐》是           。

A.“尽善矣,未尽美也”   B.“尽美矣,又尽善也”C.“尽美矣,未尽善也”   D.“未尽善也,亦未尽美也”

4、“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

A.“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B.“可以兴、观、群、怨”  C.“思无邪”   D.“辞达而已矣” 

5、教材指出,孟子“以意逆志”的“意”,从他的思想体系以及他的说诗的状况来看,乃是指        。

A.读者之意   B.作品之意   C.作者之意   D.古人之意

6、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这里的“其人”应当是指         。   A.古人   B.今人   C.读者   D.作者

7、教材认为:孟子的“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中的“养气”,当是指作家应该           。

A.静心养气,达到“虚静”、“物化”的精神状态   B.通过,培植自己的阳刚之气   

C.通过,达到阴阳二气和谐一致   D.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高尚的精神品格

8、《庄子》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教材认为是           。             

A.“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   B.“虚静”和“物化”    C.仁政和人性论     D.崇尚自然,反对人为

    9、教材指出,《庄子》“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说主要是指           。

A.读者懂得作品主题思想即可,不必欣赏语言   B.文学作品要含蓄,有回味,追求“味外之旨”  

C.文学作品只要思想正确,不必追求语言美   D.读者只须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语言并不重要

    10、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这是受到           。

A.“论语”“诗可以兴”、“可以怨”观点的影响   B.《庄子》思想较深的影响   

C.《孟子》“知言养气”说的影响              D.孔子“思无邪”说的影响

四、翻译题(略,可以选择一些文论原文做翻译练习)

五、问答题

1、孔子文艺思想对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有哪些积极的影响?    2、试从中国诗歌创作实践与诗学理论两方面简述孔子“诗可以怨”所形成的悠久传统。    3、试析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    4、试谈孟子“以意逆志”以及“知人论世”的具体内涵。    5、作为文学批评方法,孟子“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说与先秦“赋诗言志”说对“诗”的阅读、理解,有何不同?    6、分析孟子“养气”说的基本内涵。    7、试述《庄子》崇尚自然的文艺美学思想在文学史上产生哪些积极的影响?     8、浅述《庄子》对于中国古代文学创作论的重要贡献。      9、试谈谈《庄子》言意关系论对于诗歌意境论的启迪。    10、试从文学批评理论角度分析《庄子·养生主》中“疱丁解牛”的故事。

第二讲  两   汉

一、填空题:

1、司马迁在刘安评价屈原的基础上,更加突出了《离骚》“           ”的特点,认为“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司马迁在《           》中根据历史上伟人的事迹,概括出了“           ”说,这正是在他评论屈原及其作品基础上的扩展。司马迁在《史记·           》中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陷之弊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           》。”

2、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他写作《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           ,成           ”。

3、《毛诗大序》的主要思想之一在于:它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           ,止乎           ”的原则,而在揭露和批判现实黑暗方面,又必须“主文而           ”,明显地反映了儒家文艺思想保守性的一面。

4、《毛诗大序》还提出了“           ”说,文中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           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足戒。”“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           ,四曰           ,五曰雅,六曰颂。”

5、王充的主要著作是《           》,他自述写作这著作的主旨是“           ”(《佚文》篇)

二、名词解释:

1、(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    2、(《毛诗大序》的)“讽谏”说    3、(《毛诗大序》的)“诗六义”说

4、(《毛诗大序》的)情志统一说    5、(王充的)“疾虚妄”说

三、单项选择:

1、教材认为:司马迁通过分析屈原及其《离骚》的特点,揭示了一个真理:在中国文学发展历史上,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自己进步的理想或正确的政治主张,在遭到恶势力后,为抗争而坚持斗争的产物。并在《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           。

A.“疾虚妄”说     B.“发愤著书”说     C.“养气”说     D.“讽谏”说

2、从《史记》对汉高祖和汉武帝的记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司马迁的           。

A.“究天人之际”的精神   B.“发愤著书”的精神   C.“实录”精神   D.“主文而谲谏”精神

3、“《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据教材注释是出自           。

A.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B.《毛诗大序》    C.刘安《离骚传》    D.司马迁《报任安书》

4、教材指出:《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而在揭露和批判现实黑暗方面,又必须           。A.“怨而怒”   B.“主文而谲谏”   C.“劝百而讽一”   D.“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5、“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几句论述出自于           。

A.《毛诗大序》     B.《报任安书》     C.《论衡·艺增》     D.《史记·屈原列传》

6、王充在《论衡·佚文》里自述他写作《论衡》的主旨是           。

A.“讽谏”     B.“疾虚妄”     C.“文为世用”     D.“知人论世”

四、翻译题(略):

五、问答题

1、司马迁文学批评观对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哪些积极意义?      2、结合《史记》某些内容,试述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的内涵。     3、司马迁史学的“实录”精神与文学的真实性有何异同?它对后世文学创作有何积极意义?        4、简述《毛诗大序》对诗歌(主)抒情的认识与规范以及在后代文学历史上所产生的积极与消极影响。      5、简述《毛诗大序》“讽谏”说的内涵及其所论述的文学与现实社会的关系的意义。     6、《毛诗大序》的“诗有六义”说的内涵以及意义。     7、浅述《毛诗大序》所具有的民本思想倾向。      8、王充“疾虚妄”精神对于其文学观念有什么影响?             9、试论王充的文学发展史观。     10、浅析王充《论衡》中关于“增”的涵义。

第三讲  魏晋南北朝

一、填空题:

1、教材认为:曹丕在《典论·论文》里首先提出的问题是作家的           与           的关系。

2、曹丕《典论·论文》研究了不同类型文体的特点,指出“文           同而           异”。

3、《典论·论文》在论文体的不同特点时说,“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           ,诗赋欲           ”

4、曹丕《典论·论文》把文章分为四科八体。“四科”具体指:奏议、           、铭诔、           。“四科”实际上有八种文体,即:奏、议、书、论、铭、诔、           、           。

5、曹丕《典论·论文》特别强调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文以        为主”的著名论断。

6、教材认为,陆机在《文赋》中把文体分为           。实际上最关系到文学(具有文学性质)的是           和           两种文体。《文赋》的中心是论述以           为主的创作过程。陆机在《文赋》中论文体风格特征时,提出了“诗           而绮靡”和“赋           而浏亮”。教材认为,从陆机对诗,赋创作“缘情”和“体物”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           和           ,有了深刻的认识。

7、陆机在《文赋》中说:“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妍。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宜。”教材认为:“会意”指具体           ,“遣言”指           问题,“音声迭代”指语言音乐美,这主要都是指诗赋等纯文学而言的。陆机对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提出了五条标准,这就是应、和、           、雅、           。

8、刘勰对文学本质的认识,集中表现在《原道》篇中。教材中指出:刘勰认为文学的本质是:           是其内容,           是其表现形式。教材认为: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篇中所说的文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的含义。广义的文即指           的表现形式。狭义的文当即是“人文”,指人用           来表达的文章。

9、教材指出:刘勰所的“道”,具有           、道、           三教合流的含义。

10、教材指出:《神思》篇列《文心雕龙》创作论之首,重点论述了艺术思维中的           问题,提出了“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的创作观。教材认为:刘勰在《体性》篇中提出的“体性”的概念,讲的是文学作品的          风格与作家           之间的关系。教材认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体”的概念,包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指文学作品的不同           形式;二是指文学作品的不同的           特点。

11、教材认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体性”的“性”,是指作家的           和           。不同的作家才能有高低优劣之分,个性特点也不一样。教材认为:刘勰在《体性》篇中明确指出文学作品的风格是直接体现作家的才能,也就是才、           、           、习的特点的。

12、刘勰提出“风骨”这一文学批评中的重要概念,对后世文学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教材认为:“风”当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           ;“骨”当是一种精要劲健的           。

13、钟嵘诗歌理论的贡献,见诸其所著的诗论专著《           》,其文学思想的核心,教材认为是“           ”。

14、钟嵘在《诗品序》中指出:诗歌既是人的“           摇荡”的产物,又可以反作用于人的“           ”,使之受到陶冶感化。教材认为:钟嵘诗论的根本主张是提倡“           英旨”(见《诗品序》),强调感情真挚。

15、教材指出:钟嵘认为,“诗”是抒情文学,“观古今胜语,多非           ,皆由           ”(《诗品序》),他要改革“雕缋满眼”的不良诗风,崇尚清新自然。教材指出:钟嵘把“           ”作为衡量作品的重要尺度,使之成为古代文论中的基本美学范畴。教材指出:钟嵘提出了以怨愤为重要内容的“           ”论,强调诗歌创作必须以“干之以           ”,同时“润之以           ”,只有二者均备,才是最好的作品。

16、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故诗有三义焉:一曰           ,二曰           ,三曰赋。”

17、魏晋南北朝最著名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论著是曹丕的《典论·论文》、钟嵘的《           》、陆机的《文赋》和刘勰的《           》。钟嵘的《           》和刘勰《           》,代表了齐梁时期文学批评的最高成就。

二、名词解释题:

1、(曹丕的)文体四科八体说      2、(曹丕的)“文气”说       3、(《文赋》的)文章“十体”说    

4、(《文赋》的)“诗缘情而绮靡”说       5、(《文心雕龙》的)“才、气、学、习”说     

6、(《文心雕龙》的)“神思”说       7、(《文心雕龙》的)“风骨”说      8、(钟嵘的)“性情”说     

9、(钟嵘的)“自然英旨”说(“直寻”说)      10、(钟嵘的)“滋味”论    

11、(钟嵘的)“风骨”(“风力”)论      12、(钟嵘的)“诗有三义”说

三、单项选择题:

1、最早批评“文人相轻,自古而然”的古代文论家是           。A.曹丕   B.钟嵘   C.刘勰   D.陆机

2、提出“诗赋欲丽”观点的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专著是           。

A.钟嵘《诗品》   B.刘勰《文心雕龙》   C.陆机《文赋》   D.曹丕《典论·论文》

3、认为“文以气为主”,因而提出了“文气”说的古代文论作品是           。

A.《文心雕龙·体性》     B.《典论·论文》     C.《诗品序》     D.《文赋》

4、教材认为:曹丕提出的“文以气为主”中的“气”是指           。

A.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   

B.作家为了写出优秀的作品,而加强自己的修养所培养形成的高尚的精神品格之美   

C.一个作家在文章中所特有的阳刚之气           D.一个作家的作品所特有的气势

5、在文体论上把文章分为“四科”八体和十类的古代文论家分别是           。

A.曹丕和钟嵘     B.陆机和刘勰      C.曹丕和陆机      D.钟嵘和刘勰

6、提出“诗缘情而绮靡”说的是      。A.《文心雕龙·神思》   B.《典论·论文》   C.《诗品序》   D.《文赋》

7、教材认为:《文赋》探讨的重点问题是如何           。

A.进行艺术构思     B.确立中心思想     C.铸造文章语言     D.驰骋艺术想象

8、陆机《文赋》说,“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贵妍。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宜。”教材认为:这里的“会意”是指

           。  A.具体构思     B.文章立意     C.领会文章主题     D.汇合多重境象

9、对文学作品的艺术美,陆机提出了应、和、悲、雅、艳五条标准,并且均用音乐来比喻,其中的“悲”,是指           。

A.文章要充分运用比兴手法,引起声情悲壮的艺术效果    B.文学作品要引起读者的感动必须描写悲剧性题材内容C.文学作品要有悲天悯人的同情心     D.文学创作要能够充分体现鲜明的爱憎感情,能够真正感动人   

10、刘勰对文学本质的看法,集中表现在《文心雕龙·原道》篇里。教材指出:刘勰认为文学的本质是           。

A.反映社会生活   B.反映人类的英雄气概   C.道是其内容,文是其表现形式   D.美是根本的,朴素是首要

11、教材认为刘勰提出“体性”概念,讲的是           。A.文章体裁与文学性质的一致性   B.文学作品体裁风格与作家才性之间的关系   C.创作时要体会各种文学体裁的性质   D.在文学鉴赏中,读者要领会不同文学体裁的特性

12、《文心雕龙·风骨》篇中的“风骨”,近人黄侃在《文心雕龙札记》中认为        。  A.“风即文辞,骨即文意”   B.“风即讽刺深刻,骨即刚正不阿”    C.“风即言辞动人,骨即立意强健”    D.“风即文意,骨即文辞”

13、教材认为:钟嵘文学思想的核心是         。A.直寻   B.诗赋欲丽   C.诗缘情而绮靡   D.“滋味”说

14、钟嵘评诗把历代五言诗人分为两大体系,它们的源头则分别是         。

A.《论语》和《庄子》     B.《诗经》和《楚辞》     C.《诗经》和《庄子》     D.《论语》和《楚辞》

15、教材指出:钟嵘在《诗品序》里提出“滋味”说,而要创造出作品中深厚的滋味,钟嵘认为关键在于        。

A.如何运用新兴的五言诗的形式来写作   B.如何学习并灵活运用《诗经》和《楚辞》的语言形式来写作

C.如何综合运用赋、比、兴的方法来写作   D.如何吸收并运用四言诗“文约意广”的经验来写作

16、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中最早提出以“滋味”论诗的是       。 A.庄子   B.钟嵘   C.孟子   D.刘勰

四、问答题:

1、试阐述《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说的内涵及其在文论史上的重要意义。    2、曹丕的“诗赋欲丽”作为文体论的观点与以前的文论有何区别?    3、《典论·论文》批评了当时文坛上哪些不良现象?    4、如何理解陆机“诗缘情而绮靡”的观点?这一文学理论观点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5、《文赋》是怎样阐述艺术构思的?     6、在结构和布局方面,《文赋》有什么主张和阐述?    7、试评述陆机“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妍。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宜”这段论述的内涵和意义。    8、剖析《文心雕龙·原道》篇关于“文”与“道”的论述。     9、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篇中是如何论述文学创作风貌与作者个性以及学养之间的关系的?     10、试评述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关于想象活动,言意关系的论述。     11、谈谈《文心雕龙·神思》篇关于创作灵感的描述。    12、谈谈你对《文心雕龙·风骨》篇中“风骨”的理解。    13、试评述钟嵘《诗品》中所提倡的“自然英旨”说(“直寻”说)

  13、试评述钟嵘《诗品》关于感情论的论述。    15、试评述钟嵘在《诗品序》中提出的“诗有三义”说的内涵。

第四讲   隋唐五代

一、填空题:

1、陈子昂在《                 》一文中提出了“兴寄”和“风骨”说,这是他诗歌革新主张的纲领。陈子昂的代表诗作《      》三十八首和著名的短诗《             》都是体现他的诗歌理想的兴寄深远、风清骨俊之作。

2、“         ,晋宋莫传”、“彩丽竞繁而       都绝”是陈子昂对晋宋以来特别是齐梁文学提出的尖锐批评。

3、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对晋宋以来特别是齐梁文学提出了批评。教材指出:从另一方面说,这也体现了陈子昂诗歌革新的正面主张:要求诗歌创作重视“         ”和“         ”,寄怀深远,言之有物,因物喻志、托物起情,意象鲜明,语言精警。教材指出:陈子昂心目中的理想作品是他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提出的符合“         端翔,         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等条件的作品。

4、唐代皎然的诗论代表作是《         》,另有《诗议》一卷,全书已佚,只在其他书中有所引录。皎然的诗论,侧重于探讨诗歌的艺术创造规律。而他关于诗歌内在艺术规律的探讨,较为集中的则是         的创造问题。

5、教材指出:韩愈在《答李翊书》中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         ”之论。

6、教材认为:韩愈提出的“气盛言宜”中的“气盛”,是指作家仁义道德修养造诣很高而体现出的一种       气质,一种         境界,已不复是抽象的仁义道德教条。韩愈在《         》中提出了他的“         ”论,说:“大凡物不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 韩愈在《答刘正夫书》中回答“古圣贤人所为书俱存,辞皆不同,宜何师?”的问题时说:“师其         ,不师其         。”韩愈在《孟东野序》中提出的“         ”论,从实质看是和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提出的“         ”说是一脉相承的。

7、教材指出:中唐的诗歌理论,较为明显地出现了两种倾向,一种是注重诗歌艺术的审美方面的探讨,是以诗论家         为代表,另一方面是强调作品所表现的社会内容,这是以诗人         为代表。

8、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主要集中在他的长文《         》中,文章中说:“诗者,         情,苗言,华声,实         ”强调的重点是主张用诗歌达到一种功利目的。教材指出:白居易主张用诗歌达到一种功利目的,即“文章合         而著,歌诗合         而作”(《与元九书》),这明显地继承了传统的儒家文论思想。

9、教材认为:白居易诗歌理论的弊端之一,是在诗歌艺术表现上,忽视了艺术要含蓄蕴籍的原则,主张要写得“其言直而切”,要“首句         ,卒章         。”(《新乐府序》),按照这种理论写出的诗歌,必然会直白浅露。

10、司空图《与王驾评诗书》中提出:“长于思与         偕,乃诗家之所尚者。”这是讲         的基本性质。

11、司空图《与王驾评诗书》中提出“思与境偕”的主张,教材认为:“思”可以理解为创作中的         ,即艺术思维活动,但侧重在创作主体的情志意趣活动;“境”则是激发诗情意趣并且表现之的创作客体         。“境”与“思”偕往,相互融汇,因而产生了作品的         世界。

12、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从鉴赏的角度,开宗明义地把“         ”作为诗歌审美的第一要义提了出来:“文之难,而诗之尤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辩于       后可以言诗也。”司空图提出的“韵味”说,从理论渊源上看,是本于钟嵘《         》的“         ”说,但有了明显的发展和深化。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说:“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       外之致耳。”司空图提出的所谓“       外之致”、“       外之旨”“       外之象”“       外之景”的“四外”说,都是论述意境的特殊性质,笼统地说都是指诗歌丰富的醇美韵味。

二、名词解释题:

1、(陈子昂)的“兴寄”和“风骨”说     2、(皎然的)“取境”说     3、(韩愈的)“气盛言宜”说    

4、(韩愈的)“不平则鸣”说    5、(白居易的)“为时”“为事”说     6、(司空图的)“思与境偕”说     

7、(司空图的)“韵味”说    8、(司空图的)“四外”说

三、单项选择题:

1、陈子昂在《修竹篇序》提出了       。

A.“兴寄”和“风骨”说    B.“美刺”、“讽谏”说    C.“为时”、“为事而作”说    D.“意境深远”说

2、陈子昂在《修竹篇序》评东方虬《咏孤桐篇》说:“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教材认为,这里的“正始之音”是       。

A.指曹魏正始年间何晏、王弼等开创的盛行于魏晋的玄谈风气   B.泛指曹魏正始时期作家宣扬玄理的作品   

C.指曹魏正始时期的作家具有建安风骨的作品      D.泛指曹魏后期出现的阮籍、嵇康等作家的作品

3、皎然的诗论作品最重要的是       。   A.《诗品》     B.《诗式》     C.《诗仪》     D.《诗格》

4、提出“取境”,并认为“取境”有难易的诗论家是       。  A.陈子昂   B.司空图   C.皎然   D.白居易

5、教材指出:韩愈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所谓“气盛”是指作家的       。

A.仁义道德修养造诣很高而体现的一种精神气质、人格境界   B.创作的作品具有的雄伟而磅礴的、不可阻挡的气势C.高尚的仁义道德修养而形成在作品中的刚柔相济之气    D.高尚的道德修养而体现在作品中的充沛的阳刚之气

6、韩愈的“不平则鸣”论,影响了后世       。

A.白居易的“为时”、“为事”说   B.欧阳修诗“穷而后工”说   C.苏轼的“枯淡”说   D.王夫之的“现量”说

7、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唐代文论家是       。A.韩愈   B.陈子昂  C.皎然  D.白居易

8、司空图在《与王驾评诗书》中提出“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理论。教材认为:“思”可以理解为       。

A.神思即艺术思维活动   B.作品思想内容   C.寄托在作品中的精神境界   D.作品布局、剪裁、置辞等构思活动

9、教材认为:司空图的“韵味”说,从理论渊源上看,是本于       。   A.曹丕《典论·论文》的“诗赋欲丽”说    B.陆机《文赋》的“诗缘情而绮靡”说     C.钟嵘《诗品》的“滋味”说     D.《庄子》的“得意而忘言”说

10、司空图提出时光应该具有“韵外之致”的说法,教材认为:所谓“韵外之致”,应该是指有意境的作品       。

A.寄托深远   B.启人深思的理趣  C.表层文字声韵覆盖下的无尽情志  D.表层形象之外、联想到朦胧的多重境象

四、问答题:

1、结合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实践,说明他的“兴寄”和“风骨”的内涵。   2、结合文学史的实际情况,谈谈如何理解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对齐梁诗歌的批评。    3、简析陈子昂“兴寄”与“风骨”说在诗学史上的意义。    4、简述皎然诗论中“意”与“境”的关系,并分析他的“取境”有易、难两种情况的观点。    5、如何理解皎然“两重意以上,皆文外之旨”的诗论观点。   6、试比较韩愈的“气盛言宜”说和孟子“养气”之异同。  7、试比较韩愈“不平则鸣”说和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异同。    8、如何准确理解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提出的“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的理论。   9、结合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实践,谈谈他的诗歌理论的长处与缺憾。   10、白居易的诗歌理论对传统儒家诗论中的“美刺”观点有何发展和突破。   11、如何理解司空图提出的诗歌创作中“思与境偕”的思想。   12、什么是司空图的“韵味”说?简析司空图“韵味”说对钟嵘《诗品》“滋味”说的继承、发展和深化。

  13、结合具体意境作品,谈谈你对司空图“四外”说的理解。

第五讲     宋金元

一、填空题:

1、教材指出:“         ”是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一文理表露的比较重要的诗论思想。在他之前,司马迁、钟嵘、韩愈等人也有过相似之论。欧阳修《六一诗话》引用梅圣俞的话说:“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           如在目前,含           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

2、苏轼在《与谢民师推官书》一文中说:作文要“如          ,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姿态横生。”教材指出:苏轼在“知”与“能”、“道”与“艺”的关系上有着十分可贵的见解,认为创作的实现是“道”与“艺”的结合,并将“道”、“艺”关系转化为实际创作时“         ”、“         ”关系。

3、在《送参廖师》一诗里,苏轼采用了佛教的“         ”观来说诗:“欲令诗语妙,无厌         ,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讲到了创作主体与创作客体所构成的一种最佳精神状态。

4、教材指出:李清照对当时有些人认为词与诗并无本质区别,词也就是长短句之诗的观点持不同看法,著《       》一篇,主张严格区分诗与词的界限,提出了词“         ”的著名观点。李清照在《论词》中还提出了对词创作的其他一些审美要求,主要有:一、勿“       ”;二、要有“       ”;三、讲“故实”;四、要求词的格调高雅、典重。

5、严羽是宋代著名的诗论家,他论诗的代表作是经后人编辑成书的《           》。教材指出:严羽强调学诗要以“         ”为主,就是说诗人要有高度的审美判断力。教材指出:严羽在《沧浪诗话》里提出了“         ”说,这是他以         喻诗的核心内容。严羽在《沧浪诗话》里说:“惟悟乃为         ,乃为         。”

6、教材认为:严羽诗论中的“        ”是就诗歌创作主体而言的,即诗人对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的一种直觉;“         ”则是前者(即妙悟)的对象和结果,即指诗人直觉到的那种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

7、教材认为其“兴趣”是“赋比兴”的“兴”在古典诗论里的一种发展,它与钟嵘所说 “         ”、司空图所说的“         ”有着直接继承关系。《沧浪诗话·诗辩》里说:“诗有         ,非关书也;诗有         ,非关理也。”又批评宋诗说:“近代诸公作奇特解会,遂以     为诗,以     为诗,以     为诗。”可谓是切中要害。

8、教材指出:元好问是金代诗坛上最杰出的诗人,也是古代重要的诗论家,他所写的《              》绝句,以诗的形式论诗,上继杜甫的《              》,下开请代王士禛、袁枚等人的续作,影响深远。

9、《论诗三十首》第四首说:“一语天然万古新,                    。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赞扬了晋代诗人          诗的天然浑朴之美。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第六首说:“                     ,文章宁复见为人?千古高情《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批判了晋代诗人          人格与文格不统一的现象。

10、教材指出:在《词源》中,张炎首先确立了“雅正”的审美标准;其次,他又提出了“       ”的审美要求;第三,他还提出了“       ”的审美要求。张炎在《词源》中说:苏轼《水调歌头》、《洞仙歌》,王安石的《桂枝香》,姜夔的《暗香》、《疏影》等词,“皆         中有         ,无笔力者未易到。”

二、名词解释题:

    1、(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     2、(苏轼的)“随物赋形”说     3、(苏轼的)“远韵”说     4、(苏轼的)“枯淡”说     5、(李清照的)词“别是一家”说     6、(严羽的)“妙悟”说     7、(严羽的)“兴趣”说     8、(严羽的)诗有“别材”“别趣”说    9、(张炎的)“清空”说      10、(张炎的)“意趣”说

三、单项选择题:

1、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中提出了“诗穷而后工”说,这里的“穷”应是指诗人       。

A.困厄的人生境遇   B.经济贫穷只能自食其力的困境   C.写不出诗的困境   D.经济贫穷和身体有病的状况

2、(作文应)“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这段文字出自     。

A韩愈的《送孟东野序》   B苏轼的《答谢民师推官书》   C白居易的《与元九书》   D欧阳修的《梅圣俞诗集序》

3、在《送参廖师》一诗中提出用佛教“空静”观来说诗的是     。A.司空图   B.欧阳修   C.白居易   D.苏轼

4、教材认为:苏轼的所谓“枯淡”,是      。A.指诗歌作品在平淡之中包含有丰富的意味和理  B.指诗歌作品应“得意而忘言”、“意在言外”  C.批判宋代一些诗语言枯寂、淡乎寡味  D.批判宋代一些诗以议论、说理入诗的现象。

5、李清照在《论词》提出:词应       。A.“清空雅正”   B.“点铁成金”   C.“别是一家”   D.“夺胎换骨”

6、宋代诗话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应该是       。

A.欧阳修的《六一诗话》   B.张戒的《岁寒堂诗话》   C.吕本中的《紫薇诗话》   D.严羽《沧浪诗话》

7、“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莹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段诗论出自     。 A.宋代严羽   B.唐代司空图   C.唐代皎然   D.宋代苏轼

8、批判宋诗“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是       。A.元好问   B.严羽   C.张炎   D.李清照

9、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第六首:“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这是       。   A.说文章总是不能表达作者的真实心声      B.说潘岳文章没有写出他的高尚情志

  C.批评潘岳文格于人格的不统一   D.赞扬潘岳《闲居赋》情感高尚,但仍未写出真实高尚的人格

10、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第八首:“沈宋驰骋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这是说    。

A.沈宋诗仍袭齐梁诗风,陈子昂改革诗风功绩巨大   B.沈宋与陈子昂改革齐梁诗风均有功绩,但陈子昂功劳最大   C.沈宋无力废弃齐梁诗风只有陈子昂才力矫齐梁诗风   D.沈宋虽然风流文场诗坛,但只有陈子昂才能矫正齐梁诗风

四、问答题:

1、试比较欧阳修“诗穷而后工”说与韩愈“不平则鸣”说的异同。    2、以具体作品为例,阐释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所引梅圣俞(梅尧臣)“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意境理论。   3、如何理解苏轼对孔子“辞达”说的阐发?    4、如何理解苏轼注重“自然天成”的文艺思想?    5、试评述苏轼的“枯淡”说的理论实质。

6、试述苏轼关于创作中主体与客体关系的理论观点。   7、试简述李清照的“词别是一家”的词论观点的内涵,以及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8、结合文学史知识,谈谈你对李清照批评柳永词“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的理解。  9、结合孟浩然、韩愈的诗歌作品,谈谈你对严羽评价孟浩然、韩愈两人的看法,以及对严羽“妙悟”说的理解。    10、结合盛唐诗歌创作,谈谈你对严羽“兴趣”说的理解。   11、以具体作品为例,评说严羽对宋诗“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批评。   12、结合文学史作家作品的实际,谈谈你对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中“心画心声总失真”一诗观点的看法。    13、结合陶渊明作品,阐发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中“一语天然万古新”一诗的内容和观点。

14、结合文学史知识,谈谈你对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中“曹刘坐笑虎生风”一诗的理解。    15、结合北朝民歌《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准确理解评述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中“慷慨歌谣绝不传”一诗的思想观点。    16、结合韩愈、秦观的诗歌与词的创作实际,谈谈你对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中“‘有情芍药含晚泪,无力蔷薇卧晚枝’。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一诗的理解和观点。    17、剖析具体作品,阐释张炎提出的“清空”说的词论观点。    

18、剖析具体作品,阐释张炎提出的“意趣”说的词论观点。

第六讲     明代

一、填空题:

1、明代诗论家谢榛的诗论著作主要是《            》,又名《            》。教材指出:       是谢榛诗论讨论的中心问题之一。他说:“诗乃模写        之具。”(《四溟诗话》卷四)又说:“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

2、谢榛主张情和景应该互相融合,而二者的融合取决于“情景         ”(《四溟诗话》卷二)。教材指出:谢榛认为诗有体、志、       、      四要素,他说:“四者之本,非养无以发其真,非悟无以入其妙。”(《四溟诗话》卷一)

3、教材指出:谢榛认为诗有       、       、意、理四格。这四格其实就是诗歌的四种审美类型。

4、李贽对文学理论批评最重要的贡献就是提出了“         ”说。教材指出:李贽说:“《水浒传》者,       之所作也。”将《水浒传》的创作与司马迁的“           ”说的传统联系起来,给予它与正统诗文同等的地位。

5、李贽的“童心”说的理论观点是与李梦阳、王世贞分别为代表的前后“         ”派强调复古摹拟的观点是对立的,成为后来派“       ”说的直接的理论源头。明代派以人三袁为代表,其中         是派的中坚。他提出了“          ,不拘格套”的口号,即所谓的“      ”说,这与李贽所说的“        ”是一致的。

二、名词解释题:

 1、(谢榛的)“情景”说    2、(谢榛的)“四格”说     3、(李贽的)“童心”说     4、(李贽的)“性灵”说

三、单项选择题:

1、谢榛诗论中心是情景问题,他主张     。A.情景适会   B.情主景附   C.情景为二,各不相附   D.为情寻景

2、“诗有可解,有不可解,有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这个通达的诗论观点出自      。

A.袁宏道《序小修诗》     B.李贽《童心说》     C.严羽《沧浪诗话》     D.谢榛《四溟诗话》

3、《诗家直说》又名《四溟诗话》,其作者是      。    A.王夫之    B.袁宏道    C.李贽    D.严羽

4、“《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这一著名的论断的作者是      。A.金圣叹   B.袁宏道   C.李贽   D.李渔

5、提出诗文应“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是派著名人物     。A.袁宏道   B.袁中道   C.李贽   D.袁宗道

四、问答题:

    1、谈谈谢榛“情景”说的内容。    2、试述谢榛的诗有兴、趣、意、理“四格”说的内涵。    3、试述李贽“童心”说的内容及理论意义和影响。    4、李贽是怎样高度评价《水浒传》的?这种评价有什么意义?    5、试述派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说的提出背景、理论内涵和意义。    6、试评述袁宏道的诗歌发展观。

第七讲  清  代

一、填空题:

1、金圣叹称《离骚》、《庄子》、《史记》、杜甫诗、《水浒传》、《西厢记》为“天下六才子书”。教材指出:金圣叹的文学评论尤其以评点《          》、《          》著名。

2、金圣叹说:“圣人之作书也以      ,古人之作书也以      。”教材指出这其实是把作家从道德家中分离了出来。

3、金圣叹对《史记》和《水浒传》作了比较,他说:“某尝道《水浒》胜似《史记》,人都不肯信。殊不知某却不是乱说,其实《史记》是以文        ,《水浒》是因文        。”从纯艺术的角度他更推重象《水浒》这样的虚构文学。

4、李渔的《闲情偶记》是一部杂著,共分八个部分,其中有关戏曲的有        部和        部。

5、李渔认为戏曲创作要“         ”。教材认为:所谓“主脑”,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指一部戏曲的主要        和中心        。他说:“此一人一事,即作传奇之主脑也”(《闲情偶记》)

6、王夫之认为,情景结合的方式有三:“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          。巧者则有        ,        ”。教材指出:王夫之在诗歌创作上,强调主体创作过程的        性和        性,他借用佛学范畴提出了“现量”说。教材认为:王夫之的现量说有三义:即          义、          义和           义。

8、教材认为:叶燮诗学专论《        》是继刘勰《            》之后理论性和体系性最强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

9、教材指出:叶燮在《原诗》里把创作分成“在      者”,即创作客体与“在      者”即创作主体两个方面。

10、叶燮在《原诗》里把创作客体分为理、      、      三个方面。叶燮在《原诗》里,把创作主体分为才、胆、      、 

      四个要素。教材指出:在主体的四个要素中,        处于核心地位。

11、王士禛是清初具有广泛影响的诗人和诗论家。其诗歌理论的代表性著作是由清人张宗柟辑其论诗之语而成的《              》,其诗歌理论的核心是“         ”说。王士禛的“神韵”说借用了据传是唐代司空图所作的《二十四诗品》中的两句话,主张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该作到“         ,         ”。

12、教材指出:王士禛认为,         和         是具有“神韵”的诗歌的审美特征。

13、教材认为:沈德潜诗话体诗论著作是《         》。他主张诗歌创作应该有益于教化,提出了“         ”说。

14、教材指出:        和        就是沈德潜的所谓格调。沈德潜编选了《古诗源》等许多诗歌选集,体现了他清理诗歌历史的意图。他说:“先审宗旨,继论         ,继论音节,继论         ,而一归于中正和平。”教材认为:这既概括了他清理诗歌历史的方法和目的,也构成了他诗歌理论的基本框架。

15、乾隆时期,当沈德潜的“         ”盛行之时,袁枚则提倡“         ”与之相抗。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有性情便有        ,        不在性情外。”

二、名词解释题:

 1、(李渔的)“立主脑”说    2、(王夫之的)“情景”说    3、(王夫之的)“现量”说    4、(叶燮的)“理事情”说    5、(叶燮的)“才胆识力”说     6、(王士禛的)“神韵”说    7、(沈德潜的)“格调”说    8、(袁枚的)“性灵”说

三、单项选择题:

1、金圣叹对《史记》和《水浒传》作了比较,指出二者写作的方法分别是        。A.“因文生事”和“以文运事”

   B.“以文运事”和“因文生事”   C.“因事作文”和“文事相济”   D.“因事生文”和“因文运事”

2、“《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若别一部书,任他写一千个人,也只是一样,便只写得两个人,也只是一样。”教材认为:这段文字是指出,《水浒传》的人物性格        。

A.有共性和典型性     B.分散而不够集中     C.有鲜明的个性     D.有典型性但缺乏共性

3、李渔认为戏曲创作要“立主脑”,他的所谓“主脑”是指一部戏曲的        。

A.主要人物和中心情节   B.所表达的作者的爱憎感情   C.构思和布局   D.情节所反映的主题思想

4、李渔涉及戏曲、建筑、园林、饮食等方面的著作是      。A《十二楼》  B《风筝误》 C《比目鱼》 D《闲情偶记》

5、王夫之的诗学著作颇丰,其中一部论古代诗歌创作、批评、鉴赏的诗话性著作是        。

A.《姜斋诗话》     B.《诗广传》     C.《明诗评选》     D.《古诗评选》

6、“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这段诗论出自        。

A.严羽的《沧浪诗话》   B.王夫之的《姜斋诗话》   C.袁枚的《随园诗话》   D.叶燮的《原诗》

7、教材认为:王夫之诗学理论“现量”说的“现在义”就是传统诗学中的     。A即兴   B比兴   C意境   D神韵

8、教材认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自《文心雕龙》之后理论性和体系性最强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是        。

A.《沧浪诗话》      B.《姜斋诗话》      C.《说诗晬语》      D.《原诗》

9、把创作客体(“在物者”)分为理、事、情三个方面,把创作主体(“在我者”)分为才、胆、识、力四个要素的清代诗论家是        。      A.王夫之      B.袁枚       C.叶燮       D.沈德潜

10、《原诗》作者认为才、胆、识、力四个要素中,处于核心地位的        。A.才    B.胆     C.识     D.力

11、提出诗歌创作要有“神韵”的清代诗论家是        。  A.王夫之     B.沈德潜     C.袁枚     D.王士禛

12、教材指出;具有神韵的诗歌境界的审美特征是        。A.比和兴    B.情和景    C.清和远    D.善和美

13、沈德潜的诗话性论诗著作是        。A.《说诗晬语》   B.《渔洋诗话》   C.《随园诗话》   D.《姜斋诗话》

14、教材认为:在沈德潜的诗歌理论里“性情”也是处于首要地位,但他的“性情”是指诗歌的        。

A.格调     B.思想内容     C.情景描写     D.审美情趣

15、沈德潜在诗歌理论上提出了        。  A.“肌理”说     B.“性灵”说     C.“神韵”说     D.“格调”说

16、袁枚的诗论著作主要有        。A.《原诗》   B.《随园诗话》   C.《姜斋诗话》   D.《带经堂诗话》

四、问答题:

1、金圣叹对《史记》和《水浒传》作了怎样的比较?这种比较有什么意义?    2、试评述金圣叹关于人物性格塑造的理论。    3、什么是李渔的“立主脑”?     4、试述李渔在戏曲题材的真实性和人物性格典型化上的主张和观点。

5、王夫之对诗可以“兴、观、群、怨”的理论有什么新发展?     6、试评述王夫之情景理论的内涵及其意义。

7、试述王夫之“现量”说的内涵。   8、简述叶燮诗歌理论的理论框架。   9、试述叶燮“才、胆、识、力”和“理、事、情”的理论内涵    10、王士禛在《池北偶谈》中谈到王维画“雪中芭蕉”的故事,他是为了说明什么样的理论问题?   11、试述王士禛“神韵”说的内涵。  12、沈德潜的诗歌的思想内容有什么要求和规范?   13、沈德潜的“格调”说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14、袁枚“性灵”说的内容是什么?他的“性灵”说与派“性灵”说有什么不同?

第八讲  近  代

一、填空题:

1、刘熙载最为后人所推重的文艺美学方面的代表作品是《           》。刘熙载的《艺概》包括《           》、《           》、《赋概》、《词曲概》、《书概》、《经义概》六个部分,以文学评论为主。

2、在文学方面,梁启超积极提倡“         ”、“文界”、“           ”,以与其社会政治改良思想相呼应。梁启超前期诗论代表作品是《夏威夷游记》、《               》。教材指出:梁启超在其前期诗论著作中,主张将“新思想”、“新           ”、“新           ”与传统诗歌的“旧风格”相结合。

3、梁启超的小说理论主要体现在《                    》、《译印政治小说序》、《告小说家》等文章中。其中前者被视为近代改良主义小说理论的纲领,“           ”的宣言。

4、《           》和《                   》是王国维在文学研究方面最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王国维《人间词话》的理论核心是“           ”说。王国维《人间词话》说:“         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5、王国维《人间词话》说:“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        ,一       也。”

二、名词解释题:

    1、(梁启超的)“小说界”    2、(梁启超小说理论的)“熏浸刺提”说     3、(梁启超的)“诗界”与“文界”    4、(王国维的)“境界”说    5、(王国维的)“有我之境”“无我之境”说     6、(王国维的)“不隔”说

三、单项选择题:

1、刘熙载在文艺美学方面的代表作是        。A.《诗概》    B.《词曲概》    C.《艺概》    D.《文概》

2、“太白《忆秦娥》,声情悲壮,晚唐、五代,惟趋婉丽,至东坡始能复古。后世论词者,或转以东坡为变调,不知晚唐、五代乃变调也。”这段词论出自        。

A.梁启超《饮冰室诗话》   B.王国维《人间词话》   C.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D.刘熙载《艺概》

3、被视为近代改良主义小说理论纲领、“小说界”宣言的是梁启超的        。

A.《新小说》    B.《译印政治小说序》    C.《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D.《告小说家》

4、提出小说具有“熏、浸、刺、提”作用的文论家是        。A.王国维   B.李渔   C.梁启超   D.金圣叹

5、“故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这个著名的论断出自        。

A.刘熙载      B.李渔      C.梁启超      D.金圣叹

6、王国维代表性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是      。A《宋元戏曲史》   B《人间词话》  C《惠风词话》  D《人间诗话》

7、教材认为:王国维的词学理论的核心是        。A“境界”说   B“神韵”说   C“性灵”说   D“格调”说

8、教材认为:王国维的文学思想除了受到中国古代传统的文学思想影响外,还受到西方哲学家、美学家        。

A.克罗齐的影响      B.康德、叔本华的影响     C.卢梭、狄德罗的影响     D.培根、休谟的影响

四、问答题:

   1、刘熙载《艺概》说:“文或结实,或空灵,虽各有所长,皆不免著于一偏。试观韩文,结实处何尝不空灵,空灵处何尝不结实。”又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故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矣。”就这两段话,谈谈刘熙载的文艺辩证法思想。  2、试评述梁启超“小说界”之内涵。  3、概述王国维的“境界”说理论。  4、怎样理解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句话?  5、试评述王国维的“有我之境”“无我之境”说   6、怎样理解王国维的诗词“不隔”说。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