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探究与实践,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论文
2025-09-29 06:27:56 责编:小OO
文档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探究与实践,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陈浩

一 、什么是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一直在追求的教学境界。什么是高效课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于是就会有不同的教学行为。很多人从字面理解,认为“学习效率高的课堂就是高效课堂”。这是否是一种误读或者是对高效课堂的一种“窄化理解”?

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现代教育提倡“全人教育”。“全人教育”,指教学时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能力、经验、性格、意愿等主观条件,并加以配合来进行教学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动机和快乐学习。全人教育的理念,强调教育的范畴应该是整体性的,全面性的,要让学习者不仅学到各种知识,还应具备各种能力,接受道德与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念,更重要的是拥有追求(真善美)的人生目标。所以,现代教育的高效课堂,不是看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学到了多少知识而定的,“高效课堂关注的是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了什么,而不是教了什么和教了多少。所以衡量高效课堂的唯一标准,就是看学生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

这一标准包括四个方面的理解:

第一、生命性。课堂教学,必须把学生当做一个个灵动的生命体。生命性课堂是交互式对话的场域,学生总是保持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踊跃参与互动,把学习当做一种乐趣和积极情感体验的的活动。

第二、生成性。课堂教学并不完全按照预设的结果进行,是师生情感、智慧、能力的共同投入,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学生的学习是生成的,动态的过程,不断建构新的意义。

第三、全体性。高效课堂不能仅仅反映在少数学生的发展变化上,而是体现全员参与和全体进步的结果,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的全体发展。

第四、全面性。高效课堂所追求的学生的发展是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整体发展,包括涉入自然、社会以及与他人交往的全面学习活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在内的全面提高

二、学生参与是高效课堂的核心

“让学生参与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主体参与是教学活动产生的基础,没有主体参与就没有教学活动的产生,主体参与决定着教学活动的始发、过程和质量。

学生的参与应是全员积极、有效的参与。积极参与是学生从情感上愿意学习。积极的情绪状态下学习效果最佳。积极参与有两种表现:

第一、情绪饱满。学生的参与应该是积极的、活跃的、主动的,而不是被迫的参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这种积极的情绪状态主要表现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昂的学习热情。

第二、参与面广。绝大多数都能参与教学,而不是少数学生。

有效参与,首先是思维的参与。思维活动是认知的核心,思维的真正参与,就能开发智力,创新能力也能培养出来。离开学生的真正参与 不可能有真正的学习结果。因此说,有效参与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保证。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能够积极有效参与教学活动的学生并不是很多,总有一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甚至不愿参与。于是,高效课堂也只能是一种愿望。

三、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激发学生积极有效的参与教学活动

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方面的问题,也有学校教育和教学方面的问题,因此教师不应该责怪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而应该多从自己的方面去寻找原因,按照规律施教,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一)学习需要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影响

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认为“个性积极性的源泉是各种不同的需要。”(3)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论,他把人的多种多样的需要分为五大类: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根据这一理论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其基本的学习需要或学习内驱力有认知的需要,自我提高的需要,附属的需要三种。

认知需要是一个人想要理解所学的知识,阐明与解决有关问题的需要,即一种指向学习任务的求知欲。这种需要往往是从好奇的倾向与探究,操作,领会以及应付环境等有关的心理因素中派生出来的。  

在中学阶段,绝大多数学生都有较强的求知欲,但在倾向和稳定性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求知欲长期偏离课业的学生在学习成绩方面就会出现“滑坡”。这部分学生如果加以适当引导和帮助,使他们在学习上取得成功,并产生喜悦的体验,求知欲就会成为课业学习的内部动力。

自我提高的需要,是个人通过自己的成就或学习、工作能力而应的相应地位的需要。这种需要跟认知需要不同,它不是把需要指向活动任务本身,而是把在活动中取得的成就看作是赢得相应地位的手段。个人在群体中地位越高,自尊的需要就容易得到满足,因而自我提高的需要主要是从自尊的需要派生出来的。在班级中,能力水平、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常常会受到教师的表扬,同学的羡慕,于是他们的自尊需要就会得到满足。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他们会加倍努力学习,表现出高度的积极性。在学习中,成功的体验固然能催人奋进,威胁在一定条件下也会有促进作用。当前,一些教师频繁的进行考试、排名次,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容易使学生过分紧张、产生焦虑情绪。特别是一些在学业上屡遭失败的学生,更容易产生焦虑,失去信心,甚至会产生回避和退缩反应。因此也应预防惩罚带来的副作用。

附属需要是一个人为获得长者或领导者的赞许或认可而努力学习和工作的一种需要。长者或领导者的认可或赞许,不仅是对一个人的某种行为或活动结果的肯定性评价,而且也是一种情感上的激励。它能使个人自尊和受他人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使因而能产生愉快的体验和强大的心理动力。产生这种需要的主要原因是,个人与长者、同伴和领导者在情感上具有依附性,受到他们的赞许就会感到荣幸,从而产生努力学习和工作的内驱力。

在教学中教师如能根据这些学生学习的心理需要设计教学方法,以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向上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实现高效课堂就会成为现实。

(二)创造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1、加强学习目的教育

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使学生把当前的学习同参与未来的社会生活,同理想前途联系起来。

2、满足学生求知欲的需要,增强学习的内部动力

学生的学习需要的形成和发展是有一定的规律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的用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中学生都有强烈的求知欲,他们想探索世界的奥妙,在开始学习每一门学科是都有良好的学习愿望,可是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渐渐对某些学科失去了兴趣,甚至有的学生对多门学科都不感兴趣,产生之中情况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基础差,学习内容和教学形式,教学方法不能使他们的求知欲不断得到满足。因此,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进而产生愉快的情绪和新的学习需要,给学习源源不断的提供动力。

3、精心设计、组织学生的活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精心设计各种活动,特别是以师生、生生的合作活动为主要形式,组织活动,让学生动起来,以活动促学习,以活动促发展。

第一、营造宽松、民主、平等、自由、友善的课堂活动气氛。课堂上只有民主才会有自主,有了自主,学生才有可能当家作主 。一是学生与老师是平等的。教师应放弃高高在上的外在性权威,以与人为善、和蔼可亲的外部特征的内在性权威与学生平等相待,这样才能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参与的人际关系氛围,每个学生才能主动参与教学。二是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在进行各种交往活动中,看教师是否对每一个学生都是平等的,尤其看学优生和学困生的机会是否是平等的。尊重是进行一切活动的前提,只有尊重学生,才能理解学生,才能做到平等,学生才会感到安全,才不会出现有的学生被冷落、被讽刺、被耻笑的现象,才能真正全员参与。

第二、开展多种学习活动,给每一个学生创造同样的表现机会。在实践中常用的学习活动主要有自学、对学、群学(包括小组交流、班级交流)。

(1)、自学是合作交流的基础。没有思考的合作学习,将流于形式,质量不高,有准备的交流,才有可能是高质量的交流。“自学”,指学生对学习的内容进行信息的收集与处理,形成独到的见解,找到属于自己的方法、技巧、特色,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并及时写好“阅读批注”以方便后边的交流。

/(2)、“互研”是合作的一种形式,指同桌或小组的“对学”。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其思维方法是否正确,是否有迷惑,是否有新的感受理解等,关系到个性化学习的质量,更影响到学生能力的提升。对此,教学中在充分自学之后,采取“同桌”或“分小组”互研,交流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相互质疑,相互欣赏,相互评价。倾听他人的见解,触发新的思维。如此,既借鉴了别人的意见,又欣赏了别人的创意及成果,获得了新的启示和理解。让每一个同学都有交流的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必须参与讨论交流,这样人人都有机会表现。

这种形式的学习给性格内向的学生以表现的机会。性格内向的学生普遍不爱表现,课堂上不爱发言,久而久之,学习兴趣就没有了,采取同桌式或小组交流,让他们也有发言的机会。同时,也给学困生表现的机会。学困生往往没有信心,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不敢发言,也不愿发言,学习兴趣越来越低,学习困难也将越来越大,当他们有过成功的表现机会就能增强信心,对学习产生兴趣。班级交流应有产权意识,要指出见解的提出者,给学习者以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3)、“展示、评价交流”,是一种全班师生共同参与的“群学”。 是在一种场景中突发奇想的过程。在这个平台上,各小组展示本组的探究成果,倾听他人和老师的评价和意见。这种相互交流、质疑、辨析、比较、对抗可达到最大限度的相互影响、启迪、感染、激发、碰撞,唤醒人的灵感。使学生充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 

在这样自主与合作的探究交流的课堂中,学生的个性差异,独特的理解和个人情感体验得到了充分的尊重,不同性格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乐于表达的环境和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在活动过程中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学会了交往、学会了参与、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尊重他人、发展了个性,真正达到了语文课堂的高效化。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