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高一第一次历史月考试卷及答案(完整)
2025-09-30 08:49:08 责编:小OO
文档

题  号

总  分

得  分

 

第一次月考试卷—(历史)

姓名:                           学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说文解字》载:“宗,尊祖庙也。”这说明宗法制得以维系的重要因素是(     )

A. 血缘     B. 地域     C.信仰      D.出身

2. 西周时期,周王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

A. 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       B. 西周社会的现象严重

C. 西周手工业中冶铜业十分落后       D. 西周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3. 《三字经》写道:“周武王,始伐纣,八百载,最长久。”周朝“最长久”的制度保障是(     )

① 分封制       ② 宗法制        ③ 礼乐制度      ④ 集权制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4. 秦朝开始使用的“始皇帝”称号和夏、商、西周的“王”称号相比,本质不同的是 (     )

A. 具有神化君权的特点         B. 代表至高无上的权力

C. 是古代政治发展的产物       D. 是封建主义集权制度建立的表现

5. 秦朝修建咸阳,运用里天体观念。把渭河比作天体的“天汉”,以各座宫殿比作星座,四周有很多通道,咸阳宫居中,形成了众星拱月、屏藩帝都的格局。从咸阳的修建理念可以看出当时的政治理念是 (      )

A. 皇帝从二世三世直至万世,传之无穷    B. 君主,集权

C. 借助神灵维护自己的统治              D. 神化皇权,万世一统 

6. 相权削弱,皇权加强,是集权制度发展的重要特点。下列史实不符合这一特点的是(   )

A. 汉武帝平定七国之乱                  B. 隋唐设立三省六部制

C. 北宋设立二府三司制                  D. 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

7. 据说清代乾隆年间,有个翰林把“翁仲”误写成“仲翁”,乾隆批以诗“翁仲如何作仲翁?十年窗下少功夫。如今不许为翰林,罚去江南作判通”进行挖苦。诗中“判通”是“通判”的故意颠倒,“通判”一官职设置的时间和目的是 (             )

 A. 宋朝  监察、控制地方官      B. 明朝  巡查地方、监察政令贯彻情况

 C. 汉朝  巡行郡国、监察诸侯国  D. 唐朝 代天子出巡、监察地方法纪

8. 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为发生类似的现象。一般认为,北宋统治的变革是重要原因。下列各项中能全面体现其变革的是(      )

A. 采取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官        B. 从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开

C. 降低将官地位,疏远将兵关系      D. 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 

9. 在中国古代史上,经常出现地方割据或者叛乱的现象,对这种现象的评述,正确的是(      )

① 根本原因是封建经济的分散性    ② 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某统治的失误导致弱地方强     ③ 破坏生产,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④ 给我们的启示是地方权力不宜过大,必须保持政令畅通 

A. ①②③      B. ①②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10.史料记载:“至嘉靖间始委政内阁,而居首揆者,责任尤专,凡一时政治得失皆视其人为轻重。”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明朝内阁开始有了决策权   B.明朝统治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C.明朝内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D.明朝内阁开始威胁皇权

11. 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政治发展时说:“权稍薄弱,则有,有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权高一度,愈积愈进。” 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

A. 君主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 动荡是权力产生的前提

C. 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 武力夺权是制度的基础

12. 合理的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下列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的是(       )

A. 世袭制      B. 分封制   C. 科举制     D. 行省制

13. 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九品中正制为基础选拔官吏,逐渐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其中,“品”的主要依据指(    )

A.品评官的职位等级     B.品评士人的家室等级

C.划分士人优劣的等级    D.授予士人官职的等级

14. 北宋时期,行驶监察职能的御史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台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 这种现象反映了(          )

A. 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 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C. 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 监察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15.下列官制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① 三公九卿制    ② 三省六部制    ③ 中、外朝制度     ④ 内阁制 

A. ①②③④     B. ④②①④③      C. ①③②④        D. ③②①④

16. “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计亿万千。……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下列对材料主旨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揭示了鸦片输入的危害           B.说明中国人民勇敢,不怕刀火炮

C.刀火炮都有较大危害           D.因吸烟,中国人死亡亿万千人

17. 鸦片战争的最终结局从根本上取决于(    )

    A.战争中交战双方的指导方针     B.军事武器的优劣

    C.国民素质的优劣             D.社会制度的进步与落后

18. 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打开大门”指的是(      )

A. 外国人可以进入中国进行贸易活动     B. 中国失去了岛

C. 中国被迫开放五处通商口岸           D. 外国公使可以进入中国

19.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 这首诗主要赞颂了(      )

A. 冯子材镇南关大捷                   B. 左宗棠收复

C. 曾纪泽收回伊犁                     D. 刘永福南下抗法

20. 近代历史上,地区被割占与下列哪些条约有直接关系(   )

  《南京条约》   《北京条约》   《天津条约》   《辛丑条约》

   A       B        C      D 

21. 鸦片战争后,英国提出了“协定关税”,甲午战后,日本提出“在华设厂”,其共同点表现在(    )

A.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B.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C.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D.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

22.  20世纪30年代,日本在侵占东北后,曾下令焚毁一切管历史的书籍,日本侵略者采取此项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 日本的奴化思想                  B. 减轻中国学生的学习负担

C. 消除中国文化中的封建因素        D. 消磨人民的民族意识 

23.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杂税……即照日本臣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自应享优例豁除。”该条约vvbkfmc0frfjc尺寸      D.开办银行

25. 《五四“未完成的启蒙”》指出:。。。人的价值、人的自由权力是西方思想启蒙的一般归宿。而中国的思想启蒙长期以来偏离了这个方向,人的价值、人的权力始终没有成为思想启蒙的起点和归途。” 近代中国思想启蒙“偏离了方向”的主要原因在于(    )

A.缺乏具有现代性的思想资源      B.民族危机加深,救亡是当务之急

C.多数国人守旧落后,缺乏反省     D.中国民众民主与科学意识淡薄

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6分)

26.秦朝主管军事的官职是               。

27.元朝在全国设立十个行政区域之外,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是           和                 

28. 清初,使皇权受到的权力机构是                     。

29.《马关条约》中规定开通商埠,开放                                 四地为商埠。

30. 抗日战争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31. 1937年8月,召开了                    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三、材料题(共四大题,共44分)

32. 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 自秦始皇建立君主制度后,历代许多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世,其任重矣。”

材料二 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材料三 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请回答:

(1)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原因。(4分)

(3)你怎样理解材料三中黄宗羲的观点?(2分)

33. 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  西周初年主要诸侯国

诸侯国与王室关系(分封原因)地理位置
同姓今山西
同姓今河南北部
同姓今山东北部
功臣今山东南部
商朝后裔今河南东部
同姓今北京一带
注:沿黄河流域的山西、山东是当时的主要农业区

请回答:

(1)依据上述材料,描述西周分封制的特点。(4分)

(2)分封制对西周统治起到什么作用?后世的统治者可以效仿西周分封治国吗?并说明理由。(6分)

3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汉书·孔光传》

材料二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政体》

材料三   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材料四  废丞相后与丞相地位近似官职的基本职权情况表:

时间职 位

基  本  职  权

明中叶后期内阁首辅拥有票拟权,但不是合法宰相,地位经常受到挑战。
清朝雍正年间以后军机大臣承旨拟写传达皇帝旨意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丞相的主要作用。(2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3)当时也有人称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为宰相,这种称呼是否有实质意义?为什么?(5分)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政治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3分)

35.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 夏商周三代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与后代那种职业官吏有着很大不同。……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职务,世代为官。

材料二 战国时期,很大诸侯国都实行了军功爵制。其中秦国的二十等爵制度较为完善。规定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大小授予官爵。按照爵位的高低,可以享受各种政治、经济,爵位高的还可以“税邑三百家”,也可以用爵抵罪或赎罪。

材料三 南朝时有民谚云:“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 是指士族子弟只要能坐到车上掉不下来就可以当著作郎,只要能写两句书信中问候的话就可以当秘书郎(著作郎、秘书郎都是官职的名称)。

材料四 《唐摭言》载:唐太宗见新科进士自端门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吴彀中矣。”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战国与三代相比,选官依据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阶级基础是什么?(4分)

(2)汉武帝是怎样发展选官制度的?东汉有了怎样的变化?(4分)

(3)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三、四信息,指出隋唐与魏晋时期相比,选官依据发生的变化及其变化的阶级基础是什么?从材料四可以看出科举制的哪一方面的历史影响?(4分)

高一第一次月

1.选择题:

1-5 AAADD                         6-10 AABDC

11-15 CCBCC                       16-20 ADCBA 

21-25 DDCBB

2.填空题

26. 御史大夫

27. 腹里    宣政院管辖的、四川、青海地区

28. 内阁    议政王大臣会议

29.沙市。重庆 杭州。苏州

30.中日上升为主要矛盾

31.洛川会议

3.填空题

29. 御史大夫

30. 腹里    宣政院管辖的、四川、青海地区

31. 内阁    议政王大臣会议

32.沙市。重庆 杭州。苏州

33.中日上升为主要矛盾

34.洛川会议

3、材料题

32. (1)秦始皇不给宰相以兵权,让御史大夫牵制宰相;汉武帝设置“中朝”决策机构,剥夺了宰相的决策权;唐太宗规定三官都是宰相,相劝一分为三;宋太祖以枢密使、参知政事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权。共同点:相权收到和分割削弱,皇权加强。

 (2)明太祖认为秦朝以来,宰相的摄政往往危及君主的统治;明初废除中书省,设立三司使后宰相全力进一步扩大,当时爱香胡惟庸擅权的姿态。

(3)丞相对皇权有一定的约制作用,废除丞相后,君主制度逐步发展到顶峰,形成了绝对的君主,加强了政治。

33. (1)特点: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以血缘关系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利高度集中。

    (2)作用:确立社会等级秩序、维护宗主贵族统治的政治法律工具。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保障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 。

       不可以;分封制导致后来的王国问题加剧,最终导致周朝的灭亡;秦朝建立的郡县制废除分封制,有利于集权国家的建立以及发展,被后世一直沿用。

 34. (1)变化:由世袭官爵到按军工授爵。基础:贵族衰弱,新兴地主阶级兴起。

    (2) 汉武帝:实行察举制和皇帝征召。 东汉变化:人才选举被官僚家族所支配,门第望族称为选举的主要依据。

(3)变化:由门第望族为主要标准到考试选官。基础:士族地主的衰弱,庶族地主兴起。影响:为封建国家笼络了大量人才。

35.(1)因为他一味依赖外国,贻误了战机,基本属实。

(2)中国财力有限,对海防投入费用太少。为其消极抵抗的行径辩护。

(3)清是封建统治阶级对内人民的主要工具。

(4)清过于依赖外国;作战消极;妥协求和;士兵战斗力不强;日本则长期准备充分。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