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新世纪第二届现代汉语语法国际研讨会(暨第八届现代汉语语 …
2025-09-30 08:49:07 责编:小OO
文档
载《语言科学》2003(6):3-11

汉语疑问词前移的语用

-----从"疑问焦点"谈起-----

南昌大学 陆丙甫 徐阳春

提要:

本文通过对徐烈炯、刘丹青(1998: 97-101) 提出的疑问性话题的分析,指出导致疑问词前移的主要因素是高度的可别性 (identifiability),而不是话题性,因此疑问话题是"话题"这一范畴中的边缘成员。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movement of the topic-like wh-word in Chinese on surface is motivated by neither topicness like typical topics, nor focusness like English wh-words, but identifiability. It suggests that this movement is consistent with other movements in Chinese.,

关键词:对比语法,语用学,疑问词移动,指别性,可别度,

comparative syntax, pragmatics, Wh-word movement, referentiality, identifiability

0引言:似乎矛盾的概念----"疑问话题"

徐烈炯、刘丹青(1998: 97-101) 提出"话题焦点"的概念。一般认为旧信息、话题、高指别性、框架背景等概念可以组成一个原型范畴,同新信息、陈述、低指别性、图像焦点等组成的原型范畴相对立。话题和焦点的组配显然是不自然的、有标记的组配。自然的组配并奇怪,不自然的组配才值得研究。况且话题和焦点都是语用学中最基本的概念,所以对话题焦点的研究就更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徐、刘讨论的话题焦点主要有三类。一类是一般的强调性话题,如:

(1) 星期天 啊,人 很挤。

当"星期天"重读的时候,既是强调的焦点信息,同时又是后面陈述部分的话题。我们到后面第三节再提及这类话题焦点。

另一类话题焦点由周遍性成分构成的,如下例中的"老王"。

(2) 连老王 都 忍受不住 了。

(3) 回回 他 都 碰到 老张。

陆俭明(1987) 认为这类周遍性成分是主语而不是话题。这跟徐、刘的观点针锋相对。不过,对於这类成分跟状语的区分,双方都采取了比较谨慎的态度。陆俭明认为汉语中话题、主语间的界线是明确的,并提出了一些可操作的鉴别标准;但是最后承认要区分主语和状语并没有很好的鉴别标准。徐、刘(p. 199) 认为象(3) 中的"回回","看作状语和话题都没有问题,看作主语却很困难,除非回到话题主语等同说的立场,而陆俭明的出发点就是要区分话题和主语。" 陆丙甫(2003b) 则在上述两种观点的基础上,具体论证了这类成分的确是状语。他的论点主要有三点。一.这类"全量成分"表示"范围",属于状语的基本意义范畴。二.分布上跟副词状语"全"互补。三.在匈牙利语等外语中这类成分既不在话题位置,又不在主语位置,而在两者之间。这类话题焦点本文不再讨论。

本文着重讨论第三类话题焦点,即出现在话题位置的疑问性焦点,

(4) 哪一本书 你 最喜欢?

黄正德(Huang 1982) 认为:汉语的疑问词,虽然不象英语中的疑问词那样必须在表层移到句首,但是在较深层的逻辑式中,也是象英语一样前移的。不过,黄对汉语中这类表层也能移到句首的疑问词并没有作多少分析。

孔子在说明他那"敬鬼神而远之"的务实态度时说说,"未知生,焉知死";意思是说,对於看得到的现世尚且未了解,又怎么能了解看不到的飘渺的彼岸世界呢?我们现在就跟随祖先的务实态度,认为"未知表层,焉知深层";因此我们不讨论抽象层面的疑问词移动,光分析表层看得到的疑问词移动。让我们看看:这类在表层疑问词能移到句首的格式究竟有什么特点,移动的制约条件是什么。

1疑问话题跟高度指称性密切相关

一般认为英语疑问词前移是焦点移动。话题焦点顾名思义,当然有焦点性。问题是其焦点性是不是移动的原因?让我们先来看看有关语料。

徐烈炯、刘丹青 (1998:261) 总结了疑问词前移的三个条件:一是句子表示反问而不是真性疑问 (此时整个句子有全量命题的含义):

(5) 他 什么事情 作得好?!

(5) 的真正意思是"他什么事情都作不好",实质上跟周遍性句子结构相似。

二是有明显的对比性话题存在:

(6) 你 到底 什么东西 要 吃,什么东西 不要 吃?

三是疑问词跟上文出现的某个成分有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7) 小王和小陈俩,哪一个 赵小姐 比较 看得上?

(8) 我们店里 沙发 很多,哪一种 你 喜欢?

以上的疑问词都可以恢复到原位 (宾语位置)①。当然,(5) 和 (6) 中的疑问词还可以从(主语后的)次话题的位置进一步前移到(主语前的)主话题位置,说成"什么事情他作得好?"和"到底什么东西你要吃,什么东西你不要吃?"。这些移动都是可有可无的,而不是强制性的。我们还可以找到强制性出现在主话题位置的疑问话题。

(9) a. 什么人 他 活着 别人 就 不能 活?

b. ?什么人 活着 别人 就 不能 活?

(10) a. 什么人 人人 都 痛恨 (他) 但 又 不敢 得罪 (他)?

b. * 人人 都 痛恨 什么人,但 又 不敢 得罪 什么人?

这里的"什么人"必须在句首,形式上更象十足的话题。(9a) 改成 (9b) 就很别扭,特别是在"什么人"和"活着"之间没有明显停顿时,即不把疑问词处理成提前的话题时。(10a) 说成(10b) 则也意思全变。同类的例子还有"什么书人人看了都会说好?"等等。

我们注意到,能出现在话题位置的疑问词,回答的内容都必须是高度指别性的。这可以从下面的一些对比中看出。

(11) a. 哪一本书 你 喜欢?(回答:"这/那本书"等

定指性单位)

b. ?什么书 你 喜欢?(回答:"情节复杂的书"等类指性单位)

c. ?什么样/怎么样的书 你 喜欢?(回答:同上)

d. * 什么样/怎么样 你 喜欢? (回答:"这/那样"等谓词性单位)

适宜回答上述(11a)中疑问词的词语是定指的"这/那本书";适宜回答上述(11b-c)中疑问词的词语是"情节复杂的书"等等,不一定是定指的;适宜回答上述(11d)中疑问词的词语是"这/那样"(如果该问句成立),是谓词性单位,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指别性单位。可以看出,疑问词能否前移,同所期望的回答内容的指别性高低有关。

关于"哪"和"什么"的指别程度的区别,还可以从下例看出。

(12) a. 哪本书 是《儒林外史》?

b. *什么书 是《儒林外史》?

" 哪"是指别性的疑问词,所以"哪本书"才可作判断句的主语。而"什么"则不是。

有趣的是,(11b-c) 如加上一个"最"而改为:

(13) 什么书/怎么样的书 你 最喜欢?

其合格度就大为增加。这是因为有了一个"最",回答的所指范围更专门化,更具体,也就是指称性增强了,所以就更容易作主语。最高级蕴涵着"唯一性",而唯一的事物指别性比较高。如英语中所有受最高级形容词修饰的名词短语都是定指的,要带定冠词 the 。"太阳、月亮"等所指唯一的事物在英语中也都要用定冠词。这些都说明了最高级、唯一性同指别性的高度相关性。

此外,否定格式也能提高疑问代词提前的合格度。

(14)a. ?什么样/怎么样的书 你 喜欢?

b. 什么/怎么样的书 你 不喜欢?

虽然(14b)的无标记解读是反问句,但并不排斥作真性疑问句的可能性。为什么动词受否定后其宾语会增加前移的可能性?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否定"意味着"排除",而排除这一认知过程比确定所指的认知过程要简单,因而否定的所指也比较容易获得。而这就蕴含着较高的指别性。被否定的成分容易前移,这个现象在人类语言中似乎有一定的普遍性。例如古汉语中否定格式中的代词宾语要前移。相反,否定成分更容易后置的现象,据笔者所知,还没有发现过。关于指别性和"容易识别"的关系,后面我们还会在第2节还会专门讨论。

注意,下面的 (15a) 中的"怎么样"虽然前置于动词,但是那是状语本来的位置,因此也不能看作话题,并且也的确不能象 (15b) 那样进一步前置。

(15) a. 你 怎么样 完成 这个工作 的?

 b. *怎么样 你 完成 这个工作 的?

2指别性主要作为一种可别性

下面一些跨语言的比较进一步支持了疑问话题同指别性的密切关系。首先,某些语言中疑问名词短语可以带定指标记,说明疑问词在语言直觉上是可以

处理成定指的。

(16) <马来亚语>

  Awak beli keretayang-besar-itu-kah kelmarin?

  你买车哪个-大-定指标记-焦点标记昨天

   '你昨天是买了哪一辆大汽车?'

其中 itu 是个定指标记。

(17) < 波斯语>

Ki-rādidam.

谁-定指宾格标记看见(第一人称单数)

'我看见谁?'

(18) <土耳其语>

Hasankim-ig?rdü

Hasan谁-定指宾格标记看见

'Hasan看见谁?'

波斯语和土耳其语中的宾格标记只用于定指宾语,而疑问宾语要用宾格,可见那两种语言中是把某些疑问词当作定指的。

一般认为疑问词是对未知事物进行询问,不是已知旧信息,不会具有高度指别性。其实,所谓新旧、已知未知和指别性是对说话者而言。从听话者的角度去看,说话者用疑问词提问,多半是认为听话者知道所指,所以也可以看作已知的。根本上看,指别性的高低,都是以听话者为主要标准的。首先,语言的本质是交际工具,从交际效果上来说,说话者总能知道自己说的是什么,而听话者需要一定的提示才能充分理解说话者所说的内容,因此表层的标记(包括位置)多为听话者的方便而设。其次,说话者必须同时是听话者,他必须监听 (monitor) 自己的话。而听话者不必同时是说话者。所以,听话者的立场具有更普遍的意义(陆丙甫1993:182-186)。明确这一点对於理解指别性、指称性很重要。其次需要指出的是,指称性属于"可别性"(identifiability) 这一范畴。为了理解这一点,让我们看看指别性和生命度(animacy) 的关系。指别性和生命度密切关系,是一个众所周知的语言普遍现象。这表现在不同生命度和不同指称性具有对应的分布。Comrie (1988) 最早发现许多语言的显性宾格标记之用于宾语具有较高的指别性和生命度的宾语(中文介绍见陆丙甫 2001),因此他认为两者构成一个"自然类"。这个自然类中两个成分的共同特征是什么呢?不少学者(如 Lambrecht 1994) 认为指别性的实质主要是"识别可能性"(identifiability),可以简称"可别性"。在这基础上,我们就可把生命度也可归入可别性。因为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发展出了对生物识别更敏感的认知特点。

在对名词生命度有细致划分的语言中,往往是把第二人称放在第一人称前 (Silverstein 1976: 122)。例如, Algonquian 语有如下生命度的等级:

(19)第二人称 > 第一人称 > 第三人称近指 > 第三人称另指

有趣的是,如果说生命度反映了可别性的话,为什么第二人称反而比第一人称可别性强?但是只要看到可别性主要取决于听话人,这种等级划分就很容易理解了。听话者对于说话者就是第二人称。

听话者优先的原则可以解决疑问词的位置

问题。从听话者的角度去看,说话者用疑问词提问,多半是认为听话者知道所指,所以也可以看作高可别性的。

跟语序有关的,与其说是指别性,还不如说是可别性。例如:

(20) a. 客人来了

b. 来了客人

(21) a. 老张来了。

b. 来了老张,(你想不到吧!)

虽然(20) 中的"客人"的位置区别可以解释成由定指和不定指的区别所造成,但是(21) 中两个"老张"的区别却不是定指和不定指的区别。区别在於(21a) 中的"老张"是说话前已经"激活"(activated) 的所指,如刚才提到的等等;而(21b) 中的"老张"是事先还没有激活的所指,是临时想到的,出乎意料的。已经激活的所指当然比没有激活的所指更容易识别。所以(21) 中"老张"的位置区别根本上是取决于可别性,而不是指别性。所以,用可别性可以解释更多的语序现象。"可别性"比起"指别性"或"有定性",多了一个特征"激活"。不少学者认为所谓"已知"信息都至少包含了"指别"和"激活"这两个特征(如Copeland & Davis 1983,Lambrecht 1988)。又如:

(22) a. *怎么样 你 喜欢?

b. (只有)怎么样 你 才 喜欢?

为什么(22b) 添上"才"就会合格?这是因为"才"表示它所指向的成分有"唯一性",这从前面可以添加"只有"可以看出;而"唯一性"是可别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怎么样"是一种状态,一般认为状态并不具备指别性。用可别性解释,麻烦就比较少用指别性少③。

可别性高的成分倾向于前置,这在人类语言中是普遍现象,但是在汉语中表现得尤其突出,是汉语语序类型的最基本的特点,汉语语序的许多其他特点都同此基本特点有关,本文显示了汉语的疑问词提前在这方面也不例外(陆丙甫2003a)。

3疑问话题是话题这一原型概念的边缘成员

根据上述分析,可见导致疑问词前移的一个动力是高度的可别性。那么,前移的疑问词有没有"话题性"?如果有的话,跟可别性相比,哪个是导致前移的主要动力?

从意义上看,似乎也不能绝对否定前移疑问词的话题性。比较本文开头的第一类疑问话题:

(1) 星期天 啊,人 很挤。

这个"星期天"重读的时候,就本身而言,有焦点性。但是对於后面的陈述来说,又的确是话题。这有点类似兼语式中的"兼语",它对於前面动词来说,是宾语,但是对於后面的动词来说,又是主语。当然,跨语言地看,相当于兼语式的表达,在有宾格形态的语言中,都采用宾格,所以兼语式中的兼语本质上是宾语。在形式语法中,认为后面动词的主语是同宾语同标的一个零形式。(1) 中"人很挤"的话题是否也能处理成一个跟前面"星期天"同标的零形式呢?这个问题值得考虑。

现在我们来看可

别性和话题性哪个是导致疑问词前移的主要推动力。前面的分析已经显示疑问词提前的可能性和疑问词的可别性密切相关。由於目前我们很难证明这种可能性同话题性的大小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只能得出这种移动的主要推动力是可别性,而不是话题性。

由於徐、刘是把话题看作一个具有特定位置的语法成分,因此,一个成分只要出现在话题位置上,不论是否有话题性,就都可以看作话题。疑问话题具有多大话题性以及推动前移原因是否具有话题性,对于其话题身分,并不是个问题。正如主语,虽然其原型是兼有话提性和施事性的成分,但并不排斥

两者皆无的成分也能做主语,只要它们出现在主语位置上。

如果说"话题"是个原型(prototype) 概念,那么,典型的话题当然具有明显的话题性。而话题性不明显甚至根本没有话题性的成分,只要占据跟典型话题同样的位置,也可以处理成话题,不过要承认它们是话题中的边缘成员。

既然汉语疑问词提前的原因是可别性,那就和英语中疑问词的提前本质上完全不同。英语的疑问词提前,一般认为其原因是焦点性。证据之一是疑问词之外,还有其他一些具有明显焦点性的成分也能提前,如下面副词提前的例子。

(23) Never in the field of human conflict has so much been owed by so many to so few.

'人类冲突的战场上 从来 没有 这么少的人 向这么多的人 作出 这么大的贡献。'

(24) Often have I heard it said that everybody's business is nobody's business.

'我 常 听说 所有人的 事情 就 不是 任何人的 事情。'

(23)、(24) 这样的前移跟英语中疑问词的提前,在形式上的表现完全一致:都需要一个助动词移到主语前来支撑。汉语中不能有同样的前移。

这样看来,汉语否定式中的疑问词提前和英语中的否定式功能本质完全不同。虽然表面有某些相似的例子,如(11a) "哪一本书你喜欢?"译成英语是Which book do you like? 但是这些表面相似背后的原因是完全不同的。具体地说,某些成分既有话题性又有焦点性,在汉语中前移是因为有较大的可别性,在英语中前移是因为有较大的焦点性。

在表面相同的表层事实中发现实质的不同,在表面不同的表层事实中发现实质的相同,这是科学研究的两个取向。本文对汉语疑问词提前的分析,在跟汉语中其他提前现象时,采取的是"异中寻同"(语类异而原因同)的路子;而在跟英语的疑问词提前比较时,采取的是"同中寻异" (语类同而原因异)的路子。

另一方面,两种移动的语法化程度也大不相同。汉语中基本上不是强制性的,主要是一种语用现象,基本上还没有语法化。但在英语中基本

上是强制性的,可以说已经高度语法化了③。当然两方面都有例外:汉语例 (9-10) 也是强制性的,英语(23-24) 却不是强制性的。英语中这类前移只有对疑问词才是强制性的,条件比较明显。但何以如此?其原因很值得深入探讨。造成汉语(9-10)这样的强制性前移的条件比较复杂,原因更加不清。根据直觉,很可能是信息处理(processing) 策略上的原因。

前面引言中说过,王正德认为汉语某个深层也有跟英语一样的疑问词前移,并且他把汉语的话题提前也看作本质上跟英语疑问词移动移动相同的移动。如果这个假设成立的话,那么汉语在某个深层中有强制性的焦点前移,而在表层却只有可别性前移的现象。何以汉语的表层和深层如此不同?如何把两者统一起来,将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 本文曾在新世纪第二届现代汉语语法国际研讨会(暨第八届现代汉语语法研讨会(2003 广州,暨南大学)进行讨论。感谢与会者提出的许多宝贵意见。

注解

①例(5)其实也可作真性问句,不过那是第二个解读。把疑问词宾语恢复到动词后的"他做得好什么事情?",则是以真性问句为第一解读、反问为第二解读的句子。

②金立鑫告诉笔者,这也可能同条件表达有前置的自然倾向有关。因为"才"表示"唯一条件"。这样的话,"怎么样你才喜欢"中的"怎么样"相当于一个小句,原句可以理解成"[事情怎么样/怎么样作] [你才喜欢]?"条件句出现在结果句后面,也是人类语言的一个共同倾向。

③实际上英语口语中也常有疑问词留在原位的情况,如 You like which book?(你喜欢哪一本书?)这样的说法,口语中完全允许。

主要参考文献

陆丙甫 2001 从宾格标记的分布看语言类型学的功能分析,当代语言学:2001-4: 253-263

陆丙甫 2003a 汉语语序的总体特点及其功能解释:从话题突出到焦点突出,《中国语文论丛》

陆丙甫 2003b 试论周遍性成分的状语性。载徐烈炯、刘丹青主编《话题和焦点新论》

陆俭明 1987《周遍性主语及其他》,《动词和句型》:79-93,语文出版社

徐烈炯、刘丹青 1998 《话题的结构与功能》,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Comrie, Bernard. 19. Language Universals & Linguistic Typology (2nd. Ed.).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opeland, James E. & Philip W. Davis. 1983. In Discourse Portmanteaus and the German Satsfeld. Essays in Honor of Charles F. Hocket, ed. By F.B. Agaro et al. Leiden: Brill

Hu,Jianhua, 认为本质上是话题移动,而不是焦点化

Huang, C.-T. James, 1982. Logical relations in Chinese and the theory of grammar. Doctoral dissertation, MIT, Cambridge, Mass.

Silverstein, Michael 1976. Hierachy of features and ergativity. In Grammatical categories in Australian l

languages. ed. R. M. W. Dixon, 112-71, Caberra: Australian Institute of Aboriginal Studies.

作者简介:

陆丙甫,男,上海人,南昌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博士,研究领域为语法理论、语言类型学和语言应用。

徐阳春,男,江西南昌人。南昌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语法、修辞、方言。

3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