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号 | 项目名称 | 考核目标 | 计划内容 | 起止年限 | 主持单位 | 承担单位 |
2008-1 | 柴达尔—木里铁路多年冻土区路基热稳定性评价研究 | 1、给出铁路沿线冻土工程地质条件评价结果; 2、预测冻土路基温度场发展趋势; 3、提出铁路沿线冻土路基热稳定性评价结果; 4、评价工程结构措施在保护冻土路基热稳定性方面的效果。 | 1、铁路沿线多年冻土工程地质条件研究; (1)铁路沿线典型地段多年冻土特征及影响因素; (2)铁路沿线冻土工程地质条件分类; (3)铁路沿线冻土工程地质条件初步评价; 2、多年冻土区路基热稳定性评价; (1)多年冻土路基水热稳定性监测研究; (2)多年冻土路基不对称温度场引起的纵向裂缝研究; (3)冻融作用下路基边坡热稳定性研究; (4)多年冻土区路基热稳定性评价。 | 2007年3月-2009年12月 | 青海省交通厅 | 青海省地方铁路筹建办公室、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
2008-2 | 柴达尔——木里铁路热棒对路基冷却效果的关键技术研究 | 1、提出适合木里地区环境气候条件下保证制冷效果且经济合理的冻土路基热棒合理结构尺寸; 2、对施工应用的不同结构型式热棒热力性能进行检测评估; 3、对木里地方铁路多年冻土路基热棒应用中存在和可能出现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改进和完善意见; 4、评价不同热棒功率下制冷影响半径大小,得出不同热棒配置方式下路基地温场变化特点; 5、评价冻土热棒路基结构长期稳定性,并对运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科学结论和可供应用的应对措施意见。 | 1、根据柴木地方铁路工程期限和实际情况要求,借鉴青藏铁路热棒实践情况,在此基础上初步确定热棒总体尺寸; 2、针对本线气候特点,进行热棒与冻土耦合传热性能模拟试验,测定有关热力参数,并参考青藏铁路现场实测数据,分析研究并提出合理的热棒结构尺寸; 3、建立热棒与有相变的冻土及大气耦合传热的数学模型,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不同热棒结构型式和埋置方式对路基温度场的影响; 4、选择典型观测断面进行施工前后地温场观测,观测分析热棒功率发挥效果,对现场工程中埋设方式和埋设间距下热棒路基地温场变化进行观测研究; 5、评价热棒路基热稳定性,并对长期运营效果作出评价和预测。 | 2007年5月-2009年12月 | 青海省交通厅 | 青海省地方铁路筹建办公室、兰州大学 |
2008-3 | 青海省沥青路面结构优化研究 | 1、总结不同路面结构在不同区域典型使用条件下的路用性能表现; 2、提出各种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在青海的适用性分析报告; 3、确定半刚性基层在青海不同使用条件的适用性; 4、提出温度场对路面结构的力学响应的影响以及温度场对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情况; 5、分析目前国内应用较为成功的各种沥青路面类型在青海省的适用性; 6、编制《青海省公路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指南》; 7、提交不少于3个实体工程应用总结报告。 | 1、青海省沥青路面结构应用现状调研; 2、青海省交通量调查分析; 3、青海省现有沥青路面结构适用性分析; 4、青海省高寒地区沥青路面温度场分析研究; 5、沥青面层类型优化选择研究; 6、青海省公路沥青路面典型结构研究。 | 2008年2月-2011年2月 | 青海省交通厅 | 青海省公路建设管理局、 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2008-4 | 青海省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指南研究 | 1、青海省沥青路面当前施工技术现状的调研报告; 2、形成青海典型材料的调研和试验研究报告; 3、推荐出青海各地区合适的SHRP PG等级要求; 4、制定适合青海的级配碎砾石的材料设计与施工工艺; 5、推荐出适合青海的水泥稳定基层材料的设计与施工方案; 6、针对Superpave以及青海省常用的AC两种类型沥青混合料的原材料、级配范围、室内成型压实功、体积指标、高低温和水稳等性能验证指标、施工工艺以及质量控制体系的研究; 7、提出沥青表处路面的设计和施工的优化方案; 8、确定适用于青海具体情况的温拌技术,初步制定试验路铺筑方案、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标准; 9、提交不少于3个实体工程应用总结报告; 10、编制《青海省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指南》。 | 1、青海省沥青路面施工技术现状调查和分析; 2、青海省各地区典型筑路材料的调研和试验研究; 3、不同地区沥青技术要求及PG等级分析; 4、级配碎石和级配碎砾石设计与施工优化研究; 5、水泥稳定碎石、碎砾石设计与施工优化研究; 6、沥青面层的施工工艺研究; 7、沥青表面处治路面的工艺研究; 8、温拌沥青路面技术应用研究; 9、试验路研究。 | 2008年2月-2011年2月 | 青海省交通厅 | 青海省公路建设管理局、 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