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高三一模历史质量分析
2025-09-30 08:39:14 责编:小OO
文档
2015年2月临潼区高三一模文综历史检测质量分析

    2015年2月初,临潼区教研室统一组织了全区高三年级的一模考试,并实施网上评卷。虽然本次高三文综考试历史学科的评卷人数少、时间紧、任务重、阅卷量大,但在老师们加班、加点的共同努力下,网上阅卷工作终于划上的句号。现就本次高三历史一模检测的评卷情况,从试题的整体评价、学生答题中存在的问题、原因以及对今后历史教学的复习备考建议等方面概括分析如下:

    一、试题的总体评价

本次高三历史模拟试题贴近高考的发展方向,从综合能力的角度考查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复习效果。从试题的难易程度来看,虽然此次考试以基础知识为主,但对学生的能力也进行了一些考查,总体上讲,本次历史学科试题难易程度比期中考试稍难一些,全卷难度系数为0.39;从考查目的来看,试题既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线索的记忆和掌握,又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的检查和判定,特别是注重了对学生知识总结,结构搭建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单从试题的材料题部分来看,考查容显得有些偏。这对首次参加全区模拟考试的高三文科学生来说,似乎显得偏难一点。因此,本次全区参加高三文综考试人数1824人,历史全卷满分100分,而人均分数仅为39.30分,成绩不容乐观(这一点请看下表中的历史试卷综合指标分析数值便知)。

附2014-2015学年度上学期临潼区高三文综一模历史试卷综合指标分析简表

科目全卷满分平均分难度区分度信度标准差
历史100.0039.300.39

0.310.5312.88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一)Ⅰ卷选择题:

本次文综历史考试选择题设计比较合理,学生的得分率基本正常,从得分情况分析可以看出,错误率较高的是24、28、31、34题,如上面四图所示。究其原因主要有:审题不准确,如28题没有注意题干“义和拳和统治集团发动”信息点,知识迁移能力弱,如24题宗法制没有理解宗法制的实质,34题没有从全球化角度理解问题。复习时难度较大,学生懒惰不愿意去深入思考,说明基础知识的复习尚须加强。但其与选择题失分相对均衡。这说明部分学生学习历史已经入门,理解、分析、比较、归纳的能力已基本具备,也显示了历史学科第一轮复习的效果。

(二)Ⅱ卷材料问答题:

 1、第40题:三个小题,共25分,材料解析题,难度适中,考查的主要容是工业化的负面影响环境污染及相关史实(这也是近几年关注的热点),考查的方向是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最高分25分,最低分0分,6至15分的占多数。如下面40题各分值段人数比例图所示:

本题学生答卷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概念模糊。如第一小题考查的是第一次工业时期的环境污染,大多数学生的答案都是工业如何,只有少数学生回答的是工业生产、工业化。虽然本题难度不大,但审题不清的问题仍然存在,主要集中在第三小题。问题让从“历史责任”和“国际转移排放”的角度分析,这样直接从字面理解就很容易,结果回答的是乱七八糟;问题问的是原因,一部分学生回答的是“认识”、“启示”等等。

二是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较差。第一小题和第二小题的第一问都是直接从材料中解读即可,很简单,但是大多数学生对材料的解读都多少有偏差,甚至完全错误,阅读材料抓不住重点,要点整理不出来。

三是书面表达能力差,组织语言存在障碍,表现为语句不通,用词不当,而且还不是个别现象,这个问题历史老师难以解决。

2、第41 题:满分为12分,最高分10分,最低分0分,平均分在5~7分之间,答题情况较不理想,空白卷较多。如下面41题各分值段人数比例图所示:

本题学生答卷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部分考生审题不清,对考核的侧重点把握不准,导致答非所问。

二是分析能力薄弱,论述不能切中关键要点。一部分考生虽然历史知识扎实,却在本题失分严重,回答知识点“全面”却达不到点上,口语化严重,赘述较多。

三是部分考生历史基础薄弱,出现一些常识性错误,比如个别考生在论述中国近代经济史中却出现了“改革开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字眼,还有很大一部分考生认为甲午战争之后中国才开始沦为两半社会等。

3、第45-47题为选做题

45题考生得分情况是:本题满分15分,平均分7.02,参加考试人数1824人。45题为历史改革的选做题,历来受到教师和考生的高度重视,它为今年选考题中得分第二的题目。大部分考生准备充分,条理清楚,语言表达能力也较强。

    本题学生答卷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试题把握不准,知识错位。如本题的第(2)问,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分析武灵王和孝文帝改革的异同点但学生多数只是列举各自改革的容和意义答题时“混搭”在一起,没有概括分析导致得分偏低。

二是有些考生思维固化现象严重,按照教师提供的答题模式进行答题,答非所问。仍然有考生全抄材料。

46题考生得分情况分析满分15分,平均分5.16,参加考试人数1824。

    选做题46题平均得分为5.16分,但有部分优秀考生能准确把握材料的主旨,基础扎实,概括能力强,有很强的理解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本题学生答卷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因解读材料有严重的偏差,在答题时也就出现南辕北辙,冠戴现象反映了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还有待于提高。

二是有些考生不认真阅读和思考,囫囵吞枣,不加消化,不加比较,全抄材料。

47题考生得分情况是,满分15分,平均分5.01,参加考试人数1824人。

选做题47题历来为考生得分最低的,但还是不乏优秀答卷。优秀考生在处理材料方面能力突出,寻找信息的能力很强;思路清晰,思维缜密,答题的要点全面、到位;考生史学功底扎实,文字表达能力强。

本题学生答卷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部分考生审题模糊不清,答题指向不明,离题万里,甚至“区别”与“原因”互相混淆;

二是部分考生回答问题史实错误,有时出现“牛头不对马嘴”的现象;

三是有些考生答题不认真,本来答的是47题,但涂卡却是46题,涂卡与答题不一致,还有一部分考生白卷没做,导致选作题总体成绩偏低。         

三、对今后我区高三历史教学中复习备考的建议

(一)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夯实基础,理清线索,注重基本历史史实和概念表述准确性的教学与训练。

(二)历史教师要适当的指导训练学生答题的基本方法,特别是注意训练学生的审题、答题的技巧,力求做到紧扣要点,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三)针对文科综合考试试题的特点,在日常的复习中,注重阶段历史特征与历史学习主题复习的兼举并重,在突出历史主干知识复习的同时,兼顾细微知识的点拨。

(四)复习中要树立大课程教育观,注意人文学科的交叉渗透,强调“图史结合”的学习方法,提醒学生对历史地名记忆的准确性,把历史教学与复习和地理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如这次考试选择题  41题,需读图得出结论,要求学生的读图能力进一步提高。

 (五)高三历史教师在对学生的综合训练中,既要注意查漏补缺,更要注重答题技巧的训练。老师在讲解时,在答题方法指导方面要有针对性,要把粗讲和精讲相结合。习题讲解时要耐心、仔细,教会学生解读材料、理性判断、思路清晰、合理推论、凝练语言、分点作答,尽量做到语言简练、要点齐全。对书写潦草的学生,必要时要督促其进行书写练习。

                                      教研室      丽凤

          2015年3月7日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