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段及学科 | 初中化学 | ||
教材版本 | 人教版 | 单元名称 |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
单元教材主题内容与价值作用 | 本单元的特点是化学基本概念多,涉及的概念有元素、分子、原子、离子、相对原子质量等;本单元内容所涉及的概念抽象复杂。为了降低学生接受的难度,教材进行了深度的降低处理。如原子的构成、离子的形成、核外电子排布观念等内容都是非常抽象的,学生没有直接经验,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再加上前两个单元学生学习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不多,感性知识不充分,教学会有一定的困难。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极易形成第一次分化。本单元是全书的一个难点,虽然降低了要求,但仍为学习的难点。教材的文字量幅度减少,因此有些地方需教师补充一些例子加以解释说明。本单元教材共分为分子和原子、原子的结构、元素3个课题。它们包括分子、原子、原子结构模型、相对原子质量、核外电子排布、离子、元素、元素符号等内容。 | ||
单元目标 | 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掌握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以及原子结构示意图。 2、知道原子的构成和离子的形成过程。 3、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4、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5、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 | ||
重点、难点与关键 | 1.用分子和原子的性质解释现象; 2.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及二者的关系; 3.原子的构成及原子结构示意图; 4.离子的形成; 5.元素的含义、分类元素符号及意义; 6.从元素周期表中获取信息。 | ||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设计 | 1.课堂演示实验,学生讨论的,教师总结,得出结论。 2.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得出结论,教师总结,拓展思维。 3.复习提问,学生阅读,教师总结拓展。 | ||
学生思想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及学习方法 | 1.1.应用实验探究法研究分子的运动; 2.用对比法区分原子和分子; 3.用模型法表示混合物和纯净物; 4.用口诀法记忆原子的结构 5.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核外电子的运动; 6.研究氯化钠的形成; 7.用谐音法记忆地壳中的元素;8.根据粒子的方法。判断元素分类 | ||
课时安排 | 第一课时:课题1原子和分子(分子的存在及其特点) 第二课时:课题1原子和分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及其现象) 第三课时:课题2原子的结构 1原子的结构;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第四课时:课题2原子的结构 1.离子; 2.相对原子质量 第五课时:课题3元素 第六课时:单元总结 …… | ||
说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