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北魏时期开凿最大一组石窟
2025-01-14 12:53:22 责编:小OO
文档

北魏时期,云冈石窟是开凿规模最大的一组石窟。这些石窟的佛教艺术,根据其石窟形态、造像内容和风格的发展,可以划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
早期的云冈石窟包括第16至20窟,也称作昙曜五窟。根据《魏书·释老志》的记载,昙曜五窟是在和平初年由高僧昙曜开凿的,这些窟室以其宏伟的佛像和独特的雕刻风格而闻名。昙曜五窟的造像高大,面相丰圆,显现出一种质朴和雄健的风格,继承了汉代传统,并吸收了古印度艺术的元素,形成了独有的艺术特色。
中期云冈石窟代表了北魏雕凿的鼎盛时期,包括了第1、2窟等数窟,这些窟室是在北魏迁都洛阳之前的孝文时期雕凿的。这一时期,云冈石窟集中了全国的优秀人才,利用国家的力量,雕凿出了精美的石窟和大佛像。到孝文帝迁都前,大部分皇家经营的大石窟已完成,历时约40年。中期的石窟布局多样,造像题材丰富,佛像面相适中,流行褒衣博带式,出现了新的造像组合,标志着石窟艺术的中国化过程。
晚期云冈石窟的开凿活动,随着北魏迁都洛阳而逐渐减少。中小型洞窟的镌建在中下层阶级中流行起来,这些中小型洞窟的造像题材多为释迦多宝或弥勒,体现了北魏晚期佛教造像的“秀骨清像”风格,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详情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