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底足鉴定钧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看胎质。钧窑不同时期胎质有别,宋代钧窑胎质细腻坚实,呈灰褐色或深灰色,质地紧密。元代胎质相对粗糙,含有杂质,颜色多为灰白色。若底足胎质不符合相应时期特征,很可能是仿品。
观修足工艺。宋代钧窑修足规整,足底修削干净,足墙较窄。如宋钧官窑器,圈足多直壁,足底施满釉,仅留窄窄的一圈无釉,呈“紫口铁足”状。而仿品修足工艺往往达不到这种精细程度,可能出现足墙过宽、修削不平整等问题。
察支钉痕。部分宋代钧窑采用支钉烧造,底足会留下细小的支钉痕,支钉数量、大小、分布有一定规律,一般为3、5、7枚。后世仿品的支钉痕可能在数量、形状、大小及分布上与真品存在差异,有的过于规整,有的则与真品尺寸不符。
辨款识。钧窑底足有的会带有款识,如“一”到“十”的数字款,数字款多见于宋代钧窑花盆、盆托等器物,且字体规整,刻款力度、风格有时代特点。仿品款识可能字体生硬、笔画粗细不均,与真品神韵不同。通过对底足多方面特征综合分析,能有效鉴定钧窑真伪及年代。
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