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看图讲故事《父与子》教案
2025-09-22 22:37:45 责编:小OO
文档
口语交际:看图讲故事

1.能读懂多幅图组成的漫画故事,能想象故事的结尾,把故事讲清楚、讲完整。

2.能认真听,知道别人讲的是哪幅图的内容。

3.积极参与表演,能在故事情境中交际,做到吐字清晰、语句连贯。

重点

1.按顺序讲清楚图意。

2.认真听,知道别人讲的是哪幅图的内容。

难点

积极参与表演,能在故事情境中交际,做到吐字清晰、语句连贯。

借助前5幅漫画及课后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讲清每幅图的意思。教学时可分步骤训练:首先,让学生按顺序观察每一幅图,看懂每幅漫画上的内容;再把5幅漫画连起来整体观察,大致了解漫画故事;接着看图猜漫画图片,指导学生根据人物的动作、神态讲讲图上的内容,其他同学认真听,知道讲的是哪幅图的内容;第三步,练习给每幅图参加对话,如爸爸妈妈之间的对话,爸爸与儿子的对话,妈妈与儿子的对话等,在讲述中做到符合图意、吐字清晰,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可相机补充;第四步,把5幅图连起来,连贯地讲述故事。

最后一幅图的留白让学生有了自由想象的空间。先请学生想象后来发生了什么故事;再小组内交流想法,让学生都有发言的时机;然后由小组长综合组员的建议,选择一个最有趣的想法在全班交流,集体评价哪个小组的想法最有趣;最后教师出示原图揭晓,并出示漫画题目《一本引人入胜的书》,让学生完整、清楚地讲述故事。

〔1〕小组合作表演漫画故事。教师提示表演时要注意模仿漫画中人物的动作和表情,参加人物的语言。集体当小评委,从讲清图意、生动精彩、态度大方、语言连贯、吐字清楚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2〕推荐阅读漫画《父与子》。

奖励课堂上积极发言和认真聆听的同学,全班一起欣赏《父与子》的漫画。课件呈现几组漫画,推荐学生阅读这本漫画。

〔3〕课后语言实践:给爸爸、妈妈讲漫画故事《一本引人入胜的书》。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激趣导入,明确要求。

1.游戏激趣:

〔1〕谈话:今天,有个幸福的三口之家,来到我们教室做客,让我们热情地把他们请出来。

〔2〕游戏:指名三位学生,分别拿着爸爸、妈妈、儿子的全身像,站在讲台上进行角色扮演。

〔3〕各用一句话来介绍这一家三口的样子。

2.揭示题目,明确要求。

〔1〕这个三口之家,发生了许多有趣搞笑的故事。快来看看今天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趣事。

〔2〕课件出示五幅连环画。

课件出示:

这节课,我们就来对照图画,讲讲这一家三口的故事。

〔3〕出示课题:看图讲故事。〔板书〕

讲好这一家三口的故事的人,将获得“故事大王〞的称号,得到一份神秘礼物;用心地倾听的人,有时机中选为“最正确听众〞,也将得到一份神秘礼物。

课件出示:

“故事大王〞评选标准:讲清图意,语言连贯,生动精彩。

“最正确听众〞评选标准:用心倾听,尊重他人,专心思考。

设计意图:

通过出示漫画,引导学生们组织语言讲故事,并出示评选“故事大王〞和“最正确听众〞。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为讲故事做好铺垫,到达了“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

二、寻找联系,看懂图意。

1.指导看图的方法。

〔1〕按顺序看图,整体看懂5幅图的内容,思考:这5幅图讲了一件什么事?

要点:强调按照顺序,看明白整个故事情节,让学生在静思默想中仔细观察,发散思维。

〔2〕细看每幅图的内容,明确图意,让学生按照顺序看懂每一幅图,说清楚每一幅图上的内容。

2.学会寻找图与图之间的联系,概括图意。

〔1〕详细指导第1幅图,课件出示。

①仔细看图,试着说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时间:晚饭的时间。

地点:家里的餐厅。

人物:爸爸和妈妈。

情节:妈妈准备好了晚餐,站在桌子旁,爸爸坐在桌边等待开饭。饭菜的香气飘得很远。

②还有一个凳子是留给谁的?你是怎么知道的?〔图中凳子上有个小问号。联系后面的图画,猜测应该是儿子没有来吃饭。〕对能联系前后图进行观察的同学及时给予表扬。

③爸爸和妈妈之间会说些什么呢?指导学生说清楚图意,并鼓励学生把情节说生动。

〔爸爸伸手指着桌上的菜,说:“真香,好想吃哦!〞妈妈站在桌子边,伸出一只手,说:“等一下,儿子呢?快去叫他来吃饭!〞〕

教师小结:学生将图上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讲清楚了,同时还观察到人物的动作,甚至还想象到他们之间的对话。老师为最正确优秀者颁发“故事大王〞奖,发放礼物。〔课件出示奖状,颁奖词:观察认真,表达清楚。〕

〔2〕联系每幅图的内容,深入理解。〔课件出示图片。〕

①第2幅图发生了什么?你看到爸爸和儿子分别在干什么?他们之间会说些什么?你为什么这样觉得?

〔爸爸大步地走向儿子的房间,推开门一看,儿子头发乱蓬蓬的,他正趴在地上,津津有味地看着一本书。爸爸说:“儿子,吃饭了,妈妈准备了香喷喷的菜哦!〞〕

②第3幅图又发生了什么?爸爸和儿子分别做了什么?说了些什么?在学生说的过程中,及时表扬观察细致、会前后联系进行表达的同学。〔儿子听话地走出了房间,爸爸似乎被书吸引了,他弯着腰开始看书上的内容。〕

③第4、5幅图,你又看懂了什么?

〔儿子乖乖地坐在了餐桌旁,准备吃饭了,爸爸的座位却又空了。妈妈望着空空的凳子,指着房门,说:“去叫你爸爸过来,他怎么也不来吃饭了呢?〞〕

根据标准评选第一批“最正确听众〞,发放礼物,强调聆听的重要性。

〔3〕抓住变化,再次明确图意。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通过图中爸爸、妈妈、儿子以及饭菜的变化来进一步明确整个故事的内容。〕

3.5幅图指名5位学生分别来表达并评价。

〔鼓励孩子根据图意,生动幽默地进行讲解,激发学生讲故事的兴趣。对照要求,全班评价。〕

设计意图:

看图讲故事首先要仔细观察,看懂图意,不仅能看到图画上“已有〞的内容,更要看到画面“背后〞的内容,这样,可以使说出来的故事充满灵气和活力。在这个环节中,老师指导学生了解并掌握补充画面“背后〞的内容,为学生能讲好有趣的故事打好根底,既锻炼了学生的逻辑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想象力。

三、猜图游戏,稳固图意。

过渡:了解了每一幅画的内容后,下面我们进行一个有趣的游戏,叫“我说你猜〞。

1.请5名同学上台抽签,抽取图画序号,并清楚地说出图意,其余同学猜所讲内容对应的是哪幅图,用手势将图的序号表示出来,假设是全猜对,对照“最正确听众〞要求,发放礼物;说明图意讲到位,对照“故事大王〞要求,发放礼物。

2.教师声情并茂地讲解每幅图的内容〔讲原文〕,学生来猜图,听听教师故事讲得和同学们有什么不一样。

〔通过教师幽默生动的语言示范,加上一定的动作进行演示,让学生初步感知如何讲故事,并尝试模仿。〕

设计意图:

此环节的游戏设置,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人人参与,积极表达、倾听、应对,使得多种交际能力协同开展。

四、前后串联,练讲故事。

1.同学们,刚刚我们通过仔细观察人物的动作、表情,想象他们之间的对话,看懂了每幅图的内容。下面,学着老师的样子,联系这5幅图的内容,按照顺序把故事连起来讲一讲,看谁讲得绘声绘色,让听故事的人听得清楚明白。

〔1〕学生自由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表扬能加上动作的孩子。

〔2〕指名学生练讲。对照标准,进行评价。特别关注故事的生动性和幽默感。

2.第二轮“故事大王〞评比,指生上台讲故事,对照要求,进行评价,发放“故事大王〞礼物。

3.第二轮“最正确听众〞评比,强调倾听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开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思考意识和进取精神。通过课堂中比一比、赛一赛的形式,很好地激发了低年级学生练习说话的积极性,不断强化“听〞和“说〞的要求,让“听〞“说〞能力得到提升,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发挥想象,续编故事。

1.这个故事还没有结束,结果是怎样的情景?

〔1〕请同学们当一回画家,在书上的空白处画一画,看谁的结尾最有趣。

〔2〕让学生拿着自己的画,上台讲一讲,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是这样的结果,你是怎么想的。

〔教师评价要有针对性、指导性、鼓励性和幽默性,不管是学生合理推理,还是幽默搞笑,抑或是出乎意料,都要给予一定的肯定。对于不太合理的想象,要给予指导和建议。〕

2.用精彩的演讲,来讲述你的故事结尾。

〔1〕自由练习。

〔2〕指生上台讲。

3.把前面的故事和你自己的结尾连起来,有顺序地、完整地讲好这个故事。

4.从“听〞“说〞两个方面进行第三轮“故事大王〞和“最正确听众〞评比,发放小礼物。

5.课件呈现作品原图,这是《父与子》中的一组漫画《一本引人入胜的书》。

6.大致了解作者、作品和主题。〔课件出示〕

〔1〕进行作者简介和作品介绍:

课件出示:

埃·奥·卜劳恩,德国著名漫画家。他的艺术生涯十分短暂,作品不多,但成就卓著。他在《父与子》中所塑造的善良、正直、宽容的艺术形象,深深地打动了千百万读者的心,被人们誉为德国幽默的象征。

《父与子》充满了人性的温情和幽默,把普通民众的生活通过父子间的漫画表现出来,洋溢着暖暖的人情味。整本漫画没有一句对话,却通俗易懂,引人发笑。

〔2〕简单了解作品主题。爸爸和儿子分别被书所吸引,说明了什么?

〔表达出“书比美味的饭菜更加诱人〞的主题。〕

设计意图:

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人人都有探求未知的欲望。对于第6幅图,编者留下了空白。对于没有看过《父与子》这本漫画的孩子而言,这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通过补充留白激发学生想象力,这样的设计富有弹性,有利于开创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开展。猜测故事的结局,出现好多个版本,最后在老师出示的结果中,体验到一种猜测的快乐。进而明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局。这是符合人物性格的,也是符合情节安排的,更是漫画最大的特点——幽默。这种结果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这一环节的教学势必激发孩子极大的热情与探究愿望。

六、小组合作,精彩演绎。

1.这一家三口的有趣故事,完整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大家想不想来演一演这个有意思的故事?

2.幽默搞笑的故事,要演到观众发笑,但演员自己却不能笑,你能演好这个故事,便能中选最终的“故事大王〞。

〔1〕小组分配角色,一人演爸爸,一人演妈妈,一人演儿子,一人读旁白。对照角色演好故事,故事的结局,可以演原图,也可以演自己的创作,不做框定。

〔2〕教师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指名小组上台表演。

〔4〕全班评价,从讲清图意、生动精彩、态度大方、语言连贯、吐字清楚几个方面进行第四轮“故事大王〞和“最正确听众〞评比。发放此环节奖品《父与子》漫画书。

设计意图:

语言的习得,需要调动大量的实践来进行。在实践习,在实践中提高。组织同学们通过仔细观察,然后参与到语文实践的过程中来。说要说得清,听要听得明。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角色和任务,学习的目标指向是清晰的,训练的活动面也是铺开的。通过“故事大王〞“最正确听众〞的评选,促进生与生之间的互动,调动了学生全员参与交流的积极性,形成了会说、想说、爱说的积极状态。尤其是小组间的竞争,有利于群体间的互动合作,培养了合作意识与合作精神。为了集体的荣誉,小组的每一位成员都将对自己以及他人提出更高的要求,并积极参与活动,都希望依靠大家的智慧和努力赢得比赛的胜利。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得到培养和开展。

七、总结全课,推荐阅读。

1.作者埃·奥·卜劳恩幽默幽默,画了大约200组漫画,描绘的都是父子之间的生活小事。虽然都是平常小事,但由于作者擅长捕捉其中的有趣之处,匠心独运地把它画下来,让读者看了忍俊不禁。欢笑之余,还会使人自然地想到自己和家人之间曾经发生过的趣事。〔课件出示另外几组漫画,学生欣赏。〕

置作业。

〔1〕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演一演《一本引人入胜的书》这个漫画故事。

〔2〕和爸爸妈妈一起阅读,享受阅读的快乐。选出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幅连环画,讲给同学听。

设计意图:表达亲子阅读、全民阅读、自主阅读的思想,这能使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有机结合,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趣为先,激发学生口语表达的愿望。

埃·奥·卜劳恩的经典漫画《父与子》深受学生喜爱,正是考虑到学生阅读漫画的兴趣,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唤醒学生对生活的记忆,把静态的画面呈现变成动态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讲故事、猜图片、编故事、评故事把知识信息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引起学习动机;同时多轮“故事大王〞“最正确听众〞的评选,形式新颖,操作性强,最终到达人人都有话可讲的效果,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口语表达愿望。

2.明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语表达习惯。

教材呈现了两大要求:一要看懂图意,先了解每幅图的内容,把这些图画的内容连起来讲一讲这个故事;再想一想这个故事接下来会怎么样,进行故事续编;二是交际提示,认真听别人讲故事,口语交际一直以“听〞“说〞能力的开展为纽带,构建了螺旋上升的口语交际体系,指出了本次口语交际“听〞和“说〞两个方面的具体要求:“听〞要注意用心听,别人讲故事时,要先知道别人讲的是哪幅图,并把注意力集中到相应的图画上,提高听的质量,同时要注意聆听时的礼貌,懂得尊重他人,不能私下讲话,不做其他动作,注意力集中在说话者身上;“说〞要按照顺序,讲清图意,表达清晰,语句连贯,声音响亮,并在此根底上注意讲故事的生动性和幽默性。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主动表达的能力和习惯,仅仅“有话可讲〞还不够,还应让学生知道“怎么讲〞。解决了表达内容的问题,学生口语表达的意愿才得到了提高。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对学生的“听〞和“说〞都提出要求,引导学生在灵活多样的活动中开展语言交际能力。说的难度也逐步提升,层层递进,坡度明晰,表达了口语表达的分层目标。明确了这些要求,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语表达习惯是很有好处的。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