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雾霾案例正文
2025-09-22 22:28:09 责编:小OO
文档
“十面霾伏”挑战中国

编写人: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董小君

【研究主题】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困境与出路

【案例正文】

引言

去冬今春,北京乃至全国雾霾肆虐,大自然正在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向刚刚迈入中上等收入国家的中国,展示了工业化过程中环境保护不力的严重后果。

雾霾公共灾难已经不是一种单纯的空气重污染,它对于公众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健康指数都是一种重大的生存、生命威胁,治理环境污染成为公众关心更是今年全国关注的焦点问题。

中国从2005年首提“生态文明”概念,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写进“十二五”规划纲要,再到报告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一并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国高层的战略选择凸显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决心。

本案例揭示了我国经济发展与工业化进程中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矛盾冲突。

雾中的北京:1个月仅有5天见太阳

2013年1月,整个北京深锁在沉重的雾霾中。一个月里,北京市气象台连发了四次霾预警:

1月13日,北京市气象台发布北京气象史上首个霾橙色预警。

1月18日夜间,北京气象台发布本月第二次霾黄色预警。

1月23日清晨气象台发布霾黄色预警,在24日零时解除。

1月27日11时,气象台发布霾黄色预警。31日晚22时解除。

整个1月,北京人仅有5天见到了太阳,其余25天都是浓重的雾霾天。最严重的是1月12日,这一天,北京市多处环境监测点的PM2.5持续爆表,部分点位的小时最大值达到900微克/立方米,达到六级重度污染。1月27-31日那一次雾霾也同样令人印象深刻,城区、郊区多处监测点PM2.5值在400上下,空气质量指数AQI均在200以上,达到五级重度污染。

“十面霾伏”:全国31个省市有29个空气超标

雾霾鹊起,盘踞不去,它以超级恐怖的姿态和急速蔓延的趋势吞噬着整个中国。从华北、经中原和华东,直至云贵高原,“侵略”了中国1/3的国土面积,中国真正陷入“十面霾伏”。环保部空气监测平台的中国地图上,遍地红色,点线成片。1月14日13时,全国31个省市(不包括港澳台)之中,有29个省市出现超标空气质量指数(AQI),达到轻度污染以上的污染级别;从东北到西北,从华北到中部到黄淮、江南地区,有27个省市的空气质量指数达到重度污染或严重污染,仅有海南、福建两个省幸免。1月28日,环保部报告说,根据卫星遥感监测,全国灰霾面积达到143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湖北、湖南等地区,东北、华北、中部一些省区、江淮都普遍出现重度或严重污染,其中以京津地区为最严重,达到5-6级的重度污染水平。

人在潜在的灾难中,既无助又无辜,并且为力;交通已经开始管制,高速公路遭到封闭,航班大面积延误……似乎中国所有的城市都成了雾都,公共安全的出血口处于完全不设防状态。

近些年,每到秋冬季我国大部分地区都会普遍遭遇雾霾天气,给社会生产生活秩序造成严重影响,引发媒体和社会对于空气污染的关注和讨论。只是,随着冷空气的流动,吹散雾霾天气的同时,也带走了那些痛心疾首的反思和信誓旦旦的承诺。厚德载“雾”,自强不“吸”等调侃过后,城市依旧喧嚣,生活恢复平静的人们,似乎都忘记了还有一种曾弥散在空中的恐惧,直到它再次不期而至。

同呼吸共命运:北京咳已和“北京烤鸭”一样成为北京特色

雾霾公共灾难已经不是一种单纯的空气重污染,它对于公众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健康指数都是一种重大的生存、生命威胁,将之提升到社会公共灾难高度,绝对不是夸张,而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理性和科学观。

1990年3月出版的《扶轮月刊(The Rotarian)》。这本由慈善组织扶轮社筹办的杂志援引了一篇报告:工业国家曾经的主要城市现象——空气污染,已经散播至全世界……在雅典,死亡人数在重污染天上升六倍。在匈牙利,认为每死亡17个人,就有一个是因为空气污染。1952年12月的伦敦大雾持续了5天。当时能见度只有几米,找到路的唯一办法是沿着马路护栏和房屋行走。人们根本看不清交通状况,过马路必须靠听觉。造成污染的最直接原因是发电站和普通家庭使用的煤炭以及汽车尾气。1952年伦敦大雾引发的直接死亡人数达到4000至8000人,其中主要是儿童和患有呼吸疾病的人群。如果按照中国的人口规模换算,相当于8万人死亡。大雾带来的严重影响还加重了人们已有的病情,并非所有死亡人数都立即进行了登记。估计最终的死亡人数为1.2万人,换算成中国的人口规模,则将近25万人。如果这种雾霾扩大化得不到遏制,谁说我们不会出现可怕的“伦敦悲剧”呢?

“同呼吸共命运”。“北京咳”就是雾霾公共灾难的佐证。2002年,一本政治经济学的书中提到:“城市里的空气经常带有酸味、硫化味,到处都可以听到‘北京咳’”。2003年以后,“北京咳”频繁出现在针对来华旅客的旅游提示中,一本名为《文化震撼,游遍北京(Culture Shock!Beijing at Your Door)》的旅游书如是提醒游客:“北京咳,指不定时发生的干咳或是喉咙瘙痒,从12月份持续到4月份”。此后越来越多的网站中出现了类似的提示,奥运会前后达到高峰。2008年1月,有医生资质的英国人理查德·史密斯来到北京,之后他以精确到小时的细节描述了北京咳过程。“一串咳嗽可能持续90秒,十分钟发作一次,我没有感到自己病了,咳不出东西。嗓子感到了刺激,但是也称不上喉咙痛。”有人笑谑道,北京咳已和“北京烤鸭”一样,成为北京的特色之一。

如果说此前北京咳还主要停留在外国人之中,今年北京人自己对此也有了切身感受。在1月份的连续雾霾天中,京城各大医院纷纷报告说,呼吸道疾病者急剧增多。在北京市儿童医院,1月5日至11日,该院日门急诊量最高峰曾达到9000多人次,其中呼吸道感染占到内科病人的50%左右,其中儿童数量更是明显增加,每天都有超过800个孩子来院接受雾化治疗。其它各大医院的情况也差不多。

为防雾霾,网店“N95口罩”销量猛增10倍。在全国大城市,不少上班族在上下班的途中纷纷戴起了口罩。外表印花,里层是棉布的口罩深受年轻女性的欢迎,而在药店里,每包还不到10元的医用口罩也有部分上班族在购买。

不止是呼吸道感染,医学研究表明,雾霾对公众健康有致命危害。早在2007年,世界银行和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共同进行了一项研究,形成的结论之一是:以PM10为指标衡量的空气污染,每年在中国导致35万至40万人“早死”。2012年12月18日,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和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共同发布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如果2012年北京、上海、广州、西安四城市空气质量相对于2010年没有改善,因PM2.5污染造成的“早死”人数将达8572人。雾霾“比非典更厉害”,应当不是一句玩笑。

对PM2.5的监测:引起中美“政治话题还是空气监测”之争

对中国PM2.5的监测源于美国驻北京大使馆。

在2008年奥运会召开之前,美国驻北京大使馆出于在使馆工作的美国人健康的考虑,在新使馆落成之时,在建筑物上设立了空气监测站。这个监测站的监测结果,每小时在“()”上被更新发布一次。

早在2010年11月24日,美国驻华大使馆的自动监测系统就玩了一把黑色幽默,用“疯狂地糟”显示空气污染的分析结果,当时北京的 PM2.5微型颗粒物水平超过500,大约是世界卫生组织准则值的20倍。“疯狂地糟”显然不是一个严肃而科学的用词,而似乎是美国大使馆监测程序中植入的一个笑话,因读数超过正常范围才冒了出来。尽管美国很快就删除了“疯狂地糟”,改用“超出指标”,但“疯狂地糟”已经被陷入震惊的北京网民大量转发。

2011年 12月4日,美国驻华使馆发布的北京PM2.5监测数据再次爆表,指数为522,超过了最高污染指数500,也因“超出该污染物的值域”,在美国环保局网站上无法转换为空气质量指数。同一天北京市环保局的监测显示当天空气质量仅为“轻微污染”!

谁的数据更真实?雾是否就是“污染”?北京是否会成为雾都?市环保局官方监测的空气质量数据为何与美国大使馆的监测数据有出入?北京环保部门的“轻度污染”并非有意“降级”,而是基于现行的PM10监测标准。面对众多疑问,北京市环保部门解释是:北京空气质量自己跟自己比有进步,但跟更好的比差距还很大。前些年本市监测并公布的是粒径在100微米以下的总悬浮颗粒物,后来改为10微米以下的可吸入颗粒物,即PM10。

有关专家也出来表态,说美国大使馆所在地区交通繁忙、人流密集,因此美国使馆所测数据不代表北京地区整体水平,甚至无法代表朝阳区一个区的空气质量。相反,北京市环保局的空气质量监测点不仅分布于市区繁忙街区,也分布于郊区,其公布的数据代表了全市整体水平。2012年6月,国家环保部对美国驻华使领馆监测PM2.5并发布相关数据进行了猛烈抨击:“中国空气质量监测及发布,涉及社会公共利益,属的公权力,个别国家驻华领事馆自行开展空气质量监测,并经互联网发布空气质量信息,既不符合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的有关精神,也违反了环境保护的有关规定。根据维也纳有关公约,外交人员有义务尊重接受国法律法规,不能干涉接受国内政。环保部希望个别驻华领事馆尊重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停止发布不具有代表性的空气质量信息。”

美国发言人唐纳随后回应称,美国驻华使领馆发布当地PM2.5监测数据,“是我们提供给在驻华使领馆工作的美国人和在中国生活的美国人的一项服务”,美方不认为此举干涉了中国的内政,也肯定没有违反《维也纳公约》。

小小的PM2.5,引出了外交争端。

这一场关于北京空气质量孰真孰假的讨论、争执、辩解,将PM2.5、PM10

这些众人原来根本不知道的专业术语推进了公众视野。

中国转变:从“不监测”到“参考指标”再到“约束性控制”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05年出台的全球更新版《空气质量准则》中,对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限值制定的标准为,PM2.5年平均浓度为10微克/立方米,24小时平均浓度为25微克/立方米。而实际上,中国城市空气质量评估主要依据的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PM10浓度等三个指标。2000年修订的现行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不包括PM2.5指标。

中国城市空气质量报告采用的空气质量指数(API),就是将上述三种监测的空气污染物浓度简化成为单一的概念性指数值形式,并分级表征空气污染程度和空气质量状况,进行优、良、轻微污染、轻度污染、中度污染、重度污染等定性描述。这种描述不足之处是,在API体系中无法直观PM10的具体浓度是多少,更不要说PM2.5。

国际上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发展趋势主要就是增加PM2.5。由于PM2.5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比PM10更显著,发达国家制定PM2.5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已经成为一个趋势。

中国环保部门在监测方面也做过改进,前些年北京监测并公布的是粒径在100微米以下的总悬浮颗粒物,后来改为10微米以下的可吸入颗粒物,即PM10。但在2010年11月发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征求意见稿)中,PM2.5指标仍没有被列入正式指标,而仅作为参考指标。

2012年2月,同意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增加了细颗粒物监测指标。自此,PM2.5首次正式纳入中国空气质量标准。2012年底,由于全国持续出现雾霾天,PM2.5成为公共热词,在新闻中PM2.5成为直播主角。2013年在113个环保重点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开展包括PM2.5在内的6项指标监测。2013年2月28日,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称PM2.5拟正式命名为“细颗粒物”。

什么是PM2.5?一眼看上去,PM2.5令人如堕云端,不知何意。其实,这是一个专业术语,PM是英文particulate matter(颗粒物)的首字母缩写,“PM2.5”则是指飘浮在空气中的、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固体颗粒或液滴的总称,简称细颗粒物,又称可入肺颗粒物。与此相似,PM10是指直径小于或等于10微米的固体颗粒或液滴的总称,又称粗颗粒物。

PM2.5有多大?2.5微米是多大呢?可与我们的头发对比一下。一般地,人类头发的直径大约是70微米,这就是说,PM2.5所指称的颗粒相当头发丝的

1/30 大小。这些颗粒如此细小,以至于人体的肉眼根本看不到,而且它们可以在空气中漂浮数天不去。

PM2.5是由什么组成的?科学研究表明,飘浮在空气中的PM2.5成分非常复杂,主要成分是元素碳、有机碳化合物、硫酸盐、盐、铵盐,这些物质约占70—80%,其它的常见的成分包括还有各种金属元素,如钠、镁、钙、铝、铁等地壳中含量丰富的元素,也有铅、锌、砷、镉、铜等主要源自人类污染的重金属元素。不仅如此,空气中的多种微生物、细菌、病毒以及某些致癌物也可成为PM2.5 家族中的成员。

PM2.5是怎样变成雾霾的?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跃思形象地解

释了从污染物到霾的化学变化过程:“污染源排放的SO2(二氧化硫)气体、NOx 气体(氮氧化物)人们用肉眼是看不见的,只有卫星或是仪器用特殊的“眼”才能看到。SO2气体和NOx气体变成硫酸盐和盐颗粒物,由于它们都能溶于水,一吸水就变会胖,胖到0.4微米(400纳米)以上,这时人眼就能看到他们了,这就是我们称之为“霾”的污染物”。、“当静稳天气湿度又大,工业排放的SO2很快就会增长到400纳米以上”。

PM2.5对人体有何危害?研究发现,直径大于10微米的颗粒物一般会被呼吸器官拦下,所以PM10中的粗颗粒物大部分会停留在人的口腔和鼻腔或大多仅停留在咽喉。但是,PM2.5则能轻易突破人体的自然防线,如鼻道、口腔等,通过呼吸道,到达人的肺部。由于PM2.5 吸附了很多有害和有毒物质,因此会影响肺的通气功能,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对人的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生育能力、神经系统和遗传等产生影响,并诱发肺部硬化、哮喘和支气管炎,甚至导致心血管疾病。临床上表现为:呼吸道受刺激、咳嗽、呼吸困难、哮喘,严重者将导致慢性支气管炎、心律失常以及非致命性的心脏病、心肺病患者的过早死。孩子和老人受PM2.5影响最大。

研究发现,如果空气中PM2.5的浓度长期高于10微克/立方米,死亡风险就开始上升。浓度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总的死亡风险就上升4%,得心肺疾病的死亡风险上升6%,得肺癌的死亡风险上升8%。一份来自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报告称,PM2.5每立方米的浓度上升20毫克,中国和印度每年会有约34万人死亡。如果PM2.5浓度每升高100微克/立方米,居民每日死亡率将增加12.07%。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陈建民指出,“对PM2.5引起的死亡人数至今争议还很大,但PM2.5引起我国居民呼吸道疾病发病率上升,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癌、支气管哮喘等疾病发病率不断攀升确实是不争的事实。” 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潘小川教授及其同事发现,2004年至2006年期间,当北京大学校园观测点的PM2.5日均浓度增加时,在约4公里以外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血管病急诊患者数量也有所增加。

总之,PM2.5浓度升高导致居民死亡率上升的关系,已经在全球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大气污染背景、不同的人群得到初步证实。

PM2.5元凶:在自然源和人为源中,人为活动是主因持续大范围雾霾天气和空气质量下降是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源主要包括土壤粒子、森林火灾和火山爆发以及漂浮的海盐、花粉、真菌孢子、细菌等。人为源主要有工业生产、煤炭燃烧、石油燃烧、垃圾燃烧、生物质燃烧以及农业废物等。此外,排放到大气中的某些气体,可以通过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转化成粒子,成为PM2.5 中的二次粒子。例如,由H2S生成的硫酸盐,由SO2生成的硫酸盐,由NOx生成的盐,由NH2生成的铵盐等等。

虽然自然过程也会产生PM2.5,但空气中PM2.5的主要来源还是人为排放。下面重点分析北京地区主要污染源对空气中PM2.5的相对贡献大小:在北京,在PM2.5的本地来源中,机动车尾气排放是第一大来源,大约22%的PM2.5是由机动车排放的。煤炭燃烧则是PM2.5的第二大来源,约占PM2.5总量的16.7% 左右。工业喷涂,尤其是水泥、化工、工业喷涂等行业,是PM2.5的第三大来源,约占总量的16.3%左右;城市扬尘污染占16%;来自北京周边地区的传输占24.5%。农村秸秆焚烧占4.5%,秸秆焚烧时,大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三项污染指数将达到高峰值,其中二氧化硫的浓度比平时高出1倍,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比平时高出3倍。

表1:北京PM2.5来源结构

PM2.5来源占比

机动车排放 22%

煤碳污染 16.7%

工业喷涂 16.3%

城市扬尘污染 16%

区域传输(周边地区) 24.5%

农村秸秆焚烧 4.5%

北京的车(本地源)。中国是世界汽车大国,截至2012年底,机动车保有量达到2.4亿辆。在一月中旬的雾霾天气中,北京城区机动车排放的一氧化氮在1月12日夜间一度高达310微克/立方米,是平日的4.5倍;机动车和燃煤直接排放的一氧化碳浓度高达12微克/立方米,是平时的8倍;油气和餐饮直接排放的挥发性有机物增加2倍以上。以此判断,空气中盐的颗粒大部分是由汽车排放的尾气转化而成的。北京市环保局也声称,本地机动车对于霾的贡献率达到22%。

国三标准的成品油。既然汽车尾气是主要污染源,这是汽车数量太多造成的还是油品太差造成的?在各方的持续追问下,形成雾霾的元凶又聚集在我国较低的成品油质量上。中国目前油品太脏。我国成品油供应仅上海、珠三角和江苏部分地区执行国四标准。北京市环保局宣布根据北京市防治大气污染需要,批准北京市将从2013年2月1日起实施第五阶段机动车排放地方标准(简称“京V”,相当于欧洲5号标准)。除这些地区外,全国大多数地区执行的是国三燃油标准。在国三标准汽油中,含硫量低于150ppm以下;国四标准成品油中,含硫量低于50ppm。另外,尚被广泛使用的车用柴油中,含硫含则低于350ppm。这意味着中国当前的汽油标准是欧洲、日本的15倍,美国的5倍,柴油则是欧日标准的30余倍。

周边的煤(区域传输)。由于PM2.5 在空气中滞留的时间较长,所以通常PM2.5 污染具有区域性特征。这就是说,对于某一地区而言,除了本地产生的

PM2.5,其周边地区也可能以输入PM2.5。研究人员估计,在北京地区空气中的PM2.5中,大约有24% 左右是来自北京周边地区。本次污染事件突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以河北燃煤排放为主的二氧化硫一夜之间转化成了硫酸盐。统计数据也支持这一说法,因为北京每年仅燃烧2300万吨标准煤,天津每年燃烧7000

万吨标准煤,而河北省每年燃烧2.7亿吨标准煤。

鞭炮要不要放:“年味”与“烟味”如何抉择

被浓雾重霾惊了魂的人们,迎来了2013年的春节。春节要不要禁放鞭炮引发全国热议。作为春节的传统习俗,如果真的是禁放了鞭炮,原本已经变淡的春节就更为没有年味了。“年味”与“烟味”,究竟应该如何抉择呢?

烟花爆竹,即使是包括所谓的新型环保烟花,在点燃后,里面的木炭粉、硫磺粉以及金属粉末在氧化剂作用下迅速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特别是增加细粒子浓度,也就是PM2.5。有的烟花爆竹燃放后,烟雾中会有镁、铜、铯、锶等稀有金属颗粒物。爆竹声中辞旧岁,这一习俗正遭遇尴尬。2月3日,沈阳市健康教育中心进行了燃放烟花爆竹与烟草烟雾对PM2.5影响的实验。实验得出,燃放鞭炮产生的PM2.5平均浓度是正常空气浓度的5.4倍,最高时可达到66倍多。

禁或放,网络调查看:

2005年,17573位网友参加某网站关于“北京春节是否可燃放烟花”的调查。近七成网友赞成燃放。

2006年,某网站发起“您今年春节放鞭炮了吗”调查,2672位网友投票,结果显示八成网友放了。而在没有燃放的原因中,担心人身安全、烟花爆竹太贵、噪音太大排前三位,接下来才是环境污染和火灾隐患。

2011年,9125人参与人民网调查,“不支持”燃放烟花爆竹的网友超过六成。其中,48.5%的网友不支持是因为“噪音环境污染”;11.9%的网友不支持是因为“易发生火灾等”。选择“支持,因为不放没有年味”选项的网友只占到了37.4%。

截至2012年2月2日,某网站发起投票“你同意春节不放或少放烟花爆竹吗?”4765位网友中,近六成网友表示同意,支持环保倡议。在另外一项调查中,10310位网友中,59%同意在市区禁售禁放烟花爆竹。

环境保护部披露,2月9日至15日,受烟花爆竹燃放影响,我国部分城市空气质量有所下降。影响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是PM2.5。74个城市中:PM2.5平均超标率为42.7%,最大日均值为426μg/m3,最大超标倍数为4.7。北京市环保局监测显示,春节至元宵节期间,市区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28%。烟花爆竹燃放造成了三次PM2.5高浓度过程。

PM2.5治理攻坚战:从北京到各地多举应对措施

从雾霾天气的特质和范围来看,仅靠一地来应对和解决污染问题显然是不可能的。于是全国各地行动起来。根据公开的报道统计,在全国31个省份的期间,共有24个省份的代表提及空气质量问题,也就是说,近八成的地方关注了中东部地区持续出现的雾霾现象以及该省的生态环境和空气质量问题。这其中,北京、江苏、山东、河北四个省均把雾霾治理写入了工作报告中。

在1月的雾霾期间,北京市推出了四大举措紧急应对:一是启动《北京市重污染日应急方案》。如在1月10-15日的雾霾天气过程中,西南、东南地区启动了应急方案中的最高等级“极重污染日”应急方案,30%的公车停驶,58家污染企业停产。二是将大气污染防治立法提上日程。1月19日,《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草案送审稿)面向社会征求意见。三是在全国率先实施国五排放标准。自2013年2月1日起,北京在全国率先执行第五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自3月1日起,不符合排放标准的车辆将不能在京销售和注册登记。四是严重污染时增加道路冲刷、洒水压尘、清洗和机扫作业等市政清扫频次。

不仅北京,各地在雾霾期间也纷纷分别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如河北省气象局启动了重大气象灾害Ⅳ级响应;郑州市对超标排放的公交车实行限行,15%的建筑工地停止施工作业。武汉市严格监管工业企业烟尘排放。长沙市加大工地扬尘治理,实施机动车尾气检测,研究黄标车限行和淘汰工作,加大水泥厂、火电厂氮氧化物削减,等等。

除了官方部门采取应对措施,中国民间也在主动寻求改变,其中较为引人注目的就是“春节少放烟花爆竹”行动。据统计,今年春节期间,各地烟花爆竹的销售量都有所下降,仅北京一地,就较往年下降了近50%。

一些具有长远性的措施也正在制订中。近日提出,要加快油品升级,2014-2015年推行国Ⅳ标准,2017年底前全面推国Ⅴ标准。考虑成立由环保部牵头、相关部门与区域内各省级参加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领导小组,以解决京津冀、长三角等跨省区域空气污染问题。在1月24日至25日召开的全国环保工作会议上,环保部公布了治污“路线图”:首要大气污染物超标不超过15%的城市,力争2015年达标;首要大气污染物超标15%以上、30%以下的城市,力争2020年达标;首要大气污染物超标30%以上的城市,要制定中长期达标计划,力争到2030年全国所有城市达到空气质量二级标准。财政部刚刚公布的各地财政预算草案显示,今年地方财政的节能环保支出同比进一步增加。据统计,北京、上海、广东、湖南、四川、山西、山东、内蒙、辽宁、江苏、河南、广西、海南、陕西等地的节能环保预算平均增长幅度均在10%以上,部分地区增幅达50%。

治霾将成全国热点。在今年上,民生和环保提案最多。针对生态保护、空气染污等问题,委员们提出应将环境权写入、治理PM2.5应作为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标准等建议。据统计,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期间,共有24个省份的代表委员提及空气质量问题。这意味着,近八成的地方关注了中东部地区持续出现的雾霾现象,以及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空气质量问题。这其中,北京、江苏、山东、河北四个省(市)均把雾霾治理写入了工作报告中。

以上表态与措施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信心。但是,表面上小小的PM2.5,后面却牵扯着一系列极其复杂的问题,治理起来绝非易事。以提高成品油标号为例,资料显示,问题并不在于石化企业能否炼制出含硫量更低的清洁汽油,这在技术上已经不是问题。但是“油品质量的每一次升级,炼厂都要伴随着巨额的成本投入,通过调研和不完全了解,三大石油炼化企业若将车用汽柴油全部由国III

升级为国IV,其投入要达到500亿元之多”。更深层次的问题还在后面。一旦将成品油由国III升级为国IV,其价格将大大提高。作为基础性产品,油品价格的细微变化往往会引发下游企业价格的巨大变化,并进而引起全社会物价水平的连串变化。而这会带来怎样的社会影响,以及各方面能否承受,则是一个极具考量的问题。

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

国际评论:雾霾是对中国高能耗增长模式的“死刑宣判”

中国出现的严重雾霾天气引起了西方一片愕然。世界已知道中国发生了雾霾并认为这是长期情况,因此外国游客纷纷禁足中国之行,也影响到中国的国际形象。一家美国主流媒体用这样的话形容中国首都令全世界吃惊的疯狂雾霾天,它们惊讶于北京当日的空气污染指数竟是世界卫生组织指导标准的35倍,惊讶于人们不借助工具,就能在空气中嗅出尾气与煤尘。美国《外交》杂志这样评价中国像美国般放任汽车数量的膨胀,中国城市正重复美国走向超级大国道路上犯过的错误。还有媒体用60年前伦敦烟雾事件提醒中国吸取教训,摆脱新雾都的难堪。

美国西海岸在中国的下风口,中国的空气污染灾难即将抵达美国。美国Examiner.com网站挑起有关中国雾霾天气的敏感话题。该网站认为,媒体都在聚焦中国,却鲜少有人关注其他地区,尤其是美国加州受到的伤害。由于美国西海岸在中国的下风口,中国空气中的悬浮微粒不几天便会吹到美国。如今,研究人员终于意识到,美国城市的许多空气污染事件,其实源头都在亚洲。美国《商业内幕》等多家媒体的有关报道分析说,从中国往美国方向吹来的海风夹带着诸多污染物,包括水银、臭氧、硫氧化物、炭黑和中国日益严重的荒漠化导致的尘沙。在一定天气状况下,这些污染物可在几天内抵达美国西海岸,并带来系列问题:水银会威胁鱼类,臭氧将导致呼吸问题,微粒在损伤人们肺的同时,还会造成酸雨。报道称,来自亚洲的空气污染情况相当严重,美国西部诸州近年来改善空气质量的努力面临付之一炬的危险。加州在2009年至2011年实施了减少碳排放的计划,但如果中国的污染不减轻的话,加州的努力等于零。报道认为,美国环境保护署对这种情况非常清楚,但公众却被蒙在鼓里。

据说中国的雾霾已飘向日本,日本提出要和中国磋商讨论中国大气污染问题。于是,日本出台应对中国雾霾预案,建议居民在来自中国的毒霾浓度超出日本上限两倍之时减少外出。根据日本发布的指示,如果从中国传播到日本的有毒雾霾的浓度超出两倍于日本官方上限的水平,日本有关部门将敦促居民尽量呆在室内,减少外出。这些指引是为了应对日本国内对于随风飘至日本的有毒雾霾的潜在有害效应的担忧。

世界自然基金发布的2010《全球生态足迹报告》表明 ,在过去几十年间中国经济快速增长,而工业化过程日益增长的资源能源需求,导致中国已经消耗的资源超过自身生态系统所能提供资源的两倍以上,中国正背负着越来越沉重的“生态赤字”。“生态赤字”给中国“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敲响警钟,倒逼中国经济战略转型。

美国《财富》杂志说,对中国而言,肆虐百万平方公里国土的危险雾霾显然不仅是几记警钟,更像是对中国高能耗增长模式的“死刑宣判”。

要发展还是要蓝天:雾霾灾难挑战中国

尽管中国近年来已在污染治理方面下了功夫,但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的扩张等,让环境保护依然面临严峻挑战。如何处理好经济与环境的关系仍是中国面临的最大难题。

我国尚处于工业文明的中后期。雾霾问题根本原因与国家的工业化阶段有关,我国在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而多年走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工业发展道路加重了空气污染。

我国城镇化处于加速阶段。2011年,我国城镇化水平超过50%,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到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要从2010年底的47.5%提高到51.5%。也就是说,到2015年,将有一半多的人生活在城镇。

中国还有上亿人渴望拥有第一辆汽车、第一部空调甚至第一台冰箱-

1952年伦敦大雾引发的灾难,当时英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中国现在大致相当,这也许并不只是巧合。英国为工业化付出了巨大代价,中国也是如此。两国人民都摆脱了贫困,但却是建立在大规模环境破坏的基础之上。其次,即便是在人口总数远远小于中国的英国,要根本扭转这一局面也需要花上10年至20年的时间。

“行进中的中国”距离“美丽中国”的美好愿景仍有较大距离。我国要走向富裕之路,又要走向绿色发展之路,两者都是关系国家民生、国家强大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相比于经济的30年繁荣昌盛,更难的是保持生态环境50年、100年可持续发展。如何既要发展,也要蓝天?中国城市赢回蓝天的速度能否快过伦敦上一个雾都?这一切,正考验着处于十字路口的中国……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