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题提出
1、习作教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语文的重要落脚点。它无论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是为学生今后的生存发展提供更广阔、更优质的空间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目前,小学习作教学存在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老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作文教学费时费力,效率低下,学生作文千篇一律,毫无个性。学生作文的心灵创伤比较明显,心理障碍表现也很为显见。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作文教学普遍是“为写而教”“为考而写”,没有从整体着眼,把作文教学放在语文教学应有的地位上。学生作文普遍是“为写而写”“为完成老师任务而写”,忽视学生“我手写我心”的写作自由,未能走进学生心灵世界,让学生变成儿童自己,放飞学生的心灵;忽视了生活皆作文,未能引发学生对生活环境的关注与生活体验的挖掘,从而导致学生应付思想严重,懒于作文,一旦布置作文,就产生心情压抑、消极被动、烦恼厌倦等不良心理障碍。
3、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习作教学改革已刻不容缓。我们认为:改革当前的习作教学必须首先在走进学生心灵的关节上实现突破,即学生习作心理上的种种障碍。只有突破学生习作兴趣上的“堵塞点”、内容相容上的“空白点”,习作积累上的“薄弱点” 、习作生活体验上的“盲点”,才能真正让学生敞开心扉,回归儿童世界,“我手写我心”,放心灵飞翔,抒真情实感,写开心作文。
正是基于以上认识,我校提出“放心飞翔,开心作文”习作研究课题,旨在从习作教学实践中剖析学生习作心理障碍的成因,探究实现学生自主作文的有效策略。
二、理论依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只有让学生真正回归到习作教学“主人”的地位,使学生心灵自由、兴趣盎然,才能彻底改变习作教学的现状,实现习作教学的真正意义上的变革。
2、叶圣陶先生指出:“作文是用笔来说话。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的话,说自己的话,不要说假话,说空话,说套话。”“凡是干的、玩的、想的,觉得有意思就记,一句两句也可以,几百个字也可以,不勉强拉长,也不硬要缩短。总之,实事求是,说老实话,对自己负责。”叶老还指出: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要实现这一目的,必须重视和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让学生自己的动脑、动口、动手,在主动的思考、探索中,逐步提高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叶老曾提出这样一种理想境界,就是使学生“觉得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发展,是一种享受”,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兴趣。
3、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指出,习作教学要设法激发儿童学习书面语言的动机,向他们提出特殊的任务。让儿童形成相应动机的一个方法是激励(不是布置!)他们去写“能引起内心激动的题材”。 美国学者克莱默也认为,促使儿童书面语言充分发展的主要因素是语言的创作,即创设一种情境,是儿童感到自己是真正的创作者。他认为如能达到六点要求,书面语言的教学就能产生最大的效果。这六点要求包括“运用学生的经验”、“激励儿童写符合自己需要和感兴趣的东西”等等。
三、研究目标
1、开展对学生习作心理障碍的分析与研究,研究小学生习作心理障碍的主要类型及成因,探索出解决学生习作心理障碍的、适合学生习作心理发展规律的、能充分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的有效策略,寻找到符合学生心灵成长的习作教学之路。
2、开展对小学习作教学中教师指导与学生训练的实践研究,探索出习作教学新过程、新结构、新方式。在构建环境和谐、课堂和谐与人际关系和谐的大和谐中,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回归儿童的言语表达天地,自己走进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自己成长成自己,还学生以儿童,让学生心灵飞翔,享受到作文写作的真快乐,最终让写作文成为学生语文学习中一种最有意味的生活方式。
四、研究内容
1、小学生习作心理障碍的主要类型及成因分析。
2、解决小学生习作心理障碍的主要对策。
3、激发小学生习作兴趣的、多因子整合性的有效策略研究。
4、小学习作教学教师指导的最佳时机及方式研究。
5、改进小学生习作评改方式方法研究
五、研究原则
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坚持以先进的理论作指导,加大理论与实践交叉点上的研究力度,及时捕捉实践中具有理论价值和普遍性的问题。
②发展性原则。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强调基于学生的个性,强调针对性和适应性。
③多样性原则。努力从各个层面、多个角度地去研究习作教学诸因素的关系问题,寻求方法的多样性,结论的丰富性。
④创造性原则。期待创造性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勇于实践、大胆创造,努力取得原创性的成果。
⑤有序性原则。有目的,有计划,按步骤,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开展研究试验工作;整体把握,分层推进,突出重点,提高实验研究效率。
六、研究方法与步骤
1、研究方法
① 试验法 ② 经验总结法 ③ 研究分析法 ④ 调查问卷法 ⑤ 个案研究
⑥ 行动研究法
2、研究步骤
① 准备阶段(07年5月至07年9月):调查现状、确定目标、组织队伍、拟定实验方案、搜集有关理论资料)
②实施阶段(07年9月至09年6月):实验研究、积累数据、分段总结;
③总结阶段(09年6月至2010年6月):数据分析、汇集成果、全面总结。
七、主要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①聘请专家指导小组:段宗平、李作芳、李德强、冯发柱、艾国清、
②具体执行指导教师:王泽斌
③成立实验领导小组:邓福庆、刘春林、胡宗敏
④责任管理组长:刘春林、胡宗敏
⑤责任主研组长:陈蓉
⑥具体执研总组长:刘武
⑦分段执研组长:
一至三年级:A组长:陈冬梅 B组员:刘春林、胡宗敏
四至六年级:A组长:刘 武 B组员:陈蓉、熊莺、姚伟玲、侯艳馨
课题实验档案资料员:刘武
2.义务与责任。
①加强研究管理。要认真落实课题实验有关管理制度,加强研究过程管理研究活动做到有计划、有轨迹、有实效、有总结;课题组成员要内化实验主题,序化研究过程,做到有策略、有措施、互相促进,一丝不苟;执研教师要自觉深入课题内涵中主动探索,显扬个性,形成见解,并要一丝不苟地认真遵守管理制度,认真完成研究任务,不断总结推出研究成果。每学年拿出体现分阶段性研究重点的、个性鲜明的简要行动研究计划,每学期要形成能充分体现阶段性研究成果的实验总结。
②加强学习与培训,课题组将定期组织全体执研教师开展专题理论学习与培训,定期召开执研教师交流会,积极参加与本课题的有关的培训、交流活动。要求执研教师要在学习上自我超越,理论上自我内化,发展上不同凡响,指导上高出一筹;执研教师强化理论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切实转变观念,深入开展研究,不断开拓创新,使之成为课题研究的主人。
③落实过程研究。一是每个实验教师要将研究体现于自己的常规教学过程,并从课前设计、具体备课、教学思路、指导策略、环节落实、具体评价等方面体现课题研究信息和成果;二是执研教师要把课题实验有的放矢地整合于常规教学研究活动之中,让研究为课改服务,为全面提高语文质量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服务;三是要建立课题组成员每周(或每两周)在一起学习与研究的制度,加强内聚力,重智力与经验共享,以增强课题研究整体实力;四是每学期不少于两次课题专题研究活动:其一进行研究导向与成果推进的探索性研究,其二是学期阶段性成果展示与总结研究,活动力求有“的”有“矢”,追求高质优效;四是严格阶段性成果验收。五是建好实验资料档案。
八、预期成果
1、教学质量定性与定量显示
2、课题研究报告
3、教学案例集
4、教学论文集
5、学生优秀习作集 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