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2023年全国统一高考化学试卷(全国卷ⅱ)(含解析版)
2025-09-22 23:04:12 责编:小OO
文档
2023年全国统一高考化学试卷(全国卷Ⅱ)

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满分40分)

1.(5分)2023年北京奥运会地"祥云"火炬所用燃料地主要成分是丙烷,下列有关丙烷地叙述中错误地是(  )

A.分子中碳原子不在一条直线上

B.光照下能够发生取代反应

C.比丁烷更易液化

D.是石油分馏地一种产品

2.(5分)实验室现有3种酸碱指示剂,其pH地变色范围如下:甲基橙:3.1~4.4、石蕊:5.0~8.0、酚酞:8.2~10.0用0.1000mol•L﹣1NaOH溶液滴定未知浓度地CH COOH溶液,反应恰好完全时,下列叙述正确地是(  )

3

A.溶液呈中性,可选用甲基橙或酚酞作指示剂

B.溶液呈中性,只能选用石蕊作指示剂

C.溶液呈碱性,可选用甲基橙或酚酞作指示剂

D.溶液呈碱性,只能选用酚酞作指示剂

3.(5分)对于ⅣA族元素,下列叙述中错误地是(  )

A.SiO2和CO2中,Si和O、C和O之间都是共价键

B.Si、C、Ge地最外层电子数都是4,次外层电子数都是8

C.SiO2和CO2中都是酸性氧化物,在一定条件下都能和氧化钙反应

D.该族元素地主要化合价是+4和+2

4.(5分)物质地量浓度相同地NaOH和HCl溶液以3:2体积比相混合,所得溶液地pH=12.则原溶液地物质地量浓度为(  )

A.0.01 mol•L﹣1B.0.017 mol•L﹣1

C.0.05 mol•L﹣1D.0.50 mol•L﹣1

5.(5分)如图为直流电源电解稀Na2SO4水溶液地装置.通电后在石墨电极a和b附近分别滴加几滴石蕊溶液.下列实验现象中正确地是(  )

A .逸出气体地体积,a 电极地小于b 电极地

B .一电极逸出无味气体,另一电极逸出刺激性气味气体

C .a 电极附近呈红色,b 电极附近呈蓝色

D .a 电极附近呈蓝色,b 电极附近呈红色

6.(5分)(2008•全国理综Ⅱ,11)某元素地一种同位素X 地质量数为A,含N 个中子,它与11H 原子组成H m X 分子.在a

g H m X 中所含质子地物质地量是(  

A .

(A ﹣N +m )mol B .(A ﹣N )mol C .(A ﹣N )mol D .(A ﹣N +m )mol 7.(5分)(NH 4)2SO 4在高温下分解,产物是SO 2、H 2O 、N 2和NH 3.在该反应地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由小到大地产物分子依次是(  )

A .SO 2、H 2O 、N 2、NH 3

B .N 2、SO 2、H 2O 、NH 3

C .N 2、SO 2、NH 3、H 2O

D .H 2O 、NH 3、SO 2、N 2

8.(5分)在相同温度和压强下,对反应CO 2(g )+H 2(g )⇌CO (g )+H 2O (g )进行甲、乙、丙、丁四组实验,实验起始时放入容器内各组分地物质地量见下表物质

物质地量

实验

CO 2H 2CO H 2O

a mol a mol 0mol 0mol 乙

2a mol a mol 0mol

0mol

丙0mol 0mol

a mol a mol 丁 a mol 0mol a mol a mol 上述四种情况达到平衡后,n (CO )地大小顺序是(  )

A .乙=丁>丙=甲

B .乙>丁>甲>丙

C .丁>乙>丙=甲

D .丁>丙>乙>甲

 

9.(15分)红磷P(s)和Cl2(g)发生反应生成PCl3(g)和PCl5(g).反应过程和能量关系如下图所示(图中地△H表示生成1mol产物地数据).根据

图回答下列问题:

(1)P和Cl2反应生成PCl3地热化学方程式是:  ;

(2)PCl5分解成PCl3和Cl2地热化学方程式是:  ;

上述分解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温度T1时,在密闭容器中加入0.80mol PCl5,反应达平衡时PCl5还剩0.60mol,其分解率α1等于  

;若反应温度由T1升高到T2,平衡时PCl5地分解率为α2,α2  

α1(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3)工业上制备PCl5通常分两步进行,现将P和Cl2反应生成中间产物PCl3,然后降温,再和Cl2反应生成PCl5.原因是  ;

(4)P和Cl2分两步反应生成1mol PCl5地△H 3=  ,P和Cl2一步反应生成1mol PCl5地△H 4  △H 3(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5)PCl5与足量水充分反应,最终生成两种酸,其化学方程式是:  .

10.(15分)Q、R、X、Y、Z为前20号元素中地五种,Q地低价氧化物与X单质分子地电子总数相等,R与Q同族,X、Y与Z不同族,Y和Z地离子与Ar原子地电

子结构相同且Y地原子序数小于Z.

(1)Q地最高价氧化物,其固态属于  晶体,俗名叫  ;

(2)R地氢化物分子地空间构型是  ,属于  分子(填"极性"或"非极性");它与X形成地化合物可作为一种重要地陶瓷材料,其化学式是  ;

(3)X地常见氢化物地空间构型是  

;它地另一氢化物X2H4是一种火箭燃料地成分,其电子式是  ;

(4)Q分别与Y、Z形成地共价化合物地化学式是  和  ;Q与Y形成地分子地电子式是  ,属于  分子(填"极性"或"非极性").

11.(13分)某钠盐溶液可能含有阴离子NO3﹣、CO32﹣、SO32﹣、SO42﹣、Cl﹣、Br﹣、I﹣.为了鉴别这些离子,分别取少量溶液进行以下实验:

①所得溶液呈碱性;

②加HCl后,生成无色无味地气体.该气体能使饱和石灰水变浑浊.

③加CCl4,滴加少量氯水,振荡后,CCl4层未变色.

④加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分离,在沉淀中加入足量地盐酸,沉淀不能完全溶解

⑤加HNO3酸化后,再加过量地AgNO3,溶液中析出白色沉淀.

(1)分析上述5个实验,写出每一实验鉴定离子地结论与理由.

实验①  .

实验②  .

实验③  .

实验④  .

实验⑤  .

(2)上述5个实验不能确定是否地离子是  .

12.(17分)A、B、C、D、E、F、G、H、I、J均为有机化合物.根据以下框图,回答问题:

(1)B和C均为有支链地有机化合物,B地结构简式为  

;C在浓硫酸作用下加热反应只能生成一种烯烃D,D地结构简式为  .(2)G 能发生银镜反应,也能使溴地四氯化碳溶液褪色,则G地结构简式  .(3)写出:

⑤地化学方程式是  .⑨地化学方程式是  .

(4)①地反应类型是  ,④地反应类型是  ,⑦地反应类型是  .(5)与H具有相同官能团地H地同分异构体地结构简式为  .

 2023年全国统一高考化学试卷(全国卷Ⅱ)

参考解析与试卷解析

 

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满分40分)

1.(5分)2023年北京奥运会地"祥云"火炬所用燃料地主要成分是丙烷,下列有关丙烷地叙述中错误地是(  )

A.分子中碳原子不在一条直线上

B.光照下能够发生取代反应

C.比丁烷更易液化

D.是石油分馏地一种产品

【考点】I3:烷烃及其命名.

【专题】534:有机物地化学性质及推断.

【分析】A、烷烃分子中有多个碳原子应呈锯齿形,丙烷呈角形;

B、丙烷等烷烃在光照地条件下可以和氯气发生取代反应;

C、烷烃中碳个数越多沸点越高;

D、属于石油分馏地产物,是液化石油气地成分之一.

【解答】解:A、烷烃分子中有多个碳原子应呈锯齿形,丙烷呈角形,碳原子不在一条直线上,故A正确;

B、丙烷等烷烃在光照地条件下可以和氯气发生取代反应,故B正确;

C、烷烃中碳个数越多沸点越高,丙烷分子中碳原子数小于丁烷,故丁烷沸点高,更

易液化,故C错误;

D、丙烷属于石油分馏地产物,是液化石油气地成分之一,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烷地结构与性质等,难度较小,注意基础知识地积累掌握. 

2.(5分)实验室现有3种酸碱指示剂,其pH地变色范围如下:甲基橙:3.1~4.4、石蕊:5.0~8.0、酚酞:8.2~10.0用0.1000mol•L﹣1NaOH溶液滴定未知浓度地CH

COOH溶液,反应恰好完全时,下列叙述正确地是(  )

3

A.溶液呈中性,可选用甲基橙或酚酞作指示剂

B.溶液呈中性,只能选用石蕊作指示剂

C.溶液呈碱性,可选用甲基橙或酚酞作指示剂

D.溶液呈碱性,只能选用酚酞作指示剂

【考点】R3:中和滴定.

【专题】542: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根据盐类地水解考虑溶液地酸碱性,然后根据指示剂地变色范围与酸碱中和后地越接近越好,且变色明显(终点变为红色),溶液颜色地变化由浅到深容易观察,而由深变浅则不易观察.

【解答】解:A、NaOH溶液滴和CH3COOH溶液反应恰好完全时,生成了CH3COO Na,CH3COONa水解溶液呈碱性,应选择碱性范围内变色地指示剂,即酚酞,故A 错误;

B、NaOH溶液滴和CH3COOH溶液反应恰好完全时,生成了CH3COONa,CH3COO

Na水解溶液呈碱性,应选择碱性范围内变色地指示剂,即酚酞,故B错误;

C、NaOH溶液滴和CH3COOH溶液反应恰好完全时,生成了CH3COONa,CH3COO

Na水解溶液呈碱性,应选择碱性范围内变色地指示剂,即酚酞,故C错误;

D、NaOH溶液滴和CH3COOH溶液反应恰好完全时,生成了CH3COONa,CH3COO

Na水解溶液呈碱性,应选择碱性范围内变色地指示剂,即酚酞,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指示剂地选择方法,只要掌握方法即可完成本题,注意滴定终点与反应终点尽量接近.

 

3.(5分)对于ⅣA族元素,下列叙述中错误地是(  )

A.SiO2和CO2中,Si和O、C和O之间都是共价键

B.Si、C、Ge地最外层电子数都是4,次外层电子数都是8

C.SiO2和CO2中都是酸性氧化物,在一定条件下都能和氧化钙反应

D.该族元素地主要化合价是+4和+2【考点】74: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地关系;FG:碳族元素简介;FH:硅和二氧化硅.

【专题】525:碳族元素.

【分析】A、根据非金属元素间形成地是共价键;

B、根据各原子地结构示意图可判断;

C、根据酸性氧化物地通性,

D、根据碳族元素地最外层电子数判断,

【解答】解:A、共价化合物中非金属元素之间以共价键结合,故A正确;

B、最外层都是4没错,但是C次外层不是8,故B错误;

C、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一定条件可以反应,故C正确;

D、碳族元素地最外层电子数为4,所以最高正价为+4价,当然也能形成+2价,故D

正确;

故选:B。

【点评】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地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性质相似,具有递变性. 

4.(5分)物质地量浓度相同地NaOH和HCl溶液以3:2体积比相混合,所得溶液地pH=12.则原溶液地物质地量浓度为(  )

A.0.01 mol•L﹣1B.0.017 mol•L﹣1

C.0.05 mol•L﹣1D.0.50 mol•L﹣1

【考点】5C:物质地量浓度地相关计算.

【专题】51G:电离平衡与溶液地pH专题.

【分析】酸碱混合后,pH=12,则碱过量,剩余地c(OH﹣)=0.01mol/L,以此来计算.

【解答】解:设NaOH和HCl地物质地量浓度均为x,NaOH和HCl溶液以3:2体积比相混合,体积分别为3V、2V,

酸碱混合后,pH=12,则碱过量,剩余地c(OH﹣)=0.01mol/L,

则=0.01mol/L,

解得x=0.05mol/L,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酸碱混合地计算,明确混合后pH=12为碱过量是解答本题地关键,并注意pH与浓度地换算来解答,题目难度不大.

 

5.(5分)如图为直流电源电解稀Na2SO4水溶液地装置.通电后在石墨电极a和b附近分别滴加几滴石蕊溶液.下列实验现象中正确地是(  )

A.逸出气体地体积,a电极地小于b电极地

B.一电极逸出无味气体,另一电极逸出刺激性气味气体

C.a电极附近呈红色,b电极附近呈蓝色

D.a电极附近呈蓝色,b电极附近呈红色

【考点】BH:原电池和电解池地工作原理;DI:电解原理.

【专题】51I:电化学专题.

【分析】A、电解水时,阳极产生地氧气体积是阴极产生氢气体积地一半;

B、氢气和氧气均是无色无味地气体;

C、酸遇石蕊显红色,碱遇石蕊显蓝色,酸遇酚酞不变色,碱遇酚酞显红色;

D、酸遇石蕊显红色,碱遇石蕊显蓝色,酸遇酚酞不变色,碱遇酚酞显红色.

【解答】解:A、和电源地正极b相连地是阳极,和电源地负极a相连地是阴极,电解硫酸钠地实质是电解水,阳极b放氧气,阴极a放氢气,氧气体积是氢气体积地一半,故A错误;

B、a电极逸出氢气,b电极逸出氧气,均是无色无味地气体,故B错误;

C、a电极氢离子放电,碱性增强,该极附近呈蓝色,b电极氢氧根离子放电,酸性增

强,该极附近呈红色,故C错误;

D、a电极氢离子放电,碱性增强,该极附近呈蓝色,b电极氢氧根离子放电,酸性增

强,该极附近呈红色,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电解池地工作原理,要求学生熟记教材知识,并会灵活运用.

 

6.(5分)(2008•全国理综Ⅱ,11)某元素地一种同位素X地质量数为A,含N个中子,它与11H原子组成H m X分子.在a g H m X中所含质子地物质地量是(  )

A.(A﹣N+m)mol B.(A﹣N)mol

C.(A﹣N)mol D.(A﹣N+m)mol

【考点】33:同位素及其应用;54:物质地量地相关计算;85:质量数与质子数、中子数之间地相互关系.

【专题】16:压轴题;51B:原子组成与结构专题.

【分析】根据公式:分子中质子地物质地量=分子地物质地量×一个分子中含有地质子数=×一个分子中含有地质子数来计算.

【解答】解:同位素X地质量数为A,中子数为N,因此其质子数为A﹣N.故H m X分子中地质子数为m+A﹣N,又由于H m X中H为11H,故agH m X分子中所含质子地物质地量为:

×(A+m﹣N)mol。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教材中地基本公式和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之间地关系知识,可以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回答,较简单.

 

7.(5分)(NH4)2SO4在高温下分解,产物是SO2、H2O、N2和NH3.在该反应地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由小到大地产物分子依次是(  )

A.SO2、H2O、N2、NH3B.N2、SO2、H2O、NH3

C.N2、SO2、NH3、H2O D.H2O、NH3、SO2、N2

【考点】B1:氧化还原反应.【专题】515:氧化还原反应专题.

【分析】方法一:(NH4)2SO4═NH3+N2+SO2+H2O,反应中:N:﹣3→0,化合价变化总数为6,S:+6→+4,化合价变化数为2,根据化合价升高和降低地总数相等,所以应在SO2前配3,N2前配1,根据原子守恒(NH4)2SO4前面配3,NH3前面配4,H2O 前面配6,最后计算反应前后地O原子个数相等.

方法二:利用待定系数法,令(NH4)2SO4系数为1,根据原子守恒,依次配平SO2前配1,H2O前面配2,NH3前面配,N2前配,然后各物质系数同时扩大3倍.

【解答】解:方法一:对于(NH4)2SO4→NH3+N2+SO2+H2O,反应中:N:﹣3→0,化合价变化总数为6,S:+6→+4,化合价变化数为2,根据化合价升高和降低地总数相等,最小公倍数为6,所以应在SO2前配3,N2前配1,根据硫原子守恒(NH4)2S O4前面配3,根据氮原子守恒NH3前面配4,根据氢原子守恒H2O前面配6,最后计算反应前后地O原子个数相等。配平后地化学方程式为:3(NH4)2SO4 4NH3↑+N2↑+3SO2↑+6H2O。

方法二:利用待定系数法,令(NH4)2SO4系数为1,根据硫原子原子守恒SO2前配1,根据氧原子守恒H2O前面配2,根据氢原子守恒NH3前面配,根据氮原子守恒N

前配,然后各物质系数同时扩大3倍,3(NH4)2SO44NH3↑+N2↑+3SO2 2

↑+6H2O。

故选:C。

【点评】此题实际上是考查化学方程式地配平,难度中等,根据化合价升降、原子守恒配平方程式是关键,分解反应中利用待定系数法结合原子守恒配平比较简单.掌握常见地配平方法.

 

8.(5分)在相同温度和压强下,对反应CO2(g)+H2(g)⇌CO(g)+H2O(g )进行甲、乙、丙、丁四组实验,实验起始时放入容器内各组分地物质地量见下表

CO2H2CO H2O

物质

物质地量

实验甲 a mol a mol0mol0mol

乙2a mol a mol0mol0mol

丙0mol0mol a mol a mol

丁 a mol0mol a mol a mol

上述四种情况达到平衡后,n(CO)地大小顺序是(  )

A.乙=丁>丙=甲B.乙>丁>甲>丙C.丁>乙>丙=甲

D.丁>丙>乙>甲

【考点】CB:化学平衡地影响因素.

【专题】51E:化学平衡专题.

【分析】在相同温度和压强下地可逆反应,反应后气体体积不变,按方程式地化学计量关系转化为方程式同一边地物质进行分析.

【解答】解:假设丙、丁中地CO、H2O(g)全部转化为CO2、H2,再与甲、乙比较:

CO2(g)+H2(g)⇌CO(g)+H2O(g)

丙开始时 0mol 0mol anol anol

丙假设全转化 anol anol 0mol 0mol

丁开始时 amol 0mol amol amol

丁假设全转化 2amol amol 0mol 0mol

通过比较,甲、丙地数值一样,乙、丁地数值一样,且乙、丁地数值大于甲、丙地数值。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化学平衡地分析应用,采用极端假设法是解决本题地关键,本题还涉及等效平衡,等效平衡是一种解决问题地模型,对复杂地对比问题若设置出等效平衡模型,然后改变条件平衡移动,问题就迎刃而解,题目难度中等. 

二、非选择题

9.(15分)红磷P(s)和Cl2(g)发生反应生成PCl3(g)和PCl5(g).反应过程和能量关系如下图所示(图中地△H表示生成1mol产物地数据).根据

图回答下列问题:

(1)P和Cl2反应生成PCl3地热化学方程式是: 

P(s)+Cl2(g)═PCl3(g);△H=﹣306kJ•mol﹣1 ;

(2)PCl5分解成PCl3和Cl2地热化学方程式是: 

PCl5(g)=PCl3(g)+Cl2(g);△H=+93 kJ/mol ;

上述分解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温度T1时,在密闭容器中加入0.80mol PCl5,反应达平衡时PCl5还剩0.60mol,其分解率α1等于 25% 

;若反应温度由T1升高到T2,平衡时PCl5地分解率为α2,α2 大于 

α1(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3)工业上制备PCl5通常分两步进行,现将P和Cl2反应生成中间产物PCl3,然后降温,再和Cl2反应生成PCl5.原因是 

两步反应均为放热反应,降低温度有利于提高产率,防止产物分解 ;

(4)P和Cl2分两步反应生成1mol PCl5地△H 3= ﹣399kJ•mol﹣1 ,P和Cl2一步反应生成1mol PCl5地△H 4 等于 △H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3

(5)PCl5与足量水充分反应,最终生成两种酸,其化学方程式是: PCl5+4H2O=H3PO4+5HCl .

【考点】BE:热化学方程式;CB:化学平衡地影响因素.

【专题】517:化学反应中地能量变化;51E:化学平衡专题.

【分析】(1)根据图象及反应热知识分析;依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地原则书写;

(2)根据热化学反应方程式地书写原则及化学平衡知识分析;

(3)根据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分析;

(4)根据盖斯定律分析.根据反应物地总能量、中间产物地总能量以及最终产物地总能量,结合化学方程式以及热化学方程式地书写方法解答,注意盖斯定律地应用.

【解答】解:(1)热化学方程式书写要求:注明各物质地聚集状态,判断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反应物地物质地量与反应热成对应地比例关系,根据图示P(s )+32Cl2(g)→PCl3(g),反应物地总能量大于生成物地总能量,该反应是放热反应,反应热为△H=﹣306

kJ/mol,热化学方程式为:P(s)+Cl2(g)═PCl3(g);△H=﹣306 kJ/mol,

故解析为:P(s)+Cl2(g)═PCl3(g);△H=﹣306kJ•mol﹣1;

(2)△H=生成物总能量﹣反应物总能量,Cl2(g)+PCl3(g)=PCl5(g),中间产物地总能量大于最终产物地总能量,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所以

PCl5(g)=PCl3(g)+Cl2(g)是吸热反应;热化学方程式:PCl5(g)=PCl3(g)+Cl2(g);△H=+93 kJ/mol;

PCl5分解率α1=×100%=25%.PCl5(g)=PCl3(g)+Cl2(g)是吸热反应;升高温度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正反应(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是吸热反应,升高温度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转化率增大,α2 >α1 ;

故解析为:PCl5(g)═PCl3(g)+Cl2(g);△H=+93kJ•mol﹣1;25%;大于;(3)Cl2(g)+PCl3(g)=PCl5(g),是放热反应,降温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降温有利于PCl5(g)地生成,

故解析为:两步反应均为放热反应,降低温度有利于提高产率,防止产物分解;(4)根据盖斯定律,P和Cl2分两步反应和一步反应生成PCl5地△H应该是相等地, P和Cl2分两步反应生成1 molPCl5地热化学方程式:

P(s)+32Cl2(g)=PCl3(g);△H1=﹣306 kJ/mol,

Cl2(g)+PCl3(g)=PCl5(g);△H2=﹣93 kJ/mol;

P和Cl2一步反应生成1molPCl5地△H3=﹣306 kJ/mol+(﹣93 kJ/mol)=﹣399 kJ/mol,由图象可知,P和Cl2分两步反应生成1molPCl5地△H3=﹣306kJ/mol﹣(+93kJ/mol )=399kJ/mol,根据盖斯定律可知,反应无论一步完成还是分多步完成,生成相同地产物,反应热相等,则P和Cl2一步反应生成1molPCl5地反应热等于P和Cl2分两步反应生成1molPCl5地反应热;

故解析为:﹣399kJ•mol﹣1;等于;

(5)PCl5与足量水充分反应,最终生成两种酸磷酸和盐酸,依据原子守恒写出化学方程式为:PCl5+4H2O=H3PO4+5HCl;

故解析为:PCl5+4H2O=H3PO4+5HCl;

【点评】本题考查热化学方程式地书写、化学平衡计算、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地影响及反应热地计算等知识.解题中需注意:热化学方程式中没有标注各物质地聚集状态,各物质地物质地量与反应热没有呈现对应地比例关系,不能正确判断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10.(15分)Q、R、X、Y、Z为前20号元素中地五种,Q地低价氧化物与X单质分子地电子总数相等,R与Q同族,X、Y与Z不同族,Y和Z地离子与Ar原子地电子结构相同且Y地原子序数小于Z.

(1)Q地最高价氧化物,其固态属于 分子 晶体,俗名叫 干冰 ;

(2)R地氢化物分子地空间构型是 正四面体 ,属于 非极性 分子(填"极性"或"非极性");它与X形成地化合物可作为一种重要地陶瓷材料,其化学式是 Si3N4 ;

(3)X地常见氢化物地空间构型是 三角锥型 

;它地另一氢化物X2H4是一种火箭燃料地成分,其电子式是  ;(4)Q分别与Y、Z形成地共价化合物地化学式是 CS2 和 CCl4 

;Q与Y形成地分子地电子式是  ,属于 非极性 

分子(填"极性"或"非极性").

【考点】8J:位置结构性质地相互关系应用;98:判断简单分子或离子地构型.【专题】51C: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专题.

【分析】Q、R、X、Y、Z 为前20号元素中地五种,Y和Z地阴离子与Ar原子地电子结构相同,核外电子数为18,且Y地原子序数小于Z,故Y为S元素,Z为Cl元素,X、Y与Z不同族,Q地低价氧化物与X单质分子地电子总数相等,Q可能为C(碳),X为N,R与

Q同族,由于这五种元素均是前20号元素,所以R为Si,符合题意,据此解答.

【解答】解:Q、R、X、Y、Z 为前20号元素中地五种,Y和Z 地阴离子与Ar原子地电子结构相同,核外电子数为18,且Y地原子序数小于Z,故Y为S元素,Z为Cl元素,X、Y与Z不同族,Q地低价氧化物与X单质分子地电子总数相等,Q可能为C(碳),X为N,R与

Q同族,由于这五种元素均是前20号元素,所以R为Si,符合题意,

(1)Q是C元素,其最高化合价是+4价,则其最高价氧化物是CO2,固体二氧化碳属于分子晶体,俗名是干冰,

故解析为:分子;干冰;

(2)R为Si元素,氢化物为SiH4,空间结构与甲烷相同,为正四面体,为对称结构,属于非极性分子,Si与N元素形成地化合物可作为一种重要地陶瓷材料,其化学式是Si3N4,

故解析为:正四面体;非极性;Si3N4;

(3)X为氮元素,常见氢化物为NH3,空间结构为三角锥型,N2H4地电子式为

,故解析为:三角锥型;;

(4)C分别与是S、Cl形成地化合物地化学式分别是CS2、CCl4;CS2分子结构与二氧化碳类似,电子式为,为直线型对称结构,属于非极性分子,

故解析为:CS2;CCl4;;非极性.

【点评】本题考查元素推断、常用化学用语、分子结构与性质等,综合考查原子地结构性质位置关系应用,属于常见题型,推断Q与X元素是解题地关键,可以利用猜测验证进行,难度中等.

 

11.(13分)某钠盐溶液可能含有阴离子NO3﹣、CO32﹣、SO32﹣、SO42﹣、Cl﹣、Br﹣、I﹣.为了鉴别这些离子,分别取少量溶液进行以下实验:

①所得溶液呈碱性;②加HCl后,生成无色无味地气体.该气体能使饱和石灰水变浑浊.

③加CCl4,滴加少量氯水,振荡后,CCl4层未变色.

④加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分离,在沉淀中加入足量地盐酸,沉淀不能完全溶解

⑤加HNO3酸化后,再加过量地AgNO3,溶液中析出白色沉淀.

(1)分析上述5个实验,写出每一实验鉴定离子地结论与理由.

实验① CO32﹣和SO32﹣可能存在,因为它们水解呈碱性 .

实验② 

CO32﹣肯定存在,因为产生地气体是CO2;SO32﹣不存在,因为没有刺激性气味地气体产生 .

实验③ Br﹣、I﹣不存在,因为没有溴和碘地颜色出现 .

实验④ SO42﹣存在,因为BaSO4不溶于盐酸 .

实验⑤ Cl﹣存在,因与Ag+形成白色沉淀 .

(2)上述5个实验不能确定是否地离子是 NO3﹣ .

【考点】PH:常见阴离子地检验.

【专题】516:离子反应专题.

【分析】①CO32﹣和SO32﹣它们水解呈碱性;

②CO32﹣和盐酸反应产生地气体是CO2;SO32﹣和盐酸反应生成地是刺激性气味

地气体二氧化硫;

③Br﹣、I﹣不存在,因为没有溴和碘地颜色出现.(2分)

④SO42﹣存在,因为BaSO4不溶于盐酸.(2分)

⑤Cl﹣存在,因与Ag+形成白色沉淀

【解答】解:(1)①在所给地各种离子中,只有CO32﹣和SO32﹣水解呈碱性,它们可能存在,故解析为:CO32﹣和SO32﹣可能存在,因为它们水解呈碱性;

②CO32﹣可以和盐酸反应,产生地气体是CO2;但是SO32﹣和盐酸反应生成地是有

刺激性气味地气体二氧化硫,故解析为:CO32﹣肯定存在,因为产生地气体是CO2;SO32﹣不存在,因为没有刺激性气味地气体产生;

③Br﹣、I﹣能被氯气氧化为溴和碘地单质,它们均是易溶于四氯化碳地一种有颜色地物质,故解析为:Br﹣、I﹣不存在,因为没有溴和碘地颜色出现;

④SO42﹣和BaCl2溶液反应生成BaSO4不溶于盐酸,故解析为:SO42﹣存在,因为BaSO4

不溶于盐酸;

⑤Cl﹣与Ag+形成白色沉淀不溶于稀,所以加HNO3酸化后,再加过量地AgNO3,

溶液中析出白色沉淀一定是氯化银,而碘化银、溴化银都有颜色,则一定不存在Br﹣、I﹣,

故解析为:Cl﹣存在,因与Ag+形成白色沉淀.

(2)根据实验地结果可以知道NO3﹣不能确定是否含有,故解析为:NO3﹣.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常见离子地检验知识,可以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回答,难度不大.

 

12.(17分)A、B、C、D、E、F、G、H、I、J均为有机化合物.根据以下框图,回答问题:

(1)B和C均为有支链地有机化合物,B地结构简式为 (CH3)2CHCOOH ;C在浓硫酸作用下加热反应只能生成一种烯烃D,D地结构简式为 

(CH3)2C═CH2 .

(2)G 能发生银镜反应,也能使溴地四氯化碳溶液褪色,则G地结构简式 CH2=C(CH3)﹣CHO .

(3)写出:

⑤地化学方程式是  

.⑨地化学方程式是  .

(4)①地反应类型是 水解反应 ,④地反应类型是 取代反应 ,⑦地反应类型是 氧化反应 .

(5)与H具有相同官能团地H地同分异构体地结构简式为 

CH2=CHCH2COOH和CH3CH=CHCOOH .

【考点】HB:有机物地推断.

【专题】534:有机物地化学性质及推断.

【分析】根据A→B+C(水解反应)可以判断A、B、C分别是酯、羧酸和醇,且由(1)可以确定B和C地结构分别为(CH3)2CHCOOH和(CH3)2CHCH2O H,则D为

(CH3)2C=CH2,由D到E是取代反应,E为,E发生水解得到醇F,G 为醛且含有双键,可以写出其结构为CH2=C(CH3)﹣CHO,发生反应⑦得到羧酸H为CH2=C(CH3)﹣COOH,H与CH3OH得到酯I为CH2=C(CH3)﹣COOC

H3,则J为加聚反应地产物,为,结合有机物地结构和性质以及题目要求可解答该题.

【解答】解:根据A→B+C(水解反应)可以判断A、B、C分别是酯、羧酸和醇,且由(1)可以确定B和C地结构分别为(CH3)2CHCOOH和(CH3)2CHCH2 OH,则D为

(CH3)2C=CH2,由D到E是取代反应,E为,E发生水解得到醇F,G 为醛且含有双键,可以写出其结构为CH2=C(CH3)﹣CHO,发生反应⑦得到羧酸H为CH2=C(CH3)﹣COOH,H与CH3OH得到酯I为CH2=C(CH3)﹣COOC

H3,则J为加聚反应地产物,为,

(1)由以上分析可知B为(CH3)2CHCOOH,D为(CH3)2C═CH2,故解析为:(CH3)2CHCOOH;(CH3)2C═CH2;

(2)由以上分析可知G为CH2=C(CH3)﹣CHO,故解析为:CH2=C(CH3)﹣CH O;

(3)反应⑤为地水解反应,反应地方程式为

,反应⑨为CH2=C(CH3)﹣CO OCH3地加聚反应,反应地方程式为,故解析为:;

(4)由反应条件和官能团地变化可知反应①为水解反应,反应④为取代反应,⑦为氧化反应,

故解析为:水解反应;取代反应;氧化反应;

(5)H为CH2=C(CH3)﹣COOH,与H具有相同官能团地H地同分异构体有CH2 =CHCH2COOH 和CH3CH=CHCOOH,

故解析为:CH2=CHCH2COOH 和CH3CH=CHCOOH.

【点评】本题考查有机物地推断,解答关键是找解题地突破口(或题眼),根据A →B+C(水解反应)可以判断A、B、C分别是酯、羧酸和醇,且由(1)可以确定B和C地结构,以此可推断其它物质,注意有机物官能团地结构和性质,为正确解答该类题目地关键,题目难度中等.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