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我国目前的电价机制分析
2025-09-22 23:09:45 责编:小OO
文档
我国目前的电价机制分析

摘  要    电价是单位电能商品价格的总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电价应依据供求关系的变化,消费者的偏好,替代产品的经济比较和市场未来预期的影响等社会因素综合考虑。

在系统的电力市场化改革中,电价形成机制改革既是改革的关键环节,电价形成机制改革的成功与否是衡量改革成败的重要标准。因此,在协调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同时,尤其要重点解决好电价形成机制改革的问题。电价不仅是电力市场供求关系的信号,也是控制电力市场交易的经济杠杆,因此,电价理论成为当前国内外电力学术界的重点研究对象。我国电力工业市场化过程起步较晚,对电价体系和交易机制等方面的理论研究还不成熟,对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介绍了电价在区域电力市场、农村市场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    电价 电力市场 电价机制

     引  言    电价能够科学、合理、准确地反映和调节市场供求,他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电力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水着电力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发、输电已经分离,切配售也将要分开,从而形成的输配电网。因此,如何确定输配电企业合理的收入和合理的输配电价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建立一套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完整的、动态的、灵活的、适合我国电视实际的输配电价机制将我国电力市场形成和发展的关键,也具供有关部门参考决策的重要价值。

电网企业要发展,就要构建更为和谐、发展的电力市场,就要推行更为合理的电价机制。一方面使电网企业获得更大的利益,另一方面要使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寻求电价调整和供电需求环境以及用户承受能力的最佳切入点才能吸引更多的用户,赢得更大的市场。建立输配电价机制对于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促进电网持续健康发展、理顺各个环节电价机制、实施节能环保电价具有重要意义。“十一五”期间,要“初步建立有利于促进电网健康发展的输配电价格机制”。

电力市场的建立是一个逐步摸索、逐步推进、逐步深人的过程。按运行模式和发展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实现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电网公司作为单一购买者仍保留现有输配售电一体化模式。由于销售侧电价仍由制定,所以该阶段电网公司承担着很大的价格风险。第二阶段随着运行经验的不断丰富和输配电价机制的形成,作为建立双边交易市场的尝试,逐步开放大用户直供电。该阶段由于大用户直接与电厂签定双边合同,使得电网公司的销售利润受到一定影响。电网公司在收取输电费用的同时也承担了为大用户输电的安全风险。第三阶段输配电分离以及销售侧的逐步开放。从上述3个阶段可以看出,电力市场下的价格体系主要包括上网电价、输配电价和销售电价。本文主要分析电力市场下的价格体系和输电定价的特点及要求,提出并讨论输电定价过程中着重解决问题。

一、我国目前的电价体系

包括上网电价、输配电价和销售电价的改革,产业链从上到下涉及能源交通行业、发电公司、电网公司和终端用户,而终端用户又区分为工商业、农业和居民3类主要消费群体。

2002 年以来,我国陆续发布了关于电力改革与电价改革的多项文件。经过8 年多的探索,电价改革措施基本适应了电力改革的需要,电力改革也取得了初步成果:供需关系趋于平衡;厂网分开的目标基本完成,发电侧多家经营的竞争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然而纵观国内电力改革的现状,电价改革方面尚存在一些关键问题需要解决。建立与发电环节竞争相适应的上网电价形成机制,出台开展电力双边交易所必须的输配电价,改革销售电价形成机制,实行有利于节能环保的电价是今后一段时期电价改革的主要目标。

二、我国电价制定存在的问题

     2.1 定价未真正体现成本补偿原则目前 ,我国的电价水平总体来说仍然是偏低的。 1985年以后我国实行了多种电价制度,在以会计成本为主的定价方法中加入了一些政 策方面的因素,即采取双轨制电价。1987年水电部、国家经贸委及国家物价局联合发出“关于多种电价实施办法的通知”((87) 水电财字第101号文),将电价划分为指令性电价和指导性电价;并对来料加工、分时与季节电价、超计划发电量自销电价、非生产用电收费、超计划用电指标加价等方面作出了具体规定。这些措施对改善电力企业的 经营条件,增强电力企业自我发展能力发挥了良好的作用。但是,我国电力商品价格背 离价值的状况并未得到根本转变;电价未反映供求关系,电与其他社会生产要素的比价关系不合理。例如:电、煤之间的价格关系,虽然国家制定了“燃运加价”,电价随着原煤价格的上涨而上涨,但1985~1994年,总体来说,原煤价格的上涨幅度大于电价的上涨幅度 。 

    2.2 电价结构不合理由于我国电价管理体系的混乱,造成了一市一价、 一厂一价、一厂多价、价费分离、价外加价等现象;而地方出于本地区自身利益考虑,使综合电价、峰谷电价迟迟不能出台,电价中没有考虑电能质量的区别,不同性质的用户电价没有差别。这些不仅造成不同主体的电厂、不同的用户处于不平等的竞争地位,而且给电 价本身的管理带来混乱 。 

    2.3 电价和管理机构不完善我国目前仍然采用国家和地方分级管理的电价机制,电价的审批权限分散,缺乏统一的定价原则和标准。由于国家和各级地方都有电价的审批权,造成我国电价调整程序的随意性,电价的机制和程序缺乏科学性、及时性和合理性,电价的空间被地方擅自出台的性加价所挤占,电力成本受这种“暗调价”的冲击很大,使电力企业难以实现自我发展 。 

三、区域市场电价解决办法

    中国电价总体水平偏低,电价改革应以市场为导向。长期以来,中国电价主要服从于国家的宏观,由定价,与世界主要国家相比偏低。电作为一种能源商品,也应遵守市场规律,欧美等发达国家电价主要由市场决定,但我国目前的销售电价不能及时反映电煤价格变化和输配电成本。因此中国电价改革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建立终端销售电价的形成与变动机制,使销售电价及时反映电力企业的生产成本、供需变化和合理的企业利润,促进电力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3.1 适时调整电价水平,既必要又可行

    我国资源类产品的总体价格水平较低,随着我国资源类产品价格改革的逐步推进,能源类产品价格存在进一步上升的可能性。与其他可替代能源相比,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竞争力会进一步凸显。与世界主要国家相比,我国的工业电价与居民电价存在倒挂现象。因此,我国电价特别是居民电价存在适当提高的空间。

    3.2 适当调整电价结构,形成科学的终端分类电价体系

    从我国目前终端用户电价来看,工业电价高于居民电价,而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居民电价是工业电价的1.5-2倍。居民用电是低压电,要经过输电、配电等多个环节,再加上民用电量远小于工业电量,输送成本比工业用电高。因此,居民电价高于工业电价才能真正反映供电成本。国家在物价水平允许的条件下,可以对居民用电采取分时段划分的峰谷电价、按用电量划分的阶梯电价以及对特殊低保群体实行定向补贴等定价方式,逐步推进终端电价结构的调整。

    3.3 尽快出立的输配电价,确定合理的输配电价比例

    虽然早在2003年就出台了《电价改革方案》,明确了发电上网电价和终端销售电价由市场竞争形成、输配电价由制定的改革方向,但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至今尚未形成的输配电价,电网企业的输配电价主要体现为购销差价。近年来输配电价受到定价下的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的双向挤压,电网企业的利润空间不能得到保障。而根据最新电网投资需求预测,我国2008-2012年平均每年投资约4000亿元。如此庞大的资金需求不能完全依靠投入,必须形成合理的输配电价机制,给予电网企业合理的利润空间,以保障我国电力工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总结

电价在电力市场实现过程中占据着核心地位。电力市场的理论问题集中在电价上,具体表现为将电力从生产到消费的一切行为都用价格(费用)表示出来。例如:峰谷电价计算;水电电价的确定;无功电费的计算;检修费用的计算;备用费用的计算;输电费用的计算;接网费用的计算;事故损失计算;可靠性费用计算等等。利用电价在市场环境中的经济信号作用,指导、调节、控制电力生产与消费,从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合理组织生产,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的目的 。

首先,电价不论是在一个定价的完全垄断的环境中,还是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中,财务核算是其最基本的功能。一方面电力生产服务部门依据电价获取收益,维护生产与再生产,另一方面用户根据电价决定用电,核算其用电成本。

其次,电价在市场环境中起着促进生产、引导消费的经济信号作用。这里需要突出强调的是电价引导消费的负荷管理功能,正是电价的负荷管理功能将用户与电力系统更紧密地联系起来,使电力供需双方在一个平等的地位,针对电价做出的相应反应,同时也影响电价的变化,最终达到供需平衡。

此外,电价通过市场机制完成从资源配置、组织生产到产品分配等一系列工作。合理的电价体系在满足市场参与者追求自身效益最大化的同时也实现了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最后,电价作为国家能源等一系列经济、政治的实现手段,在国民经济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即使在自由的市场环境中也不排斥运用信贷、税收、许可证等手段干涉价格从而达到更高的政治目的。我们将进一步改善我过电价的制定问题,使我国电价不断地完善。

五、参考文献

[1] 于尔铿,韩放,谢开等.《电力市场》[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9

[2] 曾鸣.《电力工业商业化运营与电力市场》[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8

[3] 尚金成,黄永皓,夏清等.《电力市场理论研究与应用》[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

[4] 杜松怀,温步瀛,蒋传文.《电力市场》[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

[5] 刘俊勇,万海滨.《电力市场的基本理论及其算例》[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3

[6] 王锡凡、、陈浩勇.《电力市场基础》[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7] 杜松怀.《电力市场》[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

[8] 黄忠祥.上网电价制度探讨[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3。

[9] 张坤、谭忠富.电力市场的产生及其运行模式[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1992.2

[10] 王永福、张伯明、孙宏斌.实时电力市场运营模式[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2,(21):4.7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