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解决“三农”问题心得
2025-09-23 10:33:20 责编:小OO
文档
用5年时间取消农业税,这对解决三农问题无疑将起到重要作用。我以为,当前解决三农问题除了降税减费外,还需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要夯实农民生存的基础。农民生存的基础是土地,对于这一点,有些地方已经淡忘了。中国的国情就是人多地少,是农民多,耕地少。但这几年的所谓发展,把农民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土地无偿地剥夺了,农民失地就是失去生存的基础。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现有耕地总面积为13.4亿亩,人均仅1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占有耕地居世界第67位。全国2800多个县中,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提出的警戒线0.8亩的有666个,其中低于0.5亩的有463个。在不再减少耕地的条件下,我国土地的自然承载力为14—15亿人口,现在已经接近极限。

一方面土地供给形势相当严峻,另一方面耕地流失十分严重。近年来,在“广招天下商,共建开发区”的热潮中,城镇建设用地大扩张,各地大量圈地,加上修建高等级公路、超标准建房,大搞游乐场等原因,耕地流失十分严重。短短几年的所谓“开发”,全国减少耕地1亿多亩。你如果有机会到目前发展最快的苏南地区走一走,可以看到到处是开发区,以前的农田都变成了宽马路和大广场,有的是大片片地撂荒,肥沃的庄稼地或变成了水泥地,或杂草丛生。难怪前总理看到此等景象雷庭震怒,但怒则怒,奈之何?这几年更是一发而不可收。古人讲“江南熟,天下足”,真的只能在历史书上能看到了。在这块土地上的农民,自己吃的粮食也要从外地购买。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也是繁衍生存的基础。农民一旦失去土地,其生存就是大问题,遑论致富发展了。

二是还农民以劳动的基本权利。如果说,第一个问题是解决“耕者有其田”,这第二个问题是要解决“农者耕其田”。现在的农民在干什么?谁在种地?现在在田地干活的人被人们称为“3860”。“38”说的是女同志,“60”讲的是老年人,是这些年老体弱的以及一些妇女在农田里干活。到农村去走一走,你会发现,青壮年农民无所事事。除了一部分人外出打工了,其余的呆在家里休闲。有的只在农忙时才到田头走走,余下的时间就是晒太阳,或者打牌搓麻将。什么兴修水利、搞农田基本建设等等,根本谈不上。而且,越是年轻人还越是想得开,拢着双手东家窜到西家,一天一天就这么过去了。在农村还听到过这样的怪论,说“大小伙子在田地干活没有面子”,因此,他们再有力气也不下田,而要靠父辈来养活他们。

以前集体经济时,人们一有空就到田头,把庄稼莳弄得好好的,每年土地的回报都是不错的。现在倒好,只要把种子撒下去就万事大吉了,坐等收获。须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不付出那来的收成。农民要想改变生活状况,除了外出打打工,更要在农桑上做文章。而外出打工并不容易。现在城市下岗职工越来越多,在城市,劳动力并不缺乏,农民进城后就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有的到城里转了一圈,空着手又回来了。农民经不起来回折腾啊!因此,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种好田(是广义的种田,包括农村多种经营)是最好的出路,也是最基本的权利和义务。农民的出路还是在农村!

三是要强化基层组织的作用。中国历来是一个小农经济国家,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发生的最大变化就是走上了集体化的道路,一盘散沙的农民被组织起来了,一个时期以来,农民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激发。回过头来看,尽管在发展集体经济的过程中有过失误,但农民只有组织起来才有力量,只有集体经济才能真正挽救农业,这却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包产到户、个体经营必定是短期行为,谁来修水利?谁来搞农田基本建设?谁愿意对土地进行投资?农业科技怎么搞?如何引进先进的种类和种植技术等等?这都需要强有力的农村基层组织来发挥作用。而原来的“集体经济,队为基础”早就不复存在。现如今,农村村级组织基本不发挥什么作用,一些村干部的职责恐怕就是收费了。在这种情况下,要发展农业、壮大农村经济也只是一个良好的愿望了。

因此,我认为,首先,还是要把农民组织起来,走集体化(现在也叫规模经营)的道路,以集体的力量来抗衡自然的和人为的不确定因素。其二,要把吃皇粮的干部数量降下来。村一级干部要恢复自食其力的传统,要靠自己的劳动来养活自己,不能当专吃农民税费的寄生虫。县乡一级干部要大大压缩编制,就目前而言,压缩一半人马绝对不会影响正常工作。其三,建立农民自己信得过的基层组织,可以通过选举的方式,让一些公道正派的能人来领导这个组织,由上级来指派农村基层负责人的做法当休矣。

总之,三农问题复杂而严峻,需要各级组织和领导多用心思考,而不要光空喊口号。

这次“”,温总理在工作报告中提出,用5年时间取消农业税,这对解决三农问题无疑将起到重要作用。温总理讲话一出,与会代表纷纷表态,有的说不用5年,准备3年就取消,也有些地方领导说,准备明年就取消农业税。与会代表有个态度,当然是好事情,但要解决三农问题,绝非如此简单。不征农业税对于三农问题的解决还是一个表层问题,说到底还是一个节支的问题,关键是要让农民增收,就是要多开源。我以为,当前解决三农问题除了降税减费外,还需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要夯实农民生存的基础。农民生存的基础是土地,对于这一点,有些地方已经淡忘了。中国的国情就是人多地少,是农民多,耕地少。但这几年的所谓发展,把农民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土地无偿地剥夺了,农民失地就是失去生存的基础。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现有耕地总面积为13.4亿亩,人均仅1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占有耕地居世界第67位。全国2800多个县中,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提出的警戒线0.8亩的有666个,其中低于0.5亩的有463个。在不再减少耕地的条件下,我国土地的自然承载力为14—15亿人口,现在已经接近极限。

一方面土地供给形势相当严峻,另一方面耕地流失十分严重。近年来,在“广招天下商,共建开发区”的热潮中,城镇建设用地大扩张,各地大量圈地,加上修建高等级公路、超标准建房,大搞游乐场等原因,耕地流失十分严重。短短几年的所谓“开发”,全国减少耕地1亿多亩。你如果有机会到目前发展最快的苏南地区走一走,可以看到到处是开发区,以前的农田都变成了宽马路和大广场,有的是大片片地撂荒,肥沃的庄稼地或变成了水泥地,或杂草丛生。难怪前总理看到此等景象雷庭震怒,但怒则怒,奈之何?这几年更是一发而不可收。古人讲“江南熟,天下足”,真的只能在历史书上能看到了。在这块土地上的农民,自己吃的粮食也要从外地购买。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也是繁衍生存的基础。农民一旦失去土地,其生存就是大问题,遑论致富发展了。

二是还农民以劳动的基本权利。如果说,第一个问题是解决“耕者有其田”,这第二个问题是要解决“农者耕其田”。现在的农民在干什么?谁在种地?现在在田地干活的人被人们称为“3860”。“38”说的是女同志,“60”讲的是老年人,是这些年老体弱的以及一些妇女在农田里干活。到农村去走一走,你会发现,青壮年农民无所事事。除了一部分人外出打工了,其余的呆在家里休闲。有的只在农忙时才到田头走走,余下的时间就是晒太阳,或者打牌搓麻将。什么兴修水利、搞农田基本建设等等,根本谈不上。而且,越是年轻人还越是想得开,拢着双手东家窜到西家,一天一天就这么过去了。在农村还听到过这样的怪论,说“大小伙子在田地干活没有面子”,因此,他们再有力气也不下田,而要靠父辈来养活他们。

以前集体经济时,人们一有空就到田头,把庄稼莳弄得好好的,每年土地的回报都是不错的。现在倒好,只要把种子撒下去就万事大吉了,坐等收获。须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不付出那来的收成。农民要想改变生活状况,除了外出打打工,更要在农桑上做文章。而外出打工并不容易。现在城市下岗职工越来越多,在城市,劳动力并不缺乏,农民进城后就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有的到城里转了一圈,空着手又回来了。农民经不起来回折腾啊!因此,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种好田(是广义的种田,包括农村多种经营)是最好的出路,也是最基本的权利和义务。农民的出路还是在农村!

三是要强化基层组织的作用。中国历来是一个小农经济国家,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发生的最大变化就是走上了集体化的道路,一盘散沙的农民被组织起来了,一个时期以来,农民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激发。回过头来看,尽管在发展集体经济的过程中有过失误,但农民只有组织起来才有力量,只有集体经济才能真正挽救农业,这却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包产到户、个体经营必定是短期行为,谁来修水利?谁来搞农田基本建设?谁愿意对土地进行投资?农业科技怎么搞?如何引进先进的种类和种植技术等等?这都需要强有力的农村基层组织来发挥作用。而原来的“集体经济,队为基础”早就不复存在。现如今,农村村级组织基本不发挥什么作用,一些村干部的职责恐怕就是收费了。在这种情况下,要发展农业、壮大农村经济也只是一个良好的愿望了。

因此,我认为,首先,还是要把农民组织起来,走集体化(现在也叫规模经营)的道路,以集体的力量来抗衡自然的和人为的不确定因素。其二,要把吃皇粮的干部数量降下来。村一级干部要恢复自食其力的传统,要靠自己的劳动来养活自己,不能当专吃农民税费的寄生虫。县乡一级干部要大大压缩编制,就目前而言,压缩一半人马绝对不会影响正常工作。其三,建立农民自己信得过的基层组织,可以通过选举的方式,让一些公道正派的能人来领导这个组织,由上级来指派农村基层负责人的做法当休矣。

总之,三农问题复杂而严峻,需要各级组织和领导多用心思考,而不要光空喊口号。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