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二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2025-09-23 10:36:15 责编:小OO
文档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二单元测试题

语   文

(测试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

               出题人:兰显耀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己保留。

第Ⅰ卷

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笔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位置上,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第Ⅰ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项中字词的注意或释义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百舸(gě)    橘(jú)子洲    遒劲(强劲有力)

B.峥嵘(zhēng  róng)    携(xié)    遏(è)制

C.漫江(满)    寥(liáo)廊    挥斥(斥责)

D.惆怅(chàng)    稠(chóu)密    辟谣(pì  yáo)

2.“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个诗句的常序应当是(    )

A.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B.湘江北去,寒秋,橘子洲去。

C.橘子洲头,寒秋,湘江北去。       D.寒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3.对《再别康桥》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把自己对母校的深情融进了悄然别离时那富于特色的形象和想象中,形成了一种轻柔、明丽而又俊逸的格调。

B.诗人把潭水比作天上被揉碎了的彩虹,与浮在潭面上的水藻相杂,沉淀在潭水的深处,幽幽的、醇醇的,如梦一般。

C.诗中笼罩着一种宁静、安谧的氛围,水草、柔波、彩虹、星辉,恰当地衬托了诗人静默、悠然的心境。

D.诗人运用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写出康桥那特有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自己那追梦般的思念之情。

4.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躲在乡愁里,才发现______________

①我不是无根浮萍  ②不是断线的风筝  ③不是世俗风雨中无处栖身的孤雁

A.③②①          B.①③②          C.①②③          D.②③①

5.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夸张)

B.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反问)

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对偶)

D.粪土当年万户侯(比喻)

二、(6分,每小题3分)

(一)、阅读卞之琳的《断章》,完成6—7题。

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6.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诗中形象地揭示了人与“风景”的关系;人不仅是“风景”(即大自然)的组成部分,而且是“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风景”里有了“人”,“风景”才会有灵气,才更生动。

B. 人不自觉地充当了景中的人而被他人欣赏,人也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在人生的舞台上,人往往想成为主动者,孰料常处于被动地位。

C. 全诗四行,分为两个段落,分别静态地呈现一幅画面:一是白天的景象,一是夜晚的景象,诗歌在一种被分割而又体现出统一的生活时空上创造意象,这种构思方式取得了以少胜多,以简写繁的艺术效果。

D. 在“楼上人”的眼里,“你”比“风景”更美;在“楼上人”的心目人,“你”的皎洁妩媚胜过了“明月”。全诗虽无一个“美”字,而“美”的形象却从读者的想象中凸现出来。

7. 对这首诗主旨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表现了一种被别人或社会当做装饰品的深沉的人生悲哀。

B. 这首诗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了一刹那的意境,寄寓了深刻的哲理。

C. 这首诗表现了人物、事物间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D. 这首诗以两幅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着人生中许多“相对”的关系。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函:盒子。

B.北蛮夷之鄙人                   鄙人:粗鲁、地位低下的人。

C.自引而起,绝袖                 绝:断绝,挣断。

D.剑坚,故不可立                 拔坚:坚固、锋利。

9.选出与“秦王还柱而走”中的“还”用法不同的一项(    )

A.秦武阳色变振恐                  B.轲既取图奉之

C.图穷而匕首见                    D.使工以药淬之

10.下面各句中的“兵”字的含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左右欲兵之                       C.不得持尺兵

B.不及召下兵                       D.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第Ⅱ卷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 考生先在答题卡上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

2. 第Ⅱ卷共4页 请用直径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个体的答题区域内做答 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 第Ⅱ卷共11小题 共120分。          

 三、(23分)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2)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12.古诗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画面鲜活生动,作者是怎样表现的?(4分)                                          

 (2)这首诗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13.任意选择A或B组补写出语句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作答 如果两题都答 则按第一小题计分)(共5分)

A组

(1)看万山红遍,                    ;漫江碧透 ,                      。

(2)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                       ,                     ,在雨中哀怨,哀怨有彷徨。

(3)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                         。

B组

(1)恰同学少年,                 ;书生意气,                   。指点江山 ,

激扬文字,                     。

(2)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                   ,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3)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                      ,在我的心头荡漾。

四、(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意象”及其解读

“意象”一词,很早就出现在我国古代典籍中。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中就有“窥意象而运斤”一语。意象,简单地说,就是诗人心中的物象。“物”是个外延极广的概念。除了诗人的“我”以外,天地间的一切包括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亭台楼阁等等——在特定情况下还有人,全都是“物”,用南宋诗人张孝祥的话来概括,即“万象皆宾客”。按一般情况说,物是客观存在,它原来是什么样子,就应当说成什么样子,不能有丝毫差错,这便是所谓客观表述。但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眼中,就会蒙上一层主观色彩,这就是古人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神思》)。因此,所谓意象,就是沾染或渗透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意象是主观情理和客观形象的融合,是意和象的融合,简言之,意象就是意中之象。

如秦观《满庭芳》中的词句: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词中的“斜阳”“寒鸦”“流不”“孤村”已经不再是纯粹的客观物象,也不再是纯粹的自然景观;全部浸染了词人的哀伤和忧郁,它们是主观情思和客观形象交融而产生的“新物”。诗歌是以形象来反映世界的。确切地说,诗歌是以意象来反映诗人眼里和心中的世界的。诗人总是戴着感情的有色眼镜看世界,那世界也便有了深浅不等的各种色彩。诗歌正是以不同的感情色彩感人的。而组成诗歌用以感人的基本因素正是意象。

我们了解“意象”是为了鉴赏诗歌,学会审美,因此有必要熟悉“意象”的基本特点。

首先,意象往往有丰富内涵。一个意象的内涵是否丰富,与这个意象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有关,古今中外的许许多多诗人之所以反复吟咏春天和秋天,其原因就在于这两个季节有关较多的富有诗意的属性。中国的菊花和兰草,外国的云雀和夜莺,几乎成了万古常新的诗题,主要还是因为这些事物本身具有浓厚的诗意内涵,能够触发不同时代诗人的不同感慨。不同事物在这一点上有着很大的差别。众所周知,泪水被诗人抒写了几千年,而极少有人吟咏鼻涕;秋叶令无数墨客感叹,而垃圾却无人问津。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挖出诗意来的。有人说,一条林间小道比一个赌徒要有诗意。

朱红的抒情诗《恋》,围绕着“你”和“我”,塑了一个个富有内涵的意象,生发出多少刻骨铭心的情意:我是旧帆,你就是港口的灯火。/我是优游的天鹅,你是湖泊。/你是朱唇,我就是缠绵的热吻。/你是苦泪,我就是碎裂的心魄。……这些诗句,无异于柔情蜜意恋人的绵绵情话,无异于坚贞不移的海誓山盟。此诗虽然长达八节,推出数十个意象,仿佛仍未尽意。谁知,诗人却是卒章显志,最后一节诗意陡转:“你是我的主宰,我仰望的星座,/我是你幸福的奴仆啊,我的祖国!”原来,“你”并不是“我”的恋人,而是“我的祖国”。全诗意在倾吐对祖国的爱恋。其强大的感染力来自那遍布全诗的内涵丰富的意象。

其次,意象都富有情感性。应当说,所有的意象都或多或少,或浓或淡地浸染着诗人的情思。诗要动人,自然要选取那些较多和较浓的浸染情思的意象。这里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这些意象必须反映诗的主题。因为具体到一首诗,诗人所表现的是某一特定的情思。选择意象就是要选择那些最能表现那种特定情思的意象。请读书黎明的《给乙》:我们是黑夜相错而过的船/我们是白昼没有标记的帆/我们是同一次潮汐搁浅沙滩的贝壳/我们是同一次喷发中冷却的火成岩//有一天/我们终于发现/我们彼此多么相近/——可惜/为时已晚……

此诗中的“我们”,也许是一对未曾互相表白抱憾终生的男女。诗人推出四个富有情思的意象:“我们”是“船”,“我们”是“帆”,“我们”是“贝壳”,“我们”是“火成岩”。这四个意象都包含着诗人所要表达的深沉而痛切的遗憾:“我们彼此多么相近/——可惜/为时已晚……”四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排比句统摄着四个意象,不断地积聚情感。诗人让那感情的湖水一公分一公分地上涨,人们在堤坝外面看不真切,而只是从什么船呀帆呀的隐约感到情感澎湃。终于,湖水超出了警戒线,冲决了堤坝。这时,人们才恍然大悟,诗人的主旨原来如此。本该早就发现的,却直到“有一天”才“终于发现”。星转斗移,物是人非,诗人在篇末表达的惋惜之情显得格外强烈。

(参照刘福智《意象——诗魂腾飞的霞云》,

见《语文知识》2000年第10期,文字稍有变动)

14.简要写出“意象”的基本特点。6分

   答:                                                              

                                                                     

15.在我国诗文中,有些意象往往有着较为固定的内涵和情感。如“柳”有“留恋、离别”的含义,“鸟”有“空远、快乐”的含义。请根据上文对意象的分析,概括下列诗句中“烛”这一意象的含义。(不超过20字)6分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死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答:    

五、(25分)语言运用

16.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14分)

(1)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

(2)持千金之资币物        古义: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

(3)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

(4)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古义: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

(5)诸郎中执兵             古义: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

(6)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古义: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

(7)断其左股               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

17、请在下面一段文字中的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层次分明。(5分)

从读大学到当老师,我跟随郭先生十几年了,这十几年间,每每有不懂的问题,就

去先生家,①有问,必有答。先生偶有记不清楚的,②余自去图书馆查来,抄得整整齐齐地给我。,这些年来,问的问题不计其数,③也不乏幼稚之处。④张开嘴后自己都悔之不已,但是先生却认认真真地为我解答;有时先生才说两句我就表示懂了,先生⑤要我说出来,看我想得对不对。

答①          ②        ③        ④       ⑤         

18、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谅解是一股和煦的春风,能消融凝结在人们心中的坚冰; 

谅解是一场绵经的细雨,能洗涤飘落在人们心头的尘埃;

谅解是一束温暖的阳光,能驱散积聚在人们心上的阴云。

答:                                                                     

19、作文,两题选做一题(60分)。

(1)、根据以下材料 选取一个角度 自拟题目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 

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 往往会将它舍弃 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

(2)、以《在落榜的日子里》或《人在高一为题》,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

1.

C

2.D

3.解析:C诗人的心境并不是“静默、悠然的”

4.解析:此题考查诗歌的阅读欣赏和语言的运用能力。答案:C

5.B

6.B。这种理解,与原诗的意境完全不符。

7.A。参看其他选项的分析理解。

8.提示:D项中的“坚”应该是“剑插得紧”的意思。

9.提示:题干中“秦王还柱而走”的“还”是通假字,通“环”,环绕。A项“振”通“震”。C项“见”通“现”。 D项 “淬”通“粹”。B项“奉”意思是“奉献,捧送”。答案:B

10.提示:A项中“兵”的含义是“杀”。其余三项中“兵”的含义都是“兵器”。

11.略

12.(1)梨花的淡白,柳的深青,这一对比,景色立刻就鲜活了;第二句的动态描写,满城飞舞的柳絮,春意之浓,春愁之深,跃然纸上。(对比,动态描写)(4分)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之愁情;或者以梨花自咏,寄予了自己清正坦荡的风骨。(结合具体诗句作答,言之成理即可)(4分)

13.略

14. 首先,意象往往有丰富内涵

其次,意象都富有情感性

15. 相思、离别

16. 答案:(1)眼泪 鼻涕 (2)礼品 货币 (3)走投无路贫困 (4)袒露一只臂膀 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5)宫廷的侍卫 称中医医生 (6)投击拿着 (7)大腿 量词(用于成条的东西)(8)

17、逢、一定、其中、甚至、就。

18、略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