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浅析儒家“礼”的内涵及其对中国人性格的影响
2025-09-23 10:41:14 责编:小OO
文档
        浅析儒家“礼”的内涵及其对中国人性格的影响

                                                                    摘要:虽然我们所处的是开放性的时代,但是中国仍然是一个受传统文化影响深远的国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礼”是一个思想内涵深刻的概念,同时它也影响着中国人性格的塑造与形成。

关键词:儒家;礼;性格

 一、礼学的含义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所涉及的礼的层次是不同的。小的指日常生活中的礼仪,而大的则指一切典章制度,还有高于一切典章制度的伦常。礼没有确切的含义,礼学所指也往往不同。礼学可以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狭义的是指礼经学,而广义的礼学包括礼经学、礼仪学和礼论。 

  二、礼的产生

对于礼的产生最典型的儒家的“礼因人情”说。那么,人情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

在先秦至汉代 ,人们所注意到的人情有两个方面 ,一是与基本生存相关的“大恶”与 “大欲”,这一观点以《礼记·礼运》为代表,《礼运》说:“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 ,弗学而能。……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故欲恶者,心之大端也。”《礼运》谓情有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但又说欲与恶是人心之大端 ,可知在七者当中 ,欲与恶是主要方面。人之大恶者,死亡贫苦;人之大欲者,饮食男女。把握了这一点 ,就可以为政 ,就可以取之施之、夺之予之以牧民,这种看法与《尚书·洪范》之所谓“向用五福、威用六极”的说法在取向上一致 ,这种看法应该有着较为久远的基础,《诗·小雅·天保》:“民之质矣 ,日用饮食。”质者,本真也,情实也。获得对人生的这种理解是施政的认识前提。先秦时期人们所讨论的“人情”,还有一个方面是人的道德倾向 ,礼学家们把这个方面也称为人情。 《礼记· 问丧》:“哭泣无时,服勤三年,思慕之心,孝子之志也,人情之实也。”至于“父在不敢杖”、“堂上不杖”、“堂上不趋”等皆是“孝子之志也 ,人情之实也”。《礼记·三年问》 : “三年之丧何也?曰:称情而立文。”是所谓情者,皆具有明显的文化道德倾向。

情与礼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按照礼学家们“托古改制”的说法 ,礼是先王依据人情而创立的。上古圣人创造文明的说法在先秦很普遍,按照这种观点,礼作为中国早期文明生活的基本规范,当然也是由圣人或先王所创立,而圣人或者先王制礼的依据是什么呢?是人情。

三、礼的内涵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是道德、政治的最高理想,而“礼”是“仁”的外在体现。具体来说,“礼”既是帮助个体克己以修心的一种外在的道德规范 ,又是协调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的仪节形式,还是使国家臻于至治的政治制度,所以他说:“治国而无礼 ,譬犹瞽之无相与,怅怅乎其何之?譬如终夜有求于幽室之中,非烛何见?”(《仲尼燕居》)孔子“礼”的思想是在周礼的基础上损益而成的,并为后世所继承和实践。对于当代社会,它还有没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呢?要讨论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弄清楚孔子之“礼”(下称“孔礼” )的准确内涵 ,纠正人们认识上的一些偏差。

匡亚明认为,孔子在周礼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并为后代的儒学社会所继承、实践和继续改造的礼 ,“是封建社会把等级森严的尊卑、贵贱、亲疏等政治的宗法的关系加以规范化的准则与仪式”。孔礼富有一种“变化”的特性 ,所以它并不等同于维护奴隶制度的周礼。产生于奴隶社会的它既然不是奴隶制度的专属品,更不可能成为封建制度的专属品。孔礼之所以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始终被尊崇,是因为它拥有着多层次的丰富内涵 ,其中既有因其“变化”的特性而不断“损益”的成分,又有真理性的恒久不变的部分 ,而这具有真理性的一部分,才是其核心部分和精华所在。下面,我们具体分析一下孔礼的多层次内涵 ,以寻绎出真理性、 永恒性的部分。

孔礼的内涵,可分述为以下几个重要方面:

1 .礼仪形式。我国古代有“五礼”(吉、凶、军、宾、嘉 )、“六礼”(冠、婚、丧、祭、乡、相见 )、“九礼”(冠、婚、朝、聘、丧、祭、宾主、乡饮酒、军旅 )之说。这些礼仪涵盖了伦理、社交、外交活动等诸多方面,与当时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孔子是十分重视礼仪的 ,他同宰我关于“三年之丧”的争论,以及教育儿子学“礼”的言论,足以反映这一点。《论语·乡党》 更是详细地记载了孔子从日常活动到朝会、出使时的种种守礼行为,充分反映了孔子及其弟子对礼仪形式的重视。物易时移,现代人的生活与古人已经相去甚远,古代礼仪形式的内容大部分已失去实用价值,但是伦理方面(婚、聘、丧、祭 )有很多还是以民间风俗习惯的形式保留下来 ,而社交和外交礼仪,或是经过变革以新的面貌出现,或是为西式礼仪所取代。

2 .政治制度。“礼制”作为一种政治制度,有三个重要原则 ,即“尊尊”、“亲亲”和“男女有别”。所谓“尊尊”,就是按照社会等级,要求低贱者尊崇尊贵者。“尊尊”最重要的是尊君 ,即所谓“事君尽礼 ”。但孔子并不像后儒那样要求盲从君主,他认为臣下的忠心是以君主的守“礼”为条件的。所谓“亲亲”,包括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等。而要维护这种“尊尊”、“亲亲”的等级制度和宗法制度,就必然要求不同的人,在包括从车马服饰到钟鼎盂盘等的器物使用上 ,都要在大小、质地、形制、数量等各个方面加以区别。当人类进入宗法时代,血缘和婚姻这纽带更加得到重视,从而有更加严格的戒律和禁忌。男女有别成了重要的家庭伦理规范。“男女有别”的意义更表现在家庭伦理中“夫妇有别”,各守其义,各尽其责。

这种维护等级制与宗法制的“礼”,随着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的灭亡已经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显然 ,匡亚明主张“与之彻底决裂”的,当指此一方面的“礼”。

3 .道德规范。道德作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对个人来说可以陶冶情操,从而实现人格的升华。在孔子看来,常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完全可以成为“君子”。“所谓‘君子’,是‘尚德’的” ,他们“一切以仁爱为出发点,所以又能表现出忠、信、恭、敬、惠、义、礼、逊以及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贞而不谅、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种种的美德”。礼的规范对于社会来说,可以缓和社会各阶级、阶层的矛盾:统治者守礼,就不会荒淫恣肆;老百姓守礼,则不会犯上作乱。遵循道德规范的过程,就是“克己复礼”的过程。“克己复礼”并不是程朱所认为的“存天理、灭人欲”,而是克制自己的“低下”欲望,使言行合于道德规范 ,最后达到“内圣外王”的理想境界。

4 .知识学问、社会文明程度。王民先生认为:“古代对于好学求知的人,便说‘好礼’,……古代对于求教于别人,便说‘问礼’,如孔子问礼于老聃,……古代对于很有学问的人 ,便说‘ 知礼’”,这是把表示特定含义的“礼”泛化应用的表现。与此类似的,还有用“礼”来代表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孔子常说的“夏礼”、“殷礼”,就是指夏、商两代的文化成就和整体文明,而不仅止于礼仪、礼制的层面。

四、先秦儒家礼学的精神实质  

儒家礼学的精神实质在于“分”,“分”是礼的主导。通过“分”可以使每个人就其位,各尽其责。“分”的目的就是要维护社会的等级秩序,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但是如果等级制度过于严格,更加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协调。为了使社会等级各安其位,整个社会处于和谐有序的状态,这就要求在坚持“分”的前提下,礼还要以中和为补充。孔子的弟子有子明确地提出,“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 。“和”对于“分”是一种制约和补充,预防“分”走向极端和破裂。为了求“和”,就要把握“中”。“中道”也就是孔子的中庸思想 。   分”是礼的主导,而“和”、“中”则是“分”的补充,儒家礼学是分中求和的礼学。把“分” 与“中”、“和”统一起来就会使各等级各安其位,实现等级和谐。以“亲亲、尊尊、长长、 男女有别”为内容的先秦儒家礼学是宗理社会中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可以达到“君君、 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和谐状态。虽然当代中国已经没有了等级之分,但是礼学研究仍具有重大意义。我们可以利用先秦儒家礼学思想中的一些优秀成果,提高我国的道德教育水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四、礼对中国人性格的影响

  首先,从儒家“礼”的起源来讲,儒家的礼是基于人情产生的,这使得中国人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特别注意人情礼节。在中国,有许多靠权力和金钱无法做到的事情可以用人情来解决。这也是中国餐桌文化形成和许多事业发展受的原因。于此同时,受儒家礼的影响,中国人也特别崇尚“礼尚往来”,当一个人收到别人礼物或好处后,总要回送或是给予其某种好处,以表明对对方的尊重和回报。由于礼学家对人情基本上持一种中庸的态度,既不否认其合理性,又认为需要对其进行适当裁制,所以顺人之常情外,还需要正己之情。因此,许多中国人都特别注重中庸之道,极力促使自己达成中庸之道。

  中国人注重礼仪,我国古代有“五礼”(吉、凶、军、宾、嘉 )、“六礼”(冠、婚、丧、祭、乡、相见 )、“九礼”(冠、婚、朝、聘、丧、祭、宾主、乡饮酒、军旅 )之说。这些传统礼仪都对后人产生了很深的影响,这使得中国人不仅特别重视一些传统礼节,比如婚嫁礼,祭祀礼和丧礼等等,而且中国人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特别注重礼节,懂礼貌。这也使得中国人在外国人心中得到了好评,为中国赢得礼仪之邦的美称。

“尊尊”、“亲亲”的等级制度和宗法制度使得中国人存在严重的等级观念,他们看重人得等级区别。古代的中国,是一个等级制度森严的国家,君臣,父子,夫妻之间都存在明显的等级差别,“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制度就是一种等级制度。在婚姻嫁娶中都要讲究门当户对,这就是一种等级观念的体现。虽然这种礼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但它同时也使得中国人形成了尊老爱幼的性格。严格的等级制度使得国人对尊者的推崇形成一种崇尚权威,卑躬,谦虚的性格,并且特别能自律忍耐。宗法观念使得中国人群体凝集力特强,特别是使家族观念得到进一步强化。但是,在儒家礼中,男女有别的观念却使得中国的妇女性格和地位都边缘化。儒家礼教思想对妇女社会活动范围加以,女子必须“三从四德”这点也使得妇女对自身男尊女卑观念有一定程度的认同。基于上述观念的形成,中国女子的性格普遍比较温和,对男子有一定的依赖感,并且特别注重贞洁。

儒家礼看重学问,人的才识。所以中国人比较注重学问,富于智慧。

儒家的文化既是治家文化,也是治国的文化。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就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自己一生的政治理想。他在《大学》第一章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 孔子一方面把做人的思想、 治家的文化与治吏的思想、治国的文化联系起来,认为,“治国、 平天下” 要从“修身、齐家” 开始,其顺序是“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另一方面又把“修身”与“致知”联系起来,提出“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即治国者要注意学习,知书才能达理,达理才能修身,修身才能治家,治家才能治国,治国才能平天下。这也使得中国人讲究修生养性。

儒家礼已经在中国成为一个伦理的范畴,礼是中国人特别重视伦理道德,它不仅要求人们要尊敬长辈、老者,爱护幼小,诚实友善,同时还形成一种无形的约束力,来约束人们的行为。遵循道德规范的过程,就是“克己复礼”的过程。“克己复礼”并不是程朱所认为的“存天理、灭人欲”,而是克制自己的“低下”欲望,使言行合于道德规范,最后达到“内圣外王”的理想境界。因此,中国人特别能忍让,特别能自律。

儒家文化是我们先辈们的智慧结晶,它经过几千年的风风雨雨,依然能传承下来并未世人所继承和发扬,可见其影响力之大。儒家文化不仅在古代起到了维护社会安定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在现代,它依然使人们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并且它需要我们继续将它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让它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最璀璨的一页。

参考文献

(1)孙凤,《解读先秦儒家礼学思想》,2009.07

(2)金尚理,《试论儒家的“礼因人情”说》,2004.第六期《甘肃社会科学》

(3)廖永林,《先秦儒家礼制中的亲亲之情与政治制度建构的背反》,2010.12.28

(4)张义明,《“礼”的文化内涵及其当代价值》,2008.10.20

(5)王涛,《孔子“礼”的思想内涵及其当代价值》,2007.04

(6)王瑞英,《儒家礼教与妇女地位的边缘化》,2009.10

(7)《中国人的性格特征》,14年11月4日《纽约时报》

(8)欧阳仑,《传统文化与中国人的性格》

(9)张东宁,《中国人性格中的义利观》

(10)叶匡政,《“中庸”是中国人的性格吗》,《今晚报》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