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家长学校教学案例
2025-09-23 10:40:57 责编:小OO
文档
家长学校教学案例:《重视孩子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一股源头水

                             ——重视孩子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人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产生。

                                                   ——爱因斯坦

授课题目:《重视孩子学习兴趣的培养》

授课教师:  张加仁

授课目标:

    学习兴趣是学习的直接动力。培养孩子学习兴趣是在心里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孩子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通过了解孩子的心理特征激发他们的兴趣。

授课背景:

目前,很多家长为了让子女长大成材,不输在起跑线上,除却在学校紧张的学习外,不断地为孩子创设学习的环境,可是,效果甚微。有许多家长反映,孩子学习不踏实、坐不住,一会儿喝水、一会儿上厕所,反正总是有事,这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培养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曾说:“要启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当这种学习兴趣成熟的时候,再教给他以学习的方法。”要让孩子学习好,首先就要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这才抓住了教育孩子的根本。学习本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可是传统的教育和落后陈腐的教育观念,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变得苦不堪言,令学生望而生畏。其实让孩子快乐学习也不是一件难事,家长只要善于引导、有耐心,是可以做到的。让他们从本应主动地探究变为了被动的接受。家长迫切的盼望和殷切的希望让他们忽视了对孩子本性的全面了解和认识,所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关心孩子的学习需要,尊重孩子的愿望,不压抑他们的个性成为目前有待解决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学习兴趣与人的终生发展。

1、兴趣是小学生积极认识学习内容或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很现实、很活跃的心理成分,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

2、学习兴趣是远大理想的起点。教育的核心就是做人。当今社会,孩子学会做人至关重要。“做人”教育就是首先让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没有目标,没有理想,孩子就没有成材的动力。即使暂时有动力也难以持久。兴趣的发展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有趣—乐趣—志趣。志趣是兴趣发展的最高水平。而兴趣就是实现理想的起点。

3、学习兴趣是人的终身发展的不竭动力。从古到今有多少有所创造的人,他们的成果最初都是靠兴趣的力量来启动的。

二、内在直接兴趣和外在的间接兴趣

1、直接兴趣:就是孩子对事物本身感动需要而产生的兴趣。每个孩子的直接兴趣因为不同的性情都会有所不同。(举例)

2、间接兴趣:就是孩子对事物本身没有兴趣,但由于外界刺激他去接受而使他产生了兴趣,它来自于外界因素的影响。

3、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的相互转换。(举例)

三、小学阶段是培养孩子兴趣的重要的时期

1、“最佳时期”的启示。孩子在某一年龄段,特别容易建立和发展某一意识或行为,0—9岁是儿童敏感期,家长必须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耐心观察,细心引导。

2、小学生兴趣的特点

(1)敏感、好奇,有强烈的求知欲,新奇的事物可以立即引起他们的兴趣,具有直观性。

(2)孩子的兴趣大多持续时间段,而且容易转移,有不稳定性。孩子的兴趣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他们往往从一种兴趣发展为多种兴趣,并逐步形成一个中心兴趣,或主导兴趣。

3、不失时机地培养孩子的兴趣。培养孩子的兴趣要从生活中开始。根据他们有意注意和无意识记的特点,要不断地,不失时机地发现和培养他们的兴趣,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

小结

当孩子对某一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是,家长给予肯定和支持。家长常常在孩子衣袋里发现几颗小石子,揉皱的纸片等,此时作为家长,不要简单指责他们,或干脆把东西统统扔进垃圾箱。应借机问他们为什么会对这些东西感兴趣?这其中有什么故事,分享孩子的快乐。时间长了,你可能会发现孩子兴趣的萌芽的倾向,进而加以引导和扶持,孩子们兴趣就可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家长培养孩子兴趣的十条建议

1、善于发现和了解孩子的兴趣。

2、从小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我们都知道孩子天生就有求知欲,对感兴趣的事要刨根究底。为了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从孩子小时候喜欢听故事着手,开始给他讲好笑的故事,逐渐的讲些中外成功人士的故事。等他兴趣浓了就告诉他,这些故事都是从树上看来的,人那个孩子明白这样一个道理,通过读书还可以知道许多非常有趣的事。

3、经常鼓励孩子,让孩子在学习中有成就感。成就感是激励孩子认真学习的动力。如果孩子在学习中经常获得成功,他就会有较强的自信心,对学习更有兴趣,从而不断进步。相反,如果孩子学习成绩总是不好,会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对自己失去信心,孩子会一步步地走下坡路。因此,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家长的鼓励和积极地评价显得尤其重要。有的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在学习中没什么可表扬,实际上不是孩子真的一无是处,而是家长比较的角度不正确和对孩子的期望、要求过高。在评价爱还是免不了比较,表交友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横向比较是把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相比较,而纵向比较则拿孩子的现状和过去相比。家长在比较时,特别喜欢把孩子的不足与别的孩子的长处比,这样的结果不仅无法使家长了解、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还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使孩子变得自卑。建议家长对孩子进行纵向比较,及时看到孩子的进步、成功的乐趣,对学习、对自己充满信心,学习兴趣越来越浓。

4、善待和引导孩子的学习兴趣。由于孩子年龄小,对有兴趣的事情,往往只凭一时的好奇和热情。作为家长,紧紧唤起孩子的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应当对孩子的兴趣进行恰到好处的引导,引导他们从兴趣中探索和思考,切忌对孩子的兴趣不闻不问,无动于衷,这样容易使孩子的兴趣来得快,消失得也快。

小结:家长要通过引导,使孩子的兴趣与他本人的智力特征结合起来,通过培养兴趣,挖掘他的潜质;通过发展潜质,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兴趣,把孩子的兴趣和他的特征结合起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在培养孩子兴趣的过程中,不断摸索,不断适应,最终才能找到结合点。另外还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兴趣既要多样化,又不能泛滥。

5、引导动手,在实践中诱发兴趣。俗语说:“手是脑的老师”,“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由于小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更需要有可感知的具体事务来支持,思维才能进行。(举例:日常生活和游戏给孩子带来的兴趣)

6、在玩中发展兴趣。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在玩中常常表现出某种兴趣的萌芽与倾向,家长要善于观察和发现,使玩与学相结合,从中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举例:语文课本中《玩出来名堂》、留美博士周峰小孔成像。)

培养孩子玩的习惯,启发孩子领悟玩的价值,可以带孩子去公园、去远足、去打球、去感受多种的生活情趣,在玩中让孩子接触新事物,从中发展孩子的兴趣和爱好。

7、积极配合孩子的兴趣。我们培养兴趣方面,常常会遇到许多问题,如何看待和处理这些问题至关重要。例如:家长是以自己的兴趣为主,还是以孩子的兴趣为主?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小、不懂事,不知道什么重要,往往把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孩子,学英语、学琴、画画早晚不闲结果,孩子反而对自己掌握的知识产生深深地厌恶。事实证明:只有孩子有兴趣的事,孩子才会潜心去做好。没有兴趣,就没有孩子的热爱执着和追求。

家长自己有某方面的高雅兴趣,影响孩子,成为家长与孩子共同兴趣,像许多世家:相声世家、音乐世家就是潜移默化受到家族的影响。(举例著名翻译家傅雷对音乐有很深的造诣,儿子傅聪受其影响)家长对孩子的兴趣请注意常常说这样一句话:太难好了,除了不对的地方。

8、发挥赏识教育在培养孩子兴趣中的作用。

举例:周弘把哑女培养成中国第一位聋人少年大学生的事实。

举例:刘艳敏曾写过的一篇文章:《一位母亲与家长会》

举例:小学语文课本的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小结:对孩子浓厚兴趣的事物,家长们不能简单地去看待、去评价,站在大人的角度,却是不值一提的东西,在孩子看来,却是很了不起的。这就是说,作为家长,要从关注孩子的未来成长着眼,赏识孩子的兴趣。

9、创造自由广阔的学习空间。给孩子创造一个自由广阔的学习空间,更能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举例:幼儿涂鸦)只要你诚心去发现、创造,孩子就会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学习空间。我们除了给孩子创造学习的小天地,更应该重视减轻孩子过重的学习负担,不要把孩子的课外时间排得满满的,使孩子的兴趣才能的生长失去必要的土壤、阳光和水分。

10、营造爱的家庭氛围。“凡是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自由地发展。”教育不能没有爱,培养兴趣同时不能没有爱。爱的表现形态归结为四个方面:关心、尊重、理解、责任。

关心:对孩子的饮食起居、学习身体等都加倍呵护。不但要关心孩子的物质需要,还要关心孩子的学习需要。

尊重:尊重就是要平等地对待孩子,尊重孩子的兴趣、愿望,不压抑他们的个性。

理解:要对孩子深入了了解,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责任:对孩子更高层次的爱,无论孩子智商是高还是低,身体是否健康,我们都要努力营造关爱风味,对孩子尽心尽责。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