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红星照耀中国》阅读起始课教学设计
2025-09-23 10:41:42 责编:小OO
文档
《红星照耀中国》阅读起始课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作者埃德加·30年代通过对苏区的4个月的采访写成的一部报告文学作品。这是初中学生第一次接触报告文学作品。所以这部作品承载着报告文学这种体裁的阅读任务,同时也承载着自身所记录的历史以及作者的一份深情。这节起始课基于学生对历史的了解,重点突破报告文学这种体裁的作品阅读的学习,并通过学习掌握高效阅读报告文学的方法。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埃德加·,初步感受作者对中国的态度及情感。 

2.通过阅读阅读分析序言、目录、书名、评价等内容,把握这部书的特点。 3.根据作品特点选择高效阅读的方法,并明确初读任务。 

教学过程:

 一、了解作者 

有这样一位外国记者,他在遗愿中写道:“我爱中国,我愿在死后把我的一部分留在那里,就像我活着时那样。”所以的骨灰一半安葬于北京大学未名湖畔。 

【学生活动】根据搜集资料介绍 

【设计意图】了解作为新闻人的特点,感受对中国的情感。为阅读中感受的态度变化做铺垫。 

二、认识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是一种介于新闻报导和文学作品之间的文学样式。它的基本特征是新闻性、文学性。是用文学手段处理新闻题材的一种文体。 

【设计意图】了解作品的文体特点,以便采取合适的阅读方法,带着目的进行高效阅读。 

三、阅读相关评价 

加拿大的白求恩大夫就是受此书影响而前来支援中国抗战的。白求恩在致友人的信中是这样解释来华的原因的:“请读埃德加·的《红星照耀中国》和史沫特莱的《红军在前进》,读后你们必将与我同感。” 

——张道晔 王伟《埃德加·给了世界第一双了解中国的眼睛》 从文学艺术价值上说,《西行漫记》这部报告文学在形式和风格上独树一帜,它把现场观察和采访事实巧妙地结合,它的高度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艺术,它的朴实、清新、幽默、论辩的风格,证明无愧于世界第一流的新闻记者,他是把新闻和文学相结合的报告文学大师。 

——尹均生《国际报告文学的源起与发展》 

【设计意图】阅读评价,初步了解其新闻性和文学性。初步感受作品的价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四、建议阅读方法 

高效阅读第一步:了解一本书,带着目的去阅读: 1.读读序言:从序言中获得哪些信息? 

提示:可以从作者、采访经历、书的内容、作者对中国的态度等方面考虑。     

【学生活动】阅读序言,提取信息。 

     补充:“可是从实际主义的意义上来讲,这些故事却是中国青年们所创造,所写下的。还有几十篇和无名的红色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所作的对话。从这些对话里面,读者可以约略窥知他们成为不可征服的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欲望,那种热情。” 

   【设计意图】了解写作的背景及经历,感受对红色中国的态度。 

2.说说题目:《红星照耀中国》《西行漫记》 

   【学生活动】交流题目的含义 

红星照耀中国:中国党及其领导的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 

西行漫记:一是由于环境所迫——统治时期。二是此书名也揭示了本书的一个写作特色——游记体。 

    【设计意图】了解书名更迭的原因,了解作者的态度及历史背景,同时了解作品的写作特色。 

3.翻翻目录:从哪些方面对苏区进行报道? 

【学生活动】阅读目录,了解作品内容。 

【设计意图】整体了解作品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地图”,为高效阅读做准备。 

4.带着目的去阅读: 

    阅读新闻类文章,获取主要信息,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阅读传记类文章,对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理解和判断。 

    【设计意图】根据已知,根据特点,明确阅读方法目的。 

高效阅读第二步:提升阅读过程的速度 消除回读(可以用手指做节拍器。) 

戴上“耳塞”(不要再心里默读出“声音”) 创造视觉图形(记忆模式:神奇的记忆之线) 

神奇之线其实只是一条斜线,在斜线上记录下描述文章主旨的词汇或短语。从斜线开始,最后形成可视化的模式,作为信息记忆的工具,即记忆模式。 

回忆模式的运用:阅读时在白纸上画斜线,读完后马上在斜线上记录文章的主旨大意,不要回头去看读过的文章。在找出文章的主旨后,再把更多的细节内容添到斜线的支线上去,支线交错向上分布,好比一棵树的枝干。 

练习:339页——346页《“红小鬼”》 

【学生活动】练习使用“神奇的记忆直线”增强快速理解能力。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作品特点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高效阅读的能力。 

五、明确阅读任务 初读任务: 

1.通读全书,梳理出采访的路线,绘制一幅在苏区采访的思维导图。 后续任务: 

2.假如你可以穿越时空,与一起拍摄“最美红色中国”宣传相册。请你说说你准备拍摄哪段文字所呈现的画面。请摘录下这些文字,为这张“照片”取个合适的名字,并说明你选择的理由。 

3.从书中选择一位你印象最深的领导人,为这个人写一份小传。 提示:先从作品中梳理出人物的主要情况和经历。再结合写小传的方法,注意人物经历与党、红军发展的关系。 

4. 结合整本书的内容,研读书中对国共两党关系的分析,结合七年级时读过的作品《红岩》,查阅相关资料,说说国共两党的关系发展。并就这个问题对你的历史老师进行一次采访。最后列出表格,梳理出国共两党关系发展历程中的大事件。并将你对历史老师的采访整理成一份文稿。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