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陋室铭》和《爱莲说》中考真题
2025-09-23 10:40:41 责编:小OO
文档
 《陋室铭》和《爱莲说》中考真题集锦

             

(六)2008年海南省  《爱莲说》    周敦颐(北宋)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9、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可爱者甚蕃(pān )          B、出淤泥而不染(xū)

C、濯清涟而不妖 (zhū)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xiè)

20.解释下面加点的词在句中的含义。(4 分)

( l )香远益清        益:               ( 2 )亭亭净植    植:              

( 3)陶后鲜有闻      鲜:               ( 4)宜乎众矣     宜: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 分)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22、从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中,你看到了作者怎样的追求?( 2 分)

                                                                               

(七)湖北鄂州市2007年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劲叶②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飘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态;迢至菡萏③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乃花中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玉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可鼻则有花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④,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逐之生。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废物矣,及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襄物之用。是芙蕖⑤者也,无一时一刻,这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注释]①荷钱:指初生的小荷叶。②劲叶:指长大了的荷叶。③菡萏:未开的荷花。④异馥:异香。⑤芙渠:荷花。

20.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2分)

       ⑴不蔓不枝(              )

       ⑵陶后鲜有闻(           )

       ⑶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

       ⑷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

21.下列句子中的文言虚词“而”的意义和用法与“摘而藏之”中“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溪深而鱼肥

       C.乃记之而去                   D.呼尔而与之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⑵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                                         

23.甲、乙两个文段的主要意思各是什么?(3分)

       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甲、乙两个文段都写荷花,都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但赞美和喜爱的原因有所不同,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3分)

                                                                               

(八)(广西百色卷)2007

《爱莲说》)

9.解释加点的词语。(2分)

①可爱者甚蕃  蕃:            ②不蔓不枝   蔓:           

10.下列“之”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水陆草木之花       B.花之隐逸者

C.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牡丹之爱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12.本文主要写的是“莲之爱”,为什么还要写“菊之爱”、“牡丹之爱”呢?(2分)

                                                                               

13.自古以来,花往往成为人们的精神象征,人们往往借花言志,国家或城市也将某种花定为国花或市花。请你为百色市推荐一种市花,并说明理由。(3分)

                                                                              

(九)(山西卷)2007年

比较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4-8题。(10分)

[甲]《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间,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乙] 《爱莲说》周敦颐

4.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结庐在人间(     )       (2)亭亭净植(     )

5.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无/车马喧     B飞鸟/相与还

  C晋陶渊明/独爱菊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用现代汉语写出乙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达志趣和情怀是两文的共同点,甲崇尚朴素自然的田园生活,乙追求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B甲乙两篇都写到菊,甲借菊写出心与自然的亲近,乙用菊衬托莲的高洁正直。

 C甲中的“车马”意指达官贵人的高轩;乙中的“牡丹”象征追求高雅生活之人。

 D甲乙两篇体裁不同,特色各异:甲直抒胸臆,挥洒真情;乙托物言志,意蕴深刻。

8.乙文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请从其象征意义入手谈谈你的认识。

                                                                               

(十)(江苏泰州卷)2007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芙蕖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②矣。迨③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及花之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注释:①荷钱:初生的荷叶。②逸致:情趣。③迨:及,等到。 (选自李渔《芙蕖》,有删节)

 13.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濯清涟而不妖(           )                 (2)日上日妍(           )

 1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文。(4分)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                                       

 15.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予 独 爱 莲 之 出 淤 泥 而 不 染

 16.“出淤泥而不染”常给人带来深刻的思考,请从第二段中找出类似的句子,并简略说说它给你的启迪。(3分)

   句子:                                                                       

   启迪:                                                                       

(十一)2008年浙江省宁波市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兰之味,非可逼而取①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②,故称瑞③耳。体彩④,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馀,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    (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

[注释]①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②氲氲(yūnyū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③瑞:吉,善。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18、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亭亭净植                    ②陶后鲜有闻                   

③而名之不可                  ④莫能肖也                     

19、《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逼”字有以下几个义项。根据上下文,“非可逼而取也”中“逼”最恰当的解释是(      )。(2分)

   A、强迫    B、接近,迫近    C、狭窄    D、威胁

20、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体兼彩,而不极于色      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

B. 纯以情韵胜            皆以美于徐公

C、花之富贵者也    辍耕之垄上  

D. 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    其子好骑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2、对“善绘者以意取似”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擅长绘画的人因为个人的原因只能类似模拟。 

B、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凭自己的感受把兰画得像样。

C、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用自己的意思去理解它。

D、擅长绘画的人已经描绘得很相似了。

23、同为花中君子,莲与兰有相通之处,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填在下面空格里。(2分)

    香味:莲——                ;  兰——氲氲无所。   

    品位: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兰——                 。

24、(甲)文以莲为托物言志的对象,表现了作者                       的生活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将兰比作“文王、孔子、屈原之徒”,让我们领悟到兰                  的品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二) 未知省市

【甲】         周敦颐《爱莲说》

【乙】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卜算子·咏梅》

7.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出淤泥而不染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3)陶后鲜有闻                               

(4)待到山花烂漫时                           

8.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莲,花之君子者也。

                                                                                

9.作者“独爱莲”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2分)

                                                                               

10.【甲】文用        、       衬托了莲花的形象,【乙】文用       、       等自然环境来烘托梅花的形象。(4分)

11.两文所歌颂的对象在精神品质上有什么相似之处?(3分)

                                                                                

(十三)2007武汉市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思。(2分)

①可爱者甚蕃 (       ) ②亭亭净植(       )

12.下列句中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陶后鲜有闻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B.香远益清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C.中通外直     指通豫南                

D.陶后鲜有闻     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4.阅读本文,许多同学喜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因为这两句写出了莲的高洁、质朴,比喻君子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你还喜欢本文中描写莲的那些语句?为什么?(3分)

                                                                                  

15.某市在确定市花的活动中,居于调查前三名的是兰花、梅花、桂花。如果让你从这三种花中选择一种,你赞成哪种花?并谈谈理由。(2分)

四、主旨理解

《陋室铭》通过对陋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              _____________的节操、                  的情趣。  

五、背诵默写  

1. 《陋室铭》中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___________,               。 

2. 《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               

3. 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          _  ,           。

4. 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   。

5. 文中表现作者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

                           ,                       。

6.《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       。 

7. 作者在文中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了他的志趣和抱负的一句话是:                         ,                       。

8.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                ,           。

六、理解回答:《陋室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七、分析本文写作特点,回答问题

1.作者运用                 的写作手法,借对陋室的铭颂表达自己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本文开头运用           立论,以“            ,            ”概括全文主旨。山“有仙则名”,水“有龙则灵”。仙之于山、龙之于水既如此,则人之于室亦当如此,是以室虽陋而有德者居之,则不陋矣。

六、课文理解

1、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作者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有什么作用?

2、文中哪句话统领全文大意?

3、名为陋室,实则不陋。文中从哪些方面点明陋室不陋呢?

4、身居陋室,却不以为陋,是因为室主人有着高尚的品德,作者想借陋室表达他的什么情操呢?这是什么写法?

5、作者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比的目的是什么?

6、作者既说“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又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否矛

盾,为什么?

答:不矛盾。前者是指生活情趣高雅,后者是说没有俚语扰耳俗务缠身。(意思对即可)

四、问题探究

    

3.作者写这篇文章并非仅仅是为了写对莲花的喜爱,那还写了什么呢?  

 

4、文章题目是“爱莲说”,按道理只要写莲花就行了,而本文却还写了菊花、牡丹花,用意何在?

5、爱菊、爱莲、爱牡丹各比喻怎样的生活态度?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人分别持什么态度?

6. 文章结尾处,修辞和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7、“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常用来比喻什么社会现象?

十一、问答题

1、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莲”?

答:因为菊花在秋天开放,不与百花争艳,是花中的隐士,而陶渊明也是一位隐士,菊与陶渊明的品格相似

2、“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这句话揭示了什么问题?

答:揭示了自唐朝以来,崇尚富贵,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答: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4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5、《爱莲说》一文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旨在托物言志。文中牡丹、莲花各比喻生活中的什么人?你怎样看待拜金主义者信奉“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牡丹之爱”?

答:“牡丹”比喻富贵的人。“莲花”比喻品德高尚的人

看法:对有些拜金主义者的贪图富贵追名逐利行为表示鄙夷和厌恶,他们的“有钱能使鬼推磨”是造成世风日衰的祸根,这种“牡丹之爱”要受到批评和否定。

6、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两个“独”字,有什么作用?

答:喜爱哪一种花,表明人们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气节。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表明了自己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7、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

答:隐士。不愿意,因为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却不赞赏, “惋惜”

8、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莲“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不可亵玩”的特征所代表的可贵品质。

莲花代表的可品质是:质朴、高洁,胸怀豁达,品行无邪;不拘繁文苟礼,美德广布四方,自主,威严不可亵渎。

9、本文所用的修辞有:排比、设问、比喻 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 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

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菊正衬莲,用牡丹反衬莲。文章的最后一段运用了多种句式:分别有感叹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设问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陈述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0、下面这段话蕴含了君子哪些品质?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意思对即可)

11、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答: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1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予独爱莲”的“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

答:表达了作者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独字表现了作者遗世,决不随波逐流。

13、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答: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1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

15、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答:叹惋菊花,为了洁身自好而逃避现实,超然物外,处世态度未免有些消极。

鄙薄牡丹:追名逐利,攀附富贵,未免有些庸俗。

赞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立身污浊尘世却能永葆高洁本色,十分难得。

16、请为第2段文字作个评注。

答:作者将菊花、牡丹和莲花一一人格化,赋予他们不同的道德情操,借花喻人,通过人们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讥讽了崇尚富贵、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展现了作者品性的高洁。

17、“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从这句话能看出什么问题?

答:揭示了陶渊明以后的社会风气,对社会不满的隐士少了,与世同流合污的人多了。

18 本文的语言运用上有何特色?这样有什么好处?

答:骈散结合.使人读起来铿锵有力,顿挫有致.

十二、拓展延伸发挥题:

1、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

略(提示:针对某一种观点或将两者结合起来谈均可,但必须扣住“人与环境”的关系)

2、你喜欢哪种花?请简要说明喜欢的原因。答:荷花,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为历代文人所喜爱;梅花,你傲立雪中的高洁,坚忍不拔的毅力,卓尔不群的品格,深深的感动着我,激励着我.

3、在我们中学生中,” 出淤泥而不染”的学生太少,而随波逐流的人太多,即不明辨是非,跟着厌学,淘气打仗的同学厮混在一起,不是喝酒抽烟,就是惹是生非,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谈出你的想法.

答:中学生应该珍惜易逝的青春年华,努力学习,不要为将来的遗憾而饮恨终身.

4、作者认为“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说说理由。

答: 不同意,我认为牡丹才是花中君子,它不为恶势力屈服,虽遭贬,仍不改其志,按照自身的规律开花。嬴得花中美誉

5、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后有哪些收获呢?

答: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6、《爱莲说》中渗透着几种人生观?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人生观。

答: 三种:1隐逸的人生观;2贪图富贵的人生观;3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观。谈自己的人生观,只要积极向上,联系实际,言之有理即可。

7、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常用来比喻什么现象?请你结合实际就”染”与不染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联系现实生活举例,谈谈感受.

答:比喻人在浑浊不良的环境中能一尘不染,洁身自好的现象,主观试题答案自拟.

3、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黑泥),与之俱黑”,而周敦颐则说莲“出淤泥而不染”。围绕“环境与人”的关系,提炼出这两句话各自蕴含的观点。

补充知识:

1、荷花的别名:芙蓉;芙蕖;水花;君子花

2、与荷花有关的诗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汉乐府 江南曲》

《爱莲说》练习题

 

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是北宋时著名的哲学家,“元公”是他的谥号。

2、《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 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富贵者、君子。

3、《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7、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8、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9、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

答:言之成理即可。例如:同意第一种观点,只要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即使身处恶浊的环境也能不移。

10、《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11、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

12、“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表现出他们遗世,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頣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13、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

答: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

《爱莲说》专题练习

   1.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 答: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

   2. “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表现出他们遗世,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頣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3. 文中写莲花,为什么还提到了菊和牡丹呢? 答:用菊和牡丹来衬托突出莲的高洁品质。菊是正面衬托,牡丹是反面衬托。

   4. 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

   5. 第二段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和上一段关系怎样? 答:议论、抒情。第一段描写“莲”的形象,第二段点明“莲”的含义,揭示中心。

   6. 举例说明第二段所运用的修辞方法。 答:(1)反问:同予者何人?(2)排比:菊……花之君子者也。(3)比喻: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4)对比: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7. 本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人的品质,莲、菊、牡丹各比拟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莲比拟不慕免得,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菊比拟隐逸的生活态度;牡丹比拟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

   8. 作者把“莲”与“牡丹”对举,其用意何在? 答:批判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9.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10.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作者对追求势力、追求富贵的庸俗世风的鄙弃。

   11. 文章结尾处,修辞和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运用排比修辞,反问句式;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追求富贵的思想感情。

   12.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答:以“爱”这一主观感情为线索。

   13. 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莫富贵,那么他所追慕的是什么? 答:追求在污浊的世间,坚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 

   14. 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答: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质。

   15. 在文中作者把“莲”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目的何在? (表达了作者怎样思想?) 答: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予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节操。

   16. 文中作者对“牡丹”与“菊花”的态度是否相同?谈谈你的理解。 答:不同,文 中“菊”是正衬,尽管作者不愿意隐逸,但也不反对。文中的“牡丹”是反衬,因为它是追求名利,贪图富贵的象征,所以作者对它的态度是非常鲜明的反对。

   17. 文中说:“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说明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 答: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社会现象。

   18.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说明莲花有什么特点? 答:庄重而高雅。

   19. “出淤泥而不染”写出了莲花什么相的品格? 答: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发挥题:

   1、面对腐朽的社会,陶渊明选择了“隐逸”,而周敦頣则选取了大胆的面对,你赞同谁的做法,请谈出你的观点。 答:(提示,可任选一种,谈出充分理由)

   2、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頣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对这两种看法的认识。

   答:(提示,可任选一种,谈出充分理由)

   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常用来比喻什么社会现象?请你结合社会实际就“染”与“不染”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联系现实生活举例,谈谈感想。 答:比喻人在混浊不良的环境中能一尘不染、洁身自好的现象。提示:“染”自己私欲膨胀像成史杰那样沾染社会不良习气而堕落走向犯罪道路。“不染”要不贫不占像汪洋湖那样清正廉洁,成为对人民有用的人。

   1、 用“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来鞭策自己,谈谈做人的道理。 答:提示,做人要胸怀坦荡,光明磊落,正直积极向上。不滋生私欲的枝杈,做益于人民的人。

   2、 文中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是怎么样的人? 答:提示,可答“品德高尚的人”,或具体答出君子的品格。

   3、 作者在文中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用“莲”来自比,又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联系你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爱的一种话,并用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来概括它的特点。 答:提示,本文是开放性试题。但要求是表明自己志趣的花,需和品格,志向联系起来,不要单纯答喜欢的花。第二小问需有哲理性。

   4、 作者借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志趣?你认为这种思想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答: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面对是否随波逐流的选择,学习作者的君子之风,高洁而庄重,可让我们的人生之路上多一些高尚之举。

   填空题:

   1、 作者在第一段中从(生活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来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品质。

   2、 文章前后照应,“予独爱莲”和(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句照应,“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和(世人甚爱牡丹)一句形成照应。“众“和(独)相照应。

   3、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对偶)和(拟人)。

   4、 指出句式: (1)菊之爱:(倒装句)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 (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省略句)。

   5、 从句子种类看,第2段第一句属(陈述)句,第二句是(感叹句)第三句属(陈述)句,第四句属(反问句),第五句是(感叹句)。

   6、 作者爱莲,不仅是倾心于它的(外貌)更主要的是看到了它的(内质)。

   7、 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本文用(菊花、牡丹)来衬托莲。其中菊花属于(正衬),牡丹属于(反衬)。

   8、 相接的两句话,字数相同、意思相对,叫做骈句。在《爱莲说》中找出一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9、 用一组骈句来描写你熟悉的一种花:风定梅花香,月寒只影俏。

   10、鲁迅有诗:“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好向濂溪称净植,莫随残叶随寒塘。”这首诗称颂的是什么花? (莲花)

   10、 作者以(莲)自况;表明了他(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婉曲地批判了(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11、“陶后鲜有闻”中的“陶”指(陶渊明),课本中学过他的作品(《桃花源记》),与“鲜有闻”的“鲜”字构成反义词的是(众)。

   

    阅读《爱莲说》,回答文后几道题: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可爱者甚蕃 蕃 ②陶后鲜有闻 鲜 

      ③亭亭净植 植 ④濯清涟而不妖 濯 

3、 翻译下列句子。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①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语句是□□□□□□。 ②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

   4、文中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是怎样的人?

   5、文章三次用菊和牡丹衬托莲,各有什么作用?

   6、人们爱荷,因为它有很多价值……在观赏价值、精神价值、实用价值中你更看中它的哪一价值?谈谈你的看法。

   

   7、作者在文中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用“莲”来自比,又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联系你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爱的一种花,并用一句话来概括喜爱的原因。

   ①最喜爱的花是: 。

   ②喜爱的原因是: 。

   

   参1、①多  ②少  ③树立  ④洗涤

     2、①我只爱莲花的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

       ②可以在远处观赏,但不能贴近去玩弄。

     3、①出淤泥而不染

   ②香远益清

     4、品德高尚的人(具体答出君子的品格也可)

     5、第一次衬托,表现自己独爱莲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显示莲花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借以慨叹世上没有人像自己这样钟情于莲花的。

《陋室铭》和《爱莲说》中考真题集锦答案 

(六)2008年海南省

19 、D  本题2分。20 、( l )益― 更(更加)    ( 2 )植― 立(树立)   (3)鲜― 少   (4 )宜― 应当(应该,当然)    4 分.每小题1 分,写错字不给分。21. ( l ) (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2)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 本题4 分。每小题题2 分。“远观、袭玩、谓、隐逸”等词为得分点,要落实,少译每一处扣0 . 5 分22、追求高尚情操,正直人格。本题2 分,意思对即可。

(七)湖北鄂州市2007年

20.⑴长枝节,生出枝节  ⑵少  ⑶停止  ⑷合宜,适合(2分)  21.C(2分)  22.⑴(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  ⑵无时无刻不适合人观赏。(4分)  23.甲文:借赞美莲花的可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表现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乙文:赞美荷花“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3分)  24.甲文作者喜爱莲花的原因是基于莲花洁身自好又不孤高自诩的品格。乙文作者喜爱荷花是因为荷花“可看”“可闻”“可吃”“可用”,有实用价值。

(八)(广西百色卷)2007

9、①多  ②长枝蔓  10、C   11、①(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②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12、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突出莲之高洁,赋予莲花美好的品质,同时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正直伟岸的高尚情操。13、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示例:我推荐三角梅为百色市市花,因为三角梅生命力强,象征老区百色人民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花期长,花色艳丽,象征百色蓬勃向上,充满希望与活力。

(九)(山西卷)2007年

4、(1)简陋的房屋 (2)立或树立 5、D   6、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7、C  8、象征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的品质。在当今社会,学习这一品质尤其重要。

(十)(江苏泰州卷)200

13.本题2分,每小题1分。(1)洗,洗涤。(2)一天天(一天比一天)。14.本题2分。(1)可以在远处观赏,但不能靠近去玩弄啊。(2)这样(因此),我在花开之前,先享受到无穷的情趣了。(“远”或“亵玩”如果译错,扣1分;“是”译错扣1分)15.本题2分,答对一处给1分。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16.本题3分。写出句子得1分,写出启迪得2分(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全分)。示例(找出其它句子,如分析有道理,也可给分):(1)“日高日上,日上日妍”。启迪:我们要不断努力,不断进步,不断完善自己。(2)“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启迪:不管处于怎样的环境,我们都要展示自己的美好之处。(3)“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及花之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启迪: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要活得充实、活得精

(十一)2008年浙江省宁波市

18.①树立  ②少  ③说出  ④酷似,逼真(“相似”亦可)(4分。每格l分)   19.B(2分)20.A(2分)   

21.(莲)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沾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2分。“染”、“濯”、“妖”各0.5分)    22.B(2分)   23.香远益清  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  (2分。后一格填出其中一句得0.5分)  24.洁身自好    高洁(2分)(意思接近即可)

(十二) 未知省市

7.(1)沾染;污染(2)我(3)听说(4)等待;等8.莲,是花中的君子。9.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0.菊花、牡丹;风雪悬崖(冰天雪地、悬崖冰雪)、万花丛。11.不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要坚守自己的节操(品质、精神)。

(十三) 未知省市

11.①多(0.5分)②树立或立(0.5分)12.D(2分)13.对于莲花的爱好(0.5分),像我g 样的还有什么人呢(0.5分)对于牡丹的爱好(0·5分)人该是很多了(0、5分)14.写出喜欢的句子1分,表述理由时写出莲的形象1分,进一步表述出其喻义1分。示例:我喜欢“香远益清”这句话,因为这句写出了莲的芬芳,比喻君子美名远扬。15.(2分)示例l;赞成兰花,兰花无论后于何处都是默默无闻的绽放,默默散发出幽香,具有纯朴高雅,不张扬、不媚俗的品质。示例2:赞成梅花,“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能凌霜傲雪,展示了逆境中奋进、战胜困难的精神。示例3:赞成桂花,桂花不仅香气浓郁,而且可以作为香料,入药、人茶,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自然让人联想到无私的奉献。(由桂冠、月中的桂树想到桂花的高贵亦可)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