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2025-09-23 10:54:27 责编:小OO
文档
第二单元   表内除法

一、单元教材分析

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基础。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是本单元的重点。除法的初步认识首先以生活常见的实例和生活情境让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之后在建立“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引出除法运算,说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结合具体事例和活动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探讨等学

习方式逐步体会,使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的实践活动中去,既积累丰富的知识,又促使学生对新的知识有亲切感。

二、单元总体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进行求商。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单元重难点

重点:1、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用除法解决问

      题。

难点:除法的意义和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单元课时分配

用7课时安排教学。

第一课时

一、授课课题:平均分(二)

二、教学内容及其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时。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获得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三、教学目标及其说明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和“平均分”的方法。

2、会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3、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问题及其说明

学生在观察例题图后解决问题时,可能会出现不一致的现象,所以教学时引导好学生通过观察、小组讨论合作,经历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过程。

五、课前准备

     准备一幅教科书12页情境图。

四、教学设计

(一)教学基本流程

情景导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全课总结

(二)问题及例题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问题1:小朋友你们喜欢春游吗?喜欢去哪里春游?(出示情境图)

【设计意图】:用学生喜欢的春游活动引入,引导学生暢所欲言,为

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师生活动)

(1)学生观察画面,交流信息。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完整的情境图。

2、探究新知

问题2:瞧!图中的小朋友也去春游啦!图中的小朋友碰到了什么

问题?(出示主题图)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平均分。

(师生活动)

(1)同学讨论交流。

(2)教师收集信息。

问题3:你能应用你收集的信息帮他们解决租船问题吗?你有什么办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中借鉴、学习同学解决问题的办法,感知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生活动)

(1)学生观察画面,交流信息。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完整的情境图。

(3)师生共同归纳: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求24里面有几个4。24里面有6个4,就需要6条船。

3、巩固练习

(1)第15页“做一做”。

(2)目标检测(见学案)

4、全课总结

 问题4: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说一说,回顾和加深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板书设计

                  

 平均分

 每条船限乘4人,24人要租几条船 ?      

                      

               

                        学     案

 一、课前预习

   妈妈买来一些水果,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怎么分?

二、目标检测

   课本练习三的第3、4题。

三、配餐作业:

     请同学回家后自己动手分一分水果,并做好记录。

第二课时

一、授课课题:除法(一)

二、教学内容及其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时。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经历除法算式的形成过程,体验归纳、概括的思想和方法。从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理解除法运算的意义、算式的读法和写法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三、教学目标及其说明

1、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理解除法运算的含义。

2、认识除法,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交流的意识。

四、教学问题及其说明

这节课是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时可能出现解题不完整的现象,所以在教学时应通过学生动手分一分、说一说来解决问题。

四、课前准备

情境图

三、教学设计

㈠教学基本流程

情景导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全课总结

㈡问题及例题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出示情境图)问题1:大熊猫想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个?请小朋友想一想。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引发学生自主参与,温故知新。

(师生活动):①学生思考提出的问题。

             ②小组合作,动手分一分。

③师生共同归纳: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盘都是3个竹笋。

问题2: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平均分的基础上,提出“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

(师生活动):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出:像这样的情况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问题3:我们所学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学的除法小朋友知道它的符号吗?

【设计意图】: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读一读、写一写”的学习活动。

(师生活动):学生练习书写除号,集体订正。

2、巩固练习

1第18页“做一做”。

2目标检测(见学案)

3、全课总结

问题4: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说一说,回顾和加深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四、板书设计

                         除法(一)

                          12÷4=3                     

                            ︰

                            除                        

                            法

学     案

一、课前预习

△ △ △ △ △ △ △ △ △ △

             

每份5个,分成了(     )份,10÷( )=( )

每份2个,分成了(     )份,( )÷( )=( )

二、目标检测

课本练习三的第5、6题。

三、配餐作业: 

      请同学们回家用学到的除法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并讲给爸爸妈妈听。

第三课时

一、授课课题:除法(二)

二、教学内容及其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四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引发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三、教学目标及其说明

1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理解除法运算的含义。

2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问题及其说明

在教学时,学生可能对除法运算的含义较难理解,所以教学时引导好学生,通过例题图讨论、交流掌握好除法的含义、名称。

五、课前准备

挂图。

六、教学设计

㈠教学基本流程

情景导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全课总结

㈡问题及例题

1、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问题1:(出示情境图)仔细观察图,熊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

(师生活动)

1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2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3教师引导观察图。

2、探究新知

问题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师生活动)

1同学讨论交流取名。

2教师收集信息。

(板书课题)

问题3:请同学们对照算式与情境,说说算式中各数表示什么,例4、例5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思考、比较,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

(师生活动)

1学生交流想法。

2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3教师把收集的信息写在黑板上。

3、巩固练习

1第19页的“做一做”

2目标检测(见学案)

4、全课总结

问题5: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说一说,回顾和加深本课所学的知识。

七、板书设计

                      除法(二)

                   20   ÷    4   =    5

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   ﹕    ﹕       ﹕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商

      

学    案

一、课前预习

写除法算式:1、被除数是24,除数是6,商是4。

            2、10除于2等于5。

二、目标检测

 

课本练习四第4、5题。

三、  配餐作业:

         请同学们回家用学到的除法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并做好记录。

第四课时

一、授课课题:除法计算(一)

二、教学内容及其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五课时。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经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

三、教学目标及其说明

目标:

1经历探索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从众多方法中择优的能力。

3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让学生经历除法求商的过程。并能从多种方法中找到一种比较简便的方法,也就是用乘法口诀来求商。

四、教学问题及其说明

这节课是计算课,如果都采用单一的练习,就容易让学生产生枯燥无味的感觉,所以教学时应该通过让学生分一分、说一说、想一想来解决问题。

五、课前准备

圆片、挂图

六、教学设计

   (一)教学基本流程

情景导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全课总结

(二)问题及例题

1、创设情景,寻找数学问题,激发学习的兴趣。

(出示例题主题图)问题1:小猴摘了多少个桃?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从图中收集信息,学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的能力。

(师生活动)学生自由观察图,从图中找出桃子的个数为12个。

问题2:猴妈妈准备每只猴子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猴子?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问题的提出,引出新知,探究新知。

(师生活动):①学生思考,列出算式。

             ②师生活动,动手分一分。

             ③同桌讨论,说出计算方法。

             ④师生共同总结出:可以用乘法口诀求商。

问题3:如果猴妈妈“把12个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几个?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的变化,启发学生直接用乘法口诀求商,并让学生在不断感受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中,逐渐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

(师生活动):学生完成,集体订正。

3、巩固练习

   ①第24页“做一做”1、

   ②目标检测(见学案)

4、全课总结

问题4: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说一说,回顾和加深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七、板书设计

    

                   除法计算(一)

              

              12÷3=4                 12÷4=3

             

想:三(  )十二        想:(  )四十二

学   案

一、复习旧知

6×2=          4×3=            2×5=          3×3=    

3×( )= 6     4×( )=8     ( )×3=12    ( )×4=20

    

 二、目标检测

         课本练习五1、2题。

    

      三、配餐作业

         回家后提出一个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并做好记录。

第五课时

一、授课课题:除法计算(二)

二、教学内容及其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六课时。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理解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会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理解乘法、除法之间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难点。

三、教学目标及其说明

目标:

1、理解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会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2、进一步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借助乘法算式想出除法算式的商。

3、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语言表达以及收集信息的能力。

说明:

经历借助乘法口诀求商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以及集合对应的数学思想。

四、教学问题及其说明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适时鼓励,满足学生的成就感。

五、课前准备

  教材第24页主题图。

六、教学设计

(一)教学基本流程

情景导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全课总结

(二)问题及例题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3月12日是植树节,我们都要开展植树活动,绿化活动,绿化我们的祖国。看,一群小朋友正在一块荒山坡上植树。

2、探究新知

问题1:从图中你知道哪些信息?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从图中收集信息,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师生活动):①学生自由观察图。

             ②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完整的情景图。

问题2: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能自己解决吗?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提问题,锻炼了思维,满足学生的成就感。

(师生活动)①学生根据收集到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②学生列式,并说出算式表示的意思。

问题3:你是怎样列式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计算过程,激起学生进一步表现的欲望。

(师生活动):①学生计算。

             ②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③教师指名说一说。

问题4:你能根据乘法算式写出除法算式吗?

[设计意图]:通过实践,让学生知道乘法口诀求商。

3、巩固练习

    ①第22页“做一做”2

    ②目标检测(见学案)

4、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说一说回顾和加深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七、板书设计

  

        除法计算(二)

 4×6=24

   24÷4=6        24÷6=4

  口诀:四六二十四

学   案

一、情境导入:

3月12日是植树节,我们都要开展植树活动,绿化活动,绿化我们的祖国,看,一群小朋友正在一块荒山坡上植树。

二、目标检测:

       练习五1、2

三、配餐作业:

       请同学回家收集生活中有关除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并做好记录。

第六课时

一、授课课题:解决问题(一)

二、教学内容及其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七课时。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及其说明

1、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

    2、通过提供丰富、现实、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

3、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脑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

五、课前准备:

    第29页主题图

六、教学设计

(一)教学基本流程

情景导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全课总结

(二)问题及例题

1、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问题1:同学们,你们喜欢玩什么游戏?

[设计意图]:轻松的谈话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使学生情绪饱满地、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师生活动):学生畅所欲言,交换各自喜欢的一些游戏。

2、探究新知

问题2:(出示第29页主题图)瞧,这些小朋友玩的多开心,从图中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从图中收集信息,学会发现生活中的问题。

(师生活动):①学生思考。

             ②师引导学生收集信息。

             ③交流数学问题,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是:

A、平均每组几人?      B、可以分几组?

问题3:你能解决这两个问题吗?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动脑筋,解决问题。

(师生活动)①学生列式,解答。

             ②教师指名学生说一说。

问题4:如果又来了3人,每组平均应有几人?

[设计意图]:增加问题难度,锻炼学生思维。

(师生活动):①学生思考。

             ②指名学生说一说。

3、巩固练习

   ①第29页“做一做”

   ②目标检测(见学案)

4、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说一说回顾和加深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七、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一)

 

      (1)15个人,平均分成3组,每组几个人?

             15÷3=5(人)  

      

(2)15个人,每组5人,可以分几组?

  

            15÷5=3(组)

学   案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玩什么游戏?

二、目标检测

第30页1、2题

三、配餐作业:

    寻找身边用除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并做好记录。

第七课时

一、授课课题:解决问题(二)

二、教学内容及其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八课时。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分析、解决问题的活动,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是理解问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难点是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

三、教学目标及其说明

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感知数学秘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经历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

四、教学问题及其说明

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理解题意。

五、课前准备

    第31页主题图

六、教学设计

(一)教学基本流程

情景导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全课总结

(二)问题及例题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问题1:(出示第31页主题图)今天,让我们一起到儿童商场逛一逛,你们看,这个柜台里有什么?

[设计意图]:把学生带入商场,身临其境,提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师生活动):学生自由观察图。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

2、探究新知

问题2:从他们的议论中你知道了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观察图,找出里面的信息。

(师生活动):学生小组讨论。

问题3:小明想买5辆小汽车,应该付多少钱?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思考、交流、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生活动):学生交流、讨论解决方法。

             教师指名学生说一说。

             引导学生想出要知道小明买5辆小汽车应付多少钱,必须要先知道1辆小汽车多少钱。

3、巩固练习

①第31页“做一做’

②目标检测(见学案)

4、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说一说回顾和加深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七、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二)

买1辆小汽车多少钱?                   买5辆小汽车多少钱?

12÷3=4(元)                            4×5=20(元)

学   案

一、情景导入:

今天,让我们一起到儿童商场逛一逛,你们看,这个柜台里有什么?

二、目标检测

课本第32页1、2题

 三、 配餐作业:

联系身边的事,提出用除法解决的数学问题。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