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后习题答案
2025-09-23 10:50:15 责编:小OO
文档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后习题答案

1课:《学弈》译文 

弈秋,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他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想着天上有天鹅将要飞过,想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人。是他没前一个人聪明吗?回答:不是的。    

《 两小儿辩日》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历,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就问他们在辩论什么。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盘子碗口那样小, 这不正是远的显得小而近的显得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正是近的就觉得热,远的就觉得凉的道理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嘲笑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2课:

 一、作者对生活的真实感悟。文章第一段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捉住燕子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有再青的时候,桃花有再开的时候,唯有时光不再来,一去无回。“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一句,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留它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的留恋。 第二段,写作者自己的八千多个日子无声无息地消失了,表达了作者的无限感慨。 第三段作者以他细腻而独特的笔触,具体写出了日子是怎样的去来匆匆和稍纵即逝。最后作者写出了自己对人生的思索,他反躬自问:“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思索的结果是明确的,他不甘心虚度此生:“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要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结尾一句,照应开头,突出了作者关于时光匆匆的感慨,引人深思。 

二、作者在文中的多处地方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例如,燕子“再来”,杨柳“再青”,桃花“再开”,“日子从水盆里过去”,“从饭碗里过去”这些句子用了排比手法;时间能“跨”能“飞”,这是用了拟人手法。说过去的日子“如轻烟”“如薄雾”,这是用了比喻手法。使文章读起来,更增添了时光飞逝的感觉。 文中还巧妙地运用大量的叠词,如“匆匆”“默默”“斜斜”“白白”“茫茫然”“赤裸裸”“轻轻悄悄”“伶伶俐俐”。而且大多数句子都是一些短句,简朴、轻灵,使读者读起来的时候令人感到格外的轻巧,婉转,有清秀之气,越读越爱读。  

3课: 

1、朗读课文,说说种树人哪些做法令作者感到奇怪,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答:树苗种下来以后,他常来浇水。奇怪的是,他来的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苗有时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种树人这样做,是在超前意识树苗适应环境,自我生长的能力,让树苗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以便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能够顽强地生存。 

2、(1)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自主的心。(这里的“不确定”是什么意思?联系生活实际,你能想到哪些“不确定”) 

答:不确定:生活中一些不可预知的坎坷,磨难,挫折等。在上学时,可能成绩会下降,所以我们要努力学习!朋友之间,可能会发生矛盾,我们要想办法解决。 

(2)种树人的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了?) 答:因为桃花心木已经学会了自己找水源,克服了种种困难,会长成参天大树了。 3、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成巨大的力量,努力生长等等。  

6课: 

2、想一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按时间顺序写的。过春节的准备、民俗习惯、初一到初五关门,初六开张等略写,腊八、除夕、春节、元宵详写,最后简略交待春节结束。这样写的好处是点面结合,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更有利于读者对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10课:

1、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哪些事? 

答、写了四件事:1.父亲在被捕前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2.父亲被捕时镇静、处乱不惊。3.父亲在法庭上镇定、沉着地与敌人斗争。4.父亲被害,全家悲痛不已。 2、从文中找出含义深刻的的句子,比如:“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第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再说说从句子中体会到什么。 这句话说明了李大钊每天起早贪黑、废寝忘食,在外面为事业奔忙。 

又如:“我看到了他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父亲虽受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乱蓬蓬”说明了敌人对李大钊施了重刑,“平静”说明李大钊经历酷刑后依旧坚强,“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再如:“他脸上的表情„„他对于事业的信心。”正是因为李大钊同志对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他不但在敌人和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也不因亲人的哭喊而忧伤。相反,他要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她们化悲痛为力量。 3、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文章的开头形成了照应关系,使得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深切怀念和父亲被害后的悲痛心情。   

12课 

1、 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 

答:一是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二是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三是搞好团结,克服困难,提高勇气,互相爱护,使全国人民团结起来。 2、 结合你知道的事例,说说对下面句子的理解和体会。 

(1) 我们党和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的队伍。这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党和的根本宗旨。“完全”是指除了为人民服务,再无其他目的;“彻底”是指不管在什么地方、不管做什么工作,都应该将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2) 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答:这句话是说,队伍的人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在一起来的,因此,无论是干部对战士,还是战士对战士,都要互相关心、爱护和帮助,这样才能更加团结起来去实现我们的目标。 3、 读下面这段话,说说共有几句,每句是什么意思?句与句是怎样连起来的。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答:这段话一共有四句话,第一句是讲我们欢迎批评;第二句讲我们欢迎任何人的批评;第三、四句话是我们接受任何人的只要是正确有批评。句与句之间联系紧密,意思层层递进。句与句之间是用关联词语连接起来的。 

抓住这些关联词语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明确:衡量批评正确与否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接受任何人的只要是正确的批评的目的也只有一个,就是为人民服务。  

14课 

1、 说说小女孩每次擦燃火柴都看到了什么,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答: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看到了大火炉,火炉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我感到小女孩此时特别寒冷,她渴望得到温暖。第二次擦燃火柴她看到了香喷喷的烤鹅。我感到小女孩此时非常饥饿,由于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所以她想到了烤鹅。第三次擦然火柴她看到了美丽的圣诞树。我觉得小女孩此时也渴望和富家的孩子一样享受圣诞节的快乐。第四次擦燃火柴小女孩看到了慈祥的奶奶。小女孩受尽了人间的苦难,他渴望得到亲人的疼爱。第五次她看见奶奶把她带走了,带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我觉得这是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她内心深处藏着一个美好的愿望,渴望幸福,那就是能够生活在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世界中。

 2、 读读课文的最后三个自然段,联系上文,和同学一起讨论下面的问题。 

(1) 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答:小女孩离开了人世,在美丽的幻觉中死去了,她只要活在这个世上,就只有寒冷,只有饥饿,只有痛苦,只有死了才能摆脱。 

(2) 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对这句话中的两个幸福,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这是课文的最后一句话。这句话中有两个“幸福”。第一个“幸福”的意思是小女孩临死时是幸福的, 她是在看到许多美丽的东西的幻觉中死去的,这从“嘴上带着微笑”可以看出;第二个“幸福”的意思是 小女孩死了就彻底地幸福了,就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了。这两个“幸福”的实际意义就是受罪和死亡。   

15课 

1、凡卡的爷爷能收到他的信吗?为什么?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答:不能,因为他的信封上没写明地址、收信人等实际情况,再加上邮差是也醉醺醺的极不负责的,所以爷爷肯定是不能收到的,我觉得是暗示爷爷不能来接他他还要继续受苦,让人更觉得同情,可怜的小凡卡的苦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3、 把本课与《卖火柴的小女孩》对比读一读,看看从中体会到些什么。 

答:两篇课文都描述了当时社会中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   

16、

鲁滨孙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样做的? 

答:没有住所,他在山坡上选择了一块有水源、有树荫,又可以防野兽的地方,用木头和船帆搭起一座简陋的帐篷;没有食物,他一边打猎,一边畜养,还一边种植;遇到野人。勇敢与之战斗,救下了“星期五”。遇到叛乱,他平定了叛乱,救出了船长,返回了英国。  

18课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想一想,课题中的“美丽”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居里夫人的容貌。(2)居里夫人的科学精神——对科学执著追求,为科学奉献终生;(3)居里夫人的人生态度——淡泊名利。 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 

答:这项伟大自然的发现是指居里夫人发现了镭,“人生意义的发现”是指居里夫人明白了人生和价值在于为科学和人类做出贡献。居里夫人对人生和价值的认识一方面来自她的品格,另一方面来自她在科学研究中获得的体验和感悟。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中,玛丽 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 

答:这是爱因斯坦对居里夫人的评价——对居里夫人人格的肯定和赞美。 3、阅读下面的“阅读链接”,结合课文想一想,你体会到了什么,再简单写下来。 答:我看到了居里夫人在人类科学史上的巨大贡献,以及这一成果对人类、对人类历史,对后人、对我们每个人的深远影响。我从心灵深处去敬重这位了不起的科学家,从认同她对科学精神的追求和对人生价值的追求中,领悟和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和追求。  

 1、想一想,“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是什么? 

答:就是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决问题,才能有所成就。 2、作者是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答:一个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谢皮罗教授 洗澡水 漩涡  地球自转有关; 

二个是:英国化学家波义耳  紫罗兰遇酸变色斑斓 发明酸碱试纸 

三个是:奥地利医生  从儿子做梦时眼珠转动得出做梦时眼珠都会转动这一规律。 3、读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 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联系全文想一想,这里的“?”

和“!”各指的是什么?作者这样表述有什么好处?) 

答:这里的“?”是发现的问题,不是断的追问,“!”是通过探索,解决了问题,发现了真理。这个句子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表述,使文章通俗易懂,又增添了趣味性。 

(2) 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

就能发现真理。(“见微知著”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和课文开头有什么联系?) 

答:“见微知著”的本意是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在这里指能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看到本质,这句话与课文开头相互照应。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