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五年级小古文阅读训练题
2025-09-23 10:45:03 责编:小OO
文档
小古文阅读训练

(一)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选择句子中带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

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集:聚集。  B. 公欣然曰  然:样子

C.白雪纷纷何所似?何:为什么。    D.未若柳絮因风起  若:如

2.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句是(    )

A. 与儿女讲论文义 翻译:跟儿子、女儿在一起谈论诗文。

B.撒盐空中差可拟 翻译:比作在空中撒盐差不多。

C.俄而雪骤  翻译:不一会儿雪突然停了。

D . 公大笑乐 翻译:谢太傅大笑起来,觉得很有意思。

3.关于“兄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她的伯伯就是谢太傅;B.她的父亲叫谢无奕;C.她的丈夫是左将军王凝之

4.这则小古文主要想告诉我们什么?(     )

A.谢太傅教学有方,善于引导儿女们从生活中学习。

B.谢太傅的兄女才思敏捷,想象力丰富。

C.我们要善于运用比喻,恰当的比喻可以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

(二)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陈太丘与友期行”中“期”的意思正确的是(   )

A.期待   B.期望   C.一起  D. 约定

2. “元方时年七岁”中“时”的意思正确的是(      )

A.当时    B.时候   C.时间  D.时期

3.“元方入门不顾”中“顾”的意思正确的是(   )

A.理睬    B.顾虑   C.回头看  D.照顾

3.“待君久不至,已去。”的正确翻译是(    )

A.等你很久都没来,他已经先去了。B.等了你很久,你都没到,他已经离开了。

C.招待你这么长时间不走,他已经先走了。D。招待你这么长时间不走,他已经离开了。

4.朗读下面这句话的正确停顿是(    )

A.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B.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C.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D.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5.这则小古文想告诉我们(    )的道理。

A.待人有礼貌    B.做人要守信   C.说话要有理 D.知错要改正

(三)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1.下面带点字解释有有误的一项是(  )

A.天雨墙坏 雨:下雨     B.其邻人之父亦云 父:父亲

C.暮而果大亡其财 亡:丢失  D.其家甚智其子 甚:很,十分

2.朗读下面这句话停顿正确的是(   )

A.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B.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C.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D.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有富人,天雨墙坏。翻译:宋国有个富人,天下雨毁坏了墙。

B.暮而果大亡其财 翻译: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钱财。

C.不筑,必将有盗。翻译:不把它修好,一定会有小偷进来。

D.其家甚智其子 翻译:他家的那个孩子十分聪明。

4.这个故事主要想告诉我们(    )。

A.出现问题要及时补救。      B.富人儿子非常聪明。

C.评价一个人要客观公正。     D.做人不要多管闲事。

(四)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1.请为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近塞上之人(   )A.靠近;B.不久;C.距离短;D.亲密

(2)有善术者(   )A.善良;B.擅长;C.好;D.容易

(3)马无故亡而入胡(   )A.过去的,原来的;B.所以;C.原因;D.朋友

(4)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A.快要;B.武官;C.拿,持;D.带领

2.下列各组中与“人皆贺之”中加点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近塞上之人    B.人皆吊之   C.此独以跛之故     D.而疑邻人之父

4、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用现代汉语翻译这句话正确的是(    )

A.人们都来安慰他,他的父亲却说:“这怎么就不会是一种福气呢?”

B.人们都来安慰他,他的父亲却说:“这为什么就不能成为福气呢?”

C.人们都来安慰他,那位老人却说:“这怎么就不会是一种福气呢?”

D.人们都来安慰他,那位老人却说:“这为什么就不能成为福气呢?”

5.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发?下面叙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事情是不断发展的,所以我们要辩证地看问题。

B.遇到好事情别太过高兴,碰到不好的事情也不必悲观绝望。

C.在一定的条件下,好事和坏事可以互相转换。

D.坏事一定会发展为好事,好事也一定会发展为坏事。

(五)小时了了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注释】孔文举:东汉的孔融。  清称:有名誉。  中表:指的是亲戚。 阳:老子的号。

 奕世:世世代代。  了了:聪明    踧踖 :局促不安的样子。

1.给下列句子里的加点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   )A.造诣;B.接见;C.会见;D.拜访

②既通,前坐(   )A.前面;B.前进;C.上前;D.前排

③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    )A.对……感到惊奇;B.认为……奇怪;C.奇怪;D. 神奇

④人以其语语之(   )A.代替语言的动作;B.动词,说;C.名词,话;D.谚语

2.给下面句子选择正确的翻译。

①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

A.李元礼以及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

B.李元礼以及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感到惊奇的。

C.李元礼以及他的那些宾客都感到莫名其妙。

D.李元礼以及他的那些宾客都觉得这个孩子很奇怪。

②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

A.小时候一般,长大后不一定会差。

B.小时候一般,长大后也一定不会出色。

C.小时候很聪明,长大后也一定很出色。

D.小时候很聪明,长大后不一定出色。

3.孔文举进入李元礼府里拜访的理由是(   )

A.他的爸爸跟李元礼是朋友;

B.他的祖先孔子与李元礼的祖先老子是师徒关系。

C.他和李元礼的儿子是好朋友。

D.他跟李元礼是师徒关系。

4.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这里,孔融只是说了个前提,省略的结论是(   )

A.难怪太中大夫陈韪现在这么聪明。

B.难怪太中大夫陈韪小时候这么聪明。

C.难怪太中大夫陈韪现在这么平庸。

D.难怪太中大夫陈韪小时候这么平庸。

4.从上文看,孔融是个怎样的人?从下面选项中不合适的词是(  )。

A.博学多才;B.反应敏捷;C.应对机智;D.能言善辩

(六)

北人生而不识菱(1)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2)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1)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 2坐:因为。

1.下面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仕于南方     仕:做官              B席上食菱      食:食物

C欲以去热也   以:用来              D欲以去热也    去:去除           

2.下面这个句子停顿标对的是(     )

A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B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C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D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3.以下句子翻译正确的是(      )

A“并壳入口”的意思是:并且把壳吃进嘴里。

B“其人自护所短”的意思是:那个人想掩盖自己的错误。

C“北土亦有此物否?”的意思是:北方的土里也有这个东西吗?

D“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的意思是:这是因为他把不知道的当成知道的了。

5.这个故事所讲道理与孔子说的(      )是一样的。

A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七)草书大王

张丞相好书而不工。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②。一日得句③,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④,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诟其侄曰⑤:“汝胡不早问⑥,致余忘之。” 

【注释】①流辈:人们。②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③得句,得到佳句。④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⑤诟(gòu):责骂。⑥胡:为什么。

1.给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选择正确的意思。

(1)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 (      )A常常; B很; C喜爱; D完成。

(2)使侄录之(      )A采取; B抄写; C记载言行或事物的书册。

(3)索笔疾书(      )A寻找;B大绳子;C讨要;D单独。

(4)执所书问曰(     )A书法;B信件;C书写;D书写的字。

2.翻译下列句子有误的一项是(    )

A此何字也?翻译:这个是什么字?

B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翻译:张丞相仔细看了很久,自己都不认识了。

C当波险处,侄罔然而止。翻译:当抄到笔画怪诞的地方,侄儿抄不下去而停下笔。

D汝胡不早问,致余忘之。翻译:你为什么不早问,以至于我也忘记了。

3.这则故事中该责怪的人是谁?(  )

A该责怪的是张丞相,他把自己的错误归结给别人。

B该责怪侄儿,他在抄之前应先看一遍,不认识的字及时请教张丞相。

C该责怪“流辈”,他们不该讥笑张丞相。

(八)

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赴举他郡,乡人托以子偕往。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乡人问其子得失,山曰“解元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注释】解元,就是我国科举制度所规定的举人第一名。而孙山在诗里所谓的“解元”,乃是泛指一般考取的举人。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