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2018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
2025-09-23 10:43:26 责编:小OO
文档
2018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3分)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莫不是古圣人深思熟虑、           的结晶。如果把经典仅仅当作一场           的说教,那你永远进不了圣学大门。必得躬亲实践,才能切实           圣人的心得,如此我们的修为才能日有所进。

A.特立独行  耳提面命  顿悟    B.特立独行  耳濡目染  领悟

C.身体力行 耳提面命  领悟    D.身体力行  耳濡目染  顿悟

2.(3分)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理性经济人”,把利己看作人的天性,只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这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           ,            ,             ,              ,         ,        ,更倾向于暂时获得产品或服务,或与他人分享产品或服务。使用但不占有,是分享经济最简洁的表述。

①反而更多地采取一种合作分享的思维方式

②不再注重购买、拥有产品或服务

③但在分享经济这一催化剂的作用下

④人们不再把所有权看作获得产品的最佳方式

⑤在新兴的互联网平台上

⑥这个利己主义的假设发生了变化

A.③⑥⑤①④②    B.③⑥⑤④②①    C.⑤⑥③①④②    D.⑤⑥③④②①

3.(3分)下列诗句与所描绘的古代体育活动,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乐手无踪洞箫吹,精灵盘丝任翻飞。  ②雾毅云绡妙剪裁,好风相送上瑶台。

③浪设机关何所益,仅存边角未为雄。  ④来疑神女从云下,去似姮娥到月边。

A.①下围棋  ②荡秋千  ③抖空竹  ④放风筝

B.①抖空竹  ②荡秋千  ③下围棋  ④放风筝

C.①下围棋  ②放风筝  ③抖空竹  ④荡秋千

D.①抖空竹  ②放风筝  ③下围棋  ④荡秋千

4.(3分)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  )

    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它是没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天娱乐。假如我们不能怀挟偏见,随时随地必须得客观公正、正经严肃,那就像造屋只有客厅,没有卧室,又好比在浴室里照镜子还得做出摄影机前的姿态。

A.没有思想的人往往更容易产生偏见。

B.即使有思想的人也常常会怀挟偏见。

C.人无法做到随时随地保持客观公正。

D.对思想而言偏见自有其存在的价值。

5.(3分)下列选项中,对图中漫画寓意的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  )

A.过程特别艰难,可能预示着这一次收获很大。

B.在我们不注意的地方往往隐藏着巨大的困难。

C.对努力挣得的东西,人们会牢牢地抱住不放。

D.懂得知足常乐,会使生活中的困难更少一些。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6.(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重到沭阳图记

袁枚

    古之人往往于旧治之所三致意焉。盖贤者视民如家,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余宰沭阳二年,乙丑,量移白下。今戊申矣,感吕峄亭观察三札见招,十月五日渡黄河,宿钱君接三家。钱故当时东道主,其父鸣和癯而髯,接三貌似之,与谈乃父事,转不甚晓。余离沭时,渠裁断乳故也。

    夜阑置酒,闻车声哼哼,则峄亭遣使来迎。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食顷,望见百雉遮迣,知沭城新筑。衣冠数十辈争来扶车。大概昔时骑竹马者,俱龙钟杖藜矣。

    越翌日,入县署游观,到先人秩膳处,姊妹斗草处,昔会宾客治文卷处,缓步婆娑,凄然雪涕;虽一庖湢,一井匽,对之情生,亦不自解其何故。有张、沈两吏来,年俱八旬。说当时决某狱,入帘荐某卷,余全不省记。憬然重提,如理儿时旧书,如失物重得。邑中朱广文工诗,吴中翰精赏鉴,解、陈二生善画与棋,主人喜论史鉴,每漏尽,口犹澜翻。余或饮、或吟、或弈、或写小影,或评书画,或上下古今,或招人来,或呼车往,无须臾闲。遂忘做客,兼忘其身之老且衰也。

    居半月,冰霰渐飞,岁将终矣,不得已苦辞主人。主人仍送至前所迎处,代为治筐箧,束缰靷毕,握手问曰:“何时再见先生?”余不能答,非不答也,不忍答也。嗟乎!余今年七十有三矣,忍欺君而云再来乎?忍伤君而云不再来乎?然以五十年前之令尹,蝎来旧邦,世之如余者少矣;四品尊官,奉母闲居,犹能念及五十年前之旧令尹,世之如吕君者更少矣。离而合,合而离,离可以复合,而老不能再少。此一别也,余不能学太上之忘情,故写两图,一以付吕,一以自存。传示子孙,俾知官可重来,其官可想,迎故官如新官,其主人亦可想。孟子曰: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提笔记之,可以风世①,又不徒为区区友朋聚散之感也。

[注]①风世:劝勉世人。

(选自《小仓山房诗文集》,有删节)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宰沭阳二年

宰:治理
B.说当时决某狱

决:打开
C.代为治筐箧

治:备办
D.奉母闲居

奉:侍奉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品吕峄亭在家闲居期间,连续写信邀请老县令旧地重游,袁枚因此再到沭阳。

B.当年袁枚离开沭阳时,钱接三才断奶,因此谈及其父钱鸣和的往事,接三不太清楚。

C.八十多岁的张、沈两吏是袁枚的老同事,还能依稀记得些许往事,多数事已忘记了。

D.吕峄亭在寒冬时节送客至十字桥,宾主作别时,袁枚觉得自己有生之年很难再来了。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

②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

(4)文中“可以风世”的内容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7.(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寄和州刘使君①

张籍

别离已久犹为郡,闲向春风倒酒瓶。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

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到此诗情应更远,醉中高咏有谁听?

[注]①刘使君,指唐代诗人刘禹锡,时任和州制史。诗中沙口堰、水心亭,均在和州。

(1)根据前两联,概括刘禹锡“闲”的表现,并分析他如此表现的原因。

(2)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8.(8分)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既见复关,     。(《诗经•卫风•氓》)

(2)故不积跬步,     。(《荀子•劝学》)

(3)今年欢笑复明年,     。(白居易《琵琶行》)

(4)     ,不知东西。(杜牧《阿房宫赋》)

(5)沙鸥翔集,     。(范仲淹《岳阳楼记》)

(6)八百里分麾下炙,     。(辛弃疾《破阵子》)

(7)浴平沂,     ,咏而归。(《论语•先进》)

(8)     ,辣手著文章。(杨继盛名联)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9.(20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小哥儿俩

凌叔华

    清明那天,不但大乖二乖上的小学校放一天假,连城外七叔叔教的大学堂也不用上课了。这一天早上的太阳也像特别同小孩子们表同情,不等闹钟催过,它就跳进房里来,暖和和地爬在靠窗挂的小棉袍上。

    前院子一片小孩子的尖脆的嚷声笑声,七叔叔带来了一只能说话的八哥。 笼子放在一张八仙方桌子上,两个孩子跪在椅上张大着嘴望着那里头的鸟,欢喜得爬在桌上乱摇身子笑,他们的眼,一息间都不曾离开鸟笼子。二乖的嘴总没有闭上,他的小腮显得更加饱满,不用圆规,描不出那圆度了。

    吃饭的时候,大乖的眼总是望着窗外,他最爱吃的春卷也忘了怎样放馅,怎样卷起来吃。二乖因为还小,都是妈妈替他卷好的,不过他到底不耐烦坐在背着鸟笼子的地方,一吃了两包,他就跑开不吃了

     饭后爸爸同叔叔要去听戏,因为昨天已经答应带孩子们一块去的,于是就雇了三辆人力车上戏园去了。两个孩子坐在车上还不断地谈起八哥。到了戏园,他们虽然零零碎碎地想起八哥的事来,但台上的锣鼓同花花袍子的戏子把他们的精神占住了。

    快天黑的时候散了戏,随着爸爸叔叔回到家里,大乖二乖正是很高兴地跳着跑,忽然想到心爱的八哥,赶紧跑到廊下挂鸟笼的地方,一望,只有个空笼子掷在地上,八哥不见了。

“妈﹣﹣八哥呢?”两个孩子一同高声急叫起来。

“给野猫吃了!”妈的声非常沉重迟缓。

“给什么野猫吃的呀?”大乖圆睁了眼,气呼呼的却有些不相信。二乖愣眼望着哥哥。

    大乖哭出声来,二乖跟着哭得很伤心。他们也不听妈的话,也不听七叔叔的劝慰,爸爸早躲进书房去了。忽然大乖收了声,跳起来四面找棍子,口里嚷道:“打死那野猫,我要打死那野猫!“二乖爬在妈的膝头上,鸣鸣地抽咽。大乖忽然找到一根拦门的长棍子,提在手里,拉起二乖就跑。妈叫住他,他嚷道:“报仇去,不报仇不算好汉!”二乖也学着哥哥喊道:“不报仇不算好看!”妈听了二乖的话例有些好笑了。王厨子此时正走过,他说:“少爷们,那野猫黑夜不出来的,明儿早上它来了,我替你们狠狠地打它一顿吧。”

“那野猫好像有了身子,不要太打狠了,吓吓它就算了。”妈低声吩咐厨子。

    大乖听见了妈的话,还是气呼呼地说:“谁叫它吃了我们的八哥,打死它,要它偿命。”“打死它……”二乖想照哥哥的话亦喊一下,无奈不清楚底下说什么了。他也挽起袖子,露出肥短的胳臂,圓睁着泪还未干的小眼。

    第二天太阳还没出,大乖就醒了,想起了打猫的事,就喊弟弟:“快起,快起,二乖,起来打猫去。”二乖给哥哥着急声调惊醒,急忙坐起来,拿手揉开眼。然后两个人都提了毛掸子,拉了袍子,嘴里喊着报仇,跳着出去。

    这是刚刚天亮了不久,后院地上的草还带着露珠儿,沾湿了这小英雄的鞋袜了。 树枝上小麻雀三三五五地吵闹着飞上飞下地玩,近窗户的一棵丁香满满开了花,香得透鼻子,温和的日光铺在西边的白粉墙上。

    二乖跷高脚摘了一枝丁香花,插在右耳朵上,看见地上的小麻雀吱喳叫唤,跳跃着走,很是好玩的样子,他就学它们,嘴里也哼哼着歌唱,毛掸子也掷掉了。二乖一会儿就忘掉为什么事来后院的了。他溜达到有太阳的墙边,忽然看见装碎纸的破木箱里,有两个白色的小脑袋一高一低动着,接着咪噢咪噢地娇声叫唤,他就赶紧跑近前看去。

    原来箱里藏着一堆小猫儿,小得同过年时候妈妈捏的面老鼠一样,小脑袋也是面团一样滚圆得可爱,小红鼻子同叫唤时一张一闭的小扁嘴,太好玩了。二乖高兴得要叫起来。

“哥哥,你快来看看,这小东西多好玩!”二 乖忽然想起来叫道,一回头哥哥正跑进后院来了。

    哥哥赶紧过去同弟弟在木箱子前面看,同二乖一样用手摸那小猫,学它们叫唤,看大猫喂小猫奶吃,眼睛转也不转一下。

“它们多么可怜,连褥子都没有,躺在破纸的上面,一定很冷吧。”大乖说,接着出主意道,“我们一会儿跟妈妈要些棉花同它们垫一个窝儿,把饭厅的盛酒箱子弄出来,同它做两间房子,让大猫住一间,小猫在一间,像妈妈同我们一样。”

“哥哥,你瞧它跟它妈一个样子。这小脑袋多好玩!”弟弟说着,又伸出方才收了的手抱起那只小黑猫。

(有删改)

(1)小哥儿俩是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请简要分析。

(2)分析小说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对情节发展的作用。

(3)二乖的天真可爱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4)小说叙述了小哥儿俩的日常故事,请探究作者在其中所寄寓的情感态度。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10.(1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中国建筑的希望

梁思成

    建筑之始,本无所谓一定形式,更无所谓派别。所谓某系或某派建筑,其先盖完全由于当时彼地的人情风俗、政治情况之情形,气侯及物产材料之供给,和匠人对于力学知识、技术巧拙之了解等复杂情况总影响所产生。一系建筑之个性,犹如一个人格,莫不是同时受父母先天的遗传和朋友师长的教益而形成的。中国的建筑,在中国整个环境总影响之下,虽各个时代各有其特征,其基本的方法及原则,却始终一贯。数千年来的匠师们,在他们自己的潮流内顺流而下,如同欧洲中世纪的匠师们一样,对于他们自已及他们的作品都没有一种自觉。

    19世纪末叶及20世纪初年,中国文化屡次屈辱于西方坚船利炮之下以后,中国却忽然到了“凡是西方的都是好的”的段落,又因其先已有帝王骄奢好奇的游戏,如郎世宁辈在圆明园建造西洋楼等事为先驱,于是“洋式楼房”“洋式门面”,如雨后春笋,酝酿出光宣以来建筑界的大混乱。正在这个时期,有少数真正或略受过建筑训练的外国建筑家,在、上海、天津…乃至许多内地都邑里,将他们的希腊罗马哥特等式样,似是而非地移植过来,同时还有早期的留学生,敬佩西洋城市间的高楼霄汉,帮助他们移植这种艺术。这可说是中国建筑术由匠人手中升到“士大夫”手中之始;但是这几位先辈留学建筑师,多数却对于中国式建筑根本鄙视。近来虽然有人对于中国建筑有相当兴趣,但也不过取一种神秘态度,或含糊地骄傲地用些抽象字句来对外人颂扬它;至于其结构上的美德及真正的艺术上的成功,则仍非常缺乏了解。现在中国各处“洋化”过的旧房子,竟有许多将洋式的短处,来替代中国式的长处,成了兼二者之短的“低能儿”,这些亦正可表示出他们对于中国建筑的不了解态度了。

    欧洲大战以后,艺潮汹涌,近来风行欧美的“国际式”新建筑,承认机械及新材料在我们生活中已占据了主要地位。这些“国际式”建筑,名目虽然笼统,其精神观念,却是极诚实的。这种建筑现在已传至中国各通商口岸,许多建筑师又全在抄袭或模仿那种形式。但是对于新建筑有真正认识的人,都应知道现代最新的构架法,与中国固有建筑的构架法,所用材料不同,基本原则却一样﹣﹣都是先立骨架,次加墙壁的。这并不是他们故意抄袭我们的形式,乃因结构使然。我们若是回顾到我们古代遗物,它们的每个部分莫不是内部结构坦率的表现,正合乎今日建筑设计人所崇尚的途径。这样两种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艺术,竞融洽相类似,在文化史中确是有趣的现象。

    我们这个时期,正该是中国建筑因新科学,材料、结构而又强旺更生的时期,也是中国新建筑师产生的时期。他们自己在文化上的地位是他们自己所知道的;他们对于他们的工作是依其意向而设计的;他们并不像古代的匠师,盲目地在海中漂泊,他们自己把定了舵,向着一定的目标走。我认为,他们是最有希望的。

(有删改)

(1)分析文中“兼二者之短的‘低能儿’”出现的原因。

(2)文中“‘国际式’新建筑”的内涵是什么?

(3)中国建筑的希望体现在哪些方面?请联系全义,简要概述。

 

六、作文(70分)

11.(70分)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花解语,鸟自鸣,生活中处处有语言。

    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音乐、雕塑、程序、基因……莫不如此。

    语言丰富生活,语言演绎生命,语言传承文明。

 

2018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

参与试题解析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3分)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莫不是古圣人深思熟虑、           的结晶。如果把经典仅仅当作一场           的说教,那你永远进不了圣学大门。必得躬亲实践,才能切实           圣人的心得,如此我们的修为才能日有所进。

A.特立独行  耳提面命  顿悟    B.特立独行  耳濡目染  领悟

C.身体力行 耳提面命  领悟    D.身体力行  耳濡目染  顿悟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词义辨析,做本题的时可采用“替换法”,首先先阅读语句明确语句的含义,可以根据语句的含义,然后用意思相同的词语替换,其次结合词语的含义、使用方法、适用范围等,选择词语。

【解答】特立独行:指有操守、有见识,不随波逐流。一般用来修饰人的品格。

身体力行:亲身体验,努力实行。

句中修饰的是“结晶”,选用“身体力行”;

耳提面命:不但当面教导他,而且提着耳朵叮嘱他。后用以形容对人教诲恳切,要求严格。

耳濡目染:经常听到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注意后文语境“说教”,那就不是“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选用“耳提面命”;

顿悟:猛然醒悟。

领悟:领会;理解。

句中是指对古人的心得有所理解,选用“领悟”。

故选:C。

【点评】本题为近义词辨析题,属于表达运用,能力层级E,做这类题目关键是要辨析近义词的含义,然后结合词语的使用方法,根据具体语句的语言环境做题,切忌望文生义选出错误大答案。

 

2.(3分)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理性经济人”,把利己看作人的天性,只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这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           ,            ,             ,              ,         ,        ,更倾向于暂时获得产品或服务,或与他人分享产品或服务。使用但不占有,是分享经济最简洁的表述。

①反而更多地采取一种合作分享的思维方式

②不再注重购买、拥有产品或服务

③但在分享经济这一催化剂的作用下

④人们不再把所有权看作获得产品的最佳方式

⑤在新兴的互联网平台上

⑥这个利己主义的假设发生了变化

A.③⑥⑤①④②    B.③⑥⑤④②①    C.⑤⑥③①④②    D.⑤⑥③④②①

【分析】考查表达简明、连贯,要通读语段,整体把握大意。

【解答】段意:解释分享经济的内涵。

通读语段,③的“但在分享经济这一催化剂的作用下”与开头构成转折,故在前,⑥的“发生了变化”是在③的条件下发生的,故③⑥;

⑤以“在新兴的互联网平台上”为例解释⑥的“变化”,故⑥⑤;

②的“不再”承接④的“不再”,故④②,①的“反而”与④②构成转折,与后句“更倾向于暂时获得产品或服务,或与他人分享产品或服务”衔接紧密,在最后,④②①是具体分析⑤的“在新兴的互联网平台上”人们的表现,故⑤④②①。

故选:B。

【点评】掌握句子排序的方法

1、明确中心话题:浏览各句,看各围绕一个怎样的意思说的。

2、理清句子思路:语言表达都应该有清晰的思路,严密的排序题更是如此。这样我们可以确定这段话的大致层次:基本的句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3、组合句子“单元”:将意思上有紧密联系的句子组合成句子“单元”(或叫“句组”),化零为整。

 

3.(3分)下列诗句与所描绘的古代体育活动,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乐手无踪洞箫吹,精灵盘丝任翻飞。  ②雾毅云绡妙剪裁,好风相送上瑶台。

③浪设机关何所益,仅存边角未为雄。  ④来疑神女从云下,去似姮娥到月边。

A.①下围棋  ②荡秋千  ③抖空竹  ④放风筝

B.①抖空竹  ②荡秋千  ③下围棋  ④放风筝

C.①下围棋  ②放风筝  ③抖空竹  ④荡秋千

D.①抖空竹  ②放风筝  ③下围棋  ④荡秋千

【分析】考查理解句子,要准确理解诗句的含义,结合选项内容仔细比对。

【解答】①是曹植写的《空竹赋》的句子,“精灵盘丝”是抖空竹的绳子,根据“精灵盘丝任翻飞”可知是抖空竹;

②“妙剪裁”指风筝的造型剪裁精美,“好风相送上瑶台”指风筝借助风力升上天空,是放风筝;

③“仅存边角未为雄”的“边角”指棋盘的边角,应是下围棋;

④“来疑神女从云下,去似姮娥到月边”写出了女子荡秋千时优美的样子,是荡秋千。

故选:D。

【点评】此题可以抓住自己最容易理解的诗句,确定诗句写的体育活动内容,然后结合排除法获得正确答案。

 

4.(3分)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  )

    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它是没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天娱乐。假如我们不能怀挟偏见,随时随地必须得客观公正、正经严肃,那就像造屋只有客厅,没有卧室,又好比在浴室里照镜子还得做出摄影机前的姿态。

A.没有思想的人往往更容易产生偏见。

B.即使有思想的人也常常会怀挟偏见。

C.人无法做到随时随地保持客观公正。

D.对思想而言偏见自有其存在的价值。

【分析】考查提炼语意,要根据句间关系,准确概括大意。

【解答】本题为归纳中心论点类型的题目。这类题需要记住散步解题法。第一步,锁定论述的对象,本段中论述对象为“偏见”以及重要性次之的“思想”。答案中一定不能缺少这两部分的词。第二,分析逻辑关系。第一二句进行缩句可得到:”偏见是有思想的人的娱乐”,第三步,分析关联性。娱乐说明着“偏见”对于勤于思考的人有着重要的放松的作用,综合以上分析,故本题选择D。

故选:D。

【点评】划分层次是做此题的关键,然后对每层大意进行概括即可。

 

5.(3分)下列选项中,对图中漫画寓意的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  )

A.过程特别艰难,可能预示着这一次收获很大。

B.在我们不注意的地方往往隐藏着巨大的困难。

C.对努力挣得的东西,人们会牢牢地抱住不放。

D.懂得知足常乐,会使生活中的困难更少一些。

【分析】本题为漫画语意分析题,难度适中。这类题的解题需要把握漫画的中心部分。

【解答】题干图片的主要画面是,一只兔子正在地里拔萝卜,但它使出了全身的力气也还没有拔出来,这是因为兔子看不到它在拔的这个萝卜比它之前拔的那些都要大很多,寓意是:如果做一件事的时候感到特别艰难,不要放弃,因为这可能意味着这次的收获将超乎寻常。与A项相符。

故选:A。

【点评】一、读懂漫画的信息:

1.读懂漫画的标题:漫画的标题往往是诠释漫画主旨的点睛之笔,对漫画主旨有提示、启发作用。

2.读懂漫画中的对白或说明文字;

3.读懂漫画的构图;

4.读懂漫画中的要素;

要素包括:“人”“物”“对白”等。

二、提炼、升华;整合与重述:

1.提炼、升华:通过以上的“读”基本上理解了漫画的含义和主旨,但从答题角度这还是不行的,要答好题必须找出漫画涉及到的经济学、哲学、或政治常识的观点。这时需要对书中相关内容进行疏理,再回过头来解读漫画,这样对漫画的理解就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2.整合与重述:在对观点归纳整理的基础上,注意信息与原理的联系,按照“原理、方法、启示、警示、说明、表明”等,把观点和漫画中读到的信息进行整合。做到言简意赅,逻辑严密,最后用学科术语表达出来。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6.(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重到沭阳图记

袁枚

    古之人往往于旧治之所三致意焉。盖贤者视民如家,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余宰沭阳二年,乙丑,量移白下。今戊申矣,感吕峄亭观察三札见招,十月五日渡黄河,宿钱君接三家。钱故当时东道主,其父鸣和癯而髯,接三貌似之,与谈乃父事,转不甚晓。余离沭时,渠裁断乳故也。

    夜阑置酒,闻车声哼哼,则峄亭遣使来迎。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食顷,望见百雉遮迣,知沭城新筑。衣冠数十辈争来扶车。大概昔时骑竹马者,俱龙钟杖藜矣。

    越翌日,入县署游观,到先人秩膳处,姊妹斗草处,昔会宾客治文卷处,缓步婆娑,凄然雪涕;虽一庖湢,一井匽,对之情生,亦不自解其何故。有张、沈两吏来,年俱八旬。说当时决某狱,入帘荐某卷,余全不省记。憬然重提,如理儿时旧书,如失物重得。邑中朱广文工诗,吴中翰精赏鉴,解、陈二生善画与棋,主人喜论史鉴,每漏尽,口犹澜翻。余或饮、或吟、或弈、或写小影,或评书画,或上下古今,或招人来,或呼车往,无须臾闲。遂忘做客,兼忘其身之老且衰也。

    居半月,冰霰渐飞,岁将终矣,不得已苦辞主人。主人仍送至前所迎处,代为治筐箧,束缰靷毕,握手问曰:“何时再见先生?”余不能答,非不答也,不忍答也。嗟乎!余今年七十有三矣,忍欺君而云再来乎?忍伤君而云不再来乎?然以五十年前之令尹,蝎来旧邦,世之如余者少矣;四品尊官,奉母闲居,犹能念及五十年前之旧令尹,世之如吕君者更少矣。离而合,合而离,离可以复合,而老不能再少。此一别也,余不能学太上之忘情,故写两图,一以付吕,一以自存。传示子孙,俾知官可重来,其官可想,迎故官如新官,其主人亦可想。孟子曰: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提笔记之,可以风世①,又不徒为区区友朋聚散之感也。

[注]①风世:劝勉世人。

(选自《小仓山房诗文集》,有删节)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余宰沭阳二年

宰:治理
B.说当时决某狱

决:打开
C.代为治筐箧

治:备办
D.奉母闲居

奉:侍奉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四品吕峄亭在家闲居期间,连续写信邀请老县令旧地重游,袁枚因此再到沭阳。

B.当年袁枚离开沭阳时,钱接三才断奶,因此谈及其父钱鸣和的往事,接三不太清楚。

C.八十多岁的张、沈两吏是袁枚的老同事,还能依稀记得些许往事,多数事已忘记了。

D.吕峄亭在寒冬时节送客至十字桥,宾主作别时,袁枚觉得自己有生之年很难再来了。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

②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

(4)文中“可以风世”的内容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2)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

(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4)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注意审题,明确题目要求,找出文中相关信息进行概括。

【解答】(1)B.决:判决。译文为:说起当时判决某个诉讼的案件。

(2)C.“还能依稀记得些许往事,多数事已忘记了”的主语应该是“袁枚”,原文为“余全不省记”。

(3)①迟明,天快亮的时候;延,迎接;骈辚同驱,驱车一同前往。译文为:天快亮的时候,行驶了六十里,吕峄亭在十字桥迎接,两人(见面)十分欣喜,便驱车一同前往。

②风,高风;况,何况;炙,受熏陶。译文为:伯夷、柳下惠那样的高风,百代之后的人听到,也能奋发,更何况亲受熏陶的人呢?

(4)注释已经提供了“可以风世”的解释,是劝勉世人。要概括出文中可以用来劝勉世人的内容,可以结合“盖贤者视民如家,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四品尊官,奉母闲居,犹能念及五十年前之旧令尹,世之如吕君者更少矣”等进行概括。

答案:

(1)B

(2)C

(3)①天快亮的时候,行驶了六十里,吕峄亭在十字桥迎接,两人(见面)十分欣喜,便驱车一同前往。

②伯夷、柳下惠那样的高风,百代之后的人听到,也能奋发,更何况亲受熏陶的人呢?

(4)为官当勤政爱民,百姓会怀念他;为人当感恩重义,后代会仿效他。

【点评】分析和概括题设误特点:

1.曲解文意,无中生有。命题者在选项中故意错误地解释原文中关键的词语,把好说成坏,把小错说成大错,把想法说成行动,把次要的说成是主要的,或无中生有地提供一些于文无据的信息,从而造成干扰。

2.张冠李戴,移花接木。命题者故意在时间、地点、行为、因果等方面张冠李戴,搅乱混编在一起,造成干扰,引起错解。

3.强加因果,牵强附会。命题者把两者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的说成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导致逆情悖理,不合逻辑。

4.以偏概全,言过其实。文中主人公本来只有某一方面的优缺点或只有一件事做得妥与不妥,但选项中却将其过高褒扬或全盘否定;本来只有个别人对之赞成或反对,却说成全部赞成或反对。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7.(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寄和州刘使君①

张籍

别离已久犹为郡,闲向春风倒酒瓶。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

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到此诗情应更远,醉中高咏有谁听?

[注]①刘使君,指唐代诗人刘禹锡,时任和州制史。诗中沙口堰、水心亭,均在和州。

(1)根据前两联,概括刘禹锡“闲”的表现,并分析他如此表现的原因。

(2)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分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联系题目、全诗内容、关键字词及作者当时所处社会现实,准确把握。

(2)本题主要考察古典诗词作者情感的把握能力。注意审题,回答出情感即可。

【解答】(1)题目要求从前两联概括刘禹锡闲的表现。首联抓住闲字,第一个表现就是“向春风倒酒瓶”,也就是把酒当春。颔联“送客特过沙口堰”,一个“特”字表明刘禹锡有意为之,故意绕远送客,表现出其“闲”。“看花多上水心亭”,正因为“闲”,才能有很多时间去水心亭看花。第二小问“如此表现的原因”,一方面是问其“闲”的原因,从“别离已久闲为郡”可看出其怀才不遇不受重用。另一方面,是其闲向春风,水心亭看花,把酒当春的原因,即热爱自然山水。

(2)“别离已久犹为郡”可以看得出对刘禹锡怀才不遇境况的同情。“到此诗情应更远”一句表达出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肯定以及赞美,刘禹锡“醉中高咏”无人听其意,而只有是人么能懂其意,这是一种对自己能感知对方心意的得意。

答案:

(1)把酒当春,绕道送客,常去赏花。原因:长期得不到任用,怀才不遇,喜欢自然山水

(2)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对刘禹锡目前境况的同情之感,对自己能感知对方心意的知音之许。

【点评】鉴赏诗歌思想情感: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②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当然考试中对不熟悉的作家作品,命题者都要作注,以便于考生把握诗歌的内容。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惜别、依恋、赞美、仰慕、豪迈、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8.(8分)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既见复关, 载笑载言 。(《诗经•卫风•氓》)

(2)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荀子•劝学》)

(3)今年欢笑复明年, 秋月春风等闲度 。(白居易《琵琶行》)

(4) 高低冥迷 ,不知东西。(杜牧《阿房宫赋》)

(5)沙鸥翔集, 锦鳞游泳 。(范仲淹《岳阳楼记》)

(6)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辛弃疾《破阵子》)

(7)浴平沂, 风乎舞雩 ,咏而归。(《论语•先进》)

(8) 铁肩担道义 ,辣手著文章。(杨继盛名联)

【分析】此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

【解答】答案为:

(1)载笑载言(重点字:载)

(2)无以至千里(重点字:至)

(3)秋月春风等闲度(重点字:度)

(4)高低冥迷(重点字:冥)

(5)锦鳞游泳(重点字:鳞)

(6)五十弦翻塞外声(重点字:塞)

(7)风乎舞雩(重点字:雩)

(8)铁肩担道义(重点字:义)

【点评】《劝学》(选自《荀子》)

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学不可以已 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2.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观点相同。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学不可以已”。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5.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6.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7.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9.(20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小哥儿俩

凌叔华

    清明那天,不但大乖二乖上的小学校放一天假,连城外七叔叔教的大学堂也不用上课了。这一天早上的太阳也像特别同小孩子们表同情,不等闹钟催过,它就跳进房里来,暖和和地爬在靠窗挂的小棉袍上。

    前院子一片小孩子的尖脆的嚷声笑声,七叔叔带来了一只能说话的八哥。 笼子放在一张八仙方桌子上,两个孩子跪在椅上张大着嘴望着那里头的鸟,欢喜得爬在桌上乱摇身子笑,他们的眼,一息间都不曾离开鸟笼子。二乖的嘴总没有闭上,他的小腮显得更加饱满,不用圆规,描不出那圆度了。

    吃饭的时候,大乖的眼总是望着窗外,他最爱吃的春卷也忘了怎样放馅,怎样卷起来吃。二乖因为还小,都是妈妈替他卷好的,不过他到底不耐烦坐在背着鸟笼子的地方,一吃了两包,他就跑开不吃了

     饭后爸爸同叔叔要去听戏,因为昨天已经答应带孩子们一块去的,于是就雇了三辆人力车上戏园去了。两个孩子坐在车上还不断地谈起八哥。到了戏园,他们虽然零零碎碎地想起八哥的事来,但台上的锣鼓同花花袍子的戏子把他们的精神占住了。

    快天黑的时候散了戏,随着爸爸叔叔回到家里,大乖二乖正是很高兴地跳着跑,忽然想到心爱的八哥,赶紧跑到廊下挂鸟笼的地方,一望,只有个空笼子掷在地上,八哥不见了。

“妈﹣﹣八哥呢?”两个孩子一同高声急叫起来。

“给野猫吃了!”妈的声非常沉重迟缓。

“给什么野猫吃的呀?”大乖圆睁了眼,气呼呼的却有些不相信。二乖愣眼望着哥哥。

    大乖哭出声来,二乖跟着哭得很伤心。他们也不听妈的话,也不听七叔叔的劝慰,爸爸早躲进书房去了。忽然大乖收了声,跳起来四面找棍子,口里嚷道:“打死那野猫,我要打死那野猫!“二乖爬在妈的膝头上,鸣鸣地抽咽。大乖忽然找到一根拦门的长棍子,提在手里,拉起二乖就跑。妈叫住他,他嚷道:“报仇去,不报仇不算好汉!”二乖也学着哥哥喊道:“不报仇不算好看!”妈听了二乖的话例有些好笑了。王厨子此时正走过,他说:“少爷们,那野猫黑夜不出来的,明儿早上它来了,我替你们狠狠地打它一顿吧。”

“那野猫好像有了身子,不要太打狠了,吓吓它就算了。”妈低声吩咐厨子。

    大乖听见了妈的话,还是气呼呼地说:“谁叫它吃了我们的八哥,打死它,要它偿命。”“打死它……”二乖想照哥哥的话亦喊一下,无奈不清楚底下说什么了。他也挽起袖子,露出肥短的胳臂,圓睁着泪还未干的小眼。

    第二天太阳还没出,大乖就醒了,想起了打猫的事,就喊弟弟:“快起,快起,二乖,起来打猫去。”二乖给哥哥着急声调惊醒,急忙坐起来,拿手揉开眼。然后两个人都提了毛掸子,拉了袍子,嘴里喊着报仇,跳着出去。

    这是刚刚天亮了不久,后院地上的草还带着露珠儿,沾湿了这小英雄的鞋袜了。 树枝上小麻雀三三五五地吵闹着飞上飞下地玩,近窗户的一棵丁香满满开了花,香得透鼻子,温和的日光铺在西边的白粉墙上。

    二乖跷高脚摘了一枝丁香花,插在右耳朵上,看见地上的小麻雀吱喳叫唤,跳跃着走,很是好玩的样子,他就学它们,嘴里也哼哼着歌唱,毛掸子也掷掉了。二乖一会儿就忘掉为什么事来后院的了。他溜达到有太阳的墙边,忽然看见装碎纸的破木箱里,有两个白色的小脑袋一高一低动着,接着咪噢咪噢地娇声叫唤,他就赶紧跑近前看去。

    原来箱里藏着一堆小猫儿,小得同过年时候妈妈捏的面老鼠一样,小脑袋也是面团一样滚圆得可爱,小红鼻子同叫唤时一张一闭的小扁嘴,太好玩了。二乖高兴得要叫起来。

“哥哥,你快来看看,这小东西多好玩!”二 乖忽然想起来叫道,一回头哥哥正跑进后院来了。

    哥哥赶紧过去同弟弟在木箱子前面看,同二乖一样用手摸那小猫,学它们叫唤,看大猫喂小猫奶吃,眼睛转也不转一下。

“它们多么可怜,连褥子都没有,躺在破纸的上面,一定很冷吧。”大乖说,接着出主意道,“我们一会儿跟妈妈要些棉花同它们垫一个窝儿,把饭厅的盛酒箱子弄出来,同它做两间房子,让大猫住一间,小猫在一间,像妈妈同我们一样。”

“哥哥,你瞧它跟它妈一个样子。这小脑袋多好玩!”弟弟说着,又伸出方才收了的手抱起那只小黑猫。

(有删改)

(1)小哥儿俩是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请简要分析。

(2)分析小说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对情节发展的作用。

(3)二乖的天真可爱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4)小说叙述了小哥儿俩的日常故事,请探究作者在其中所寄寓的情感态度。

【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概括与归纳能力。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景物描写作用的能力。

(3)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4)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概括与归纳能力。解答时,先分析出选文的行文思路,再找出文段的关键句子加以概括即可。家庭环境包括“硬件”和“软件”,一方面是客观的经济条件,另一方面是整体的家庭氛围和相处方式。文章第②段提到了哥儿俩家有院子,第⑨段写了看出家中有厨子,还包括前文中父亲和叔叔去看戏可雇了三辆人力车,可以看出家境优渥,经济状况良好;父亲和叔叔看戏说明家庭有文化娱乐支出,第⑨段写到“书房”等细节背景,妈妈通过嘱咐厨子侧面教育了孩子要善良,这些表现出家庭文化氛围浓厚;文章第③段写家庭吃饭的场景,以及后文中写到妈妈与厨子的对话等细节,可以看出家庭成员之间相处融洽,对仆人也友善,妈妈的教育方式也给予了孩子尊重,由此可知他们的家庭人际关系和谐。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景物描写作用的能力。解答时,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把握,要先看清它在文中的什么位置,处在不同位置上的段落在结构上的作用各不相同。再联系上下文内容分析与文本情节的主要关联,具体分析其作用即可。第⑬段的景物描写是在哥儿俩发现小猫之前。“刚刚天亮”、“小麻雀三三五五地吵闹着飞上飞下地玩”、花“香得透鼻子”等景物都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明媚温暖的画面,同时暗示了人物情绪将由昨夜的愤怒转向惊讶、喜悦。这里提到“西边的白粉墙”为后文在墙下发现小猫埋下了伏笔,同时借温暖的阳光营造了一种温馨的氛围。

(3)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要抓住人物性格特点,对人物进行客观的评价。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要结合文中所使用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从语言、动作及神态等描写中把握人物,主要应依据故事情节展开,分析人物形象要客观全面,注意主旨对人物形象的性。对二乖的描写主要和大乖连在一起,两个孩子的形象进行对比,突出各自的性格特征。第②段“二乖的嘴总没有闭上,他的小腮显得更加饱满,不用圆规,描不出那圆度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二乖圆圆胖胖的脸蛋,表现出二乖憨态可掬的外貌。第⑨段和第⑪段两次写到二乖模仿哥哥说话,表现出他爱模仿、言行稚拙的特征。第⑭段写二乖在院子里摘丁香花、看麻雀等,就忘了自己来院子里干嘛,表现出小孩子情绪直接、率真以及注意力爱转移的特点。文章结尾写二乖发现了小猫,十分高兴,表现出二乖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4)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把握整体文章内容及其中心思想,结合上下文概述回答。作者借叙述小哥儿俩的日常,写出了儿童在生活中的率真表现,表达出作者对童真童趣的欣赏。文中涉及到父母对孩子的示范、教育作用,可以看出作者有意识地对儿童教育进行思考,表现出作者对儿童成长的关注。故事情节上,母亲在教育中充当了合理引导的角色,叫厨子不要打野猫打太狠,这样设置表现出作者对母爱以及这样融洽的家庭氛围的赞扬。同时孩子童真的“善”和母亲温柔的“善”贯穿全文,表达了作者对善良品质的礼赞。

答案:

(1)经济状况良好:家有厨子和花园等;文化氛围浓厚:家有书房,经常看戏,注重教育等;人际关系和谐:尊重孩子,兄弟友爱,主仆融治等。

(2)鸟语花香与温暖的阳光,营造了充满生机的氛围,为人物的兴趣转移和情绪变化作铺垫;“日光”“西边的白粉墙”等描写,为二乖在墙边发现小猫埋下伏笔。

(3)外貌憨态可掬;言行稚拙,爱模仿;情感表达率真;注意力易转移;喜爱小动物,好奇心强。

(4)对童真童趣的欣赏;对儿童成长的关注;对母爱的颂扬;对和谐家庭氛围的赞许;对善良人性的礼赞。

【点评】规范答题答案表述的原则:

(1)忠实于题干。题干包含了题目的要求和一些答题的信息,如表述的范围、角度和表达方式等。审清题干是做好阅读题的前提。

(2)忠实于原文。现代文阅读题的答案往往在原文之中,不要凭空去想。即使有些题目找不出原词句组成答案,也要弄通语境,得其要旨,不能自由生发,离“题”万里。

(3)忠实于语言规则。阅读题答案表述要做到要点全面,内容精确,用词准确,语言简洁,字数不超过规定数。要尽量用最少的语言表达最多的信息。

(4)根据赋分分条答题原则。一道题配多少分,是给考生如何答题的一个重要的暗示。比如某道题配给2分,若要求考生概括作答,则只要答出概括内容(概括中的词语必须紧扣原文)即可;若要求用原文来作答,则是在原文中寻找两处恰当的语句(将原句稍作压缩)作答。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10.(1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中国建筑的希望

梁思成

    建筑之始,本无所谓一定形式,更无所谓派别。所谓某系或某派建筑,其先盖完全由于当时彼地的人情风俗、政治情况之情形,气侯及物产材料之供给,和匠人对于力学知识、技术巧拙之了解等复杂情况总影响所产生。一系建筑之个性,犹如一个人格,莫不是同时受父母先天的遗传和朋友师长的教益而形成的。中国的建筑,在中国整个环境总影响之下,虽各个时代各有其特征,其基本的方法及原则,却始终一贯。数千年来的匠师们,在他们自己的潮流内顺流而下,如同欧洲中世纪的匠师们一样,对于他们自已及他们的作品都没有一种自觉。

    19世纪末叶及20世纪初年,中国文化屡次屈辱于西方坚船利炮之下以后,中国却忽然到了“凡是西方的都是好的”的段落,又因其先已有帝王骄奢好奇的游戏,如郎世宁辈在圆明园建造西洋楼等事为先驱,于是“洋式楼房”“洋式门面”,如雨后春笋,酝酿出光宣以来建筑界的大混乱。正在这个时期,有少数真正或略受过建筑训练的外国建筑家,在、上海、天津…乃至许多内地都邑里,将他们的希腊罗马哥特等式样,似是而非地移植过来,同时还有早期的留学生,敬佩西洋城市间的高楼霄汉,帮助他们移植这种艺术。这可说是中国建筑术由匠人手中升到“士大夫”手中之始;但是这几位先辈留学建筑师,多数却对于中国式建筑根本鄙视。近来虽然有人对于中国建筑有相当兴趣,但也不过取一种神秘态度,或含糊地骄傲地用些抽象字句来对外人颂扬它;至于其结构上的美德及真正的艺术上的成功,则仍非常缺乏了解。现在中国各处“洋化”过的旧房子,竟有许多将洋式的短处,来替代中国式的长处,成了兼二者之短的“低能儿”,这些亦正可表示出他们对于中国建筑的不了解态度了。

    欧洲大战以后,艺潮汹涌,近来风行欧美的“国际式”新建筑,承认机械及新材料在我们生活中已占据了主要地位。这些“国际式”建筑,名目虽然笼统,其精神观念,却是极诚实的。这种建筑现在已传至中国各通商口岸,许多建筑师又全在抄袭或模仿那种形式。但是对于新建筑有真正认识的人,都应知道现代最新的构架法,与中国固有建筑的构架法,所用材料不同,基本原则却一样﹣﹣都是先立骨架,次加墙壁的。这并不是他们故意抄袭我们的形式,乃因结构使然。我们若是回顾到我们古代遗物,它们的每个部分莫不是内部结构坦率的表现,正合乎今日建筑设计人所崇尚的途径。这样两种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艺术,竞融洽相类似,在文化史中确是有趣的现象。

    我们这个时期,正该是中国建筑因新科学,材料、结构而又强旺更生的时期,也是中国新建筑师产生的时期。他们自己在文化上的地位是他们自己所知道的;他们对于他们的工作是依其意向而设计的;他们并不像古代的匠师,盲目地在海中漂泊,他们自己把定了舵,向着一定的目标走。我认为,他们是最有希望的。

(有删改)

(1)分析文中“兼二者之短的‘低能儿’”出现的原因。

(2)文中“‘国际式’新建筑”的内涵是什么?

(3)中国建筑的希望体现在哪些方面?请联系全义,简要概述。

【分析】(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作答时首先审清题目,明确筛选方向,找出正确信息,最后精练概括。

(2)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注意结合词语在文中的前后文语境分析。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作答时要从整体入手,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找出中心句,关键词。

【解答】(1)作答本题的信息区间集中在第二段,相关的句子有:“中国却忽然到了‘凡是西方的都是好的’的段落”、“有少数真正或略受过建筑训练的外国建筑家,在、上海、天津…乃至许多内地都邑里,将他们的希腊罗马哥特等式样,似是而非地移植过来,同时还有早期的留学生,敬佩西洋城市间的高楼霄汉,帮助他们移植这种艺术”;

“但是这几位先辈留学建筑师,多数却对于中国式建筑根本鄙视”;

“近来虽然有人对于中国建筑有相当兴趣,但也不过取一种神秘态度,或含糊地骄傲地用些抽象字句来对外人颂扬它;至于其结构上的美德及真正的艺术上的成功,则仍非常缺乏了解”。

根据上述信息分点概括即可。

(2)本题作答的信息区间主要为第三段。相关的句子有“承认机械及新材料在我们生活中已占据了主要地位”;“名目虽然笼统,其精神观念,却是极诚实的”;“与中国固有建筑的构架法,所用材料不同,基本原则却一样﹣﹣都是先立骨架,次加墙壁的”。

根据信息筛选关键词作答即可。

(3)作答本题需要从整个文章筛选信息:

第一段“中国的建筑,在中国整个环境总影响之下,虽各个时代各有其特征,其基本的方法及原则,却始终一贯”

第四段“我们这个时期,正该是中国建筑因新科学,材料、结构而又强旺更生的时期”、“也是中国新建筑师产生的时期。他们自己在文化上的地位是他们自己所知道的;他们对于他们的工作是依其意向而设计的;他们并不像古代的匠师,盲目地在海中漂泊,他们自己把定了舵,向着一定的目标走”

根据上述信息分点概括即可。

答案:

(1)社会上有崇洋媚外的风气;一部分建筑师对中国建筑存在鄙视;一部分建筑师对中国建筑感兴趣,但缺乏真正的了解。

(2)承认机械及新材料的主要地位;有极诚实的精神观念;其构架法的基本原则是先立骨架、次加墙壁。

(3)数千年来中国建筑取得了真正的艺术成就,有其一贯的基本方法及原则;中国建筑因新科学、材料、结构正赶上强旺更生的时期;拥有文化自信和自觉艺术追求的新建筑师群体正在产生。

【点评】完成论述类文本要通读原文。先仔细阅读所给的文章,标记重要信息,做到句清段结。了解文章说的是什么事,或讲的是什么理;文章涉及到什么人,什么观点等。不管是哪一种形式的概括,我们都必须首先通读全文,然后抓住文章里的那些关键性的词、句,这些关键性的词语或句子多出现在文章的开头、结尾,还有一些就是在文章的过渡处。

 

六、作文(70分)

11.(70分)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花解语,鸟自鸣,生活中处处有语言。

    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音乐、雕塑、程序、基因……莫不如此。

    语言丰富生活,语言演绎生命,语言传承文明。

【分析】试题由三句话组成,第一句从自然界的花鸟的角度谈语言。第二句从语言的分类的角度把语言分成两大类:有声的、无声的。第三句从语言的作用的角度说语言。

对关键词的理解:

材料中的关键词是“语言”,对“无声”语言的理解是难点。

材料内容丰富,立意角度较多。考生从下面这些角度立意行文都在题意范围。

立意一:可以抓材料第一句,“花解语,鸟自鸣”,可以是写实。

比如非洲菊它象征有毅力、不怕艰难,喜欢追求丰富的人生。单瓣品种代表温馨,重瓣品种代表热情可嘉。上海地区喜欢在结婚庆典时用扶郎花扎成花束布置新房。用其谐意,取新婚夫妇互敬互爱、妻子支持丈夫成就事业之意。茉莉花象征优美。西欧的花语是和蔼可亲。菲律宾人把它作忠于祖国、忠于爱情的象征,并推举为国花。来了贵宾,常将茉莉花编成花环挂在客人项间,以示欢迎和尊敬。

动物也有着自己的语言。它们不光有声音语言,还有许多无声的语言,例如美妙的舞姿、绚丽的色彩和芬芳的气味,研究这些千奇百怪的语言对人类有特殊的意义。善于运用色彩语言的动物不光是鸟类,爬行类、鱼类、两栖类,甚至连蜻蜓、蝴蝶和墨鱼也都充分利用色彩。

立意二:也可以抓第二句“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写甲骨、缣帛、金、石、玉、砖、瓦、陶、玺印、封泥、钱币等。它们无声的语言也都附着了大量文字信息,因而成为华夏民族找到的最适合的书写材料。它使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绝。

立意三:抓第三句,谈语言丰富生活,或演绎生命或传承文化。

文体上偏向叙事散文,重感悟与人生体验。

【解答】

听听云语

黄厚江

        小时候,特别崇拜父亲。不仅因为他什么农活都做得好,而且能够看天气。一早起来,他说:今天要下雨。中午果然就下雨了;晚上从地里回家,他说,明天天不好,不要嗮麦子。果然第二天阴天,还偶尔飘几滴雨星。我问他怎么知道的,他说,看天呗。问他怎么看,“早看东南,晚看西北。”再问他怎么看,他便不再言语,一转身干自己的活去了。

        后来读到《看云识天气》,明白了父亲看天其实就是看云。而且还是知道了,什么卷云,什么卷积云,什么高积云,也了解了更多的看云的知识,可惜现在都不记得了。

        读书渐渐多了一点,发现真正能懂得云的语言的不是科学家,而是诗人。诗人才是最能能读懂云的语言的人,真正理解云的内心世界的人。写云的诗句实在太多了,每一句都是诗人和云的对话。是诗人和云的倾诉,也是云和诗人的应和。“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每一句都能听到诗人和云的对语。就连刘邦也能唱出“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如果没有飞扬的云,真不知道他如何把那种得意表现出来,是云告诉他该怎么得瑟。几乎找不到没有写过云的诗人,可见云是最解诗心的。而我以为心和云最相近的是李白,似乎他很多诗都写到了云。而那句“浮云游子意”则最为我叹服。云就是游子,云就是诗人,诗人就是云。

      我也是喜欢看云的人。小时候,出门总是步行,头顶上那片云常常伴我走很远的路。由于种种原因,近年来经常要坐飞机,在飞机上看云,成为我的一个乐趣。天上的云彩,真是千变万化,奇幻不已,可以呈现出世间的一切。有时候如波涛汹涌的大海,有时候如细波微荡的湖面,有时候如刚翻过的田垄,有时候又是茫茫雪原,有时候是执手分别的恋人,有时候是铁骑突出的战场……更多的时候它就是一个演员,一会是黑脸的包公,一会是白脸的曹操……你心中有什么它就有什么,你心中想什么它就会演什么。这时候,云就是你最好的侣伴。

      有一段时间,很多事情令我心绪不畅。看着天上的云扮演的各种角色,我似乎明白了它们在和我说什么,不仅豁然很多。这时,一片云朵,变幻着身形,在舷窗外不远处伴着飞机在飞。我觉得,它总有什么话要我说。是的,巧云未语,但我已经听到了它要和我说的话。那飘逸的身姿,其实把什么都说得很清楚了:“浩浩天穹,你我都是一片云。”我明白了:“人生如浮云”,不是消极,不是沉沦,更是洒脱,更是放下。看着它舞动曼妙的身姿,翩然飞去,我笑了,也看到了他俏皮的眼神。

      能听云语,便知天,知人,知农事。

      万物有语,惟智能懂。

【点评】要想写好材料作文,就必须认真审视材料,设法找出材料中有关立意的点滴“标识”,反复揣摩命题人既定的写作“走向”,尽量做到“顺竿子往上爬”,把握最佳立意角度。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要求学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即出题者已经把作文的“基本中心”提供给考生了,审题时要抓住关键语句重点思考。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