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说教材稿定(定)
2025-09-23 10:44:35 责编:小OO
文档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

稿 

                        

                          彭城小学

杜  伟

2011年5月

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的说课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下面我分新课标对本年级、本学科的基本要求、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编写体例、教材的内在结构和逻辑关系及如何处理这些教材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课程标准要求

(一)学科定位及基本特点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学科总体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

1、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2、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4、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本册内容标准及要求

本册教材对于教学内容的编排和处理,是以整套实验教材的编写思想、编写原则为指导,力求使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继续体现前几册教材中的风格与特点。本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地教学方法等特点。同时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本册教材还具有以下特点:

1.增加认识负数的教学,体现数学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加深学生对数概念知识的理解。

2.改进比例的编排,突出比例的概念,丰富联系实际的内容,培养实践能力。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安排对小学阶段数学学习的整理和复习,使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系统化,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二、教材编写意图和体例

(一)、教材编排意图及特点

本教材采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的内容同时混编的方式,即一册教材中同时安排四个领域的内容。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

(二)、教学内容结构

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包括:

●“数与代数”领域

第一单元:负数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自然数、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负数。以往负数的教学安排在中学阶段,现在安排在本单元主要是考虑到负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了一些负数,有了初步的负数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初步认识负数,能进一步丰富学生对数概念的认识,有利于中小学数学的衔接,为第三阶段进一步理解有理数的意义和运算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单元:比例

本单元是在学习了比的有关知识并掌握了一些常见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学习比例的有关知识及其应用。比例的知识还是进一步学习中学数学、物理、化学等知识的基础。通过学习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数量之间关系的认识,渗透函数思想,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空间与图形”领域

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体积和圆锥的体积。教学这部分知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应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本单元加强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加强了对图形特征、计算方法的探索;加强了在操作中对空间与图形问题的思考,使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像过程中认识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统计与概率”领域

第四单元:统计。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几种常见的统计图表的特点和作用,会从统计图表中提取有关信息进行简单的统计分析,会根据分析结果做出简单判断或预测。本单元在此基础上主要是通过简单事例,使学生认识到:统计图直观、形象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进行正确地分析、判断或预测,但如果对统计图表不进行认真分析,可能会得到不正确的信息,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或判断。因此我们应对统计数据进行认真、客观、全面的分析,以保证所得结论的真实性和判断的正确性。

●“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

数学广角。

这部分内容教材通过几个直观的例子,借助实际操作,向学生介绍“抽屉原理”,使学生理解这一原理的基础上,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会用此原理加以解决。

圆柱和圆锥以及比例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三、教材内在结构和逻辑关系

本教材采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的内容同时混编的方式,即每一册教材中同时安排了四个领域的内容。在小学段串联知识的逻辑线索主要有以下几条:

(一)、坚持数学课程的三维整体目标。

(二)、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作为课程与数学的重点之一。

(三)、把解决问题置于数学课程的核心地位。

(四)、要把促进创新和落实基础知识统一起来。

四、教材处理建议

我主要从教学设计、教学评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学设计

1、教学准备与设计方面我要注意:

(1)、教学目标的拟订须建立在认真学习《课程标准》、仔细研读教材和全面分析学情的基础上,要通盘考虑总体目标、学段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要善于把课时目标合理地分解为环节目标。

(2)、研读课时教学内容时,教师应熟做每一道例题和习题,深入分析例题和习题蕴涵的知识点,关注例题与习题的匹配与关联,分清习题的层次。在把握教学重点、难点的同时,要充分考虑知识的形成线索和学生学习的认知线索,在此基础上通过补充、修改、调换、删减等方法完善教材资源。

(3)、科学的学情分析是实现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学情分析包括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态度、习惯与能力,生活经验和学习环境等要素。对任教班级的整体水平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于适时进行分层教学。

(4)、问题的设计要关注思考性和挑战性,有利于课堂生成,有利于展现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同时要预设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充分估计学生可能碰到的困难,思考应如何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预设教学指导策略。

2、教学组织与实施方面我们要注意:

(1)、课堂调节要注意动静搭配,数学学习要以学生思考为主,教师可适当通过师生对话,安排同桌合作,或前后四人小组合作,要选择合适的问题和时机。一节课合作学习的次数不宜过多。

(2)、教师的教学用语和数学语言要精练、规范,要适时进行解题方法和思路的提炼与总结,关注学生的数学表达,逐步让学生养成有根有据的说理习惯。

(3)、要根据教学反馈信息合理或调整教学目标及进程。要善于筛选和有效利用课堂生成资源,尤其重视典型错误资源的捕捉与利用。

(4)、要重视教学重点与难点部分的板书设计,多媒体课件等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要简易、有效,发挥作用。

(二)教学评价

1、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发展。同时,也要重视考察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

2、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主要是结合具体学段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来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重视评价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考察:能否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能否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能否与他人合作;能否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结果。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延伸教材资源

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然而,教材毕竟带有普遍性,它不可能兼顾所有的地区、学校及学生。因此,要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增减、调整、置换,使教材发挥更大的效用。

2、运用生活资源

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大量的数学信息,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为数学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运用生活中真实、生动的素材,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培养积极的情感。

3、捕捉意外资源

教学过程是课程内容开发和创生的过程。来自不同层次的思维、不同生活经验的感悟,是课堂教学的再生资源。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意外信息,并巧妙地加以转化和有效运用,使其成为新的教学资源。哪怕是课堂上学生出现的错误,也可以让错误成为教学资源。

4、拓展学科资源

数学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要从其他学科中挖掘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提升学生的素质。这样,不仅加强了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整合,而且拓展了学科视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也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5、汲取文化资源

数学教育不能只局限于数学本身,应将数学教育置于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中,渗透数学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博大与精深,领略到人类的智慧和文明。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