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山西省煤化工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2025-09-23 10:58:25 责编:小OO
文档
山西省煤化工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煤化工产业是我省重点培育发展的新型支柱产业之一。其涉及面广,产业关联度大,对拉动全省经济增长、促进工业结构调整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全面贯彻落实省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战略部署,促进我省煤化工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根据《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11-2015年。

一、现状与形势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依托煤炭资源禀赋,我省煤化工产业围绕“肥、醇、炔、苯、油”五条特色发展主线,以优势企业和拳头产品为支撑,积极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艺装备,行业规模快速增长,循环经济初具规模,新型煤化工蓬勃兴起,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

    1、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截止2010年底,我省煤化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274户,资产931亿元,就业人数15万人,尿素、甲醇、聚氯乙烯、粗苯加工、煤焦油加工产能分别达到707万吨、307万吨、100万吨、129万吨、360万吨。2010年我省尿素产量548万吨,位居全国第二位,甲醇、粗苯加工、煤焦油加工量为104万吨、70万吨、200万吨,分别比2005年增长300%、288%、300%。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8亿元,利税25.8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2.2倍、1.2倍。

山西省煤化工产业主要产品产量  单位:万吨

产品名称2005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较“十五”

末增长

合成氨34248648441923%
尿素(实物)34167066354861%
甲醇267052104300%
粗苯加工18406570288%
焦油加工50162173200300%
聚氯乙烯2645373015%
烧碱4050344820%
电石105725732-70%
  2、产业集聚步伐加快,布局结构更加优化

“十一五”以来,我省煤化工产业加快向重点地区、重点企业集聚。运城地区依托阳煤丰喜、中盐南风集团,形成了化肥和精细化工比翼齐飞的大型特色化工基地;太原地区形成了以太化集团、侨友化工等为代表的精细化工产业集群;长治、晋城地区形成了以天脊集团、兰花集团、天泽集团等为龙头的全国最大的高浓度氮肥和复合肥生产基地和以晋煤天溪煤制油、潞安煤制油为核心的现代煤化工示范基地;临汾和晋中地区依托当地丰富的焦炭资源,形成了焦化产品深加工特色基地,上述六个重点地区煤化工产值占到全省的80%以上,此外随着大同阳高化工新材料园区和同煤集团大型煤制甲醇及下游深加工项目的启动,中海油煤制天然气项目的筹建,晋北特色煤化工基地建设步伐明显加快。

  3、创新能力大幅增强,装备水平明显提升

依托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太原理工大学国家煤化工工程实验中心、赛鼎工程有限公司、山西省化工设计院等一大批国内知名的煤化工专业研究机构,我省化工产业创新能力和技术装备水平较“十五”有较大提高,在煤基合成油、焦炉煤气制甲醇等技术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天脊集团、三维集团、南风化工建成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晋煤天溪公司建成了常压灰熔聚粉煤循环流化床气化炉,为有效解决晋城“三高”劣质煤的气化难题进行了有效探索;三维集团1,4-丁二醇、PTMEG、叔碳酸乙烯酯、苯加氢装置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并成为炔醛法1,4-丁二醇技术提供商;山西焦化引进法国lRH工程公司的30万吨/年煤焦油加工装置,是目前国内单套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加工品种最多的煤焦油加工装置;宏特煤化工建成国内唯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5万吨/年煤系针状焦生产装置,丰喜华瑞公司建成了全国规模最大的以焦炉煤气为原料的30万吨尿素装置,天脊集团和潞安集团建成了国内规模最大的焦炉煤气制甲醇装置。同时,我省的太重集团、阳煤丰喜化工设备有限公司具备了大型煤化工设备的制造能力,先进技术和装备的应用使我省煤化工行业整体水平大幅上升。

   4、煤化联合步伐加快,组织结构得到优化

  “十一五”期间,我省煤化工产业与大型煤炭企业集团融合步伐明显加快,随着《山西省煤化工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2009-2011)》的实施,我省化工企业纷纷与煤炭企业联姻,潞安矿业集团整合重组天脊煤化工集团,阳煤集团重组丰喜集团、三维集团后又托管太化集团,晋煤集团托管天脊高平公司和太原煤气化,并与天泽煤化工进行项目合作。我省主要煤炭集团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煤化工产业带和布局点,为全省煤化工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存在问题

1、产业结构初级化,资产回报率偏低

尿素、甲醇、氯碱等传统产业占我省煤化工行业销售收入的70%以上,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等产业发展较慢,产业结构初级化特征明显。

2、产学研结合不紧,技术优势未发挥

  我省虽然拥有国内一流的煤化工技术研发机构,但焦炉气部分氧化、煤制天然气等由我省科研单位研发的新型煤化工技术均未在省内率先应用。同时我省煤化工产业引进新技术的力度不足,目前国家确定的煤制烯烃、煤制天然气、煤制乙二醇等新型煤化工示范工程未能在我省落户,我省煤化工的技术优势远未得到充分发挥。

3、园区化水平不高,配套性管理欠缺

目前,我省虽然已经形成数个集中连片发展的产业集群,建立了一批工业园区,但大多仅仅是产业简单集聚,没有真正形成一体化,园区公用工程、辅助设施不完备,规模及产品结构雷同,合作少、竞争多。

    4、气化技术仍未突破,煤质土地制约严重

目前,适合我省高硫、高灰、高灰熔点低质煤的气化技术仍未突破,严重制约我省大型煤化工产业发展,省内多为丘陵和山地地形,可供发展大型化、一体化、基地化新型煤化工园区的土地资源严重不足。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按照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战略部署,以转型综改区先行先试机遇为契机,围绕低质煤高效清洁利用,大力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延伸拓展特色煤化工产业,优化提升传统煤化工产业;培育壮大企业集团,推进煤化企业深度联合,建设具有循环经济特色的现代煤化工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推进自主创新,开发工程化成套技术,走出一条山西煤气化的路子,全面提升煤化工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我省煤化工产业转型跨越发展。

  (二)发展目标

  “十二五”末,形成现代煤化工为主导、传统煤化工为基础、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为特色的产业格局,煤化工产业销售收入达到2000亿元,利税300亿元,煤炭的化工转化率由目前的2.2%提高到10%以上。

  1、产业规模稳步增长。主要产品产能实现以下目标:2015年煤制油540万吨/年、甲醇制清洁燃料100万吨/年、烯烃340万吨/年、煤制天然气150亿m3/年、乙二醇100万吨/年,尿素1000万吨/年,焦油加工300万吨/年,粗苯加工100万吨/年,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综合产能达到300万吨/年。

  2、产业集中度明显提升。培育销售收入超200亿元企业4户,超100亿元企业10户。100亿元以上企业销售收入占全省90%以上。重点发展15个煤化工工业园,园区内产品销售收入占全省70%以上。

  3、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高。全行业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技术装备达80%以上,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装备达60%以上。 

  4、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建立国家级煤化工工程中心1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5个。在劣质煤、高硫煤气化等制约煤化工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上实现突破。 

  5、节能环保取得明显成效。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下降18%;工业余热、余压利用率由80%提高到9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分别由90%提高到95%;工业污水回用率由85%提高到98%;万元产值二氧化硫排放量由11.9千克降为7.5千克;万元产值化学需氧量(COD)由3.8千克下降到3.3千克;万元产值废水排放由12吨下降到9.6吨;新型煤化工装置能耗水平和“三废”排放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 

三、重点任务

  (一)大力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

   解决煤炭气化技术是发展大型现代煤化工的前提。“十二五”期间充分发挥我省煤化工技术优势,引进、开发以国外先进粉煤加压气化为基础的气化技术,总结示范工程经验,推广鲁奇炉应用经验,积极完善灰融聚气化技术,密切跟踪TRIG炉和航天炉工业示范进展,努力推进我省大型煤炭气化技术的突破。

  1.煤制油

“十二五”期间,总结潞安集团21万吨/年间接法煤制油示范工程运行经验,进一步优化技术和产品方案,以废弃的高硫下组煤、焦炉煤气、瓦斯气、尾气、二氧化碳废气重组为原料,以中科院山西煤化所自主研发的煤基液体燃料合成浆态床工业化技术和费托合成技术为依托,加快建设山西长治高硫煤清洁高效利用油化电热一体化示范项目,力争2013年开工建设;总结晋煤集团10万吨/年煤基甲醇合成油(MTG)示范工程运行经验,以中科院煤化所灰融聚流化床气化技术和美国美孚公司MTG专利技术为依托,利用晋城地区丰富的低质煤和煤层气资源,加快建设100万吨/年煤与瓦斯气联合制清洁燃料项目。

   2.煤制烯烃

“十二五”期间,依托山西焦煤集团,以焦炉煤气为原料建设60万吨/年甲醇制烯烃项目;依托晋煤集团、国投集团、兰花科创,立足山西晋城丰富的“三高”劣质煤、煤层气和局部相对丰富的水资源条件,采用煤热电化多联产技术,建设60万吨/年烯烃项目,实现多资源组合清洁利用;依托同煤集团在现有60万吨煤制甲醇项目的基础上,建设60万吨/年煤制烯烃项目。发挥我省焦化粗苯加氢精制产业优势,发展以苯、乙烯、丙烯为原料的精细化工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走出一条山西特色的煤制烯烃发展路子。

  3.煤制天然气

依托同煤集团和中海油,在大同建设40亿立方米/年煤制天然气项目。依托国家和本省大型能源集团在省内布局煤制天然气项目。配套建设天然气管网,向周边及华北地区输送。

4.煤制乙二醇

  依托晋煤集团、襄矿集团等企业,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与国内外煤化工巨头开展技术合作,建设100万吨/年乙二醇生产装置。

  (二)延伸拓展特色煤化工产业

1、煤焦油加工

以资源集中化、装置大型化、产品系列化为方向,引导省内各大型煤焦油加工企业分工协作,对各自分离出来的主要馏分进行交换集中加工,提高煤焦油加工深度,加工产品力争突破70种,积极发展苯酐、高档炭黑、染料中间体、咔唑、精蒽、蒽醌、超高功率电极等煤焦油精深加工产品,重点突破针状焦、炭纤维、核石墨等精细化工新技术和尖端化工新材料生产技术。

原则上不再布点新的煤焦油初级加工项目。支持山西宏特、山西焦化等龙头企业对全省煤焦油加工企业进行整合,力争到2015年在全省形成2家规模100万吨/年以上的煤焦油深加工企业。

  2、焦化粗苯精制

原则上不再布点新的粗苯精制项目,加快苯精深加工产业发展,重点发展己内酰胺、苯胺、己二酸、橡胶防老化剂、新型石油裂解催化剂、MDI、TDI等高端苯系深加工产品,延伸发展尼龙系列产品、聚氨酯、聚苯硫醚工程塑料等新材料产业,实现苯下游精细化工快速发展。到2015年在全省形成2-3家大型焦化粗苯精制企业,我省焦化粗苯产量保持在100万吨/年水平。

3、焦炉煤气、煤层气综合利用

结合焦炭行业重组,立足焦炭园区布局,引导焦炭企业优选技术路线,发展利用焦炉煤气制甲醇、焦炉煤气制合成氨尿素、焦炉煤气制合成天然气、焦炉煤气提取氢气等,实现资源综合利用。以沁水煤田和河东煤田为重点,推进煤层气精细化工转化,提高煤层气综合利用水平。

  (三)优化提升传统煤化工产业

  1、化肥

  巩固我省化肥产业国内优势地位,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化肥行业整体水平,淘汰18万吨/年以下(不含18万吨/年)间歇式固定床合成氨装置,加大原料路线改造和动力结构调整,推广采用先进的煤气化技术,鼓励能源梯级利用,提高产业竞争力;大力发展按配方施肥要求的复合肥、复混肥、微量元素肥料、缓控释肥和生物化肥等高端产品和专用肥料。2015年,全省化肥产能控制在1200万吨。

  2、甲醇

  鼓励企业采用先进技术综合利用焦炉煤气等资源建设大型甲醇合成装置,并积极推动甲醇制汽油、甲醇制烯烃、甲醛、聚甲醛、酚醛树脂、醋酸等甲醇衍生物项目建设,延伸甲醇深加工产业链,淘汰20万吨/年以下单醇装置,规范M15等低比例甲醇汽油的使用,做好高比例甲醇汽油的试验、示范,提高甲醇装置的开工率。

  3、乙炔化工

淘汰单台炉容量小于12500千伏安的电石炉及开放式电石炉,鼓励发展25000千伏安以上的大型密闭式电石炉,积极开发、推广零极距大型电解槽、干法乙炔、无汞催化剂、大型流化床氯乙烯合成反应器等新技术。开发高附加值的耗碱、耗氯产品,大力发展1,4-丁二醇、EVA乳液、PTMEG、特种聚氯乙烯等乙炔化工下游产品。支持企业上下游联合,发展电力-电石-化工-建材循环经济产业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提升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4、产业准入与规划布局

   (一)产业准入门槛

今后我省煤化工项目建设要按照先进技术水平和规模标准设定准入门槛,提升产业层次,增强产业竞争力。具体准入标准如下表:

序号名称规模说明
1合成氨30万吨

2聚氯乙烯30万吨

3煤焦油加工30万吨

原则上不布新点
4粗苯精制20万吨

加氢工艺,原则上不布新点
5焦炉煤气制甲醇20万吨

6二甲醚100万吨

7煤制柴油(FT)

100万吨

8甲醇制汽油(MTG)

100万吨

9甲醇制烯烃60万吨

10煤制天然气40亿立方米

11醋酸20万吨

    对现有在如下标准范围的落后产能,应在2012年底前予以淘汰:

序号项    目

说    明

1焦油加工间歇蒸馏工艺、单套连续装置低于15万吨/年

2粗苯精制酸洗法精制工艺
3电石单台炉容量12500千伏安以下电石炉

4其它小化工小炼油、小硫酸、小二硫化碳等
    (二)规划布局

根据我省煤炭资源和大型企业分布状况,综合考虑煤种适应性、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环境等支撑条件,结合城镇化发展规划,在晋东、晋中、晋北规划建设各具特色的三大现代煤化工产业基地,培育壮大具有鲜明循环经济特色的煤化工精品园区,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实现集约发展。

晋东基地:以潞安集团、晋煤集团、兰花科创等企业为依托,重点建设晋城巴公、高平西部、北留周村、临猗丰喜、晋煤阳城芹池现代煤化工园区、潞安合成油循环经济园区六大化工园区,利用丰富的无烟煤资源,高硫、高灰、高灰熔点劣质煤和煤层气资源重点发展化肥、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醇醚燃料等产业,打造国内最具竞争力的化肥、液体清洁能源和化工新材料特色煤化工示范基地。

晋中基地:以阳煤集团、山西焦煤、山西宏特等企业为依托,重点建设潞城店上、介休义安、交城夏家营、汾阳三泉、孝义梧桐、洪洞赵城、太原清徐七大化工园区,发展焦炉煤气制甲醇、煤焦油加工、苯加工、乙炔化工、甲醇制烯烃等产业,打造国内最大的焦化深加工和化工新材料特色基地。

晋北基地:以同煤集团、中海油、蓝星化工等企业为依托,重点建设阳高龙泉化工新材料园区和同煤集团煤化工循环经济园两大园区,发展煤制甲醇及深加工、煤制烯烃、煤制天然气等产业,加快晋北气体清洁能源和化工新材料特色煤化工基地建设步伐。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引导,创优发展环境

要加强引导,促进煤化工产业规模化、大型化、集团化、园区化集聚发展,防止一哄而上、低水平重复建设。要加强对重点煤化工园区内配套水、电等公用工程和污水处理等环保设施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努力实现煤化工园区内部煤电化结合,做到原料产品互联、能量统筹利用、三废集中处理。结合实际制定鼓励和扶持煤化工产业发展的优惠,积极推动我省煤化工产业重点规划项目建设,帮助项目落实配套煤炭、电力、水资源、土地、环境容量等外部条件,为我省煤化工产业发展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二)推进联合重组,培育龙头企业

现代煤化工产业是典型的资源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在我省主要化工企业与煤炭企业联合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组织结构,引导以新建大型煤化工项目为载体,充分发挥煤炭企业原料优势、资金优势和化工企业技术人才优势,实现优势互补,打造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型煤化龙头企业,促进我省煤炭资源就地转化。以焦化行业兼并重组为契机,鼓励大型焦化企业与化产深加工企业联合,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一体化发展,打造最具影响力的焦化企业集团。

   (三)健全融资体系,拓宽融资渠道

扩大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力度,瞄准国际500强、国内500强企业和国内外大财团,引进实力雄厚的战略投资者;培育大企业上市,支持煤化工骨干企业发行企业债券,通过资本市场募集资金;积极争取国家无息、低息贷款和中长期贷款。

   (四)加大开发投入,鼓励技术合作

设立煤化工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支持利用高硫、高灰、高灰熔点等低质煤气化技术研发,以煤焦油、粗苯等为原料的精深加工技术等煤化工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的研发以及煤化工企业节能技术研发和技术应用推广;鼓励省内大型企业与国际煤化工巨头开展合作,引进或共同研发先进技术。

(五)关注产业,争取国家支持

目前国家从能源转化效率、优化产业布局、严格准入标准三个方面加强和引导发展煤化工产业,在做好项目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积极与国家有关部门沟通,争取国家在项目核准、、资金等多方面的支持,扩大山西省现代煤化工产业的影响力。

     六、规划组织实施

 本规划由省经信委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组织实施。围绕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加强规划与产业、环境保护、年度计划的衔接。各市煤化工产业发展规划应依据本规划制定,加强与本规划的衔接。建立规划实施的动态评估机制,对规划实施的阶段成果实行动态监测,及时发现、反馈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适时按程序调整规划内容。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