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灰雀教学设计
2025-09-23 10:56:54 责编:小OO
文档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灰雀》教学设计

                      中卫七小   焦顺英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在第一课时中,我就力求体现这一理念,读懂文意。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去充分接触文本,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说出自己的想法,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学习语文的方法千变万化,思维方法亦然。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简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了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三只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深受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的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城实和天真。

    通过言语和行动的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展现事件发展进程,是本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选编这篇课文,主要是要学生认识到列宁对儿童的爱护;通过对人物语言和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学生还可以受到爱护鸟类动物的教育。

学情分析

    本文篇幅较长,难度的句子和词语较多,文章中有几个生字是平常不常见的,很容易读错,部分词语的意思比较抽象,给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增加了难度;列宁的循循善诱学生也不易领会。《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结合我们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此本课的教学着力体现“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积累”的教学理念。通过学生的朗读,读懂词句的含义,读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仰望、欢快、面包渣、或者、严寒、自言自语、可惜、肯定、果然、欢蹦乱跳、诚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4。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1.列宁发现灰雀消失之后,通过难心,得体的交流使孩子放回了灰雀的经过。

    2.通过人物的神态和语言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多媒体课件。

4、收集关于列宁的生平、故事等资料。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题,激发兴趣。(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1.出示列宁的照片,指名学生谈谈对列宁的了解。

    2.学生交流后,教师简介列宁。

    3.出示灰雀图,板书:灰雀。

师:我们来和这只灰雀打打招呼吧。齐读课题三遍。

指导书空“雀”   师:灰雀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有关列宁的故事,为了这只可爱的灰雀,列宁和一个小男孩之间发生了一个什么有趣的故事呢?让我们赶快走进课文,美美的去读一读吧。

 二、初读感悟(设计意图:养成读书自学的好习惯。)

    1.学生自由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2)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

    2.学习生字,新词。重点指导读准“胸脯、白桦树、散步、婉转、面包渣、诚实”。

    3.指名逐段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师适时指导。

    4.生自由读,以小组为单位赛读课文,互相评价,帮助。

    5.分角色朗读课文。

    6.理清文章脉络。

    课文那几个自让段是写列宁寻找灰雀,灰雀回到林中的事情的?那第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让段。(设计意图: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并积累文中的词语)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让段。说说第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课文是怎样描写三只灰雀的?找出来,读一读。教师指导朗读,体会灰雀的可爱。

    借助多媒体,相机理解“婉转、来回跳动,惹人喜爱”

    3.列宁喜欢灰雀吗?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出示列宁喜欢灰雀的句子。指导朗读,体会列宁心中的感受。

    4.齐读课文第一自让段。

    5.就是这样惹人喜爱的灰雀,第二天,那只胸脯深红色的灰雀竟然不见了,它到哪里去了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设计意图:养成正确,规范的写字习惯。)

    1、分组出示“渣、胸、脯、惜、低、诚” “郊,步,或,散,敢,者”

    2、说说这些字有什么特点?你是怎样记住这字的。

    3、指导书写。第一组强调左窄右宽,第二组强调“或、步、者”。

    4、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5、学生作业讲评。

五、课堂作业(设计意图:巩固字词的学习。)

1、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预料的相符。     (        )

(2)令人惋惜。                         (        )

(3)抬着头向上看。                     (        )

2、书写生字并组词。板书:

            两只粉红    一只深红

            

三只灰雀                            惹人喜爱   

            来回跳动    婉转歌唱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2、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中的语句。

    3、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设计意图: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出示三只灰雀在枝头唱歌,跳跃的画面。

    2、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的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都来这儿散步,和他们打打招呼,可是有一天,列宁发现风有一只灰雀不见了,那只灰雀去哪儿了呢?

二、精读课文,感悟真爱。(设计意图: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1、自由读课文的2---10自然段,看看那几段话是列宁讲的,那几段话是小男孩说的?找出来。

    2、灰雀不见了,列宁的心情是怎样的?(急)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出示“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指导朗读。

   3、列宁看见了一个小男孩,他对小男孩说了什么呢?

    出示:(1)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2) 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3)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4)会飞回来?

    细细读这些话,你对那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用朗读的形式把你的体会告诉大家。指导朗读。列宁的关心,惋惜,焦急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字来概括,是什么呢?(板书:爱)

    4、聪明的孩子,小灰雀去哪儿了呢?你是从哪儿知道的呢?说一说。

    出示:(1) 没……我没看见

          (2)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3)一定会飞回来。

    细读这几句话,你对那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用朗读的形式把你的体会告诉大家吗?指导朗读。

    5、小男孩为什么要捉这只灰雀?他对灰雀的喜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同?讨论,交流。教师相机指导:列宁的爱是给小鸟自由,小男孩的爱却夺去了小鸟的自由,列宁才是真正的爱鸟。

    6、分角色朗读课文的3---10自让段。

三、烘托高潮,深入体会。(设计意图:感受孩子的诚实,列宁对孩子的爱。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1、出示灰雀在枝头歌唱的画面。在列宁真该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了森林。看,灰雀有在枝头歌唱了。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11---13自然段。

    2、读了课文,你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质疑,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体会: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这就是对孩子的爱。

    3、朗读课文最后三个自让段。

    4、课堂练笔:

(1)(课件出示)如果你是那只重新站在枝头歌唱的灰雀,你想对小男孩和列宁说些什么呢?请在课本的空白处写下你的“三言两语”。

    (2) 学生交流。

 四、拓展延伸(设计意图:联系实际,拓展知识。)

     1.这个故事写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感动了小男孩,放回了灰雀。及时改正了错误,做一个诚实的孩子。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2.个别交流。

 五、课堂作业

    1、读一读,写一写。

   (1)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我从“……”体会到                                        

   (2)“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我从“一定”和“!”里推测出男孩当时想                      

    2、摘抄课文中描写灰雀的句子。    

 板书:                

 5    灰雀

                            (惹人喜爱)

                      不见了                捉

                              焦急       放回

                      列宁                 小男孩      

                               喜爱

 

 

教学反思:

《灰雀》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第五课。这篇课文记叙了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爱护灰雀的故事,反映了列宁爱鸟,更爱诚实的孩子。课文写得非常含蓄,通过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事件的发展进程,是本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根据文本的这一特点我制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1、通过人物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列宁的善良、宽容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觉得自己的设计虽抓住了课文的脉络和大的框架,对一些细小的枝节考虑不周全,学生练习的板块还有很多可商榷的地方。比如本堂课,我和学生在探讨上进行的十分,但我却有些忽略了朗读指导这一块。语文课堂,朗读占有极大的比重,究竟怎样合理地朗读,才能做到做适合于学生的发展呢?我想,首先要做到能与文中的人物在情感上发生共鸣,在此基础上,学生的朗读才能有迹可循。我在教学中,完成了第一步;接下来,便是让学生融入角色,将感情带入文中,激情朗读。可在实际教学中,我自觉还缺乏合理指导的手法,因而,课堂上,学生始终无法读出列宁焦急寻找的语气,而这句又是一句长句,学生不能把它读准确。而此时,我本该发挥作用,示范朗读,可我却忘了这么做,可见,我的临场应变能力需要很大的提高。最后,这一环节,在学生并没有很好的进行朗读情况下,我就进入了下一环节。在朗读环节中,我还不会采取多种方式教学,这是我今后需要不断学习的其中一方面。

如能安排让学生动笔写写,做到读写结合,效果可能更好。从这堂课中,我不仅明白了临场应变的重要性,也明白了,只有事先做好了十二分的准备,才能让课堂更好的完成,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最多的发展;而在课堂教学时,做好随时的应变的准备,让自己不拘泥于教案的束缚,又能真正让课堂的时间做到合理的运用。

整堂课从总体看,还算成功,但细细分析,存在的缺陷也不可少看。但是,教学就是一个不断尝试,然后不断发现不足,加以改进的过程。所以,我相信,认真做好反思,并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我会有所进步,有所收获!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