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中国金属旗下钢铁公司破产案例分析
2025-09-23 10:58:56 责编:小OO
文档
中国金属旗下钢铁公司破产案例分析

10月9日,新加坡上市公司中国金属发布公告称,公司有一笔约7.06亿元人民币的流动资金贷款已经到期,公司无力偿还。公告还披露,公司累计负债52亿左右,旗下5家子公司已经全面停产。中国金属下属的科弘等子公司均为高端钢材加工企业,2003年在钢铁行业景气持续提升的推动下,这些企业通过多渠道融资方式开始盲目举债扩张,到2008年下半年,钢铁行业进入下降周期,致使中国金属资金链断裂,宣布破产。

【事件回顾】破产消息事发突然中国金属是常熟市第一家上市公司,于2005年5月登陆新加坡主板。其麾下双赢集团和卓越控股分别投资了星岛系 (星岛、星海、星海)的多家公司以及常熟科弘。

中国金属旗下子公司的破产消息事发突然。2008年10月8日上午,常熟科弘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下简称常熟科弘)通知其员工即日起全厂放假。当日,根据浦发银行常熟支行、中国银行常熟支行提出的财产保全申请,常熟市人民决定立即冻结科弘银行账户存款2.71亿元或查封、扣押等值财务。之后,包括中国金属的其他五家控股公司常熟星岛新兴建材有限公司(下简称常熟星岛)、常熟星海新兴建材有限公司(下简称常熟星海)、常熟星宇新兴建材有限公司(下简称常州星宇)、常熟常钢板材有限公司以及泓洋港口都已被查封全部资产。

目前,科弘公司的8名高管和10余位主要中层共20人已在10月7号晚间包车开往上海浦东机场,不知去向。就在当晚,常熟市常委就此事召开紧急会议。此次事件司法介入的主要原因是该公司大量欠款,资金流被冻结,债权方要求保全。中国金属并未在文告中具体透露贷款涉及哪些银行。但根据公司2006年和2007年年报,主要贷款银行包括花旗集团、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华夏银行以及德国商业银行。

【事件分析】两工厂破产原因分析1、行情判断有误,盲目扩张酿成悲剧

科弘注册资本2.1亿美元,实到资金1.3亿美元,员工3000人,经营范围包括生产销售镀锌不锈钢板、彩涂不锈钢板、新型建筑用墙体材料及配套件。自2002年底建立以来,该公司年销售额一直保持在百亿元以上,是常熟市的利税大户,跻身“2008年中国制造业500强”,位列373位。

科弘起步之时正值国内钢铁行业开始升温。2003年以来,国内房地产、汽车、家电等行业增长速度持续加快,出口增速迅猛,导致相关机械设备需求量快速上升,并带动了对于钢材,尤其是中厚板等高技术含量钢材的需求。在这种背景下,2005年前后我国主要钢铁企业、一些海外资金及民间资本纷纷投资上马建设高技术含量钢材生产线。在此背景下,科弘刚刚投产即获得巨大成功。

以董事长佘春太为首的公司高层十分看重企业发展速度,在一期投产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后,科弘又在常熟经济开发区成立了星岛建材(全称为常熟星岛新兴建材有限公司),投资主体为双赢集团。星岛建材主要生产建筑用厚型镀锌钢卷,年产量达30万吨,主要销往中国市场和欧洲、北美等地区。该企业同样获得成功。至此,科弘走上了永无止境的扩张道路。就在2008年8月26日,中国金属还曾发布公告称,将通过全资子公司双赢集团追加4000万的资金为其子公司常熟科弘用于运营资本需要。利用这笔资金科弘三期生产线在2008年5月完工。

据粗略统计,在2003-2008年5年间科弘共上马了多达9期的扩建项目。与此同时,在2005年至今的三年时间内,佘春太先后组建或兼并了常熟星海新兴建材有限公司、常熟星宇新兴建材有限公司、常熟常钢板材有限公司等4家同类企业,并联合星岛和科弘成立了中国金属。2005年中国金属在新加坡主板上市,注册资本为 1.09亿元,上市不久即获得美国花旗银行属下财团1.6亿美元的融资,国内银行也因此给予近2亿美元的配套融资。

然而,钢铁行业周期性特征明显,2008年下半年开始,国际经济形势持续恶化,国内需求大面积缩水,钢材市场行情陡转直下,价格出现大幅下滑,已经跌至2007年5月份水平。现在科弘这样的钢铁中游企业产品价格可能已经低于其原材料的采购价格。于是,激进的扩张策略导致科弘的资金链断裂,被迫停产。

2、多渠道激进式融资模式成为科弘破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扩张心切,并且前期钢材市场行情一直较好,科弘、星岛希望资金能快速周转,于是开始利用自己工厂的平台不停地寻找能够循环的资金。多渠道激进式的融资成为了科弘、星岛致命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科弘作为钢材深加工企业,上游主要是能提供原料的各大钢厂,下游则是众多钢材贸易商。由于上游大型钢厂的议价能力较强,要求下游必须签订长期供货协议,并且压3000万保证金。与上游钢厂的长期协议是勒住常熟科弘、星岛颈脖的命门之一,于是和下游贸易商开展国际信用证融资合作成为科弘解决资金问题的一个主要模式。科弘与贸易公司之间的交易模式,以宁波宁兴公司为例,科弘海外公司开了信用证后,通过宁兴国内公司向上游钢厂如宝钢等购买原材料,供给科弘,科弘国内企业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不付原材料货款,因为有最终采购信用证给了宁兴海外公司,当科弘在生产完毕后,宁兴海外得到生产产品,通过信用证的开证卖给科弘海外公司,于是宁兴海外获得货款。宁兴海外再将出口货款付给科弘国内,科弘国内将原材料采购成本还给宁兴国内,同时支付代理费给宁兴国内。

通常这种融资模式都会有抵押物,但是科弘和宁兴的交易没有抵押物,全程靠宁兴垫资,科弘没有出钱。用国际信用证的好处是,开证不用钱,只要银行额度;用国内公司的话,国内的承兑汇票等都是要钱去押着的,而且用公司的人民币贷款额度。国际信用证不占用贷款额度,只与银行授信有关。这样的融资模式并不是每家贸易公司都可以做得到。市场行情好的时候,这种模式收益率较高,但是高收益同时就意味着高风险,目前科弘的失败就说明了这种融资模式的弊端。

【事件警示】警示高端钢材市场风险科弘破产事件绝对不是偶然事件,在钢材市场整体下行的时期具有普遍性,银行应该从中发现可能存在的风险,更重要的是汲取宝贵经验,制定防范风险的策略。

1、尽管高端钢材毛利率较高,但目前市场风险较大

今年下半年,钢价触顶,伴随下游需求大幅减少,钢价一路下挫。上周(10月6日-10月10日.)国内钢材价格出现暴跌,平均跌幅在12%左右。其中,建筑钢材下跌10.35%,中厚板下跌12.75%,冷轧下跌9.63%,热轧跌幅高达16%。由于国家控制产能过剩的低端钢材,鼓励高端品种发展以替代进口,从2007年开始,中厚板、冷轧薄板等汽车、机械、船舶需用的中高端钢材产能扩张速度加快。再加上这类产品毛利率较高,又符合产业发展,因此也是银行重点支持的对象。

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包括中厚板在内的所有钢材都已呈现供大于求的局面,库存居高不下。科弘绝不会是最后一个倒闭的企业,银行应该有意识地收紧中厚板、冷轧板等钢材项目的信贷,并且对已发放的贷款进行严格管理,预防此类资产产生不良,中厚板产能扩张速度比较快的地区包括河北省、江苏省、河南省,这些地区也可能存在像科弘这类高负债率扩张的企业,风险较大,值得关注。

2、关联企业的应收帐款回收压力增大,银行应关注其现金流

科弘是江苏省钢铁中游企业中信用评级较高的一家公司,与国内许多贸易公司都有往来。比如宁波宁兴、浙江远大,浙江省物产,宁波工艺等国内主要贸易公司均为常熟科弘进行过信用证融资,目前均难逃借款无法回收的压力。

此外,还有为科弘及其关联企业的一系列扩建项目垫付巨额资金的工程、设备外包商,一旦科弘破产,这些企业获得偿付比例会很低。据媒体披露,这些企业中有一家金额较大的债务高达3亿元。高额应收帐款无法回收,将给这些企业,特别是小型贸易企业的资金周转带来巨大压力,进而破坏掉整条资金链也不无可能。银行在处理自身债务问题的同时也要关注破产企业上下游债券企业的现金流动向。

【延伸阅读】科弘破产凸显商业银行国际信用证风险从这一事件中我们看到,激进式融资模式成为科弘破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其中最主要的融资渠道就是通过信用证进行。而近来随着银行信贷资金的收紧,也有众多企业纷纷利用国际信用证方式进行变相融资,这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目前国内利用信用证融资的各类操作手法已经相当复杂,且形式多样,极易诱发银行风险。目前利用信用证融资的通常手法如下:

贸易商一般在伦敦交易所用混合定单买了一吨铜,同一时间在上海交易所做套期保值,锁定铜的差价,这样价格风险就可以规避。

铜从产地启运,从下订单、订购到运到中国上岸一般在一个月后上岸。通常都是一个月之内,等于他在国内拿到铜的现货。铜的现货和期货是高速流动性的市场,他可以迅速把铜抛售出去,回收货款。

与此同时,贸易商都会从银行开180天、六个月的信用证,剩下五个月的时间,这笔铜的货款就等于是他获得的融资。比如说一吨铜6万元,他就等于拿到了一笔6万元的融资,1000吨就是6000万,等到180天期限将满的时候,他拿人民币兑换、购买美元。

这六个月时间,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已经下跌了几个百分点,这样他只要用相对少的人民币本金就可以兑换同样多的美元,并及时偿还开信用证的银行。

由于大部分公司国际贸易计价结算货币都用美元,而所开的信用证也是用美元,所以他里面可以获得一笔汇兑的收益。如果信用证再次期满,再开一个信用证,这就成为长期的融资了。

这样一个操作链条,在过去三年人民币汇率持续上涨、国际贵金属产品持续飙升的情况下,几乎万无一失:既可迅速套现(价格总在涨,套现就越容易),又可套汇(汇率生水)。

但是,这种融资性进口,一方面规避了国家宏观,套取银行信用,不计成本盲目进口,极易引发金融风险;另一方面融资性进口完全不顾中国市场承受能力,将一些行业滑向生死存亡的边缘。比如今年对锌和PTA等并不紧缺的商品的进口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公开的资料透露,仅在PTA一个行业里,一年套现出来的资金就可能达到300亿人民币之多。而绍兴周边企业利用信用证融资导致PTA进口量大增、供大于求以致价格下跌引起国内PTA暴跌,全行业经营陷入困境,而PTA的龙头企业华联三鑫已经破产重组。

【风险防范】商业银行国际信用证风险及其防范国际信用证又分为即期信用证和远期信用证,由于即期信用证业务时间较短,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风险较低,应该引起银行重视的是远期信用证的风险防范。因此,我们重点以远期信用证为例,说明国际信用证业务风险的防范。

1、远期信用证的潜在风险

在国际贸易中,远期信用证因其是出口商及其银行对进口商的一种融通资金的方式,所以很受进口商的青睐,客户对远期信用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然而由于远期信用证项下付款时间较长、国家风险、资信风险、市场状况等不易预测,银行一旦承兑了汇票,那么它的责任就由信用证项下单证一致付款责任转变为票据上的无条件付款责任,这就使得远期信用证比即期信用证具有更高的风险性。中国人民银行也正是出于这种高风险性的考虑,于1997年专门下发文件对各商业银行提出了具体要求,以规避其风险。那么远期信用证潜在风险体现在何处呢?

(1)套资诈骗风险

一些企业和公司在通过正当途径无法得到银行资金支持的情况下,把开立无贸易背景远期信用证作为骗取银行资金的主要途径和手段之一,其作案手段多种多样。如用假合同、假单据伪造贸易背景,国内开证申请人和国外受益人联手诈骗银行。当国内申请人利用假合同欺骗银行开出远期信用证后,国外受益人通过交单行交来与该证相符的假单据。由于他们的目的是骗取银行资金,所以不管单据真伪,有无不符点,申请人都接受单据,催促开证行承兑。一旦开证行承兑后,那么开证行有条件的付款承诺就变成了无条件的到期付款责任。交单行收到开证行的承兑后,就应受益人的请求做了贴现,这样,受益人就从银行套取了资金。还有的伪造虚构转口贸易背景,有的以买卖仓单方式虚假转口贸易背景,有的以对开信用证的方式虚构贸易背景,这些手段虽各不相同,但最终目的却是一致的,那就是利用银行开立的远期信用证做贴现套取资金。这些资金到期时不能得到偿还,导致银行巨额垫款。这也是人民银行严禁各商业银行开立无贸易背景远期信用证的原因所在。

(2)挪用资金风险

在远期信用证业务中,进口商将货物销售出去,收回货款,在付款日期未到时,他很可能会把这笔资金继续周转或挪作它用。假如进口商挪用到固定资产投资上面,那么信用证到期日,固定投资一般不能立刻产生效益,没有现金回流也就无法支付到期的应付账款,到期拖欠,开证行只好垫款。还有的进口商为追求高额利润,挪用货款,炒股票、期货,也迫使银行垫款。进口商占用、挪用资金的通常做法是超越合理开证期限。在远期信用证业务中,通常信用证的付款时间为90天,最多不超过180天。其合理期多依据进口产品资金回收周期而定。一些单位无论进口什么总是时间越长越好,很多进口商要求360天远期付款,目的是想尽量长时间地占用银行资金。

(3)市场风险

这里主要指进口热门敏感商品带来的风险。这类商品是指某一阶段,某一时期的热门商品。80 年代以来,这些商品主要集中在木材、三合板、造纸用木浆、钢材、食用油、白糖、化肥;90年代又出现了诸如化工原料、化纤、钢材和成品油等商品。由于是热门敏感商品,那么商品的价格波动也就很大,很难预测价格的升跌,若为即期付款,货到付款赎单,银行风险相对较小;而远期付款,进口商通常会以进口商品在国内的销售款来偿付远期信用证项下货款或银行的备用贷款,银行风险就会大大增加。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进口商品价格一旦下跌,销售不畅,到期资金不能收回,使得进口商无法按时偿付进口商品货款,银行被迫垫付资金,形成不良垫款。

(4)进口商违规风险

进口商为了能骗取银行信任,总是想方设法隐瞒对其不利的方面,如逃汇、骗汇、违反外汇、进口不核销,甚至走私等,进口商受到处罚,往往会导致开证行用自己的资金对外垫付。进口商如果不能归还开证行的垫款,就导致开证行形成不良资产。

2、远期信用证业务的风险防范对策

一方面企业对远期证业务的需求越来越大,另一方面远期证又潜藏着比即期证更大的风险。因此,只有严于防范,才有利于远期信用证的健康发展。

(1)按制度办事,从严审查远期证业务。

防范风险的关键在于开证行严格按照内部规章制度对开证申请人做全面的审查:

①审查开证申请人资格及开证条件;

②调查开证申请入的近期业务经营状况,资产质量及负债状况、信用等级,已开证未付汇情况记录及原因等情况;

③审查开证担保人的合法性、经营状况、盈利情况、负债状况和资产流动性情况;

④了解受益人的资信情况、生产能力及以往的业务合作情况,尤其对金额较大的信用证交易,更要加强对受益人资信的调查。因为受益人的资信直接影响到此笔业务的成败。有的受益人伪造单据进行诈骗,出口货物以次充好,以少充多或与进口商相互勾结联合欺骗银行。因此对受益人资信的调查也尤为重要。

(2)加强保证金管理,贯彻统一授信制度

对远期证必须落实足额保证金或采取同等效力的担保措施。保证金收取比率与进口商资信、经营作风、资金实力及进口货物的性质和市场行情有着密切关系。对风险较大的必须执行100%甚至更多保证金。对保证金必须专户管理,不得提前支取或挪作它用。

(3)严格付款期限及进口商品的审查

远期信用证虽是银行对企业的贸易融资,是为解企业燃眉之急而为,但企业应该是专款专用,逐笔收回,不能周转的。一个业务流程结束后,应该归还银行,企业再使用时再申请。如果一个进口商两个月的投料生产加工加上一个月的销售回款期,一个完整的生产周期是90天,那么他的开证申请是180天或360天,都是不合适的,应该压缩远期期限,减少银行风险。同时对进口商进口热门敏感商品,开证行也更应谨慎,必须确认进口商有进口合法途径和方式,增加保证金比例,并落实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同时对许可证商品在开证前要核验许可证的真实性。

(4)重视对远期信用证的后期管理

首先,要重视改证。有的银行开证时严格把关,信用证开出后,对其修改放松了警惕,最终导致业务风险发生。因此,对信用证的修改,尤其是对增加金额,延展效期,修改单据和付款条件都应该像开证时一样严格。

其次,注意搜集有关进口商的负面消息。有的银行收单经申请人承兑后,就把卷宗束之高阁,专等到期申请人付款,一旦进口商在此期间出了问题,银行的风险也随之而来。因此,要注意对进口商跟踪,及时掌握进口商的销售、经营、财务等情况,要了解进口商是否有违反国家有关规定被处罚或吃官司,甚至要赔偿大笔款项之类的消息以便及早做出反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