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对汉语国际推广的几点思考
2025-10-02 07:35:06 责编:小OO
文档
对汉语国际推广的几点思考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经济文化联系的日益密切,随着国际社会对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看好和对中国的关注度日益提升,全球汉语热近年来不断升温。应对这一形势,我国大力推进汉语国际推广事业。据国家留学基金委的统计,现已有来自180多个国家近20万名留学生在华学习汉语。据国家汉办主任许琳介绍,为了满足全球范围内汉语学习者的需求,从2004年至今年10月,国家汉办已在全球87个国家设立了282所孔子学院、241个孔子课堂。现在,世界上学习汉语的已有近4000万人,有100多个国家超过2500所大学开设有汉语课程,越来越多的国家将汉语列入中小学教学内容。在东亚一些地方,汉语开始成为地区性的国际通用语。越来越多的人认为,随着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快速融合和大步前进,汉语将成为世界上最普及的语言之一。  

世界范围内如此迅速地出现汉语热,是许多人始料不及的。面对汉语国际推广的一片大好形势,我们在兴奋和欣喜的同时,也应有冷静的思考。一个基本的事实是,当今世界上,将英语作为外语的学习者人数远远超过汉语,英语的国际影响力远远大过汉语,英语国家推广英语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努力,也都为中国所远远不及。法国、德国、日本、西班牙等国家,也都在不遗余力地推广自己的民族语言。如何让世界范围内的汉语热不至于骤升骤降?如何让我国的汉语国际推广事业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有冷静的思考和认真的研究。 

要使我国汉语国际推广事业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弄清楚我们为什么要以国家之力来大力推动这一事业。新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已有60年历史了,但是,以国家之力大力推动对外汉语教学则是近些年的事。对外汉语教育从国内的留学生教育而发展到海外开办孔子学院也是新世纪后的举措。汉语国际推广,既是满足世界各国对汉语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弘扬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争取汉语乃至中华文化的国际话语权、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需要,是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容,语言与文化相辅相成、形影相随。汉语所承载的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推广汉语,就是弘扬中华文化,这是21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16—19世纪,国际通用语言是法语,进入20世纪后,国际通用语言成为英语,支撑英语的是英语族群的文化。族群之母语的传播与其文化的传播是同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文化本位主义的价值观念无论从个人需求还是国家战略,都是一种客观存在。文化传播的利他性与利己性是互为依托的两面体,通过汉语的国际推广而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使异域异族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美和魅力,使它国文化认同中华文化的价值理念,从而使中华文化成为有影响力的文化,成为“软实力”雄厚的文化,这便是我们大力推进汉语国际推广的目的,这完全是一件光明正大的事情。事实上,我们的孔子学院、汉语国际推广,在许多国家都受到了从国家领导人到普通民众的认可和欢迎,这也充分说明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汉语国际推广是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必然要求,是提升我国文化影响力的迫切要求,是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界乃至我们这一代人的神圣使命。 

汉语国际推广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如此地密不可分,那么,通过汉语的国际推广,将什么样的中华文化推出去,这又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中外语言学界早已有定论,要精确地理解和掌握某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该语言所属的文化。应该说,在长期的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实践中,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界也已确立了文化因素无处不在,因此文化因素的教学应当贯穿于语言要素的教学之全过程的教学理念。越来越多的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已树立起了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的观念,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能够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主动地将文化知识的传授与理念的阐释渗透于语言要素的教学之中。但是,教师们对文化因素的导入仍然具有相当大的随意性,有的教师将有关文化的内容仅仅视为枯燥的语言学习与训练之中插科打诨的调料。为此,我们应当鲜明地提出,在汉语国际推广过程中,应当以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为前提,以寻求理解为出发点,谨慎对待文化的精华、糟粕及中性文化因素的区分及处理,传递与推广的应当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因此,首先需要对中华文化进行认真的总结和梳理,发现和寻找中华文化中那些有价值的内容、那些优秀的文化“基因”。缠脚、纳妾、“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之类,代表不了中华文化,杂技气功、书法国画、太极舞狮、京剧脸谱亦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全部,我们需要在更高的价值层面上宣传和传播中华文化中勤劳、诚实、节俭、敬老、孝顺、和睦等美德,宣传和传播中华文化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之精神,宣传和传播中华文化“和”、“和为贵”的内核,以及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和谐世界”的理念。其次,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不等于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我们既要注重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又要注重当代中国文化的张扬。我们要更多地宣传和介绍当代中国人的生活,让外国的汉语学习者们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和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形态,了解当代中国人的开放心态和世界眼光。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的讲授、教材的编写,都要对当代中国文化予以更多的关注。这样才能既增加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又增进异国异族的汉语学习者对当代中国的了解,共同推进和谐世界的建设。 

推动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可持续发展,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需要有一大批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师资。随着迅速增长的汉语国际推广的需求,对外汉语教学师资队伍在迅速膨胀。一个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除了必须具备系统的汉语语言学知识和较强的母语交际能力外,因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播的关系,他同时还要具备较为系统的中华文化知识,这是汉语国际推广的必然要求和实施文化教学的客观前提。这一点,已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界的共识。这里,我们想着重提出的是,一个优秀的对外汉语教师,除了上述要求外,还应当具有异域文化背景、具有较广博的异域文化知识,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是因为,由于语言和文化的不可分离性,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与学一旦开始,学习者的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碰撞也就不可避免地随之开始,并将贯穿始终。而对外汉语教师,作为母语文化的传播者和代言人,在面临不同文化间的冲突时,若具备了对他族文化的认识、理解和欣赏能力,便能够自然而然地成为“沟通两种文化的使者”,在通过文化的对比强化中华(本土)文化影响力的同时,使异域文化族群得到理解,从而较为妥善地处理教学过程中发生的文化冲突现象,取得最佳教学效果。故而,具有异族文化背景和知识,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前提和保证。在此,我们有必要史海钩沉,从文化传播与交流的积极意义之上,重新思考明清之际来华的西方传教士为我们提供的启迪。传教士罗明坚、利玛窦、马礼逊、马若瑟等正是因为来华后,能悉心学习和研究汉语及所承载的文化,并在其在华多年的生活中积累了深厚的中华文化背景及相关知识,才能够编辑、写作和出版《葡汉词典》、《中国语言志略》、《华英字典》等对中国学者研究现代汉语与西方人学习汉语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的扛鼎之作,由此也为“东学西传”与“西学东渐”做出了重要贡献,从而奠定了他们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地位。今天,在我们大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对外汉语教学师资队伍时,西方来华传教士的先例是可引为借鉴的。

李枫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