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伤寒论》类方整理——1、桂枝汤类方
2025-10-01 20:46:16 责编:小OO
文档
《伤寒论》类方整理——1、桂枝汤类方

一、桂枝汤类方

目录:

1、桂枝汤

2、桂枝加桂汤

3、桂枝加芍药汤

4、桂枝加大黄汤

5、桂枝加附子汤

6、桂枝新加汤

7、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8、桂枝加葛根汤

9、桂枝甘草汤

10、桂枝去芍药汤

11、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12、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13、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14、桂枝救逆汤

15、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16、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17、小建中汤

18、桂枝人参汤

1、桂枝汤

适应证: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44、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42、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45、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 ,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54、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

56、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57、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1、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234、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240、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如有疟状,日哺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276、太阳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387、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372、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桂枝汤禁忌证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歌诀:枣十二枚甘六克,九克生姜与桂芍,一服病瘥停后服,不效更服三服可。解肌还借粥之助,阳浮阴弱服之妥。当忌生冷与油腻,臭恶五辛与酒酪。

功效: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临床运用:本方可用于治疗伤风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性发热、自汗症、多发性动脉炎、风湿病、皮肤病及产后病等属于上述病机者。本方合黄芪、白芥子、半夏等治疗流行性感冒;合羌活、独活等治疗风湿病;合白术、茯苓治疗夏季腹泻;合广木香、陈皮治疗阑尾炎;本方加味可治疗某些过敏性疾病,如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等。

2、桂枝加桂汤

117、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歌诀:桂枝加桂增二两,平冲降逆温心阳;肾寒气逆上冲胸,便做奔豚又何妨。

功效:温通心阳,平冲降逆。主治:肾寒气逆奔豚证。

临床运用:本方可治疗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神经衰弱、慢性肾炎、冠心病、风心病等属上述病机者。本方加苏梗、檀香、白蔻仁、小茴香、陈皮治疗奔豚气病;加赤芍、桃仁、礞石、石菖蒲、远志等治疗脑外伤后综合征;加味治疗美尼尔综合征、高血压、充血性心力衰竭等疾病。

3、桂枝加芍药汤

279、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歌诀:桂枝加味芍药汤,寒邪入阴脾阳伤;桂枝汤中倍芍药,缓急止痛效力彰。

功效:通阳益脾,活络止痛。主治:脾伤气滞络瘀证。

临床运用:本方可治疗慢性胃炎、胃术后疼痛不休、慢性肠炎、慢性肝炎、慢性胰腺炎、慢性胆囊炎、慢性痢疾、结肠激惹综合征等属上述病机者。本方可结合小柴胡汤治疗三叉神经痛等。

4、桂枝加大黄汤

279、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歌诀:桂枝大黄与芍药,生姜大枣同甘草;健脾活络兼导滞,腹满时痛症可消。

功效:通阳益脾,活络止痛,化瘀导滞。主治:脾瘀血重证。

临床运用:本方加麻黄、杏仁治疗感冒发热;加瓜蒌、麻仁治疗顽固性荨麻疹等。

5、桂枝加附子汤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歌诀:太阳过汗漏漫漫,四肢微急屈伸难;尚有尿难又恶风,桂枝加附一枚安。

功效:扶阳解表。主治:阳虚肌痹证。

临床运用:本方可治疗糖尿病性神经病变、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骨质增生等属阳虚、风寒痹阻者。本方可加瓜蒌、薤白治疗阳虚冠心病胸痛者;加减治疗虚寒漏汗、寒疫、寒湿痹、乙型肝炎、小儿虚脱等。

6、桂枝新加汤

6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歌诀:太阳身痛常见证,汗后邪解痛将轻;今现脉迟仍身痛,汗过营损脉失行;再以桂枝和营卫,增姜宣卫芍养营;中风营虚兼身痛,桂枝新加汤可承;桂枝汤加参九克,芍姜增三气营充;加参弥补汗后虚,气复营和痛自清。

功效:调和营卫,益气和营。主治:太阳中风兼营血不足证。

临床运用:本方治疗末梢神经炎、面神经麻痹、肌肉疼痛、关节疼痛、慢性胃炎及胃溃疡、神经性头痛、梅尼尔病、更年期综合征等属上述病机者。

7、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43、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歌诀:太阳未解又复下,气陷于里喘饮发;桂枝汤入为解表,再加朴杏效可夸。

功效:解肌祛风,降气定喘。主治:太阳中风兼寒饮郁肺证。

临床运用:本方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荨麻疹、过敏性哮喘等属上述病机者。本方可治疗小儿肺炎后期、迁延性肺炎、哮喘等。

8、桂枝加葛根汤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歌诀:葛根四两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出;桂枝汤以治表虚,加来此味妙相辅。

功效:解肌祛风、升津舒经。主治:太阳中风经气不利证。

临床运用:本方治疗流行性肌张力综合征、纤维肌疼痛、风湿性关节炎、闭塞性动脉硬化、紧张性头痛、缺血性脑梗死、颈椎增生、关节疼痛、肌肉劳损、跌打损伤、荨麻疹、风疹等属上述病机者。

注:葛根量须是桂枝用量2倍

9、桂枝甘草汤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歌诀:温煦桂枝甘草汤,虚悸寻源在心阳;心下悸动按之止,形寒脉弱服之康。

功效:补益心阳。主治:心阳虚悸证。

临床运用:本方治疗心律不齐、心肌缺血、心动过速、肺心病、风心病、冠心病、慢性胃炎等属上述病机者。本方合真武汤治疗充血性心衰;治疗失眠、房室传导阻滞、青紫舌、阳虚感冒、心血管疾病等。

10、桂枝去芍药汤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歌诀:桂枝汤去芍药方,解肌散邪又温阳;胸阳不足证宜用,胸闷胸满气短良。

功效:解肌散邪,温通阳气。主治:太阳中风兼胸阳不足证。症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未解,又觉胸中窒闷,脉急促并居寸口,关尺间相形之下反觉不鼓指。

临床运用:本方治疗窦性心律不齐、室性心动过速、心房或心室振颤、心动过缓、冠心病、心肌炎后遗症、慢性胃炎、食道炎等属上述病机者。本方治疗心胸阳虚、寒邪凝滞的胸痹、阳虚感冒及平日恶寒、关节痛者效好。

11、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22、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歌诀:下后脉促并胸满,桂枝去芍汤速餐;脉微恶寒阳气损,上方加附一枚餐。

功效:温补阳气、解肌散邪。主治:太阳中风兼胸阳虚弱证。

临床运用:本方治疗肺心病之心悸、冠心病之胸中闷痛、风心病之心悸气短、体虚型感冒、妇人产后汗出过多等属上述病机者。

12、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歌诀:桂枝去桂加苓术,中风脾虚停饮服;九克白术芍苓姜,大枣十二草六襄。若用原方不去桂,表里两解合临床。

功效:温阳利水。主治:太阳伤寒兼脾虚水气证,脾虚水气证。

临床运用:本方治疗消化系统之慢性肠炎及溃疡、幽门水肿、胃脘痛等,泌尿系统之慢性膀胱炎、慢性肾炎等属上述病机者。

13、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118、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歌诀:桂枝甘草龙牡汤,虚烦恰因心阳伤;心悸心烦与汗出,温补安神效显彰。

功效:补益心阳,潜镇安神。主治:心阳虚烦躁证。

临床运用:本方治疗心律失常、神经衰弱、心脏神经官能症、、精神症、精神抑郁症、心肌缺血等属上述病机者。本方治疗老年中风、反复发作荨麻疹;加钩藤、天麻、地龙、半夏并随症加减治疗老年中风;加减治疗心律失常,阳虚气弱者加炙黄芪、太子参、檀香、丹参;阳虚水泛者加炙黄芪、泽泻、防已、益母草等;气阴两虚夹湿热加太子参、苦参、牡蛎等;阳虚寒凝者加瓜蒌、薤白、细辛等。

14、桂枝救逆汤

112、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歌诀:火劫惊狂卧不安,心悸脉浮阳散乱;桂枝去芍名救逆,蜀漆龙牡应效验。

功效:补益心阳,镇静安神。主治:心阳虚惊狂证。

临床运用:本方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癔症、精神抑郁症、精神症、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脂、高血压、心律不齐、心肌缺血等属上述病机者。

15、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6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歌诀:苓桂术甘痰饮方,水凌心肺此方尝;中阳不足为病因,温阳化饮健脾阳。

功效:温阳化饮,健脾化湿。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

临床运用:本方运用广泛,西医多种病症属脾虚饮停者,用之皆有效。如耳源性眩晕、呕吐、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幽门狭窄、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心病、高血压病等。本方加泽泻、姜半夏等治疗水饮眩晕;加泽泻、黄芪、党参、丹参为基本方治疗充性心力衰竭;加葛根、牛膝、夏枯草治疗高血压眩晕;和泽泻、远志、葛根为基本方,随证加减配伍治疗梅尼尔综合症;加肉桂、车前子、泽泻治疗小儿秋季腹泻;加附子治疗病毒性角膜炎;加味治疗胃潴留、肾病综合症等。

16、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65、发汗后,其下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歌诀:汗后阳虚寒水气,欲作奔豚脐下悸;苓桂甘枣甘澜水,温通心肾安内意。

功效:温通心阳,化气行水。主治:肾虚水气上冲证。

临床运用:本方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前列腺炎、心源性水肿、慢性盆腔炎、慢性胃炎、内脏神经官能症、癔病、更年期综合症等属上述病机者。本方加白术、龙骨、牡蛎、浮小麦、百合、生地治疗奔豚气;加夏枯草、钩藤治疗眩晕;加炒全虫、天门冬、龙骨、牡蛎、百合、地黄、淮山药治疗癔病等。

17、小建中汤

100、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102、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歌诀:小建中汤君饴糖,芍药倍入桂枝汤;虚劳里急腹冷痛,和里缓急温中阳。

功效: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主治:虚劳里急。

临床运用:本方治疗虚性消化系统疾病(如消化性溃疡、胃下垂、慢性胃炎、慢性菌痢等)、血液系统疾病(再障、溶血性黄疸、缺铁性贫血)、神经衰弱发热、糖尿病合并低热、产后体虚腹中痛、呼吸系统疾病等属上述病机者。本方合白术、佛手等治疗慢性肝炎;合细辛治疗反复发作性腹痛;合鱼螵胶、熟地、当归、丹参等治疗再障及加味治疗抑郁症等。

18、桂枝人参汤

163、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歌诀:桂枝人参术草姜,恶风下利胃痞胀,太阳中风脾虚寒,解表温中治相当。

功效:温里解表,益气健脾。主治:太阳中风兼脾胃虚寒证。

临床运用:本方可治疗体虚型感冒、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炎、胰腺炎、结肠炎等属上述证机者。本方合石榴皮治疗小儿麻疹后期腹泻者;合黄连、炮姜、炙草治疗协热下痢等。

《伤寒论》讲解

郝万山讲伤寒论70讲视频、文字版大全

1、书的作者简介 /文字版

2、成书背景和流传 /文字版

3、《伤寒论》的内容和贡献 /文字版

4、关于六经辨证的若干问题/ 文字版

5、学习《伤寒论》的方法和要求1/文字版

6、太阳病概说(1) /文字版

7、太阳病概说及太阳病提纲 /文字版

8、太阳病的分类提纲 /文字版

9、太阳病病程的时间规律 /文字版

10、太阳中风论治/ 文字版

11、桂枝汤的适应症文字版

12、桂枝汤的禁忌症及加减应用 /文字版

13、桂枝汤的加减应用2文字版

14、太阳伤寒与麻黄汤的适应症 /文字版

15、桂枝汤禁忌证文字版

16、伤寒兼证(1) /文字版

17、伤寒兼证(2)/文字版

18、汉代度量衡制 /文字版

19、表郁轻证太阳蓄水证(太阳腑证1)文字版

20、太阳蓄水证(2)、太阳蓄血证概说文字版1文字版2

21、太阳蓄血症(1) /文字版

22、太阳蓄血证(2)太阳变证及其治则文字版

23、表里先后法则 虚烦证 /文字版

24、邪热壅肺证、协热下利证/ 文字版

25、心阳虚证 /文字版

26、水气病 /文字版

27、脾虚证/ 文字版

28、肾阳虚证文字版

29、阴阳两虚证 /文字版

30、结胸证/文字版

31、结胸证(2)/文字版

32、结胸症(3),脏结症文字版

33、心下痞证(1) /文字版

34、心下痞证(2) /文字版

35、痞证及其类证 /文字版

36、痞证类证 火逆证 太阳病欲愈侯/ 文字版

37、太阳病小结/ 文字版

38、阳明病概说 /文字版

39、阳明病纲要 /文字版

40、阳明热证 /文字版

41、阳明腑实证(1) /文字版

42、阳明腑实证(2) /文字版

43、脾约证 /文字版

44、津亏便结证、下法辨证和禁例/ 文字版

45、阳明湿热发黄证/ 文字版

46、阳明病辨证文字版

47、少阳病概说 /文字版

48、少阳病的纲要 /文字版

49、小柴胡汤的适应证(2)/ 文字版

50、小柴胡汤的适应证(3)少阳兼证(1)文字版

51、少阳兼证(2) /文字版

52、少阳兼证(3) /文字版

53、热入血室证 /文字版

54、辨太阴病证并治(1)/ 文字版

55、太阴病证并治(2)/ 文字版

56、少阴病概要和纲要/ 文字版

57、少阴寒化证(1)/ 文字版

58、少阴寒化证(2) /文字版

59、少阴寒化证(3) /文字版

60、少阴热化证 太少两化证 /文字版

61、少阴急下证 阴郁证 伤津动血证/ 文字版

62、少阴咽痛证(2) 少阴病篇小结/ 文字版

63、厥阴病提纲 /文字版

、厥热胜复证 /文字版

65、厥逆证 /文字版

66、辨下利、辨呕吐/ 文字版

67、辨呕吐 辨预后 厥阴病篇小结文字版

68、辨霍乱病症并治/文字版

69、辨阴阳易差后老复病证并治(1)文字版

70、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证并治(2) 及总结/文字版

《伤寒论》经典选讲

1、中医经典——郝万山讲伤寒论70讲视频大全

2、中医经典——伤寒论原文整理(必背条文)

3、中医经典——伤寒病六经辨证方法

4、中医经典——伤寒论10背诵条文

5、中医经典——辨经络病证方法

《金匮要略》

1、中医经典——《金匮要略》笔记要点

2、中医经典——金匮要略名词解释

3、中医经典——金匮要略经方199首

4、中医经典——《金匮要略》经方方歌

温馨提示:中药处方需在执业医师下使用。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