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小学语文教师考试试题与答案
2025-10-01 20:45:42 责编:小OO
文档
--《三个儿子》说课稿 

  慈溪附海中心小学 岑央珠 

  新课程的理念,不是去追求华丽的包装、精彩的表现和轰动的效果,而是扎实地落实目标。在教学有效性理念的指导下,我尝试设计并执教了《三个儿子》这篇课文。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六组的第三篇课文。这组教材围绕人物的优秀品质来选编课文,以诚信、孝敬贯穿始终,把优秀的思想品质教育融合在生动有趣的故事中。课文中的三个儿子面对着三个妈妈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力气大的只顾翻跟头,嗓子好的只顾唱歌,他们对妈妈手里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的儿子,却能帮助妈妈拎水桶。这样的儿子才是孝敬父母的好儿子。课文内容十分浅显,但浅显的文字中却包含着朴素而深刻的道理,那就是要从小孝敬父母。我把这节课的目标定为: 1、会认"既、嗓、拎、桶、晃、甸"这6个生字,会写"拎、桶、聪、甸"这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3、欣赏课文的内容,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教学重点: 认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懂得孝敬父母的道理。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1、读书指导法 

  "文章思有路,遵路识其真"。如何带领学生走近文本、感悟文本、超越文本,读书指导十分重要。在本课教学中,我不断地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读,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 

  2、体验教学法 

  让学生走进课文,当妈妈、当老爷爷、当儿子。通过不同的角色体验,与文本展开零距离的对话,实现"三维一体"的教学。 

  (二)、说学法 

  1、合作探究法 

  新课程尤其倡导要培养学生的个人意识和团体协作能力,在互动的学习中实现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课中,我组织学生师生合作、同桌讨论,在个体感悟的基础上,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 

  2、读书入境法 

  朗读是十分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学习方法。新课标尤其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实现素质的全面提升。学习《三个儿子》过程中,我着力开展多层次、多视角的读,如初读、精读、赏读、齐读、男女生读等。让学生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说程序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为了达成教学目标、体现教学有效性,我设计了以读为主的课堂教学策略。 

  (一)、导入新课 

  直接引入课文,齐读课题,拉近课文内容与学生的距离。 

  (二)、初读感知 

  1、请学生大声地自由朗读课文,把句子读通读顺。 

  2、学习生字词语。 

  3、教师范写难写的生字,学生练习。 教学的有效性在于教学是否有效果,即是否达成了所要实现的目标。识字和写字是低段语文的教学重点,多识、写好是新课程语文教学的目标。因此,在教学中以"学会生字词语"为切入口,根据学生真实的基础,有目的地设计了轻声字的朗读和汉字的书写。教师通过范读和范写来强化基础知识的学习。简简单单的三步曲,在基础知识的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搞形式,不走过场,促使教学更有效。 

  (三)、朗读交流,体味阅读乐趣。 

  1、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去找一找、读一读:三个妈妈是怎样评价自己儿子的? 

  2、指导学生朗读妈妈说的三句话。 这个环节为达成第二条目标而开展,从而培养学生语感,提高朗读能力。首先,让孩子们进一步和文本交流,很快体会到作为一个妈妈在介绍自己的孩子的时候是怎样的骄傲和自豪。然后再自由练读,提供练习提高的空间。接着,进行朗读指导。这三句话的教学有个从收到放的过程。第一句着重指导。如果第一个妈妈的话,老师和学生能一起把情感的点点滴滴都挖掘出来,孩子们也读得绘声绘色、有滋有味,那么后两个妈妈的话只要稍加点拨,他们就能把妈妈的心情用朗读来表现。这样既提高了效率,又能让学生放开手脚去读去悟,达到提高朗读能力的目标。 

  (四)、自主发现,小处见真情。 

  1、自读发现:这三位妈妈说的是事实吗?从而展开讨论。 

  这一个环节,教师只起到稍加点拨的作用,却使学生从朗读、体验、感悟,直至抒发自己的想法。层层深入,最终使学生初步感知怎样的孩子是好孩子。教学的有效性还在于让孩子学到了自己真正想要的,而不是教师强加的东西。这里的想法,主要是指孩子们真实的想法,不是虚假的、空浮的。鼓励说真话,说自己心里想的话,允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 

  2、从学生的反馈引出:当三个孩子看到妈妈拎着沉甸甸的水桶走来时,表现是怎样的? 

  学生说到哪里,就读到哪里,体会到哪里。比如,当学生说到第一个儿子时。第一步,请学生寻找相关的语句,读出第一个儿子翻跟头时那好看的样子。第二步,请学生体会。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妈妈手里的水桶会因为跟头翻得好看而变轻吗?妈妈的手会因此变得不酸吗?那么,这时你觉得这个儿子更应该怎么做?关于第二个儿子的教学也可以这样展开。当学到第三个儿子时,学生自然而然发现:这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儿子"所做的就是我们所希望的。这样,学生的心灵再次受到冲击,对"好孩子"的理解自然更进一层,达到预设目标。 

  (五)、课后拓展 

  出示老爷爷的话,提问:为什么明明是三个儿子,老爷爷看见的却只是一个呢?把疑问留到下节课去深入讨论。 

  这就等于抛给孩子一个球,吸引他们继续学习,以产生长久深远的感染力。这无疑也是教学有效性四大标准之一--"教学有魅力"给我们提出的要求。 

  我的整个过程设计非常简单,接着我就上完这节课后的体会和大家交流一下: 

  要使教学有效,首先必须做到目标有效。有效的目标必然是正确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课前一定要熟悉文本,挖掘内在的思想、意义,正确把握文本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同时,目标的设置要恰当。不仅对教材有一个整体的、正确的把握,还要对学生的现状也有准确的了解,设置的目标不仅要难易适中,还要有切实的可操作性。我把目标定为会认6个字,会写4个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人物说话时的语气;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反思让我发现操作性还不是很强。比如:在目标中没有明确指出用什么方法引导学生学会生字。也就是让人看了能知道学生要学什么,却不知道怎么学。 

  这节课我更多的是坚持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读中悟,悟中读,读出学生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也有人说我这堂课的设计毫无新意,平淡无奇。我想所谓有效的课堂就要让每个环节为目标服务,为学生的需要服务。只要学生乐以接受,并能在这堂课上有新的收获、新的增量,那么没有新意、没有华丽,又何妨? 

  再则,在设计时考虑得还不够充分,如关于"沉甸甸"这个词ABB形式的教学。以为二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我只是起到复习的作用,可是学生还不会念。我用比预设更多的时间去教,到最后学生算大部分掌握吧。所以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学习,不搞形式、不走过场,这是很重要的。最后的问题本来是设计:读了课文你还有什么要问的?让学生自主发现,从而引出--老爷为什么只看见一个儿子?由于时间关系,是我把这个问题抛出去的。这样就剥夺了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发现问题的权利。无疑违背了教学有效的要求之一--给孩子思考的空间。 

  另外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希望各位老师能批评指正。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