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浅谈老年人就医行为研究
2025-10-01 20:51:41 责编:小OO
文档
浅谈老年人就医行为研究

作者:景巍 杨柳 刘凯 齐宜维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8年第03期

        摘要:在老龄化社会和医疗改革的背景下,老年人的就医问题影响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根据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时发现老年人就医行为的类型特点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点,目前相关研究已经有一定成果,但也有一些不足。

        关键词:老年人;就医行为;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03-0093-02

        2009年开始,我国迎来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以来的第一次老年人口增长高峰,老年人口增速加快,我国也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如今,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健康保障水平提高,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需求日益增长,居民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对高端多样化医疗服务的需求增加。但是目前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结构仍不合理,医疗费用负担仍然较重,卫生资源配置与需求存在结构不合理现象。关于老年人的就医情况,已经成为了社会全体人员十分关注的民生问题,老年人就医问题甚至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因此了解老年人的就医行为的变化对于卫生改革和相关的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老年人生理特点

        按照主观上区分就医行为有两种,主动就医和被动就医。主动就医是个人主动到医院就医的行为,而被动就医是由于晕倒或昏迷等非个人主观意愿的行为,并且目前大部分主动就医的患者,一般是由于有了较为明显的临床特征才会选择去就诊。老年人在生理功能上不同于其他年龄阶段。因此影响老年人就医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老年人的生理变化特点。通过对老年人生理变化特点的分析,结合老年人的行为方式,从而明确老年人的就医行为。我国现阶段将60岁以上作为划分老年人的通用标准,同时由于我国地处亚太地区,这一地区规定这一年龄以上为老年人。60岁以后人体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生理状态逐渐退化,体能、记忆力、智力水平和反应能力较其年轻阶段下降明显,抵抗力较差,新陈代谢缓慢,各个器官功能以及感、知觉相对于青壮年来说较为低下,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这是老年人群的重要的生理特点。中医认为老年人由于精气不足,故五脏俱虚,脏腑机能衰退,只能维持低水平的“阴阳平衡”,从而出现形羸气弱、背伛腰偻、食少运迟、耳聋目花、肢冷发白、孤僻固执等诸多“老象”,这些“老象”是老年的生理表现,也是各种老年病产生的基础。

        二、医疗服务利用的理论模型

        Andersen于1968年提出医疗服务利用的行为模型,该模型是人群卫生服务利用的重要理论框架,是寻找促进和妨碍家庭或个人使用医疗服务的影响因素,也是衡量医疗服务可及性的基础。该模型通过倾向因素、能力以及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三个方面来预测人们在就医过程中的选择。倾向特征包括三个项目,即人口学特征、社会结构特征以及健康信念,人口学特征包括年龄、性别等主要的生物特性;社会结构变量是指人在社会活动中的地位情况;健康信念主要是对健康医疗的态度。这些因素主要影响着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使用的理解情况。能力是指能够利用的资源,是保证人们得到医疗服务的关键因素。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是解释人们寻求医疗卫生服务的主要原因。通过Andersen的行为模型结合老年人的生理变化特点,可以了解老年人倾向特征和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进一步分析老年人的就医行为特点。郭素芳等就以Andersen的行为模型为理论框架,进行横断面调查,通过归类—分析—总结的方法研究农村生殖道感染的已婚妇的女就医行为。但是对于一般就医行为的研究,国内多家研究机构选择调查法和访谈法收集资料。但对于老年人这一群体的特殊性,问卷调查法容易受到老年人的文化程度和生理特点的影响,目前还没有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

        三、影响因素

        通过就医行为的研究,目前从人的角度来考虑,影响人群就医行为的主要因素包括年龄、性别、自理能力等基本情况,以及教育程度和经济收入等人口学特征和社会结构特征,并且每个因素的影响程度也不相同。要分析老年人就医行为要综合这些特点。

        1.基本情况。老年人基本生理情况包括年龄、性别、自理能力。年龄和性别被认为是医疗服务的重要决定因素。研究发现,女性和老年人通常比男性和年青人使用更多的医疗服务。老年人群体年龄普遍偏大,性别比例差距较大,各种身体机能也随着年龄增大而下降,高龄老人的个人行动和感知能力要比年龄较低的老年人退化更为明显,具体年龄和性别对于老年人就医行为的影响程度需要进一步分析研究。老年人的自理能力影响着其就医选择,例如没有家属陪伴并且行动不变的老人很难选择较远的就医地点。因此,老年人的自理能力是老年人就医行为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

        2.教育程度。一般情况下,教育水平的高低会影响人们对相关健康医疗知识的了解程度,学历较高会增强对健康状况的关心程度,自我保健的意识也会越强。谢作楷等的调查中显示,贫困人群中文盲的就诊率不足70%,而高中以上学历人员的就诊率达到90%,并且较高的学历水平能够更好的接受健康教育的干预。通过对病人实施健康教育干预,也可能对患者的就医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老年人的智力水平会由于年龄增长而受到影响,因此也就需要做进一步研究。就医行为是一种理性的选择行为,患者会把自身情况和就医地点综合考虑分析,其中医疗信息的质量影响着人群对就医地点的选择。居民可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医院动态信息,例如医疗环境、医疗条件和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再结合自身情况特点做出相应的就医选择。由于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受到年龄的影响,故医疗信息对老年人的就医行为的影响要大于其他年龄段。因此,老年人受教育的程度,对于分辨筛选医疗信息能够起到重要作用。

        3.经济收入。医疗费用一直是医改的重点之一,除了各项费用外,居民收入也是影响医疗选择的一个重点。国外有些研究得出,收入被认为是医疗可及性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国内的临床研究发现,与收入较低的病人相比,高收入的病人拥有更长的住院日以及自愿接受更恰当的药物和治疗。目前我国大部分的老年人群体已经退休离职,个人的经济收入较为固定,特别是城市内老年人收入差距不大,因此,是否具有医疗保险能够影响老年人的就医选择,并且根据我国的情况还要将子女的赡养情况与经济收入相结合后进行分析。

        四、结语

        综上所述,老年人口数目较多,占就医人群比例较大,迎接老龄化社会已经成为了深化医疗改革的重任。目前通过研究发现,研究就医行为的文献虽然很多,但研究城市社区居民就医行为影响因素的较少,且针对性不强。今后要以行为模型为基础,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及老年人的生理变化特点,增加针对相关老年人的就医行为的分析,探究老年人就医行为的相关特点,这将会对整个医疗的改革起到指导意义,也会起到完善就医行为研究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悦信.老年生理病理特点及治疗原则[J].光明中医,2005,20(6):16-17.

        [2]李萍.中国居民就医行为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0,24(6):1507-1509.

        [3]郭素芳,古丽娜尔,鲍月琴.生殖道感染妇女就医行为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02,28(6):654-655.

        [4]谢作楷,谢红莉,谷定英,等.影响贫困人群就医行为的多因素分析[J].中国医院,2005,9(8):29-30.

        [5]Schoen C,Doty M.Inequi ties in access to medical care in five countries:Findings from the 2001 common wealth fund in ternational health policy survey[J].Health Policy,2004,(67):309-322.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