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传统和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价值观念,语言习惯等都有很大差别,很多日常行为在日常的交际活动中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的事屡见不鲜,这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和交往的顺利进行,并使交往双方所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人们在这种跨文化环境中相互交际之前,必须对对方的文化习俗和历史背景有所了解,才能避免在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避免文化冲突现象的发生。
关键词: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文化相似点
一、 汉英文化交际的差异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我们与西方的交往日益深入,中西方的文化交流达到了空前的水平跨文化交际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突出特征,与不同文化的人们交往,已成为了新的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障碍,有时会出现信息的误解而伤害对方。因此,研究中西方文化差异,研究正确的跨文化交际问题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这能帮助我们正确理解西方人的言行,在交际过程中,充分了解对方,尊重对方的习惯,取得最佳的交际效果。文化和跨文化交际的概述,美国学者David Brown认为,“文化是特定地理区域的人们共同所有的理念、习惯、生活模式和行为集合体|。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泰勒博士认为,“文化是一种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制式。、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们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笼统的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历史现象,共存于人类文化中,为人类所共享。
二、所以引起这种中西方文化 差异的原因有:
(1)有地理位置引起的思维差异:中国自古就处于一个半封闭的性地理环境,沿海地区相对较少,而且其农业经济是自给自足,所以以前中国人很少与外界联系。一般中国人有安静。、求稳。、保守的性格,对新鲜事物缺乏好奇,对未知事物缺乏兴趣。而西方很多的国家处于开放的海洋环境,海洋环境和运输发展很快,是典型的商品经济,而非中国的小农经济。所以西方人具有冒险精神。如哥伦布发现新
(2)由传统哲学引起的思维差异:人类思维可以分为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在古代中国,哲学家们就提出“顿悟”“诚明之知”等表达直觉的思维,而不是用逻辑推理去论证,而西方传统思维重理性、重分析、重实证。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创立了形式逻辑,使得逻辑思维成为西方思维的一大特征。哲学家苏格拉底将逻辑思维经省关注到社会领域。西方逻辑思维的发展有导致思维的公理化、形式化和符号化,并产生有关的逻辑系统。所以西方人重视认识论和方,都与思维的方式逻辑性密切相关。在价值处向方面,每一种文化都有自身特有的价值体系,它影响生活在社会的人么的交际原则。只有通过中西方基本的价值处向来看待文化碰撞,才能理解不同文化的人们的表现。但每一种文化的判断标准是不同的,他们在自己的文化体系内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决不能理解为一种价值标准先进而另外一种价值标准落后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存在于很多方面,例如:语言,服饰,饮食,思想,价值观念等等。然而,中西方时间差异是影响交际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文化赋予了时间更多抽象神秘的含义。也正因如此,中国人在进行社交活动是提前预约较少,走亲访友经常是随时随地串门而不必事先打招呼。这样的情形在西方国家是极少见的。
西方人倾向于采用单项时间制式,往往在特定单位时间内只做每件特定的事,因此做事周密、严谨,讲究计划。正如霍尔所说的:“在西方世界,任何人都难选时间铁腕的控制。”时间本身深深制约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样的,时间也协调找西方人的人际关系。不遵守预约通常会被视为是以自己为中心,不顾他人或没有礼貌的表现。中西方人们时间制式的不同态度,在跨文化交际中往往会导致误解和冲突。比如,西方人讲求实际,直截了当,不会以长时间闲谈来营造气氛,建立关系。而中国人恰恰相反,他们乐于花费大量时间进行闲聊,以建立友好和谐的关系。再如,西方人对待约定非常严肃认真,不守时是极不礼貌的行为看,如果不能充分了解这一点而想当然地以本国时间制式观念去进行跨文化交际,就必然造成交际障碍。如果你被邀请到别人家做客,就要考虑这样几个情况。该什么时候到主人家?如果不是谈正经事,早到是不礼貌的女主人正在做准备,会使她感到很尴尬的。晚到十分钟最佳。晚到半小时就显太迟了,需要向主人致歉离开的时间虽没什么规定,但坐得太久是不礼貌的。所以在交际中,了解中西方人在时间观念意识上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中西节日庆祝方式的差异:中国的传统节日基本是封建社会时期形成的,不可避免的留下了封建社会的痕迹:等级制、家族式、节日五步一家族呢不活动为中心西方的传统节日就不同了,更多的是表现出人们的互动性、集体性和狂欢性。以自我为中心,崇尚个性张扬。这与中国的家族性节日相反,体现了西方文化的群体性,反映了人们渴望互相交流、群体参与的愿望。体现了人人平等、自由表现自我的特点。
(1)春节与新年 作为新一年的开始,中西方有着极大差异的庆祝方式,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定于每年的农历一月一日。从农历12月23 日开始,人们开展各种庆祝方式,一直持续到元宵节。春节的习俗繁多,如大扫除、吃团圆饭拜年、放鞭炮、舞狮子、总之,大街小巷都笼罩着一股浓浓的喜庆气氛。而西方,他们崇尚过的是公历新年,即元旦。相比之下他们过年的方式就浪漫多了,在12月31 日晚,各地区的人们引上街道,进行盛大的狂欢,到了深夜接近零时时,数十万人会聚集于一起,诚心的祈祷,为新的一年到来倒计时。当打钟敲响12下时,顿时,优美的乐曲奏响,揭开了华丽舞会的序幕,人们通宵达旦的庆祝。可见,春节充满的是浓厚的传统和独有的魅力,新年,体现时代的气息和潮流的感觉,更贴近现代生活。
(2)万圣节与中元节,万圣节作为西方的重要节日之一,颇受人们的重视。那一天,每户门前都要挂上一盏南瓜灯,人人都穿上奇装异服,据说有辟邪之用。其实,作为先进的西方发达国家,人们对于鬼怪已不再迷信,他们多半是为了寻求开心,同时,人们还举行盛大的化装舞会。他们可以到任意的左邻右舍讨吃的,绝不会受到惩罚。在中国,传说是中元节鬼门关打开的日子,这一天,地府里的小鬼会出来游荡,迷信色彩浓厚的中国人,对鬼神是极为敬惧的。那一天,他们会当街烧香祭祖,祈求鬼神不要降祸与他们,于是,中元节这个与时代格格不入 的产物被逐渐淘汰了。
在中西方文化的日常交往中,也无不体现着文化的不同。一些生活的细节,成为了交往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例如
四、称呼语:汉语中的称谓有汉化使用的倾向,常用于非亲属之间: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但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用与广泛的社交,如果我们对母语是英语的长辈称“Uncle Smith”“Auntie Brown”,对方听了会觉得不顺耳,英语文化中只有在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称谓并且后面不带姓,只带名,如“Uncle Tom”.又如学生知道teacher的含义是老师,也就相应地把王老师改成“Teacher Wang”。其实,英语中teacher 只是对一个职业的称呼。
五、赞美:在英语国家,赞美也通常用来作为交谈的引子。赞美的内容主要有个人的外貌,外表,新买的东西,个人财物,个人在某方面出色的工作等。通常称赞别人的外表时只称赞他女里打扮的结果,而不是她的天生丽质。因此赞美别人发型的很多。对别人的赞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如,A:Your skirt looks nice.B;Thank you.
六、隐私:中国人初次见面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却对此很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因为英语国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驻,对自己的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载入中国人比较关心的“你去哪儿”“你在干什么”在英语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见识别人的话而不受欢迎。
七、打招呼:中国人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会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饭,英语国家认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通过这些使彼此的谈话又一个很好的延伸。
八、关注中西文化差异的意义,首先,有助于我们更深入理解英语语言内涵,更加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各方面,学习和借鉴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关注中西文化差异所引起的冲突,从而更好的融入世界,让外界更多地了解我们,提高我们的国际地位。第三,关注中西文化差异有利于本国语言的学习。在同时找到中西文化的共同点,以他为基点,寻找共同点,促进双方文化更好的发展。
中西方的价值观由于各自传统文化影响在很多方面都有不同,中国文化以集体价值观为中心,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倡导社会的和谐安定,个人对集体的服从与责任,推崇自我价值的实现。西方国家的80后在生活方式上比较自我、随性,但是大多数人还是能够自力更生的。在西方国家,很多西方年轻人从少就开始做兼职赚零花钱。有79.1%受访者有超过两份不同工作的经验,而中国的受访者有次经验的仅为32.7%。在学业方面,只要7%的西80后不喜欢自己的专业,而中国的80后有46.5%不喜欢自己的专业,但因为很难或太晚则没能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但是在全球经济问题严峻的状况下,中西方年轻人都喜欢选择稳定的且有医疗等各种保险的各种工作。中国都不80后又49.5%常常接受父母资金上的资助;同样,西方的年轻人也有27.9%的比率需要父母经常资助。在消费观念上,现代的中西方80后并无多大的差异,但是由于学制的不同以及外交方面的原因,西方国家的年轻人有更优越的条件出国旅游,开阔视野。有58.1%的西方80后去过超过五个国家。这就是在我们的交流中,不同的价值观念会影响到关系的进展。当然,这也源于不同的文化的影响。
九、文化共同点:
在了解与认识的基础上,要达到进一步的程度,就需寻找彼此发展的立足点,在人与人的交际中是这样,国与国之间亦然。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赢得了世界各国的一致好评。当时在全球经融危机的肃杀中,出现了寻求突围的社会政治苗头此时,各国唯一的出路就是和平谈判。
以“求同存异”原则发展统一战线,周恩来明确指出,“求同”是努力寻求统一战线中各方的共同点。只要有大方面的共同性,个别分歧时容许的。正是在“求同存异”原则的指导下,周恩来确立了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周恩来的求同存异思想无疑是一种创新。从求同存异思想形成的历史脉络来看,周恩来将传统思想的精华和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有机结合起来
求同存异——“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周恩来的“求同存异”思想是这一辩证思维在实践中。“求同存异”思想坚持“两点论”,既注意到矛盾的主要方面“求同”,又顾忌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存异”。“存异”思想坚持“重点论”,在“求同存异”中偏向矛盾的主要方面“求同”,力争“求同而不求异”。就是主张“先把双方不同的立场说清楚,然后找共同点”,认为“这才是诚实的态度,这样才能相处,在亚非会议上发表了关于“求同而存异”的著名讲话,强调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以及不同宗教信仰,在相处五原则的基础上找到共同的出发点,1972年他在欢迎美国总统尼克松的宴会上又说:“中美两国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分歧。但是,这种分歧不应当妨碍中美两国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惠互利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正常的国家关系,更不应该导致战争。”这种承认差异的存在和共同点的求同方式,是知异而求同、知异
虽然当时我们与一些西方国家在利益,立场,有分歧,但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的方针,以中西双方最大的共同利益点为出发点,出于顾全大局考虑,以“求同存异”原则协调人际关系,周恩来堪称处理人际关系的艺术大师,“君性温和诚实,最富于感情,无不尽力”他曾深有感触地说,干,人越多越好,为了团结更多的人,思想上可以“求同存异”积极融入到到主题自我意识中,虽然他在为人处世方面原则性很强,但给人更多的是和蔼可亲的形象,通过化解矛盾,处理好各方面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赢得全国人们甚至世界人民的由衷尊敬。
所以我们在处理矛盾时,坚持寻求共同基础,保留意见分歧,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是周恩来“求同存异”思想和传统“和而不同”来搁置争议,最终争取到一切可以争取的因素,团结到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评价说:“钢铁和水泥是性质不同的物质,把它们结合起来,就变成钢骨水泥那样强有力的东西。科学家能把自然界不同的物质组和,统一起来,难道不能把有不同见解和脾气的认同一起来吗?”是的,周总理是个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领导者,把中西方文化差异,实际差异在最大程度上缩减了促进了彼此的交流。
十、中国饮食文化:在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名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中国彪炳史册的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从改革前沿看,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近年来,在世界各地举行的美食节中,各国厨师借鉴吸收高端的厨艺,形成了各国饮食文化在世界这个大熔炉中,互相切磋,提高的大好局面,创新交流以提高世界人民的生活水平。
十一、总结:通过本次论文的写作,让我认识到了做学术需要严谨的态度,刻苦钻研的精神。让我对中西文化交际异同点的研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如果该论文存在的一些不足,欢迎老师批评指正,我将会不断改进、提高。
参考文献:
[1]李莉,张峰.中美文化差异[J].考试周刊。2011(02)
[2]杨超美.中美主流文化对比与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J].河南社会科学.2001(05)
[3]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教学出版社,1987.
[4]潘晓慧.《试析跨文化交际能力》[J].外语学刊,1996年第2期.
[5]檀祝平,孙杏林.基于跨文化交际的英汉礼貌原则探析[J].重庆科技学院(社会科学版).2008(05)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