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小学语文课堂即时评价的有效性研究方案
2025-10-01 18:40:44 责编:小OO
文档
小学语文课堂即时评价的有效性研究

---阶段性研究报告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而评价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手段。教学评价,尤其是课堂教学即时评价,是优化后续教学,引领学生愉快学习的重要手段。传统的教学评价以语言评价为主,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高度融合的学科,在这个连课标都在不断刷新的新时代,小学语文教师的视界必须,有所创新。因时因生因情跟进一种或多种评价策略,以推进教与学的人本和谐,实现高效教学。

一、问题提出

   (一)相关教育现状(问题情景):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也渐入人心,许多老师越来越认识到课堂即时评价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评价中的人文气息浓了,讽刺辱骂少了,夸奖赞誉多了,但对教学效益的提升却没有“与时俱进”,究其原因在于一些教师不“因生制宜”,盲目跟风,导致评价方式及评价语言走入误区,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如:

1.评价模糊。即是指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不辩是非,不予导向,让学生一头雾水,难以从教师的评价信息中澄清是非,分出高下,明确方向,领悟方法。

2.评价功利。“小红花”“玩具”“奖券”等满教室飞,得到的喜气洋洋,到处炫耀,没得到的唉声叹气、萎靡不振。

3. 表扬大派送。时下很多老师在课堂评价中走进了又一个误区:不敢批评,不敢否定,视批评教育如雷区,生怕一不小心落下个“扼杀了未来的牛顿、爱因斯坦”的罪名。

4.评价武断。实施新课程改革已经十多年,但仍有极少部分教师忽视学生个性思维,不深入细致分析学生心理状态,粗暴武断的评价现象仍时有发生。

5.评价随意。一些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做出的评价常常脱口而出、口不择言,完全不考虑这样的评价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影响。

   (二)拟实施的教育改革任务与教育现状间的差距或矛盾、由此形成的基本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与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效的课堂评价以艺术性、科学性的评价语言打造出学生喜欢的课堂,营造出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对“三维”目标的实现起着催化剂的作用。从知识与能力来说,由于它对课堂学习氛围有较好的协调与创设作用,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而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能有效地掌握正确的知识,培养基本能力;从过程与方法来说,它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途径起到指引作用,开启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帮助学生发现自我 、调节自我、发展自我,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来说,它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自尊心得到保护,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利于师生心灵的沟通、关系的融洽,为成长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打下基础。

反观那些低效甚至无效的课堂评价,有时仅仅是强加于课堂的一种形式,教师没有用心去倾听学生的发言,没有用心去感受学生的变化,导致评价言不由衷甚至武断鲁莽。在这样的评价之下,学生的信心磨灭了、思维闭塞了、兴趣扼杀了、心灵麻木了,课堂就像一潭死水,波澜不惊。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消失了,学习也就成为一副沉重的枷锁,影响学生终生发展。

纵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评价现状,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师能关注到评价的作用,可依然存在以下几个弊端:

1.评价形式单一,以教师口头语言评价为主,忽视体态、物质等其他形式的评价;

2.评价语言简单,片面理解评价的激励作用,一味地表扬;

3.评价的视角狭窄,只关注对学生知识掌握,忽视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和方法,更忽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

而这些评价致使很多学生无法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和乐趣,无法发现自己的潜能,从而失去了动力。这种单向性的、一元性的、程序性的课堂评价充斥于我们的语文课堂,在不同程度上阻碍着学生的发展。基于以上矛盾,我们梳理出如下一些研究问题:

1.不同年段课堂即时评价的有效方式有哪些?

2.如何有效地实施分层评价,促使各个层次的学生良性发展?

3.课堂评价的性怎样体现?

4.为让即时评价的有效性得以彰显,教师如何提高教学素养?

    基于研究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即时评价的意义,我们提出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即时评价的有效性研究”这一课题,这对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课改的实效性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研究价值

  (一)研究目的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而评价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手段。《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1、梳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即时评价存在的种种误区,让教师对自己的即时评价行为进行慎思。

2、在行为研究中实现教师课堂评价语言的优化和评价方式的优化,以提高评价的有效性。

3、通过研究发挥即时评价激励、导向、活跃课堂氛围的潜力,增强学生后续学习的动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4、通过研究,打造“教师灵活,学生灵动”的“智慧课堂”,参研教师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

  (二)研究价值:

1、开展课堂教学中即时评价的有效性研究,能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升教师的教学素养;

2、开展课堂教学中即时评价的有效性研究,有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和潜能的开发;

3、开展课堂教学中即时评价的有效性研究,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三)研究创新点

1.因生制宜,分层评价,与儿童的身心发展同步,分高、中、低三个学段开展研究。

2.深入分析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突出评价的针对性。

3.充分考虑即时评价的多元化,提高评价的科学性。

4.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探究提高即时评价有效性的策略。

三、课题界定

 1、课堂即时评价:就是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方法、效果等方面进行即兴评价的过程,它主要起着反馈,激励,和导问的作用,帮助学生后继学习。

2、有效性:完成策划的活动和达到策划结果的程度。

3、即时性评价的有效性:指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效果等方面的即兴评价对学生后继学习所产生的正面影响的程度。

四、阶段研究成果

我们的研究目前已开展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开展问卷调查,摸清师生对语文课堂评价的认识及看法,确立研究方向及重点;开展课堂教学案例研究,梳理出参研教师课堂评价存在的问题,归纳出名师课堂评价的特色,供学习借鉴。

第二阶段:开展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活动。开展“同课异构”、“说课、磨课、评课”等形式的教研活动,在教研活动中,把课堂教学评价作为研究的一个重点,对课堂教学中的评价作详细记录,进行案例研究。如通过对比,分析参研教师对评价的处理情况,研究如何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评价。

  (一)开展问卷调查,确立了研究方向

为了全面了解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状况,为课题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在课题研究初期,我们开展了一次师生问卷调查。

针对调查结果,我们确立了今后重点研究方向:

1、评价的多样性 。 老师们有对学生实施评价的意识,也了解评价的重要性,但对评价的方式、评价的语言掌握不多,不能即时依据学生课堂表现进行恰当的评价,这导致课堂上评价方式单一(82.1%的老师采取的主要方式是口头评价),评价语言也较为单一,“你真聪明”“你真棒”“读得真好”等缺乏实质意义的评价语满天飞,听久了,学生也就乏了,缺乏新意的评价方式和评价语让课堂失去新意,让教学失去效益,也让老师失去魅力。而多样的评价方式(语言)让评价具有新鲜感,让孩子在你的评价中轻松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

 2、评价的目的性。很多老师片面认为评价的目的仅在于对学生进行激励。其实,评价的功能很多,如在学生回答问题错误或不深入时,老师的评价就应发挥导向功能,引导学生全面深入思考,得出更为正确的结论,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当课堂气氛较为沉闷时,恰当的评价还能调节课堂气氛,营造乐学氛围。同时,评价还能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实现与学生发展双赢的结果。

 3、评价的风格性。评价要有风格性,评价来源于学生,要高于学生,语言要幽默精美、简短利落,学生就乐于接受。简短的评价语不仅是老师和学生的的心灵交流,也是老师文化底蕴的体现,更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展示,可以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4、评价的层次性。课堂中的评价就是在教育孩子怎样做最好,肯定孩子的方法能力等等,而孩子的发展是千差万别的,如果一根标杆衡量,必然会抹杀一部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使评价失去意义。所以评价一定要有针对性,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甚至是量身定做。如对表现特佳的学生,评价要充满激情,同时也要具有理性,使学生收获惊喜之余还能更进一步。

(二)开展课堂教学案例研究,梳理出教师课堂即时评价特点

1.评价形式单一,以教师口头语言评价为主,忽视体态、物质等其他形式的评价;

2.评价语言简单,片面理解评价的激励作用,一味地表扬;

3.评价的视角狭窄,只关注对学生知识掌握,忽视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和方法,更忽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

   (三)研究名师课堂教学案例,归纳名师课堂即时评价特色

     1、评价方式多样化

    (1)导向式评价

支玉恒老师在执教《放弃射门》一课时,孩子们就“福勒该不该放弃射门”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一些孩子认为,福勒应该放弃射门,因为如果不这样做,西蒙就会受伤,造成严重的后果。而放弃射门也正体现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精神,是一种人性美的表现。另一些同学则认为福勒不该放弃射门。因为这场比赛非常关键,如果不全力而为,很可能为球队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球场如战场”,福勒这样做,是不负责任的表现。看见孩子们各说各有理,争论得面红耳赤,支老师即时进行了评价:“孩子们,你们都能引经据典去说服对方。我欣赏你们敢于发表独特见解的精神。不过,老师要送一句话给你们:一场比赛的胜负重要,还是一个人的生命重要?”因为这句评价,孩子们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支老师没有明确地评价谁对谁错,但经他评价的导向,孩子们对福勒该不该放弃射门应该有了明确的认识,正确的价值观得以确立。这正是“一两拨千斤”呀! 

    (2)激励性评价

 著名特级教师孙建锋老师在激励孩子方面就做得非常好,如他在执教《最大的麦穗》时有这样一个片断——

师:经过四遍读书的练习,你们已经能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自己明白了些什么?

请你们自由交流各自的读书体会,好吗?

生:我从中体会出一个道理:时间一去不回头,机会失去难挽留。我们要好好地把握每一次机会。

 师:体会得很准确。

生:课文启示我们,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把握住现在,就掌握了未来。

师:好一个“把握住现在,就掌握了未来”,你朴实的话语中蕴涵着深刻的道理。

生:人的一生仿佛是在麦地中行走,人人都在追求一个最高的理想,犹如在麦地中寻找那一株最大的麦穗。如果好高骛远,不能脚踏实地,到头来只会落得两手空空。

 师:你的感受很深刻,语言很流畅!

 生:我认为,人的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抓住面前的每一次机会却是最重要的。因为,通向理想的道路是眼前的每一次机会铺成的。

师:说得好!理想是需要的,现实是客观的,理想和现实的完美结合才是重要的。掌声鼓励!

……                              

孙老师针对每个孩子的回答做出有针对性的激励性评价,孩子们从老师中肯的评价中体验到思考带来的成就感,以后他们就会思考得更积极、更深入,课堂上的精妙发言就会越来越多。

(3)个性化评价

名师的课堂评价没有固定的模式,时时“因人而异,因境而异”,处处体现出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有效地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提高。

    特级教师于永正总能根据课堂当时的情景对学生做出个性化的评价,如:“相信自己,你们会读好。”“你真行!”“再努力一下就成功了。”“我怎么没想到,你体会的太精彩了。”“你跟大家想法不一样,快说出自己的想法”“佩服你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多好的问题,会读,会思考,你进步真大。”“大家在用心读书,渴望知识的热情深深地感染了我。”......这些真诚的鼓励让学生智慧的火花得到迸发,使整个课堂充满生机。如他在执教《新型玻璃》一课时有这样一个片段——

于老师请一位女同学读第一段,她第一次读“一个划玻璃企图盗窃展品的罪犯被抓住了”一句时,把句子读破了。他鼓励道:“这个句子比较长,难读。请你再读一遍。”这个女孩一连读了七遍都没读正确,她很着急,失去了信心。于老师抚摸着她的肩膀说:“你深吸一口气,放松放松,然后一字一字地在心里把这句话默读一遍,第八次准能把漏掉的字读出来。”女孩这样做了,第八次终于获得了成功,读得既流利又准确。全班同学一起为她鼓掌。于老师郑重地对她说:“记住,爱心献给别人,信心留给自己。”

在这一片段中,于老师针对这位学习有困难的孩子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的评价。不但善于点拨和讲解,还善于耐心的启发与激励,让学生由不会到会。也许在以后遇到困难时,这个女孩会想起这一幕,然后面带微笑走向困难。

   (4)幽默式评价

支玉恒老师执教《太阳》教学片断——

师:这是一双小绣花鞋,昨天你们学校展示课外活动小组的制作成果,而且进行义卖活动,我买了这双漂亮的绣花鞋。今天拿到了课堂上,是想问你们:课文上说,太阳与地球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那么这双美丽可爱的绣花鞋与太阳有什么关系? 

生:这双绣花鞋的材料里面有棉花做成的布,棉花是植物,没有太阳就没有植物,也就没有这双绣花鞋了。

师:说得有道理,但我不用棉花,而全用丝织品,比如绸缎来做。 

生:绸缎是蚕丝做的,蚕是动物,也离不开太阳,没有太阳,这双鞋也不会产生。

生:不管用什么材料,都得人来做,没有太阳,人都活不了,谁去做鞋?(众笑)

师:啊,你一句话就从根本上否决了!很彻底。但能不能再从别的方面分析分析呢?我主要想看看你们会不会分析。 

生:做鞋得用针,针是钢铁的,没有太阳就没有钢铁,也就不会有鞋。师:“没有太阳就没有钢铁”,这句话需要研究,地球里的铁矿可不像煤炭一样,铁是一种基本元素,原来就有的。 

生:那炼钢炼铁也需要煤炭,煤炭就和太阳有关了,不能炼钢就不会有绣花针了。(鼓掌) 

生:还有,做鞋要用浆糊,浆糊是面做的,面是小麦做的,小麦是植

物,植物是靠太阳生长的,所以没有太阳就不能做绣花鞋。(众笑) 

师:好好,逻辑性非常强,一步跟一步,一环套一环,真有点天衣无缝了。 

生:还有一点最简单的,做鞋需要用眼看着,没有太阳,一片黑暗,怎么做鞋?(众笑) 

师:我晚上在电灯底下做。(众笑) 

生:还是那个理由,没有太阳一片黑暗,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不能

做,当然发电机和电灯所用的一切东西都不能做。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很会分析问题。其实,没有太阳,就没有我,

也没有你们,我们都没有了,还讨论什么绣花鞋?(众笑) 

支老师不愧为语文教学的大家。一篇平平淡淡的说明文让他教得满堂生辉。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孩子们多次发出的笑声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他们的学习是快乐的。但课堂光是有快乐是不够的,还得是有效的。而支老师做到了这一点。他多次运用幽默生动的评价语言,因势利导,不仅灵活地引导学生把自己置身于课文情景之中,同作者一起去体会、想象、思考,乐滋滋探求太阳的作用,而且有目的地训练着学生的思维能力。

     2、评价语言艺术性

   (1)生动丰富

在课堂教学中,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有着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语,使课堂内总是勃勃有生机,学生听得认真,学得积极。就拿读完课文后来讲,贾老师的评价语非常富有表现力和感召力。“读得真不错!”“大家听了都在佩服你念得好!”“这句话你读得多好呀!请你再读一遍,大家仔细听听!”“老师都被你读得感动了。”“你念得比老师还要棒!”“到目前为止,你是念得最出色的一个!”“老师觉得,你长大肯定能当一个播音员!”…… 

    生动丰富的评价语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2)简洁准确

《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中,王崧舟老师问学生“连用两个不可估量,读后心情怎样?”生:两个鬼子非常不好。师:“鬼子”用得好,“不好”足以表达你此时的心情吗?生:他们可耻。师:能不能把“可”字换掉?生:他们无耻。师:好一个“无耻”强盗的嘴脸就在于此。

在这一片段中,师生之间的对话得以步步深入,学生的思维得以层层开启,归功于王老师简洁准确的评价。在王老师简洁、准确的即时评价中,学生在面对面的碰撞中提升了语感,获得了情感的升华。

  (3)幽默风趣

在教学中,名师善于在恰当的场合、恰当的时机,巧妙地运用幽默的语言开导学生,使学生在轻松、活泼、充满笑声的课堂氛围中学到知识,受到教育。

如一位特级教师在执教《生死攸关的烛光》一文时——

老师请几位学生来分角色读课文,并让他们边想象当时的情节边朗读。一男同学读德军中尉说的话:“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应是厉声喝道的语气)读得软弱无力时,老师随即道:“哟,这二战期间的德军法西斯可真够亲切和气的!”一女生读杰奎琳的话:“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应是镇定自若的语气),读得就像是在急于敷衍一项任务,语速较快。教师这样评价:“在危急关头,你临危不惧,大义凛然,可你这样说话太露破绽了,看来今天你难逃法西斯的魔掌了!”同学们都笑了,在一片笑声中两位同学及时纠正,再读这两句话时有了明显进步。接下来,老师又请了一组同学来读,这一次更声情并茂了。于是老师对他们大加赞扬,而前面的学生则不免有些失望,于是老师又补充道: “你们表演得这么好,也应该要感谢前面的同学啊,他们可是充当了一次‘电灯泡’哦!”此时两组学生皆大欢喜。

正是由于教师机智幽默的评价才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体会到人物内心活动,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并使整个教学过程达到师生和谐,充满情趣的美好境界。

  (4)即时巧妙

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执教古诗《草》时,有这样一个精彩的片段——

有一位小朋友在表现“春风吹又生”的诗意时,把春风画成了黄色。师:“是的,当春风裹着沙尘刮来时,春风是黄色的。”生:“不对,春风应该是绿色的。”师:“不错,在诗人眼里,春风是绿色的。不然,王安石为什么说‘春风又绿江南岸’呢?你长大了,说不定也会成为一位诗人。”生:“他们都不对。因为风是看不见的,所以画不出来的。”于是他把绿色的风擦掉,把草叶画成一边倒。师:“我们一看就知道在刮风,而且风刮的比较大,草都被吹弯了腰。”

让学生用画画的形式表现诗意很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学习兴趣,但这一过程开放度很高,因为孩子的思维方式不一样,因此,出现的状况就会很多,非常考验老师的应变能力。于老师对孩子们的作品采用即时评价,巧妙的评价一步步激发起孩子思维的火花,对诗意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开展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活动,探索提高即时评价有效性策略

有效性的课堂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反馈,又要关注学生学习成果的体现;既须关注学生个体发展,又须关注班级整体的发展;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业成就,更要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如何实施有效课堂教学评价是集艺术性与科学性为一体的一道教学难题。根据对课堂实践的研究,我们归纳出以下一些策略:

  1.从评价主体看,教师应具有“四心”

要提高课堂评价的有效性,教师应具备“四心”,即:钻研教材的专心、循循善诱的耐心、倾听心声的细心、包容学生的爱心。

 (1)钻研教材的专心

对教材的认真钻研、深入解读能让我们做到心中有底,预设充分,那么在课堂上遇到突发情况时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巧妙地运用课堂评价机制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我们羡慕特级教师的课堂总是如清风流水般惬意,无论发生任何状况,他们总能机智巧妙又不着痕迹地“化干戈为玉帛”,语言幽默风趣,激发学生思维,把一个个生成变成意外的惊喜,其实,这一切既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支撑,更有课前充分备课的积淀。贾志敏、窦桂梅、于永正等特级教师在上课之前无一不是反复读教材、查资料,一篇文章要读好几遍,甚至几十遍,不光读文字,还读插图,读标点,读得“倒背如流”。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从课堂的角度去预设,从作者的角度去揣摩,正是有了钻研教材的这份“专心”,才有课堂评价时的挥洒自如。

   (2)循循善诱的耐心

一个班的孩子总是存在着差异。有的孩子反应快,接受能力强,有的孩子却反应较慢,一些简单的问题都有可能三番五次犯错。前者经常受到鼓励赞扬,后者却自卑得不敢举手。我们很多老师对这样的孩子多教几遍就放弃了,而把表扬的机会给了别的学生,造成评价不公。这一点,贾志敏老师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有一次贾老师执教《雷雨》一课,请了一位学生来读生字“雷”,这位学生连着几遍都读不到位,贾老师不厌其烦,一遍一遍地示范,可是由于这个孩子方言音太重,一直读不到位。可贾老师没有,终于在第八遍时,这个孩子读正确了,贾老师握着他的手赞道:“你真了不起!”其实,了不起的是贾老师,他把“不放弃每一个有困难的学生”这句话放在了心上。

   (3)倾听心声的细心

老师应该学会倾听学生的发言,这样才能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反馈信息,做出贴切的评价,客观地指出学生的长处及存在的缺点。而我们有些老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却一会儿看教案,一会儿提醒别的学生,心思根本没放到倾听上,因而对学生的回答也就只能做出“嗯,很好”“不错”之类的模糊低效评价了。

在学生发言时,用目光注视着他,侧耳倾听他的回答,对特别中肯的见解还可以边听边辅以点头赞许的肢体语言,让孩子由衷感受到老师对他的重视与期许,他听起课来就会更专心了。

    (4)包容学生的爱心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阅历尚浅的小学生呢!要使学生发展,首先得宽容他们在发展中出现的错误。只有宽容他们的错误,才能减轻他们的思想负担,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才能发动他们本身的精神力量,才是真正的关爱他们的成长。

贾志敏老师执教《程门立雪》一课,一个学生读错一个生字时,贾老师对大家说:“不是他不会念,而是没看清楚。”这个学生立即纠正了过来,等他读完时,贾老师又竖起大拇指说:在“真不容易,7个字全念对了。”一个学生读完一段课文后,贾老师说:“读错了几个字,是正常的;如果全对了,就是超常的。”贾老师是多么宽容,他在细心地呵护学生幼稚、脆弱的心,这不正是关爱学生生命吗?

    课堂是动态的,因此评价很多时候随着课堂生成而变化着。要想保证课堂评价的有效性,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实践中 放下教案, 倾听学生,关注学生, 抓住生成, 变学生的错误为直接的教学资源。多在自己的课堂上创设机会锻炼自己。随着课堂调应变能力的增强,我们的课堂评价就会多一些针对性与准确性了。

2、从评价方式来看,教师应多钻研,善反思,促进方式的多样化

   特级教师于永正说:“ 保持教育理性状态的前提是群体具有反思能力。而名师就是处于反思的‘ 多震地带 ’。他们在反思宏观的教育,也在反思教育的细节; 他们在反思历史,也在反思现在, 尤其总在反思自己。名师是我们教育界反思状态的发动机——他们启发我们,这便是名师的价值”。的确,名师之所以能为我们展现出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来自于他们总在孜孜不倦地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着反思。反思教学环节的设计,反思评价语言的运用,反思知识能力的落实,反思情感价值观的引导,在反思中去钻研教学理论,去借鉴他人经验,然后形成个人的教学特色。

面对着日渐活跃的课堂,面对着知识越来越广博的学生,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固步自封、坐井观天呢?苦练评价的基本功,尤其注重口语表达,向名师学习,向同行请教,课后多反思,课堂多创新,努力提升自身素养,形成多样的评价方式,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永葆活力,我们的学生才会爱学语文。

3.从评价语言来说,教师应勤学习、重积累,提升评价语言的艺术性

 充满魅力的评价语言虽常常产生于即兴,却根植于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教学功底。没有哪一位教育大家不爱读书。他们为了上好一堂课,去大量阅读相关作品。如为了体会到作者的情感,窦桂梅老师在执教《秋天的怀念》这一课时,不光亲自去采访史铁生,还读了他很多作品,从而把这一课上成了经典。

简洁准确、生动活泼、幽默机智的评价语言不光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还潜移默化影响了学生的表达。但这种语言风格绝不是能刻意营造出来的,而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我们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学习、积累、摸索、创新、才能丰富自己的语言,提升评价的艺术性和有效性。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