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战国策》的艺术特色
2025-10-01 18:36:13 责编:小OO
文档
《战国策》的艺术特色

  从文学上看,《战国策》的特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富于文采。《左传》也是以文采著称的,但两者相比照,能够看到《战国策》的语言更为明快流畅,纵恣多变,委曲尽情。不管叙事依旧说理,《战国策》都常常使用铺排和夸张的手法,绚丽多姿的辞藻,出现酣畅淋漓的气概。在那个地点,语言不仅是作用于理智、说明事实和道理的工具,也是直截了当作用于感情以打动人的手段。如《苏秦始将连横》、《庄辛说楚襄王》等篇,差不多上显著的例子。

第二,《战国策》描写人物的性格和活动,更加具体细致,也就更显得生动爽朗。《左传》描写人物,大抵是简笔的勾勒。

如前面举出的重耳向怀赢陪罪的例子,尽管也能传神,如何说过于简单。而《战国策》中,如《齐策》写冯谖,一开始,描画他三次弹铗而歌、有意索求更高物质待遇的奇特行为,初步刻画了他的不同凡响而又故弄玄虚的性格。接着,展开了“冯谖署记”、“矫命焚卷”、“市义复命”、“复谋相位”、“请立宗庙”等一系列波澜起伏的情节,将这位有胆识、有策略、有手段,同时也是恃才自傲、多辞善辩的“奇士”风采,表现得淋漓尽致。闻名的《荆柯刺秦王》一篇,更是杰出纷呈,兴奋人心。易水送别的一节如此描写:

太子及来宾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徽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大方,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因此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这段描写力极强。文章大师司马迁作《史记·刺客列传》,对有关荆轲的部分,也大量抄录了《战国策》的原文。“燕赵多大方悲歌之士”的美名,也由此传闻天下。

第三,《战国策》所记的策士说辞,常常引用生动的寓言故事,这也是以文学手段关心说理。这些寓言,形象鲜亮,寓意深刻,又浅显易明白,地看,也是中国文学宝库中辉煌的明珠。诸如“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画蛇添足”、“狐假虎威”、“亡羊补牢”、“南辕北辙”等,历来家喻户晓。由于《战国策》在相当程度上背离了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常常受到严格的批判。但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它正是表达了战国时代活跃的思想氛围。它对语言艺术的重视,在这方面取得的成就,在文学史上更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秦汉的政论散文、汉代的辞赋,都受到《战国策》辞采华丽、铺排夸张的风格的阻碍;司马迁的《史记》描画人物形象,也是在《战国策》的基础上更为向前进展。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