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学科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2025-10-01 12:37:02 责编:小OO
文档
小学科学渗透德育的教学案例

                            

    科学学科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主张理性和实证意识,但科学作为一种社会文化还具有人文性,蕴含着一定的人类生活精神,根据科学新课标的要求,科学教育的着眼点不仅是科学本身,更为重要的是促进人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科学教育过程中注重渗透道德和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知道珍爱并善待生命,逐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在三年级《人与植物》一单元的教学中,我就适时融入了德育渗透的教育。

案例描述与分析

教学情景一:观察大树。

     我带领同学们分组选择了校园里的松树、柳树、丁香树等树木作为观察对象。可以用新的观察方法来观察新的内容,如(画简图、测量树干粗细、闻树叶、看果实、拓印树皮、捡拾标本、对比法……)然后整理观察笔记。各组汇报交流自己观察的不同的树木。

     带学生走进校园观察树木,这对于三年级的小朋友们来说,可能是生平第一次认真仔细科学地进行一项观察活动。看看这些小不点那兴奋的劲,就知道他们心里多么渴望走出教室感受科学的魅力。学生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远观树的整体形态,大树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了解了树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它们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同学们观察大树的兴趣浓厚,享受着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在观察的过程中,还特别培养了与他人合作的习惯。制订小组观察计划,利用感官和放大镜、皮尺等简单测量工具观察大树,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结果,到汇报交流小组的观察结果,每个环节都离不开小组成员的分工与合作。小组成员集体的智慧在班级交流中闪光。

通过这个案例给了我许多启示:科学作为一门科学启蒙教育的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切记不能生搬硬套,更不能简单的说教,而应根据教学内容挖掘德育因素,将德育教育渗透点自然安排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所以我要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挖掘德育教育素材,努力争取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

语文学科德育渗透案例               

语文课上,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永远的学校》。这是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当拿到教材的时候,我第一反应就是将课文第二单元的内容提前到开学初来学习,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尊师爱师的德育教育。

 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记忆最深刻的是课文第三小节有这么一段“老师——绿叶在风里沙沙,那是我们给你你唱歌,帮您消除一天的疲倦。”我当时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孩子们,你们还记不记得老师什么时候是‘疲倦’的呢?

 同学们顿时变得很安静,我有点失落。过了一会儿,一名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记得上个学期的一天,你本来就有两节语文课,但是那天刚好老师外出,由您来代课,那天你上了四、五节课,而且还要管理班级,我觉得那天你特别的疲倦。”

 听到他的回答,我特别的惊讶,没了任何言语,有的只有红红的眼眶,天哪,孩子还能这么清楚得记得是哪天,当时是怎样的情况,着实让我感动不已。

接着,又有同学发言了,“老师,您每天第一个到教室,也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室,您每天都特别的疲倦,我多想为您捶捶背呀!老师,您辛苦了!”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同学们似乎懂事了不少,下课了,“老师,我为您捶捶背”吧;作文里,“老师,我不再惹您生气了,我知道您也是为我好。”……

【案例思考】

通过抓住课文里的重点词语对学生进行“感受老师的爱,回报老师的爱”的教育还是显现出了一定的效果。“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课程标准》的这一理念,强调了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渗透德育教育。作为一个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也在思索怎样在语文学科中合理、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我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坚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挖于“深”处。可以说,语文课本是最好的德育教材,我们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渗透德育,在学生的心灵播下适应健康发展的种子,但是要能做到这一点,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不能仅停留在那些表面的内容上,而应当是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德育因素,如,本课中就可以挖掘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抓住“疲倦”,让学生感受老师的辛勤,从而培养学生要感受、感谢老师的爱的思想情感。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深”挖掘,从一切可以探寻的点,进行德育渗透,使学生受到德育教育。

立足“实”处。很多时候,我们的课堂总是以书本为中心,学校的道德教育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育目标极为“理想化”,可教育效果却微乎其微,有人称之为两张皮现象:学生在尊师爱师的报告会上侃侃而谈,口若悬河,可会后依然“涛声依旧”,很多学生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当然谈不上发自内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报老师的爱。如果我们在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中不能联系学生实际,那么这德育就是无效的的德育,有时甚至会带来负面的作用。

攻在“恒”处。其实,我们的很多“问题学生”的“问题”形成往往是长时间的,因此也就有了“抗药性”。对待这些学生,急功近利,妄图立竿见影往往只是一厢情愿的事情。我们可以利用语文教学的机会,运用教育智慧,与学生展开真诚的交流,使一些“问题学生”在心灵深处真正得到一定的感染。总之,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德育渗透是一个广阔的空间,只要细心发掘德育工作和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都可以让学生得到“紫丁馨香,沁心无痕”的潜移默化教育作用。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德育渗透教案

十几减9

【教材分析】

十几减9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初步学习减法、20以内进位加法,以及运用减法、进位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这个教学内容是20以内退位减法的第一课时,对进一步学习多位数计算和其他数学知识非常重要,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因此本教材是在学生从学过的进位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的基础上展开,巩固20以内的进位加,进一步渗透加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让学生结合情景图理解题意,找出计算方法进行解决现实问题等。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不同角度观察,通过操作后的讨论,用不同思路思考,引出“想加算减”和“破十减”两种比较方便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在理解掌握“想加算减”的计算方法同时,还要理解“破十法”,并引导学生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上学期已经能熟练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掌握了计算方法,并且会自主运用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也有一定的基础,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研究简单的数学问题。低年级小学生共有的心理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有意注意时间短,爱说爱动。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具体活动中引导学生多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各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方面:

  ①、理解十几减9的算理,构建20以内退位减法的基本思路。

  ②、让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掌握“想加算减”和“破十法”的计算方法。

  ③、用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方面:

  ①、让学生通过摆一摆,算一算,圈一圈等体验活动,使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

  ②、让学生通过思考、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知道十几减九的计算方法是多样的,在多种方法中,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法:

①、培养学生思考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之间合作交流的意识。

②、感受20以内退位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并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十几减9。

2、教学难点:

理解十几减9的算理。

【教学具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一套、学生每人20根小棒。

【学科与德育的有效融合点】

1、新课导入环节,教师创设了一个学生熟悉的情景──游园会,让学生从生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知道参加活动要守纪律,讲文明懂得了在学中玩,玩中学的道理;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了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思想感情。

2、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摆一摆、圈一圈、算一算、说一说等活动,培养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课堂上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逐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合作意识。

4、在练习环节中,让学生经历帮小鸽送信和帮小白兔解决问题的练习过程,从而教育学生要有热心助人的良好品德。

【教学策略】

《十几减9》这节课是20以内退位减法的起始课,是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的重要基础知识。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十减几和9加几的基础上学习的,在计算方面是一次飞跃。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本节课的内容是枯燥和抽象的,如何使枯燥的计算有趣化,使学生学起来轻松愉快,如何把抽象的算理具体化、形象化,使算理浅显易懂,因此,我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注重了以下几点:

1、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有兴趣,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课一开始就引入了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喜羊羊作为学习伙伴。教师又通过喜羊羊创设了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游园会,让学生从这些生活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再列式计算。创设这样的情境,一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二是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顺利的引入新课。

2、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本节课从开始的学生提出几个问题以后,就要解决问题时,以16-9为突破口,重点研究十几减9的基本思路。先让学生思考,借助手中的学具,摆一摆,想一想。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所用的方法。这样,学生既有思考的机会,又有和同伴交流合作学习的机会。最后在全班交流汇报,在汇报交流中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此时,计算16-9的基本思维方法得以展现,有的学生用破十法,有的学生用连减法,有的学生想加法算减法。还有的学生用15-10+1。方法的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了思考的空间,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3、注重练习形式的层次性和多样性。

学生通过不同类型的题目和不同的练习方式,既能激发了学习兴趣,又能巩固了所学知识。如巩固练习中,教师设计了摆摆算算、圈圈算算、抢答,游戏等等,让每个学生在不同的层次练习中有不同的表现自己能力的机会,同时也让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过程】

一、准备阶段。(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课件出示喜羊羊) 你们认识它吗?你们喜不喜欢喜羊羊?今天喜羊羊来到课堂上和我们一起学习。下面,喜羊羊请我们的同学与老师一起来玩个凑十的拍手游戏。

你拍1,我拍9,我们都是好朋友,

你拍2,我拍8,团结起来力量大,

我拍3,我拍7,我们从小爱学习,

你拍4,我拍6,说话老实不吹牛,

你拍5,我拍5,两数凑十不马虎。

两个数凑十的时候,我们看到9,想到几?看到8,想到几?看到7,想到几?看到6,想到几?看到5,想到几?

(课件出示口算题) 让我们再来算一算,比一比,看谁抢答得最快。

9+7= 9+( )= 11 9+8= 9+( )=12 

9+5= 9+( )=18 9+4= 9+( )=15

(设计意图:数的组成和分解是学生口算的基础,而口算又是笔算的基础,为了把基础打牢,教师一开课就组织学生开展有趣的拍手游戏、抢答竞赛,让学生在充满乐趣的活动中更熟练地掌握十和十几的数的组成、分解。既复习旧知,又为学生探索新知,在知识和心理上做了积极准备,同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主题图)喜羊羊夸我们班的小朋友真能干,它决定带大家一起去参加新年游园会。大家快来看看,游园会上有什么好玩的?你能说一说吗?

(设计意图:在这里,教师创设了一个学生熟悉的情景──游园会,不但激发学习兴趣,而且也激发了探究的兴趣,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之中。并让学生从生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知道参加活动要守纪律,讲文明懂得了在学中玩,玩中学的道理;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了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思想感情。)

根据图上的信息,你能提一个数学问题吗?你会解答吗?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6-9= 15-9= 14-9=

观察这几道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十几减9。(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生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和愿望。)

二、思辨探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探讨算法)

1、学生自主探究。

想一想16减9怎么算?有需要的小朋友可以借助小棒来摆一摆。

(学生探索,摆小棒,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小组合作交流。

把你的想法告诉你小组的同学们,看哪一个小组的计算方法最多?(四人小组交流学习)

3、学生在班上汇报交流。

看谁愿意把你的想法大声地说说给大家听?(指名在班上交流算法)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有选择地板书,如:

方法一:因为9+7=16所以16-9=7(想加算减)

方法二:10-9=1  6+1=7(破十法)

……

(设计意图: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动手操作,充分思考,广泛交流,呈现出算法多样化,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

4、学生选择方法,强化算法。

刚才你们想出了那么多的计算方法,真了不起!现在请小朋友们观察这些算法,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请用你最喜欢的方法再说一说这道题。(同桌内互相说说)

在今后的计算中,你喜欢哪一种就可以用那种方法来进行计算。

现在你们就用你喜欢的那种方法来算一算15-9和 14-9这两题吗?(先自由说,再指名说)

(设计意图:学生是有差异的,正确认识和处理这种差异,实施有效的因材施教,是使生个学生都能在不同的基础上得到发展的重要保证。当学生的解题策略和解法出现差异后,引导学生说说喜欢哪种算法,此过程中可以使学生逐步学会“多中选优,择优而用”这种优化的思想方法。并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三、自我建构。(运用新知,自主练习,巩固方法,体验成功)

(一)、运用新知,自主练习,巩固方法。

1、完成课本第12页做一做的第1小题。

学生摆一摆 算一算 填一填。

2、完成课本第12页做一做的第2小题。

学生圈一圈 算一算 填一填。

3、游戏:(摘苹果)

学生摘苹果 算得数 。 

4、完成课本第16页第6题。(帮小白兔解决问题)

学生读题审题 完成 集体订正。

5、完成课本第15页第3题。(送信游戏)

学生算得数 连线 集体订正。

6、思考:( )-9 =( )你能有几种填法?

先让生把自己想到的填法跟自己的同桌说一说。然后指名反馈信息,最后引导学生说说这些“十几减9”里藏有什么小秘密。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层次和不同形式的练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巩固知识,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全课总结,质疑问难。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还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帮且学生梳理知识,进一步掌握算法,形成技能,让学生畅谈学习收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质疑问难,让学生领会到学习的方式方法,这也有效提高学习效果的方法。)

【板书设计】:

十几减9

16-9=7 15-9=6 14-9=5

方法一: 9+7=16

16-9=7(想加算减) 

方法二:10-9=1 

 6+1=7(破十法)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