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说木叶》思路浅探
2025-10-01 12:49:31 责编:小OO
文档
《说木叶》思路浅探

作者:孙坛生

来源:《语文周报·教研版》2017年第22期

        《说木叶》一文的结构极其清楚,作者先指出古典诗词常用“木叶”“落木”而少见“树叶”“落叶”,接着条分缕析,探究“木叶”和“落木”更受欢迎的两个原因:“木”有落叶的因素及原因;“木”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的气息。

        学习本文的难点在于对作者观点的理解:一方面本文专业性较强,另一方面学生的文学素养还不高,而本文最突出的优点就是作者依靠自身丰厚的文学功底,深入思考,旁征博引,对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独到的挖掘,只有用心阅读思考,才能领会作者的观点。而一旦领会,就会为作者严谨周密的逻辑性、抽丝剥茧的思辨力、新颖独到的见解所折服,对中国古典诗歌“木叶”的意象豁然开朗。

        文章首先列出四个具有共同意义的词语——“木叶、落木、树叶、落叶”,这四个词语都有“树叶”的意义,但在古典诗文中受欢迎的程度却大不相同,“木叶”和“落木”出现的频率更高。撇开“叶”与“落”这两个与“树叶”“落叶”相同的语素,就剩下“木”这一语素了。如果能发现“木”的艺术特征,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于是就有了文章的主体部分——对“木”的艺术特征的分析。

        “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是“木”有落叶的因素。作者通过比较两首诗发现:吴均的“寒风扫高木”需要表达出树叶越来越少的意思,所以用“木”;曹植的“高树多悲风” 则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因此选择了“树”。“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因为叶落成“木”了。这里就牵涉到一个问题:词语的暗示性。“木”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木头”“木料”“木板”等,“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就被排斥在外了。

        “木”的第二个特征,是“木”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的气息。“木”除了“木料”等意义方面的暗示性外,还会给人以形象的暗示,让人想到木的颜色,“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让“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木叶’之与‘树叶’”,“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作者对“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区别,见解独到深刻,让人茅塞顿开。但有两点还应该引起学生的注意:一是除了“木叶”“落木”本身的文艺特征而让人格外垂青外,中国古典诗词悲秋题材的盛行也是“木叶”“落木”更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因为萧瑟的秋风中孤零飘舞的“木叶”和“落木”更契合离人或游子的形象,更易让人产生“人生无常”的悲吟;二是作者在文章中强调的只是“木叶”“落木”或“树叶”“落叶”哪一个出现的更多一些,而不是说孰优孰劣。正如作者在文中所举的例子,选择不同的题材,抒发不同的情感,则“寒风扫高木”,“高树多悲风”,二者就互有不可替代的表达效果。如果套用《咬文嚼字》中朱光潜先生的说法,或许更明晰:“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和吻合”,才能“达到艺术的完美”。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