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科综合(生物部分)
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和必要的区分度以及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答卷方式
闭卷、笔试。
二、考试时间
150分钟,试卷满分300分。
三、科目分值
物理120分、化学100分、生物80分。各学科试题不跨学科综合。
四、题型
试卷包括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非选择题一般包括填空、实验、作图、计算、简答等题型。
五、试卷结构
(一)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
第Ⅰ卷为物理、化学、生物三个科目的选择题,共20题,每题6分,共计120分。其中,物理4道单项选择题和3道不定项选择题,化学7道单项选择题,生物6道单项选择题。
第Ⅱ卷为物理、化学、生物三个科目的非选择题。
(二)组卷:试卷按题型、内容和难度进行排列,选择题在前,非选择题在后,同一题型中同一学科的试题相对集中,同一学科中不同试题尽量按由易到难顺序排列。
Ⅲ.各学科考试能力要求、内容
生物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 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理科·课程标准实验·2013年版)》制定本考试说明。将课程标准的必修1、2、3及选修3的内容确定为高考理科综合生物学科的考试内容。知识点的考查不超出《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生物)》(2009版·2011年8月第5次印刷)中所规定的教学要求。
生物学科命题要体现生物课程属于科学课程的性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考查考生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程度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考生科学探究的方法、思维能力、获取新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新生,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一、考试的能力要求
(一)理解与表达能力
1.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2.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相关内容。
(二)实验与探究能力
1.能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2.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能设计实验、提出实验思路,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解释和处理。
3.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运用观察、调查、实验、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
4.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作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
(三)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1.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2.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新进展,以及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四)综合运用能力
1.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作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2.能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
二、考试范围与要求
考试范围为必修1、2、3和选修3的内容。
考试内容以“知识内容表”的形式呈现。知识内容要求掌握的程度,在表中用Ⅰ和Ⅱ标出;实验内容要求掌握的程度则用文字说明。Ⅰ和Ⅱ的含义如下:
Ⅰ:知道所列知识点的含义,并能够在试题所给予的相对简单的情境中识别和使用它们。
Ⅱ:理解所列知识与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在较复杂的情境中综合运用其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评价。
生物知识内容表
| 知识内容 | 要求 | ||||
| 必修1《分子与细胞》 | |||||
| 1—1 细胞的分子组成 | |||||
| (1)水和无机盐的作用 (2)糖类的种类和作用 (3)脂质的种类和作用 (4)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5)核酸的种类和功能 | Ⅰ Ⅱ Ⅰ Ⅱ Ⅰ | ||||
| 1—2 细胞的结构 | |||||
| (1)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 (2)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3)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及其协调配合 (4)细胞溶胶的功能 (5)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 Ⅰ Ⅱ Ⅰ Ⅰ Ⅱ | ||||
| 1—3 细胞的代谢 | |||||
| (1)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2)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3)酶的本质、特性、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4)细胞呼吸 (5)光合作用 | Ⅱ Ⅱ Ⅱ Ⅱ Ⅱ | ||||
| 1—4 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 |||||
| (1)细胞增殖的周期性 (2)细胞的有丝 (3)细胞的分化 (4)细胞的癌变及癌症的防治 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及癌症的防治 (5)细胞的衰老、凋亡以及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 Ⅰ Ⅱ Ⅱ Ⅱ Ⅰ Ⅰ | ||||
| 必修2《遗传与进化》 | |||||
| 2—1 孟德尔定律 | |||||
| (1)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 (2)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 Ⅱ Ⅱ | ||||
| 2—2 染色体与遗传 | |||||
| (1)细胞的减数 (2)动物配子的形成过程 (3)动物的受精过程 (4)遗传的染色体学说 (5)性染色体与伴性遗传 | Ⅱ Ⅱ Ⅱ Ⅱ Ⅱ | ||||
| 2—3 遗传的分子基础 | |||||
| (1)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2)DNA的分子结构和特点 (3)遗传信息的传递 (4)遗传信息的表达 | Ⅱ Ⅱ Ⅱ Ⅱ | ||||
| 2—4 生物的变异 | |||||
| (1)基因重组 (2)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 (3)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 (4)生物变异在生产上的应用 | Ⅰ Ⅱ Ⅰ Ⅱ | ||||
| 2—5 生物的进化 | |||||
| (1)生物的多样性、统一性和进化 (2)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 ⅡⅠ Ⅱ | ||||
| 2—6 遗传与人类健康 | |||||
| (1)人类遗传病的主要类型 (2)遗传咨询与优生 | Ⅰ Ⅰ | ||||
| 必修3《稳态与环境》 | |||||
| 3—1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 |||||
| (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2)其他植物激素 (3)植物激素的应用 | Ⅱ Ⅰ Ⅱ | ||||
| 3—2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 |||||
| (1)内环境与稳态 (2)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3)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与传递 (4)大脑皮层的功能 (5)体温调节 (6)脊椎动物的体液调节 (7)血糖调节 | Ⅱ Ⅱ Ⅱ Ⅰ Ⅰ Ⅰ Ⅱ | ||||
| 3—3 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 | |||||
| (1)非特异性防卫 (2)特异性反应 (3)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 (4)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 Ⅰ Ⅱ Ⅰ Ⅰ | ||||
| 3—4 种群 | |||||
| (1)种群的特征 (2)种群的增长方式 (3)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 | Ⅰ Ⅱ Ⅰ | ||||
| 3—5 群落 | |||||
| (1)群落的结构 (2)群落的主要类型 (3)群落演替 | Ⅰ Ⅰ Ⅰ | ||||
| 3—6 生态系统 | |||||
| (1)生态系统的结构 (2)生态系统中的生产量和生物量 (3)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4)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 | Ⅱ Ⅰ Ⅱ Ⅱ | ||||
| 3—7人类与环境 | |||||
| (1)生物圈 (2)全球人口动态 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3)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 (4)生物多样性保护 | Ⅰ Ⅰ Ⅱ Ⅰ | ||||
| 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 |||||
| 4—1 基因工程 | |||||
| (1)基因工程的诞生 (2)基因工程的原理和技术 (3)基因工程的应用 | Ⅰ Ⅱ Ⅰ | ||||
| 4—2 克隆技术 | |||||
| (1)植物的克隆 (2)动物的克隆 | Ⅰ Ⅰ | ||||
| 4—3 胚胎工程 | |||||
| (1)动物胚胎发育的基本过程 (2)胚胎工程及其应用 | Ⅰ Ⅰ | ||||
| 4-4 生态工程 | |||||
| (1)生态工程的原理及主要类型 (2)生态工程在农业上的应用 | Ⅰ Ⅰ | ||||
| 实验 | 要求 | ||||
| 5—1 分子与细胞 | 掌握程度参考生物学科考试说明中的: 一、考试的能力要求 (二)实验与探究能力 | ||||
| (1)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油脂 (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和蛋白质 (3)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4)验证活细胞吸收物质的选择性 (5)观察叶绿体 (6)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 (7)探究酶的专一性 (8)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9)光合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0)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11)观察细胞的有丝 (12)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有丝的临时装片 | |||||
| 5—2 遗传与进化 | |||||
| (1)模拟孟德尔杂交实验 (2)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3)减数模型的制作研究 | |||||
| 5—3 稳态与环境 | |||||
| (1)探究2,4-D对插枝生根的作用 (2)模拟尿糖的检测 (2)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3)调查社区、村镇或学校附近一个淡水区域的水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