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必修二 政治生活 第二课
2025-10-01 12:50:08 责编:小OO
文档
必修二 政治生活:人民根本利益的维护

第二课  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一、民主选举

1、区分民主选举方式

从选民的角度从候选人的角度
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
含义由选民直接投票选举方式先由选民选出自己的代表,再由他们代表选民选举的方式正式候选人名额与应选名额相等的方式正式候选人名额多于应选名额的方式
优点每个选民都有机会选择自己心目中最值得信赖的当家人选举成本较低,便于组织等可以比较充分地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有助于选民了解候选人,为选民行使选举权提供了选择的余地,在被选举人之间也形成了相应的竞争
局限性在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下不适用

选民不能直接投票选举自己心目中的当家人在一定程度上选民的选择易发生虚假宣传、贿赂选民等情况

适用范围县及县以下的的选举、城市的居民委员会、农村的村民委员会选举等

县以上的各级、乡及乡以上各级的领导人员的选举

在极少数的情况下采用各级的选举等

结论四种选举方式各有利弊。不能说哪个更民主、更优越
注:选举权与民主选举的权利不同:选举权是指选举国家权利机关代表的权利;民主选举权利的范围更广,包括选举的权利,其它选举的权利,如选举国家领导人,村(居)委会干部等。

2、选举制度及选举方式确定的依据

(1)采取怎样的选举方式,要根据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的文化水平等具体条件来确定。

(2)选举方式的选择必须体现国家性质,并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状况相适应。

(3)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采用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方式。

3、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

(1)为什么:

①选民参加选举的态度和能力,是影响选举效果的重要因素。

②是否积极参加选举,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尺度。

③怎样行使选举权,如何投出自己神圣的一票,是公民政治参与能力和政治素养高低的体现。

(2)怎么做:

①公民只有不断提高参与民主选举的素养,行使好民主选举的权利,才能更好地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②积极参加选举,不断增强公识和主人翁意识。

③公民行使选举权应出于公心,以人民利益为重;要了解候选人的品德和能力表现,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审慎投票。

二、民主决策

1、方式

(1)间接决策:公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人志的人进入决策机关,参与、审议、监督、制定决策。

(2)直接决策:

内 容方 式依 据意 义
社情反映制 度

公民向决策机关反映意见、提出建议电话、信函、传真、电子邮件、新闻媒体、拓宽反映渠道,是决策机关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使决策反映社情,提高公民参与决策的积极性
专家咨询制 度

专家学者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进行分析论证论证会、座谈会专家学者的专业知识、相关信息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可行性
社会公示制 度

决策机关将涉及公众利益的各项决策进行公示,公 示公民享有对公众利益的决策的知情权,这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前提和基础

有利于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
社会听证制 度

对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公民充分发表意见,提出建议听证会决策机关拟定的方案可能存在不足听证的目的是为了决策利民
2、意义

公民通过各种渠道,采用不同方式参与决策过程,是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环节。

(1)(对决策者)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体现决策的民主性;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2)(对公民))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注:

1、参与决策≠做出决策   公民无决策权,决策最终由决策机关做出

2、抓关键区分四种民主决策方式

   社情反映制度 →  在决策成文前了解

   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定 →  在形成决策草案后公开征求意见

   专家咨询制度 →  征求的是专家的意见

   社会听证制度 →  征求的是各方面代表的意见

3、民主管理

1、形式

农村村民自治城市居民自治
自治机构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
性 质

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内 容选举:村民直接投票选举村委会成员

决策:村民通过村民会议等形式参与本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决策与管理

管理:制定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等来规范行为

监督:通过村务公开、民主评议村干部、村委会定期报告工作等形式来监督村干部和村民委员会的工作

选举:居民民主选举居委会成员

决策:凡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重要事务要提请居民会议讨论决定

管理:社区大事居民定,日常事务居民管

监督:居委会实行办事公开制度,定期向居民会议汇报工作,接受居民监督和质询

2、意义:

(1)社会角度: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实行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以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有效途径;实行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扩大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

(2)公民角度:我们可以学习民主管理的知识和技能,体验民主管理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在民主实践中逐步增强和提高自己政治参与的责任意识和实际本领。

注:

1、村(居)委会的性质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不是国家机关、不履行职能,我国的基层政权组织是指乡镇一级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乡镇,对村(居)委会进行指导与监督,但不是上下级的关系。

2、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指,企事业单位的职工代表大会、居委会、村委会。

3、村(居)民委员会的成员,是由村(居)民直接选举产生,不是间接选举。

4、村党支部是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村委会必须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四、民主监督

1、方式

信访举报制度联系群众制度监督制度其他方式

含义通过给国家机关写信、打电话或当面向有关人员反映意见,提出批评、建议将自己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反映给,形成的议案,上传到国家权力机关依法在新闻媒体上公开发表意见主要有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 等

方式信函、电话、手机短信、当面指出等通过人民代表大会以议案、质询的方式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
特点是我们行使所规定的提出批评、建议、申诉、控告和检举权利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民主监督的有效方法一头连着国家权力机关,一头连着广大人民群众透明度高、威力大、影响广、时效快
作用A、为公民行使监督权提供了有力保障 B、使公民的民主监督得以真正地落实,得到切实保障 C、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发挥独特的作用 D、各级创造的新形式新方法,为公民直接行使监督权、参与民主监督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渠道

1、都是实行民主监督的渠道和方式,在民主监督中发挥重要作用

2、其意义是相同的

3、不论哪种方式,都要遵守法律,依照规则和程序办事

2、意义:

①有利于改进被监督者的工作

②也有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3、怎么做:

①国家:自觉接受监督,为公民行使监督权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渠道

②公民:一方面,要敢于同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和法律规定的监督权。另一方面,必须采取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

注:

1、如何区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

(1)时间区分:

关键看该行为是“事前“还是“事后”。“事前”行为属于民主决策,“事后”行为属于民主监督。

(2)含义区分

  决策是征求公见,监督是监督国家机关及国家工作人员的行为。

(3)方式区分

决策方式有:社情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监督方式有:信访制度、联系群众制度、监督制度和监督听证会、网上评议等。

2、如何区分信访举报制度与社情反映制度

  从手段上看,二者都可以通过信件、电话等方式进行,但信访举报突出对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工作中的不足之处提出批评、建议,属于民主监督;社情突出公民就自身日常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办法,属民主决策。

五、有序与无序政治参与的区别:(可变通为如何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

1、是否遵循、法律、规则、程序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2、是否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

3、是否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答题模板:

                   公民如何进行政治参与

1、公民为什么要自觉参与政治生活?

1、必要性:我国国家性质、人民地位、公民权利

2、重要性:

第1,对公民。有利于增强主人翁意识,提高政治参与的热情、能力,真正行使(实现)自己的民主权利。

第2,对社会或国家。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和地位,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现代化及各项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密切党和与人民群众的联系,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2、公民应如何参与政治生活?

1、内容: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

2、要求:宏观上把握----依法有序的参与;中观上把握---坚持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微观上把握----各种民主方式的具体内涵、途径(渠道)和要求。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