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 年—201 年学年度第一学期 201 年 月 日第 周星期
| 授课教师 | 陈吉峰 | 授课班级 | ||
| 课题 | 背影 | |||
| 教学目标 | 1、训练用普通话正确朗读的能力学习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4、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观察父母的生活与情感,主动为父母分忧解难。 | |||
| 教学重点 | 1、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2、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 |||
| 教学难点 | 课文2、3两段对于表达中心的作用是本文的难点 | |||
| 教学过程 | 教学反思 | |||
| 一、导入 〖课前准备〗在上课前,在大屏幕里放事先用FLASH做好的《父亲》这首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师】(激发情感,创设氛围)在我的记忆中有这样几首歌词:"在我心中有一座山,险峰万里它最伟岸,爸爸,亲爱的爸爸,你就是我心中的山";"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想儿是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这些饱含深情的话语充满了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的写照,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的《背影》。〖板书课题〗 二、解题 1、《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性散文,也可以说是回忆性散文,本文写于1925年,至今已六七十年,一直被广大读者所传诵,多少年来也一直被选入教材,哺育了几代人。对于这样的名篇,我们应认真阅读、学习。 2、作者简介(看投影片) 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江苏省扬州市人,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真情、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 三、朗读训练 1、听录音朗读(选一段节奏舒缓情调感伤的音乐) 要求:将那些自己读不准的字标出记号;将自己不能理解的词语框出来 2、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给加点的字注音(出示课件) 奔丧 差使 狼藉 簌簌 妥贴 踌躇 迂 蹒跚 箸 拭 琐屑 晶莹 3、朗读 可以分为四个部分:1-3段、4-5段,6段,7段分别找不同的小组读。6段齐读。 四、引导性阅读 1、阅读全文,用规定符号进行圈点批注 【师】批注要点 1)、词语:不能理解的用横线,认为用得好的用框框 2)、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3)、有疑问的地方,用括号再加问号 4)、用双竖线和单竖线划分文章层次 (这一环节主要用于学习读书方法,形成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既是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熟悉,又是个种发现式的学习过程,当然毕竟是初中的学生,不能做太高的要求,能够有所批注,不论对错都是可贵的)。 2、(稍停)找几位同学简要说说批注的地方并理由(找成绩好的同学,旨在给其它的同学做出示范,教师可在学生阅读时巡视,找那些批得较好的同学发言。教师可根据此收集反聩信息) | ||||
201 年—201 年学年度第一学期 201 年 月 日第 周星期
| 授课教师 | 陈吉峰 | 授课班级 | ||
| 课题 | 背影 | |||
| 教学过程 | 教学反思 | |||
| 一、论讨讲解 【讨论】1、"我"与父亲最后一次相见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 〖分析〗(理解记叙的要素) 【讨论】2、我与父亲是在一种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从文中找出写见面的背景的句子。写出了怎样的一个背景。 〖分析〗①祖母死了 ②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祸不单行,家境惨淡)。 设置惨淡环境,渲染悲凉气氛,与父亲在此困境下仍不辞劳苦,为儿子奔波,与父亲对儿子满腔温情形成对照,更显父爱崇高。 【讨论】3、文中一共几次提到了背影?分别给每一次的背影起一个名字。 〖分析〗①第一段:"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情念旧事,思念父亲。 〖板书〗惦记背影 ①第六段:"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亲子之爱,情真意切。(为了儿子在旅途中不受苦,仍然买着老迈的步子去儿子买橘子) 〖板书〗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②第六段:"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我找不着了……我的眼泪又来了"。 离情别绪,摧人泪下。("黯然销魂者,惟别离也",可以举两个古人的例子:古人荆克刺王前,燕子丹给他送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这是送英雄的别离;再有"桃花潭水深千尽,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挚之这间的别离。而我们这些课文则是亲人之别离,更是感人) 〖板书〗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③第七段"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别后怀念,追思往事,寄托思念。 〖板书〗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讨论】4、面对着父亲苍老的背影,作者也不禁簌簌流下了眼泪,文中一共写了作者几次流泪,找出这些语句? 〖分析〗 ①课文第二段,"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了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这是"悲哀之泪",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 〖板书〗悲哀之泪 ②第六段,"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 这是"感动之泪",望父买橘。 〖板书〗感动之泪 ③第六段,"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这是"不舍之泪",父子即将离别。 〖板书〗不舍之泪 ④第七段,"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 读到父亲的来信,触目伤怀,又想起了往昔父亲的背影,这是"伤心之泪"。 〖板书〗伤心之泪 【讨论】4、这篇文章的重心在6、7两段,那么2、3、4、5段写的是什么?不写不可以吗? 〖分析〗2、3段介绍惨淡的家境,为了营造一种悲凉的气氛。 4、5段介绍父亲对我无微无致的照顾,为了铺垫我对父亲的感情,也就是铺垫"背影"。 二、小结 (以讨论的方式进行) 【讨论】对本文的中心有以下几种看法,你认为正确的是,简要说明理由。 A、表现父亲疼爱儿子 B、表现父亲的生活艰难和老境颓唐 C、表现儿子体谅父亲 D、表现父亲怜爱儿子,儿子体谅父亲,父子之间的美好亲情 〖板书〗父子情深 三、布置作业 1、将预习提示中的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抄写在作业本上。 2、思考课后第一题。 | ||||
201 年—201 年学年度第一学期 201 年 月 日第 周星期
| 授课教师 | 陈吉峰 | 授课班级 | ||
| 课题 | 永久的悔 | |||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学习掌握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所含的复杂感情。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本文的教学主要从找出文章线索人手,然后围绕这个线索按照段落顺序逐步讲解,所运用的方法主要有问题法、讨论法、教师范读、演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使其懂得审视自己的行为,珍惜亲情,探寻与父母、长辈相处的最佳方式。 | |||
| 教学重点 | 1.学习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平实的语言中所饱含的深情。 2.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情感教育。 | |||
| 教学难点 | 1.本文的线索是吃的东西,这一点较不常见,对此应稍作分析。 2文章对母亲的描写不多,却感人至深,其原因何在? | |||
| 教学过程 | 教学反思 | |||
| 第一课时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一、创建情景。导入课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师:在学习本课之前,我想请大家回忆一下,有没有什么事情让你们至今想起仍悔恨不已呢?2.鼓励学生举手讲述,注意对学生的心结进行开导。3.师:本文题为"永久的悔",它的作者 是当代语言学家季羡林老师,写这篇文章时季老师已年近九十,却还在对一件往事耿耿于怀,可见这件事在他的内心深处有着怎样的地位。那么,让这为九十多岁的老人难忘,始终无法释怀的到底是一件什么样的事呢?(板书课题) 1.低头沉思,回忆往事。2.举手讲述让自己至今懊恼不已的往事,注意情节的完整性。3.听教师讲述,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对本文的学习产生兴趣。 二、分析课文第l、2自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让学生齐读课文第l、2自然段。2.师: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 抽学生回答。 板书: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3.师:为什么说它是作者心中"永久"的悔? 抽学生回答。 板书: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4.师:作者在第1段用了两个成语"俯拾皆是"和"唾手可得",它们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抽学生回答,总结。5.让学生用上面两个成语造句,并加以点评。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感情。 .2.思考回答。 生: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3.思考回答。 生:因为它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4.思考回答。 生:这两个成语说明作者后悔的事有很多,但却能不假思索地说出让他感触最深的事,因为它一直在他心中,是作者无法解开的心结。5.用"俯拾皆是"和"唾手可得"造句。 三、让学生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明了文章线索(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请学生默读课文。2.师:刚才大家都阅读了课文,对文章 的内容有了大致了解。请大家思考一下,作者这篇怀念母亲的文章是围绕什么展开的? 1.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2.踊跃回答。 生:全文是围绕吃的东西展开的。 3.师:很正确,具体有哪些吃的呢? 抽学生回答。 板书:白的黄的红的4.师:不错,"白的、黄的、红的"就是本文的线索,它贯穿文章始终。作者为什么要以吃的为线索呢?这一点作者在文中作了说明,请大家找出来。5.抽学生朗读相关语句。6.师:因为孩子最容易关心吃的东西,所以作者对小时候的记忆总与吃的 联系在一起,这一点可以理解。但 为什么母亲吃不到好东西这件事也会让他想起母亲呢? 组织学生讨论。7.让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加以总结。 3.思考问题。 生:白的麦子面,黄的小米面和棒子面,红的高粱饼。4.阅读课文,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5.朗读:."第一,我作为一个孩子容易关心吃的东西。第二.除了黄的'以外,所有我在上面提到的好吃的东西,几乎都与母亲无缘。"6.分组讨论,每组选一个小组长,作好 讨论记录。生:母亲之所以只吃红的是因为她把白的和黄的让给了我,这让我感动至深。生:母亲艰辛一生,作者儿时无法体会,成人时又无法报答,内心悲凉。7.汇报讨论结果,在教师点拨下明确。 四、本课小结 本课熟悉了课文内容,明确了文章线索,对第l、2自然段进行了分析,知晓了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初步感受了母亲对"我"的关爱和我对母亲的怀念。 | ||||
201 年—201 年学年度第一学期 201 年 月 日第 周星期
| 课题 | 永久的悔 | 课型 | ||
| 教学过程 | 教学反思 | |||
|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阅读3、4自然段,对作者家境和母亲形象有初步认识 2.阅读5-8自然段,初步感受母亲对自己的关爱 3.重点研读9-11自然段 ,进一步感受母子情深 4.辅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 一、阅读理解3、4自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让学生阅读第3、4段,思考这两段主要讲了什么,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抽多名学生回答,并总结。3.师:这两段篇幅不长,却将作者父辈生活的艰辛深深地印人读者脑海。文中有些词语极富表现力,请大家找出来。4.指导学生用这些词语造句,以加深理解。5.师:母亲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 抽学生回答,将内容板书(见板书设计)6.师:如何理解"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组织学生讨论) 1.阅读3、4自然段,思考这两段在文中的作用。2.生:这两段主要讲述了作者贫困的 家境,将母亲的大致轮廓也勾勒了出来,为后文的展开铺垫了感情基 调。3、生:立椎之地、孤苦伶仃、无依无靠、举目无亲、背井离乡、千辛万苦……4.用上述词语造句。5.生:娘家姓赵,十分贫穷;不识一字,连名字都没有;走过的最长的路就是从娘家到婆家的五里路。6.讨论这一句话中所饱含的深情 二、分析阅读5-8自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让学生细读5~8段,掌握其内容。2.师:吃白的是最高标准,其次是黄的和红的,作者家平常都吃些什么呢? 抽学生回答。3.师:但"我"却偶尔可以吃到点白的或黄的,有哪几种途径可以得到呢? 抽学生回答,将内容板书(见板书设计)。4.让学生齐读第7段,注意读出感情。5.组织学生讨论:文中母亲在中秋节给我半块月饼的事是整篇文章唯一一处对母亲行为的描写,语言极其 朴实,却让人感触甚深,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呢? 1.细读第5-8段。2.思考回答。生:"'白的'与我们家无缘,'黄的'与我们缘分也不大,终日为伍者只有'红的'。"3.生:可以从家境较好的大奶奶那里得到一小块馍馍;中秋节母亲会想办法给我弄一点月饼;为二大爷割牛草也可得到一点黄的。 '4.齐读第7段,体会文中流露的母子情深。5.分组讨论,汇报交流讨论结果,在教师指导下领会文中自然流露的母亲对儿子的关爱情。 三、重点研读9一11自然段,进一步感受母子情深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饱含深情地朗读"我在她身边呆到六岁……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2.抽一个学生朗读第10自然段。3.师:这两段是本文最感人的部分、每 次读来都让人有一种辛酸的痛。"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 待",年少时对母亲的恩情理解得并不深刻,等到知道报答时却已不能,这里包含了作者多少的无奈啊!指导学生领悟这两段作者平实的语言中蕴含的深情。 1.听教师朗读,感受其感情基调。2•充满感情地朗读第10自然段。3.领悟作者平实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深情,联想自己的情况,体会父母对自 己的爱。 4.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 待"为题组织一次小型演讲会,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4.踊跃发言,说说自己平日是如何与父母、长辈相处的,从哪些小事中可 以反映父母对自己的爱。检讨自己 的不足,并思考应该如何去回应、去 报答父母、长辈的关爱。 四、完成课堂练习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疑难字词练习(见随堂练习设计)。2.指导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 1.掌握相关知识。2.发挥主观能动性,完成课后习题。 五、本课小结:这节课主要按段落顺序对课文进行了较为详尽地分析,使学生对文中质朴语言所蕴含的复杂情感有了深入体会,明白了文章之所以动人应在于情而非文。学生通过此课的学习,认识到父母及长辈对自己的关爱,懂得思索探寻与他们相处的最佳模式,莫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空悲切。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一般的纪念性的文章都会围绕被怀念的对象展开,但本文语言平实,对母亲的描写着墨极少,只有一处行为描写和一处语言描写,却同样能触人心弦,让人潸然泪下,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可让学生课外模仿作文。 随堂练习设计: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1)他非常懒,总爱去邻居家憎饭吃。 (2)年少的他懵懵懂懂,做了很多错事,其中有二件让他至今后悔不已。(3)那个工作对他来说垂手可得。(4)他拿出一个馒头,扳了一块给我。 个性练习设计: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母亲不知有多少个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回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请随意想像一个片断(如村边眺望、临终思念等)对母亲的心理活动进行描写。 | ||||
201 年—201 年学年度第一学期 201 年 月 日第 周星期
| 授课教师 | 陈吉峰 | 授课班级 | ||
| 课题 | 铁骑兵 | |||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故事情节。2.分析文中的几个悬念及表达效果。3.准确认读文中字词。 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先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入手,让学生讲述历史上以多胜少的战例,然后让学生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文眼,理清文章脉络,最后针对杨朔散文的特征分析本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并学习八路军不畏艰苦、灵活应战的作风。 | |||
| 教学重点 | 1.文中的悬念及表达效果。 2.语化的语言特色。 | |||
| 教学难点 | 学生可能会觉得文中所写的几个骑兵打乱敌人作战部署的偶然性较大,在教学时要加以分析。 | |||
| 教学过程 | 教学反思 | |||
| 教学准备 1.了解杨朔散文的风格。 2.了解时代背景。 学生准备 1.搜集有关资料,了解中外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克强的战例。2.预习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启发思路,导入课文 讲述战例 2.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3.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找出文眼,理清脉络 4.分析本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领略本文的结构美和语言美 5.解题,指导完成练习 剖析题意,完成课堂练习 一、启发思路。导入课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师:大家平时爱看战争影片,听战争故事吗?2.师:很好。战争的双方如果人数悬殊,胜负便不言而喻,特别是在过去军事科技不是很发达的时代,双方对阵,人数便是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你们认为是这样吗? 1.纷纷回答:爱看。2.因为课前已搜集相关资料,所以对教师的观念并不同意。 生:不是。 3.师装作不解:哦,历史上发生过以少胜多,以弱克强的战例吗?4.师总结:看来大家课外都搜集了不少资料,这点很好。本文也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战例。在抗日战争中,八路军的一个骑兵班,竟打乱了敌人的作战部署,这件事情是怎样发生的呢?好,下面我们就来进入课文学习。(板书课题) 3.举手回答,讲述自己了解到的相关战例,涉及内容有古有今,有中有外,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4.进入新课学习。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介绍文章背景及作者简介。2.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发生、经过和结果。3.抽学生复述课文。 1.听教师讲解,作好相应记录。 -2.阅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3.讲述课文内容,注意情节的完整性。 三、找出文眼。理清脉络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师:形散而神聚,是散文结构美的集中表现,本文的文眼是什么?2.组织学生讨论:这句话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3.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并将其板书。(见板书) 1.思考,举手回答。 生:本文的文眼是"星星脱离轨道,就会陨落,八路军掉队了,却能主动打游击"。2.讨论回答,在教师指导下明确答案。3.理清文章结构。 | ||||
201 年—201 年学年度第一学期 201 年 月 日第 周星期
| 课题 | 铁骑兵 | |
| 教学过程 | 教学反思 | |
| 四、分析本文的结构美和语言美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 1.师:杨朔的散文讲究结构,在布局上 往往是峰回路转,跌宕起伏,这种风格在本文中也有所展现,请大家加以分析。 指名学生回答,并加以总结。2.师:杨朔的散文在语言上以活泼明,快的口语为底色,配衬以古典句式 的色彩,形成一种俏丽、典雅的风 格。本文有哪些描写表明了这_特点。 点明学生回答,并加以总结。3.师:当骑兵们得知昨晚想骑马渡过的河流是黄河时,为什么"一齐惊得..'啊'了一声,随后不觉大笑起来"? 抽学生回答,明确答案:"惊"是因为不知那是黄河,还以为是条不知名的小河流,"笑"是为昨晚的冒失,竟想骑着马淌过水流湍急的黄河,另还含有庆幸的成分:幸亏没有强渡, 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11.思考本文的结构特点。 生:本文开篇就写在大行进的途中,有一班骑兵掉队了,这就留下了一个悬念:这班掉队的骑兵命运如何?接着写骑兵偶然来到了一条河边,准备渡河却发现水很深,于是放弃了,这又有了一个悬念:这到底是条什么河?后来骑兵发现了一座城,便灵机二动朝城中放了-排马 ,引起了,这到底是座什么城呢,他们放会造什么后果?这几处悬念让读者欲罢不能,充分显示了杨朔的写作功夫。2.生:"龟儿子,咱们闯到什么地方了!" 生:他带着这一帮人怪巧妙地甩开了追击的敌人。 生:一时从城里响起来,乱放一气。 生:"是黄河,水才急呢,•根鹅毛掉下去,也会旋到水底下去。"3、思考回答,在教师指导下明确答案。 五、解题,完成课堂练习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组织学生讨论,解决课后思考与练习一。 2.师:本文的标题为什么?铁骑兵呢?相信大家通过本课的学习,应该有自己的理解了吧。 抽学生回答,归纳总结。3.指导学生完成随堂练习。 1.从敌我两方面来分析为什么我军的一班骑兵竟能打乱敌人军事部署。2.积极思考。 生:"铁"字表明了我军的顽强和难 以战胜。 生:"铁"说明我军有铁打的身躯和意志,不管环境多么艰苦,都不会屈服。3.完成随堂练习。 六、本课小结。本节课按照导人、整体感知、理清脉络、分析结构及语言特点的顺序完成了课文的教学。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了文章内容,还领略到了杨朔散文的魅力,这对学生的写作及散文鉴赏水平的提高有相当大的帮助。 七、板书设计 铁骑兵 杨 朔 本文结构 起因:掉队--打游击经过:夜渡河水--水深未能过去--第二日才知是黄河发现敌城一朝城中放了一排马轮--第二日才知此城是包头结果:打乱敌人军事部署,并找到了大队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骑后们明明只是朝着城中放了一排马,为什么第二天包头的百姓纷纷传说八路军有一团人来攻城,并且"差一点把城攻破"?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这一现象作分析。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1.找出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1)没日殒落悬崖勒马冥思苦想 (2)香消玉殒婷婷玉立斗转星移宿营 (3)搔乱斗胆犹豫不决战战兢兢 (4)天马行空恪守部署凌乱 2.下列语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他们想冲过来,可是鬼子火力太紧,只好像流星一样,离开大队,单独活动。 (2)班长的脸颊抽动着,脸上的刀伤也像活了似的动起来。个性练习设计文中写道,斑长"灵机一动,吩咐骑兵朝着城中放了一排马",试分析此时班长的心理。 | ||
| 授课教师 | 陈吉峰 | 授课班级 | ||
| 课题 | 苏珊·安东尼 | |||
| 教学目标 | 1、理解本文的思路和结构。2、理解人物形象及刻画人物的方法。3、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社会现象的意识和与人交往的能力。4、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及社会实践能力。 | |||
| 教学重点 | 1、理解文中插叙的作用2、理解苏珊为争取女权而斗争的精神,培养学生面对自己应有的权利,要进行勇敢的、坚持不懈的斗争。3、培养学生树立文明进步的妇女观、健康平等的现代性别意识。 | |||
| 教学难点 | 1、培养学生面对自己应有的权利,要进行勇敢的、坚持不懈的斗争。2、培养学生树立文明进步的妇女观、健康平等的现代性别意识。3、理解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的方法 | |||
| 教学方法 | 启发式、情境设置法、 讨论法 | |||
| 教学过程 | 教学反思 | |||
| 一、创建情景,导入课文。 我有一个问题想问问在座的女同学,如果我们要选班长,我对你们说,班上的女生没有选举权,选班长是男生的事,你们有意见吗?(请一两位女生谈谈看法) 看来我这句话得罪了半边天。但你们知道吗,直到一百多年前,不管是我国还是外国,女人一直是男人的附属品,是男人的私有财产,哪些同学愿意来谈谈古今中外妇女的地位。 (参考:①孔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②女子无才便是德——不能进学堂,剥夺女子受教育的权利。③三步不出闺门——缠足,剥夺人身自由权利。④三从四德。⑤一夫多妾制——生儿育女的工具。⑥做花红,收入归丈夫所有——没有财产权。⑦婚姻不能自主——包办婚姻,媒妁之言父母之命。) 那么今天呢,今天我们的女生可以和男生坐在一间教室上课,你们长大后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职业,做自己喜爱的事,花自己挣的钱。你们甚至可以比男人做得更出色。在法律上,你们是完全平等的。但这些在你们看来理所当然的事却是无数前辈经过不懈奋斗才得来的。苏珊·安东尼便是其中一位。板书:苏珊·安东尼——女权运动的先驱。 介绍苏珊·安东尼的基本情况及时代背景。 二、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脉络。 思考:1、这篇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 (顺叙——插叙——顺叙;先介绍了苏珊·安东尼在1872年美国总统选举上的情况,接着插叙了苏珊·安东尼一直以来为此所作的努力,最后记叙了她为选举而遭逮捕后在法庭上的辩护。) 2、这篇文章主要写了苏珊·安东尼在争取妇女权利过程中的哪件事?(主要写了苏珊·安东尼争取妇女选举权的事。) 3、对这件事作者又重点写了哪几个场面。(1872年带领14名妇女参加美国总统选举的投票;被捕后在法庭上的辩护。) 4、从中可以看出苏珊·安东尼是个什么样的人? (①投票过程中:坚持自己的信念,不畏别人的冷嘲热讽,镇定。②插叙部分:勇于斗争,坚持不懈,百折不挠——顽强。③法庭斗争:充满智慧——坚毅、自信,不畏强权——勇敢,为了妇女的权利而不懈奋斗。) 三、结合课后思考与练习,深入理解课文。 1、文中有一部分插叙,讲述了苏珊·安东尼长期以来为争取妇女权利而进行斗争的情况,请大家仔细阅读这一部分,简述一下她的斗争历程。 2.指名学生对这部分内容进行讲述。 3.苏珊·安东尼通过什么方式来改变人们的观念呢? (发表演讲,与男人辩论;写了数以百计的宣传册和书。) 4、她的行动取得了哪些成果?人们对她的态度前后有何不同?(最初她受到人们普遍的鄙视,反对她的人会毫不犹豫地向她和她的追随者说各种各样的脏话和不实之词。后来一些妇女渐渐喜欢上并且开始帮助她。最后许多家庭妇女从她身上得到鼓舞,加入到她的行列,许多男人也开始改变自己的观念。) 5、插叙部分能不能删除?为什么?(附:不能,原因是:①表现出斗争过程的艰苦和漫长。②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故事内容更加充实。③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四、课堂讨论。 1、 我们今天享有的许多东西都是经过前人长期奋斗甚至流血牺牲才换来的,试举一二例说明。(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如某项科研成果的出现,某项不合理制度的取消等,不要仅停留在对先烈的追忆上。渗透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2、 男女不平等的根源是什么? (让学生对男女不平等的根源有初步认识。) 五、布置作业 尽管已是21世纪,男女不平等的现象在某些地方和某些方面仍然存在着。在这种情况下,女生和男生应该如何自处?
附板书设计 苏珊·安东尼——女权运动的先驱 叙述方式: 顺叙 —— 插叙 —— 顺叙 文章内容:投票斗争 美国妇女运动的发展 法庭斗争 取得胜利(结局) (1-5) (6-11) (12-20) (21) | ||||
201 年—201 年学年度第一学期 201 年 月 日第 周星期
| 授课教师 | 陈吉峰 | 授课班级 | ||
| 课题 | “时光虽流逝,记忆永珍藏”作文指导 | |||
| 作文指导 | 教学反思 | |||
| 要想写好此类回忆性文章,让其脱颖而出,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1.寻找新“米”下锅。具体写作时,不要总是写那些陈旧的下雨天送伞、半夜到医院、学自行车、转学等事情,而要精选丰富鲜活的材料,要学会挖掘“记忆中的生活宝库”。比如:记忆中母亲每天早上为你精心熬制的小米稀饭,父亲半夜回来刻意放轻的脚步声,邻居阿姨每次在楼梯相遇时的招呼声……这样,记忆中最动人的细节就进入了我们的视线,进而在字里行间跳动。 2.放好“细节”小电影。动笔前,不妨先学做导演,把脑海中的故事切割成一个个的画面,然后用准确生动的动词、形容词等来再现画面,争取做到活灵活现。如写包粽子的过程,可以准确选用以下动词“放→弯→围→添→撩→盖→扎”。如此一放,整个画面便立即跃然纸上了。写好文章后,不妨换位思考,让自己当一回读者,试读文章并想象画面,看能否从文字中准确捕捉并生动再现画面中的每个动作,每个细节,这点非常重要。 3.构思灵动的结构。结构是对文章内容的总体设计,好的文章结构可以使文章扣人心弦,增强对读者的吸引力。在写作这类回忆性文章时,我们可采用的文章结构有:1.卒章显志(结尾点明主旨,升华全文)、片段组合(文章由几个片段组合而成,各表现不同的画面和不同的情致,使文章在比照中传旨揭要)和抑扬转换(如“我”对主人公的感情由“不大佩服”到产生“敬意”,结尾抒发强烈的思念和赞美之情等)。 【佳作展示】(810字) 难忘的微笑(下水作文)【来源于网络】 时间像清澈的河水,载着悠悠的笑声流去;岁月如乐章里的音符,奏着一首动听的歌,随风飞入记忆的粉盒。那个难忘的微笑,永远陪伴在我的身边。 不知是什么原因,从上学开始,我就是那种坐在“最后一排的人”。也许是我的相貌平平,也许是受生活环境的影响,渐渐地我的性格也失去了学龄前的活泼可爱,变得越来越内向。坐在教室那个被人遗忘的角落的我,久而久之,就被一种自卑心理笼罩起来,渐渐地,就与老师形成了一层深深的隔膜,我的45分钟总是在漫长的等待中结束。 二年级时,我们班要换一位新班主任,同学们便都在期待中静候着老师的出现。上课铃响后,一位身穿白裙,满面春风的大姐姐走进了教室。她自我介绍说:“大家好!我叫潘琳,是你们新调来的班主任。我想,虽然我们现在才刚认识,可我会慢慢了解你们每个人的,一定会成为你们的好朋友……” 记得那天学的是古诗《画》,整节课我都沉浸在兴奋中。快下课时,潘老师说:“同学们,这首诗好背吗?”大家不约而同地回答:“好背。”的确,不知怎么的,我也能背下来了。老师又问:“哪位同学愿意背一背?”唰——教室里一下子举起了十几只手,我也慢慢地把手举了起来,可马上又放下来了。没想到这个举动竟然被潘老师看到了,只见她对我微笑了一下,好像在说:“不用怕,大胆举手吧!”于是我便坚定地又举起了手,并在老师的点名后流畅地完成了背诵。潘老师露出了赞许的微笑,同学们也拍起了热情的手掌。我感到了无比的温暖,顿时,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那一刻,我真的读懂了老师的微笑! 从此,我好像变了个人似的,我变得开朗了,课堂上经常有我回答问题的声音,活动中也有我的身影。我开始爱笑,成绩也直线上升……一切的一切,与以前简直是天壤之别。我知道,这都是因为有了潘老师那甜美的微笑,因为这微笑中有鼓励,更有期待。 流逝的时间啊,你可以带走许多美好的事物,可你却载不走潘老师那甜美的微笑,它让我在微笑中看到了鼓励和期待,永远伴我向前! 【评点】(110字)本来只是一个鼓励和期待的微笑,却改变了一个学生,让他恢复了活力,积极向前。文中叙述的虽然是小事情,却是发自内心的,有真情在里面。文章前有铺垫,后有烘托,前后对比,突出了老师的微笑;首尾呼应,结构严谨。读后让人颇受感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