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第2课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2025-10-02 15:35:35 责编:小OO
文档

教案类别八年级语文

授课日期

授课班级140课型新授
课题第2课  《我的母亲》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熟读课文,掌握课后读写要求的词语,理清文章脉络,感知课文内容。概括文章所写的关于母亲的几件事,提高概括能力,体味作者的情感。学习文章朴实的语言和细节描写的手法,理解文章主旨。
过程与方法加强预习指导,认真朗读课文,学会概括事件,体会这些具体事件对表现人物性格和品质的作用。联系现实生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中国传统母亲形象,了解母亲为人处世对作者的影响。进而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母爱这种博大的情怀,同时将更多的爱心回馈给自己的父母。
教学重点1、感知内容,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特色,感受质朴、真切的文风。
辅助手段课   时

二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设计意图教后修改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现代史上,曾有这样三位母亲,一位是冯顺弟,安徽绩溪中屯村人,胡适的母亲;一位是吴清芝,河南唐河小吴庄人,冯友兰的母亲;一位是鲁瑞,浙江绍兴东北乡安桥头村人,周树人(鲁迅)的母亲。她们在身世际遇上有着不少的相似之处:第一,都出生在农村;第二,都嫁给了读书人或小官吏;第三,年轻时都不幸丧夫,年纪轻轻就担负起了抚育幼小子女的重担;第四,她们都识字,有文化。母亲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位老师。我们应该好好感激她。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胡适《我的母亲》,了解他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作者对母亲感情又是怎样的。

胡适(1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学者。

资料一:

胡适,原名胡洪骍,字适之,安徽绩溪人。学者。1910年留学美国,入康乃尔大学,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从学于杜威,深受其实验主义哲学的影响。1917年初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编辑《新青年》,并发表论文《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论》,出版新诗集《尝试集》,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很有影响的人物。1919年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主张改良主义。1938年任国民驻美国大使。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8年离开北平,后转赴美国。1958年任“研究院院长”。胡适一生在哲学、文学、史学、古典文学考证诸方面都有成就,并有一定代表性。著有《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胡适文存》、《白话文学史》、《中国章回小说考证》等。

胡适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史学、文学和哲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晚年潜心于《水经注》的考证,但未及写出定稿。1962年在台北病逝。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

2、疏解疑难字词,读准字音,弄懂词义:

文绉绉(zhōu)  庶(shù)  翳(yì)  责罚  管束  气量  宽恕  质问

3、你说说看,文中的母亲具有哪些身份?

“我”的母亲、当家的后母、死了丈夫的寡妇。

三、理解人物

1、请用一句原文,概括作为“我”母亲的人物特点。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2、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也用一句话概括。

(1)学习上的督促

天刚亮,母亲叫醒“我”,“催”我去早上学;

(2)做人上的训导

我说了轻薄的话,母亲重重责罚“我”。

3、从这些事中,你感受到母亲的什么品性?

表现了母亲对“我”的既严格又慈祥。

四、品读体验

1、找出你认为母亲最感人的细节,谈谈你的体会。

(学生自由发言,言之有理即可)

A、“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催我去上早学”。

预设:

胡适的母亲深感教子的责任重大。丈夫去世后,对孩子的教育全部落在了自己头上,同时,孩子是她精神生活的全部,也是她对未来生活的全部寄托,更要对得起去世的丈夫,所以,她想培养孩子早日成才。

B、“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眼病。”

充分体现出母亲的慈爱。

2、作者感人至深的爱戴、感激之情,是通过怎样的语言加以表现的?

通过质朴、真切的语言来自然流露的。

五、课堂小结

母亲,一个伟大的名词。作者的母亲,一个备受生活磨难的旧中国妇女,她对“我”教之严,爱之慈。作者以饱蘸深情而又质朴的文字,抒写下儿子对她的尊敬、感激,读来确实让人泪眼朦胧。

六、布置作业

1、认真朗读课文,感悟文中母亲的慈爱;

2、课外阅读《尝试集》,了解胡适的文学贡献。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默写词语、拼音

2、简答下列问题:

(1)作为母亲,她的人物特点是什么?

(2)请以“妈妈,我想对您说……”开头,说说最令你感动的母爱的细节。

二、理解反思

1、作为当家“后母”,母亲和家人是怎样相处的?表现出她怎样的品性?

资料二:《九年的家乡教育》(附后)

A、除夕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

——表现母亲宽容的度量、善良的品性。

B、处理与“我”大嫂、二嫂的矛盾。

——表现母亲的容忍、温和的性格。

2、作为一名寡妇,母亲又怎样的处世为人?

受到人格上的侮辱,非常生气,让五叔认错陪罪。

——表现母亲“刚气”的一面。

3、为什么作者用较多笔墨,写了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这看似游离“母亲是我的恩师”这一主题,其实不然。母亲对我的教育,不仅体现在如何“教导”上,更多地体现在平时怎样待人接物对自己的影响上。因此,这与家人的相处,是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既写“言传”,更写“身教”。

4、请你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式,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学生自由发言,言之有理即可)

除前文所讲的三位母亲外,还可补充徐庶之母凛然自尽、孟母三迁、《野火春风斗古城》的母亲等故事。

三、品味语言

1、母亲对“我”的教育影响体现在哪里?

学得了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

(学生齐读文章最后一节)

2、这种感情,却是用极质朴、极有分寸感的语言来表达,形成形质统一。试从文中找出类似的语句加以体会。

(学生自由发言)

预设:

A、在文字和思想(看文章)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

双重否定,加强对“打了一点底子”的主观肯定,既表明了态度,又不显得断然和绝对。“一点”,也是谦虚的说法。

B、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混”,表明了作者谦虚的态度,也说明母亲给“我”的教益是多么大。

C、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事实上,作者的好脾气、性格品德是有口皆碑的,但在表述时,用了“如果”,表示这仅仅是一种假设,而不是已经具备了这些美德,表现了作者不溢美、不自夸的品格。

3、仿句:请续写两句,与前文构成排比。

母爱是阳光,让我感到人间的温暖;母爱是明灯,照亮我前行的路;

母爱是……(学生写作、交流、点评)

四、课堂小结

本文写的是“我的母亲”,这是能够引起我们共鸣的话题。古往今来,多少赤子曾讴歌过世界上最伟大的母爱,“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尽管时代不同,“母亲”的形象会发生很大变化,但是,“可怜天下父母心”是每个时代都相通的。让我们在生活中感受母爱,用实际行动报答母爱吧。

(播放歌曲《懂你》)

五、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语文作业本》;

2、课外阅读关于母爱的文学作品。

推荐篇目:老舍《我的母亲》,邹韬奋《我的母亲》,朱德《回忆我的母亲》,赵丽宏《母亲和书》。

3、阅读参考资料:

【资料整合平台】

《我的母亲》的语言特色  佚名

《我的母亲》之所以能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当然不是凭借什么宏伟的结构和华丽的文字。而是仗凭它的平实。平实的语言,朴素明净,把母亲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催我去上早学”。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中国,女性的地位极低。更何况胡适之母是一个封建大家庭的主妇,她身为寡妇又兼后母,除了巴望亲生儿子“踏上”他“老子”的脚步外,还企盼什么?所以“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对于非己所生的儿子、媳妇,母亲则“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她实在忍不住了,便悄悄走出门去”,母亲忍辱负重的痛苦形象.只通过这平淡的叙述,便跃然纸上,并在读者心中碰出同情的音响。没有华丽词藻的堆砌,对母之爱倒显得深沉而质朴。

其实,平实的风格来源于作者的真情实感。因此,任何虚情假义、矫揉造作都不会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通读全篇,我们能够感到胡适对母亲的深深爱意。胡适作为书香门第的后代,在幼年时期接受的便是论述传统儒家忠孝仁爱的伦理教育,以后又从朱子《小学》中,学会了“勤谨合缓”,因而对于母亲的不易,便理解得更深,更切,所以说出了家乡“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便是我的慈母。”当然,对于自己的母亲,也就爱得更深。“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爱母之情,敬母之意,透过字里行间,强烈涌现出来。感情之真、之纯,动人心弦。

九年的家乡教育  胡适

我生在光绪十七年十一月十七日(11年12月17),那时候我家寄住在上海大东门外。我生后两个月,我父亲被巡抚邵友濂调往;江苏巡抚奏请免调,没有效果。我父亲于十八年二月底到,我母亲和我搬到川沙住了一年。十九年(12)二月二十六日我们一家(我母,四叔介如,二哥嗣秬,三哥嗣秠)也从上海到。我们在台南住了十个月。十九年五月,我父亲做台东直隶州知州,兼统镇海后军各营。台东是新设白州,一切草创,故我父不能带家眷去。到十九年底,我们才到台东。我们在台东住了整一年。

甲午(14)中日战争开始,也在备战的区域,恰好介如四叔来,我父亲便托他把家眷送回徽州故乡,只留二哥嗣秬跟着他在台东。我们于乙未年(15)正月离开,二月初十日从上海起程回绩溪故乡。那年四月,中日和议成,把割让给日本。绅民反对割台,要求巡抚唐景崧坚守。唐景崧请西洋各国出来干涉,各国不允。台人公请唐为民主国大总统,帮办军务刘永福为主军大总统。我父亲在台东办后山的防务,电报已不通,饷源已断绝。那时他已得脚气病,左脚已不能行动。他守到闰五月初三日,始离开后山。到安平时,刘永福苦苦留他帮忙,不肯放行。到六月廿五日,他双脚都不能动了。七月初三日他死在厦门,成为东亚第一个民主国的第一个牺牲者!这时候我只有三岁零八个月。

我仿佛记得我父亲死信到家时,我母亲正在家中老屋的前堂,她坐在房门口的椅子上。她听见读信人读到我父亲的死信,身子往后一倒,连椅子倒在房门槛上。东边房门口坐的珍伯母也放声大哭起来,一时满屋都是哭声,我只觉得天地都翻覆了!我只仿佛记得这一点悽惨的情状,其余都不记得了。

我父亲死时,我母亲只有23岁。我父初娶冯氏,结婚不久便遭太平天国之乱,同治二年(1863)死在兵乱里。次娶曹氏,生了三个儿子,三个女儿,死于光绪四年(1878)。我父亲因家贫,又有志远游,故久不续娶。到光绪十五年(18),他在江苏候补,生活稍稍安定,才续娶我的母亲。我母亲结婚后三天,我的大哥嗣稼也娶亲了。那时我的大姊已出嫁生了儿子。大姊比我母亲大七岁。大哥比她大两岁。二姊是从小抱给人家的。三姊比我母亲小三岁,二哥三哥(孪生的)比她小四岁。这样一个家庭里忽然来了一个17岁的后母,她的地位自然十分困难,她的生活自然免不了苦痛。

结婚后不久,我父亲把她接到了上海同住。她脱离了大家庭的痛苦,我父又很爱她,每日在百忙中教她认字读书,这几年的生活是很快乐的。我小时也很得我父亲钟爱,不满三岁时,他就把教我母亲的红纸方字教我认。父亲作教师,母亲便在旁作助教。我认的是生字,她便借此温她的熟字。他太忙时,她就是代理教师。我们离开时,她认得了近千字,我也认得了七百多字。这些方字都是我父亲亲手写的楷字,我母亲终身保存着,因为这些方块红笺上都是我们三个人的最神圣的团居生活的记念。

我母亲23岁就做了寡妇,从此以后,又过了23年。这23年的生活真是十分苦痛的生活,只因为还有我这一点骨血,她含辛茹苦,把全副希望寄托在我的渺茫不可知的将来,这一点希望居然使她挣扎着活了23年。我父亲在临死之前两个多月,写了几张遗嘱,我母亲和四个儿子每人各有一张,每张只有几句话。给我母亲的遗嘱上说穈儿(我的名字叫嗣穈,穈字音门)天资颇聪明,应该令他读书。给我的遗嘱也教我努力读书上进。这寥寥几句话在我的一生很有重大的影响。

我11岁的时候,二哥和三哥都在家,有一天我母亲向他们道:“穈今年11岁了。你老子叫他念书。你们看看他念书念得出吗?”二哥不曾开口,三哥冷笑道:“哼,念书!”二哥始终没有说什么。我母亲忍气坐了一会,回到了房里才敢掉眼泪。她不敢得罪他们,因为一家的财政权全在二哥的手里,我若出门求学是要靠他供给学费的。所以她只能掉眼泪,终年不敢哭。但父亲的遗嘱究竟是父亲的遗嘱,我是应该念书的。况且我小时候很聪明,四乡的人都知道三先生的小儿子是能够念书的。所以隔了两年,三哥往上海医肺病,我就跟他出门求学了。

我在时,大病了半年,故身体很弱。回家乡时,我号称五岁了,还不能跨一个七八寸高的门槛。但我母亲望我念书的心很切,故到家的时候,我才满三岁零几个月,就在我四叔父介如先生(名玠)的学堂里读书了。我的身体太小,他们抱我坐在一只高凳子上面。我坐上了就爬不下来,还要别人抱下来。但我在学堂并不算最低级的学生,因为我进学堂之前已认得近一千字了。因为我的程度不算“破蒙”的学生,故我不须念《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神童诗》一类的书。我念的第一部书是我父亲自己编的一部四言韵文,叫做《学为人诗》,他亲笔抄写了给我的。这部书说的是做人的道理。我把开头几行抄在这里:

为人之道,在率其性。子臣弟友,循理之正;谨乎庸言,勉乎庸行;以学为人,以期作圣。……

以下分说五伦。最后三节,因为可以代表我父亲的思想,我也抄在这里:

五常之中,不幸有变,名分攸关,不容稍紊。义之所在,身可以殉。求仁得仁,无所尤怨。

三位伟大的母亲  高自双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三位母亲教育子女成才的典型范例。

这三位母亲,一位是冯顺弟,安徽绩溪中屯村人,胡适的母亲;一位是吴清芝,河南唐河城南二十五里小吴庄人,冯友兰、冯景兰、冯叔兰(沅君)的母亲;一位是鲁瑞,

浙江会稽东北乡安桥头村人,周树人(鲁迅)、周作人、周建人的母亲。

三位母亲在身世际遇上有着不少的相似之处:

第一,她们都出生在农村。

第二,她们都嫁给了读书人或小官吏。

第三,她们年轻的时候都不幸丧夫,年纪轻轻就担负起了抚育幼小子女的重担。冯顺弟的丈夫病死时,冯顺弟23岁,胡适3岁零8个月。吴清芝的丈夫病死时,吴清芝46岁,冯友兰14岁,冯景兰11岁,冯叔兰9岁。鲁瑞的丈夫病死时,鲁瑞39岁,鲁迅15岁,周作人11岁,周建人8岁。

第四,她们都识字,有文化。庄稼人出身的冯顺弟本来不识字,17岁时嫁给年已47岁、死了两个妻子、儿女比她还大的胡传。胡传是学者兼小官吏。老夫爱少妻。胡传娶了冯顺弟后,每日教她认字,冯顺弟竟也识字不少。吴清芝知书达理。清宣统元年,唐河县初办女学,吴清芝应邀出任监学,即校长。鲁瑞有文化,可以看小说、读报纸。

研究三位母亲对子女的教育和影响,总结了几点经验:

抓得早。胡适的母亲让孩子念书心切,胡适才3岁零几个月时就被她送进学堂里读书了。胡适的身体太小,老师就抱他坐到一只高凳子上面学习。胡适坐上了就爬不下来,下来时还得别人抱。但胡适在学堂并不算最低年级的学生,因为他进学堂之前母亲已教他认近千把字了。

冯友兰6岁上学。鲁迅三兄弟也是自幼就开始识字读书的。

抓得紧。吴清芝携家人往湖北崇阳县搬迁,先住在县茶厘局房内,行李一卸,不等行李搬进屋,母亲就让冯友兰兄妹读书,平日功课之紧可以想见。吴清芝曾说过:“吾教书无他长,但耐烦有恒耳”。

要求严。胡适在《先母行述》中深情回忆道:“先母督责至严,每日天未明即推适披衣起坐,为缕述先君道德事业,言:‘我一生只知有一个完全的人,汝将来做人总要学尔老子。’天明,即令适着衣上早学。九年如一日,未尝以独子有所溺爱也。及适14岁,即令随三兄至上海入学,三年始令归省。人或谓其太忍,先母笑颔之而已。”

关怀备至。冯友兰在《先妣吴太夫人行状》中深情回忆道:“在武昌日,收入不丰,不能为友兰延师教读。张文襄公初办学校,学生多贵游子弟,先考先妣恐友兰染纨绔习,不敢令入学。先妣治家之余,亲自教子女读。”“每尽一册,先妣必煮鸡蛋两枚,或以铜元四枚市五香牛肉一块以奖励之。”“及后来友兰等游学开封、上海、北平,以及美洲、欧洲,凡有需用,先妣必按时供给,不令缺乏。常曰:‘若使学生在外日忧不给,有何心读书耶?’又常戒友兰等曰:‘汝等在外,吾不多予钱,恐汝等困乏;多予又怕汝等浪费’。”为盼望子女成才,母亲吴清芝把一颗心整个儿掏给冯友兰兄妹了。

眼光远大。周作人在《先母事略》中写到:“先君虽未曾研究所谓西学,而意见甚为通达,尝谓先母曰,‘我们有四个儿子 后来一个夭折 ,我想将来可以将一个往西洋去,一个往东洋留学。’”“先君去世以后,儿子们要谋职业,先母便陆续让他们出去……便是像我那样六年间都不回家,她也毫不嗔怪。她虽疼爱她的儿子,但也能够坚忍。”鲁迅在《呐喊自序》中写道:“我要到N进K学堂了,仿佛是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我的母亲没有法,办了八元的川资,说是由我的自便;然而伊哭了,这正是情理中的事,因为那时读书应试是正路,所谓学洋务,社会上便以为是一种走投无路的人,只得将灵魂卖给鬼子,要加倍的奚落而且排斥的,而况伊又看不见自己的儿子了。然而我也顾不得这些事,终于到N去进了K学堂了,在这学堂里,我才知道世上还有所谓格致,算学,地理,历史,绘图和体操。”后来,鲁迅、周作人兄弟在南京矿路学堂学习之后,陆续留学日本,为他们开阔眼界,日后成为一代名家奠定了基础。

母亲对子女幼年的教育、影响往往是终生的。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署名“鲁迅”。鲁迅在写给好友许寿裳的信中解释用“鲁迅”这个笔名的理由时,深情地说,因为“母亲姓鲁”。可见鲁迅对母亲的情感有多么深,母亲对鲁迅的影响有多么大、多么深远。1985年,年已九十岁高龄的冯友兰捐出1万元让家乡办教育,家乡人用这笔钱建起了一栋教学楼。教学楼落成后,乡长建议用冯友兰的名字为教学楼命名。冯友兰坚决推辞,并说:“用我的名字命名不太妥,如果真要命名,不妨用我母亲的名字吧。”冯友兰阐述了以母亲名字命名的原因,他说:“母亲知书达理,一生竭力提倡办学,发展教育,她在县城办学的事迹感动了许多人,特别是重视子女上学,这在我们这个封建大家族里是可贵的、很难得的。我们兄妹三人之所以能成才,除家乡的山水养育之外,没有母亲的教养是根本不可能有今天的。”冯友兰怀着对母亲无限崇敬之情,亲笔写下了“清芝楼”三个大字,一座以冯友兰母亲吴清芝命名的教学楼矗立在唐河县祁仪乡中学院内。

母亲的教育、母亲的眼光和见识,对于子女的成长,往往有着很大的影响。三位母亲的心血没有白费。三位母亲教子育子终获硕果。

板书:
教学反思: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