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高三语文】九种常见的修辞方法
2025-10-02 15:34:39 责编:小OO
文档
【高三语文】九种常见的修辞方法

9种常见的修辞方法,即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

1.比喻

(1)概念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2)结构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①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②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种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3)种类

①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语配合。明喻的典型形式是:甲像乙。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她象一朵花。

②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喻词。暗喻的典型形式为:甲是(成了)乙。例如: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她是一朵花。

③借喻。不出现本体,只出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为甲代乙。例如: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把敌人比喻为虎豹、熊罴)

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共同说明一个本体。例如: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要紧不过的了,正如盖房子首先要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要订好计划一样。(判断:春雨象花针,象细丝。(   )   红的象火,粉的象霞,白的象雪。(   ))

(4)作用  ①化平淡为生动;②化深奥为浅显;③化抽象为具体;④化冗长为简洁。

注意:明喻、暗喻、借喻、博喻统称比喻,做题时可以不用细分,但可以作为判断比喻修辞额依据。

2.比拟

(1)概念  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

(2)种类   

①拟人:把物当做人来写(拟人)。例如: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小鸟在歌唱。

②拟物:把人当做物来写或把此物当做彼物来写。例如:指导员讲得真来劲儿,嘎子(人)竖起耳朵(物)听。那些闪电的影子,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

(判断:他一下课就飞了出去。(   )他飞一般的跑了出去。(  )

(3)作用   ①色彩鲜明;②描绘形象;③表意丰富。

(4)比喻和比拟的不同点

①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模写本体,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

②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现或不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例如:a.古老的神州是一头沉睡未醒的睡狮,一旦觉醒,定会横空出世。b.桥下的睡莲正沉睡未醒。

解析:例a是比喻,把“神州”喻为“睡狮”,相似点是力量大而沉睡。例b则是比拟,此处是把物当人来写,是拟人。

注意:拟人、拟物统称比拟。

3.借代

(1)概念  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式。

(2)特点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借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

(3)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例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用“黄发垂髫”代老人、小孩)(应是绿肥红瘦)(落红不是无情物)

②具体代抽象。例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用“烽火”代战争)

③专有名词代泛称。例如: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用“诸葛亮”代聪明有才智的人)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用“鲁迅”代鲁迅的作品)

⑤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用“眉”代人的头)(孤帆远影碧空尽)

⑥个别代一般。例如:当皇帝或蒋介石出来的时候,街道上便打扫干净,洒上清水;可是,他们的大轿或汽车不经过的地方便永远没见过扫帚与水桶。(用“扫帚”“水桶”代清扫街道的所有工具)

⑦原料代成品。例如:阿Q走近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用“银的”“铜的”代银币和铜钱)

⑧地名代本体。例如:艾奇逊在这里强奸了美国的,这是华尔街的“”,不是美国的。(用“华尔街”代美国垄断资产阶级)

(4)作用  ①以简代繁,②以实代虚,③以奇代凡,④以事代情。

(5)借代的注意点 

必须抓住事物最典型的特征,对于所借代的事物,一般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所交代。另外,借代的借体和本体不能同时出现。

4.夸张

(1)概念  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2)种类

a.扩大夸张。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缩小夸张。例如: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他骨瘦如柴。(比喻、夸张)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夸张)

c.超前夸张。指在时间上,把前后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她还没有端起酒杯就醉了。花里带了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3)作用    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②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③增强联想,营造气氛。

(4)夸张的注意点

①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扩大或缩小,夸张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

②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

③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性文章就很少用甚至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

5.对偶

(1)概念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2)特点  对偶就是“对对子”,也称“对仗”。它必须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两句间的关系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

(3)作用   ①便于吟咏,易于记忆;②用于诗词,有音乐美;③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4)对偶与对比的不同点

①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

②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③对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意义说是对比,就形式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手法的兼类现象。

6.排比

(1)概念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

(2)作用  ①内容集中,增强气势;②叙事透辟,条分缕析;③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7.设问

(1)概念  下面有答案而故意设置疑问的一种修辞方式,设问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确定答案的修辞方式。

(2)特点  设问的特点是“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只问不答。

例如: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自问自答)

又如:亲爱的朋友们,当你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走向工厂的时候,当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时候……朋友,你是否意识到你生活在幸福之中呢?(问而不答)

(3)作用   ①引人注意,发人思考;②承上启下,过渡衔接;③波澜起伏,避免呆滞。

8.反问

(1)概念   一般是用否定的问句表肯定或用肯定的问句表否定,作者不作回答而句意确定的一种修辞方式。

(2)特点   从反面提问,以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义,答案已由句子本身阐明。正因为“反问”的答案已寓于问句之中,用疑问表感叹,句末也可用感叹号。

(3)作用  ①加强语气以利论辩。②加强语气,抒发强烈的感情。③引起思考以求共鸣。

(4)设问与反问的辨析

①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则明确地表示肯定和否定的内容;

②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设问的作用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

9.反复

(1)概念  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

(2)种类  

①词语反复。为凸显某种感情或某种行为,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词语,达到强调的目的。

例如: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讯《记念刘和珍君》)

②词组或句子反复。有时为了表达内容或者结构安排的需要,要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个词组或句子。

例如: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成人的山谷。(铁凝《哦,香雪》)

解析:这里连续三次反复使用“原来是这样的”,表明了香雪此时的快乐心情。

③语段反复。在诗歌和小说中最为常见。鲁讯在小说《祝福》中,不惜笔墨,连续两次重复以“我真傻,真的”开头的一大段,一方面表达祥林嫂丧夫失子后的痛苦心情,同时也反映鲁镇上的人们对她的冷漠,有力地批判了摧残中国劳动妇女的封建礼教。

(3)作用   不仅能起到强调作者感情、充分表达作者思想的作用,还能增强文章的气势。

(4) 反复与排比的区别

反复和排比两种修辞手法都含有相同的词语,形式上相似,容易混淆,两者的区别关键在于其表达的侧重点不同。

反复是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或突出某种情感而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所要表达的侧重点在于重复的词语或句子上;排比则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使用,侧重点在不相同的词语上。例如:

①终于自由啦!终于自由啦!感谢全能的上帝,我们终于自由啦!(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

②她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莫泊桑《项链》)

解析:这句含有相同的词语“她”,但是所要强调的词语不是“她”,而是“认识”“了解”“爱”和“娶”,所以该句为排比。

注意:1.反复从位置来看,有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两种。连续出现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间隔叫连续反复;(如:沉默呵,沉默呵!)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不连续出现,有其他词语或句子间隔在中间叫间隔反复。(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

2.反复,相同的词语出现两次就行。如:盼望着,盼望着。排比,结构相似的短语或句子必须三项或三项以上。

四、考点精练

1. 下列几则新闻,评论的标题,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反腐不要忘了打“苍蝇”!》

B. 《漫天飘过“王宝强”,媒体还能做些什么?》

C. 《保护文物,法治的“钢牙”莫要“龋”了!》

D. 《惠民资金成“唐僧肉”?》

1【答案】B【解析】本题B项,为借代,其他三项都是比喻。

2. 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

A.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B.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C.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D.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答案】D【解析】A项,“绿”和“红”分别代指叶和花。B项,“红巾翠袖”原指女子装饰,这里代指女子。C项,“粉黛”原指妇女化妆用的白粉和青黑色的颜料,粉以抹脸,黛以描眉,这里代指六宫中的女性。D项,以“梨花”喻雪花,属于比喻。

3.对下列诗句中的修辞手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排比)

B.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比喻)

C.不许阳光拨你的眼帘/不许清风刷上你的眉(拟人)

D.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我叫纸钱儿缓缓的飞(对偶)

3【答案】D 对仗。对偶与对仗是两个概念,是两种语言形式,二者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它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这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和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格,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 

4. 下列诗句中,修辞手法的使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B.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C.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D.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4【答案】B    ACD为夸张,B项,为拟人。

5. 下列对修辞手法的判断,有误的一项(     )

A. 登高远望,泰山的松树像是和狂风乌云争夺天日,又像是和清风游戏。(比喻)

B. 模范不模范,从西往东看,西头吃烙饼,东头和稀饭。(借代)

C. 朔风悲边草,胡沙暗虏营(拟人)

D. 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像半天里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山岗也动了。(夸张)

5【答案】A   应为拟人的手法。

6. 下列诗词中,没有运用拟人手法的一项是(  )

A.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B. 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冯延巳《鹊踏枝》)

C.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

D.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

6【答案】B 【解析】A“月徘徊”C“明月不谙离恨苦”都赋予“月”人的动作情态,生动形象。D“幽竹”不改变对我的态度,依旧洒下浓浓的绿荫等待我,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竹子的喜爱之情。B只是景物描写,没有使用拟人修辞。

7. 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个手术我来给你做,希望你能配合。”话语轻柔得像一团云,一团雾。不,像一团松软的棉球,轻轻地擦着疼痛的伤口。

 ——“棉球”这个喻体贴切,不仅符合医生职业的特点,而且切合患者当时的心态。

B. 哦!我突然感觉到,我是看到了一个更是巴金的巴金。文静、温和、诚挚的外表里,却有一颗无比坚强的心。

——后一个“巴金”指代巴金的风格和精神,突出了描述对象的特征,给人印象鲜明深刻。

C. 目前,我正兴致勃勃地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减肥”,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绝不吝惜。

——将作品拟人化,把删削冗繁说成是“减肥”,生动幽默。

D. 小雪和妹妹常常不吃晚饭,就跑到海边,把自己焊在礁石上,听潮起潮落,看日沉日升。

——用拟物的方法夸大听潮观海的痴迷程度,形象生动,有感染力。

7【答案】B    从B项的意思看,后一个"巴金"指巴金本人,不属于借代。

8.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3分)(   )

A.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    B.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C.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D.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8【答案】B    A拟人,C芍药含情,蔷薇静卧枝蔓,娇艳妩媚,运用比拟的手法,把芍药和蔷薇都写成了有生命有感情的人或物。D项出自宋代刘攽《新晴》,称南风为老朋友,说它招呼不打一声,推门而入又翻书,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9.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梦想是一个民族保持生机、激发活力的源泉。没有梦想的民族是可悲的,对美好梦想没有       和矢志不渝精神的民族同样没有前途。       ,坚韧不拔是中华民族固有的精神基因。回望历史,面对列强的坚船利炮,中华民族奋起抗争;面对新中国成立之初的     ,中国人民           ;面对现代化征程中的困难与挑战,中华儿女怀揣。一路高歌前行。梦想的太阳,已经在东方地平线上喷薄而出,灿烂的朝霞正在光耀在我们的眼前……

(1)下列成语依次填入语段中划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A.坚贞不屈    自强不息    百废俱兴    奋起直追

B.坚定不移    自强不息    百废待兴    奋发图强

C.坚贞不屈    生生不息    百废待兴    奋发图强

D.坚定不移    生生不息    百废俱兴    奋起直追

(2)下列选项对语段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判断,正确的一组是[来源:学,科,网Z,X,X,K]

A.比喻    排比   B.对偶    比喻

C.排比    夸张   D.夸张    对偶

9.【答案】(1)B  (2)A

【解析】(1)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写成语的题目。第一个空注意前面的“梦想”,“只能用坚定不移”,第二个空后面是“精神”,只能用“自强不息”,第三个空前面是“成立之初”,所以用“百废待举”,最后一空后面是“困难和挑战”只能用“奋发图强”。

(2)比喻“梦想是一个民族保持生机、激发活力的源泉”暗喻,排比“面对……面对……面对……”

10.对下列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的说明,有误的一项是(    )

A.日光把金色的诗琴,赠给恬静的繁星,让它们弹奏永恒的光明。(比喻、拟人)

B.幢幢树影里,黄昏把生机倾泼,萤火虫一闪一闪,飞得多欢快。(借代、拟人)

C.啊,诗从何处寻?微风里,飘来流水曲;细雨下,点碎落花声。(设问、对偶)

D.我愿听星河绕日的歌声!我愿听白云流空的歌声!我愿听摇篮边慈母的歌声!(排比、反复)

10【答案】B  【解析】B项,“幢幢树影里,黄昏把生机倾泼,萤火虫一闪一闪,飞得多欢快”使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没有使用借代。

11.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①花谢后,叶子不再谦逊。 

②我们之间已经隔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③如将文学比作药,也只供内服,不可外敷。 

④孩子静静玩,青年悄悄话,老人脉脉相对。 

⑤晾在绳索上的衣裳们,一起从午后谈到傍晚。 

⑥年轻人的步姿摇啊摇,总是因为时间银行里存款多。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③⑤⑥                   D.②③⑥

11【答案】D  【解析】②③⑥都是比喻,“有的朋友,犹如厨房砧板,不能无不必多”,这是明喻,本体是“朋友”,比喻词是“犹如”,喻体是“砧板”;“如将文学比作药,也只供内服,不可外敷”是明喻,本体是“文学”,比喻词是“比作”,喻体是“药”;“年轻人的步姿摇啊摇,总是因为时间银行里存款多”,这是把生命比作“银行”,把拥有的时间比作“存款”。①和⑤是拟人,“花谢后,叶子不再谦逊”,以“谦逊”来写“叶子”,“晾在绳索上的衣裳们,一起从午后谈到傍晚”,以“谈”来写“衣裳”,把物当成人来写。④“孩子静静玩,青年悄悄话,老人脉脉相对”是排比,句式一致,语气一致,内容相关。

12.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③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A.比喻   设问   对偶

B.拟人   反问   对偶

C.比喻   反问   对偶

D.拟人   设问   比喻

12【答案】C  【解析】①是比喻句,本体是“蝉蜕”,喻体是“空屋”,比喻词是“如”。②是反问句,用反问的语气表达肯定的内容,意思是说学习之后经常温习是令人快乐的。③是对偶句,“仰”对“俯”,“观”对“察”,“宇宙”对“品类”,“大”对“盛”,上下句对仗非常工整。故答案应为C项。

13.对以下语句中修辞手法的使用,判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比喻、拟人)

B.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比喻)

C.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通感)

D.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比喻、对偶)

13【答案】B   B项应为借代。

14.下列歌词中,与例句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弹一首小荷淡淡的香/美丽的琴音就落在我身旁(《荷塘月色》)

A.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为了谁》)

B.我用眼光去追/竟听见你的泪(《一路向北》)

C.如果你不爱唱歌也没关系/就让第一道阳光把你的耳朵叫醒(《把耳朵叫醒》)

D.我将眼泪流成天山上面的湖/让你疲倦时能够扎营停驻(《丝路》)

14【答案】B  【解析】例句运用了通感手法,“小荷淡淡的香”写尽琴音的缥缈、悠扬,这里将听觉与嗅觉互通。A项,运用的是对偶手法。C项,运用的是拟人手法,把阳光、耳朵人格化。D项,运用的是夸张手法,眼泪流成天山上面的湖”是夸张的说法,眼泪不可能流成湖。B项,运用的是通感手法,“泪”是听不见的,这里将视觉与听觉互通。故选B项。

15.周末,周颖同学到杜甫草堂游玩,在诗史堂看到郭沫若写的对联,上联为:“地有千秋,南来寻丞相祠堂,一样大名垂宇宙”,请问下联是(    )

A.万里桥通,东去问襄阳耆旧,几人相忆江楼在。

B.桥通万里,东去问襄阳耆旧,相忆几人江楼在。

C.桥通万里,东去问襄阳耆旧,几人相忆在江楼。

D.万里桥通,东去问襄阳耆旧,相忆几人在江楼。

15【答案】C   【解析】主要考查把握对联知识的能力。对联要求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对,仄起平收。本题可从词性相对这一角度排除选项。由“地有千秋”可排除AD项。由“垂宇宙”可排除B项。所以选C。

16.下面各项公益广告语,与例句运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环保公益广告词:1+1=2,一棵树+一棵树=一片森林

A.喝进去几滴美酒,流出来无数血泪。(交通安全公益广告词)对偶

B.CO2-C=O2,少一份碳,多一份氧。(低碳生活公益广告词)对比 

C.种下一棵树,收获一片绿阴;献出一份爱心,托起一份希望。(“希望工程”公益广告语)

D.来时给你一阵芳香,走时还我一身洁净。(保护环境公益广告)对比

16【答案】C  【解析】C项,运用了比兴的修辞手法,与例句一致。

17.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王实甫《西厢记》)

——运用夸张,表现了崔莺莺在感情折磨下的身心交瘁。

B.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史铁生《我与地坛》)

——运用排比,描摹了地坛四百多年来的荒凉和颓败,写出了时间的无情和生命的有情。

C.日本日立公司电机厂,五千五百人,年产一千二百万千瓦;咱们厂,八千九百人,年产一百 二十万千瓦。这说明什么?要求我们干什么?(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

——两处反问,表现并突出了小说中的乔厂长发言时对中日生产效率差距巨大的深沉的思考。

D.最伟大的牺牲是忍辱,最伟大的忍辱是反抗。(老舍《骆驼祥子》)

——运用对偶,语句匀称,朗朗上口,凝练而集中地表现了忍辱负重,保有尊严,是最伟大的牺牲;信念不死,反抗不泯,是最伟大的忍辱的道理。

17【答案】C  【解析】题中C项,“反问”错,应是设问。这种设问问而不答,目的是让读者去联想,去回味。

18. 随着空气质量日益引发公众的广泛关注,自行车又备受人们青睐,“无烟出行”“绿色出行”等成为时尚,请你以志愿者的身份,为宣传自行车出行的好处拟写两条宣传语。要求语言得体,语气亲切,每条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每条不超过20个字。(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答案】(示例):①双脚踏出健康路,铃声响起平安曲。②轻盈穿行无纤尘,双轮一转有闲情。③我骑车,我环保,我健康。(任选其二即可)

19.请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述这首小诗所运用的最主要的艺术手法,以及表达效果。

凝在枫叶上,露珠闪闪发红;

而在莲花中,它却像泪珠般苍白晶莹。

(《环境》,美国意象派女诗人洛艾尔)

(1)修辞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答案】(1)对比  比喻

(2)对比的表达效果:把露珠在枫叶和莲花之上的不同色泽进行对比,让内容表达更鲜明突出,红白相对照既给人以自然的美感,又突出了变幻多姿的环境特点。

比喻的表达效果:莲花上的露珠晶莹剔透像楚楚动人纯净圣洁的泪珠般惹人怜爱,突出了洁白莲花之上的露珠特点:苍白、清澈,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环境之美。    

20.请用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说明推广街区制的好处。(不超过40个字)

眼下城市里规模庞大的小区和一些高楼深院成了城市道路的“拦路虎”,不仅市民出行不便,还阻滞南来北往、东奔西跑的车流,导致交通堵塞,影响城市正常运转。推广街区制,开放封闭的小区和机关大院,可对有限的道路资源进行科学配置,形成城市交通合理便捷的路网,方便市民出行,畅通车辆往来。

20【答案】城里的大街小巷就如同人体血管一样,推广街区制,就是让城市“血管”流畅,保证城市正常运转。

21.太平洋保险公司打出了一条精彩的广告语:“平时注入一滴水,难时拥有太平洋。”请你说说,这句广告语好在何处?

21【答案】(示例)①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表明太平洋保险投入小收益大的巨大好处。②语带双关,突出了太平洋保险的企业形象。

【解析】广告语的特点是准确、鲜明、生动,本广告用了比喻和夸张修辞,把“投保”比成“注入一滴水”,而把收益夸张成“太平洋”。并且“太平洋”具有双关义,除了实际意义上的“太平洋”,还和“太平洋保险公司”联系了起来。

消极修辞之选用句式

选用句式要注意以下四点: 

1.话题、对象保持一致 

要注意前后句子所谈论的话题是否属于同一个问题,前后的对象是否相同,只有保持一致才能保证句子前后连贯。

2.转换、照应自然妥帖

有些语段的层次之间有转换的文字标志,句子之间有一定的照应关系,要注意这些转换、照应的词语。

3.意境、风格和谐融洽

意境要和谐,风格要统一。风格除了指景物、意境特点之外,还有文言与白话、典雅与通俗等语言特点。

4.句式结构协调得当

句式要得当,结构要协调,使得语意相连,文意贯通,整个语段浑然一体。 

【题型示例1】

下面是《雷雨》中的一段台词:

周朴园 (仁慈地,拿着周萍的手)你是我的长子,我不愿意当着人谈这件事。(停,喘一口气严厉地)我听说我在外边的时候,你这两年来在家里很不规矩。

周 萍 (更惊恐)爸,没有的事,没有,没有。

周朴园 一个人敢做一件事就要敢当一件事。(甲句)

周 萍 (失色)爸!

上面画线的甲句,有的版本为“一个人敢做,就要敢当”。(乙句)你认为哪句更好?请列出两条理由。要求:①理由充分、合理;②语言表达准确、简明。(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甲句更好。①句中两次出现“一件事”,表明周朴园很重视这“一件事”。②使用长句,语气缓和,与前面的“严厉”形成对照,表现了周朴园复杂的心态。

(示例二)乙句更好。①突显了动词“做”和“当”,表明周朴园希望周萍做事要敢于担当,符合剧情的发展。②使用短句,中间增加了语音停顿,合乎口语习惯,语气较周朴园前面的话更严厉。

解析:本题虽是考查语言表达的准确、简明和生动,但基本内容却是句式的比较和使用问题。分析时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抓住句中关键词进行分析,二是对语句所用句式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进行分析。比如认为甲句好,可分析为:甲句中“一件事”出现了两次,可谓关键词,表明周朴园极为重视这一件事;另外,这一句为长句,长句的语气较为缓和,这样就与前面的严厉形成鲜明的对照,表现了周朴园此时较为复杂的心态。

【即时训练1】

填入下面空缺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贾母因要带着刘姥姥散闷,遂携了刘姥姥至山前树下盘桓了半晌,又说与他这是什么树,这是什么石,这是什么花。刘姥姥一一的领会,又向贾母道:“谁知城里不但人尊贵,连雀儿也是尊贵的。__________。”众人不解……刘姥姥道:“那廊上金架子上站的绿毛红嘴是鹦鹉哥儿,我是认得的。那笼子里是黑老鸹子,怎么又长出凤头来,也会说话呢。”众人听了,又都笑将起来。

A.这雀儿到了你们这里,变得既俊有会说话了

B.偏这雀儿到了你们这里,他会说话了,也变俊了

C.偏这雀儿到了你们这里,他也变俊了,也会说话了

D.这雀儿到了你们这里,变得既会说话又俊了

【答案】C

【解析】与后文“怎么又长出凤头来,也会说话呢”相对应,应该“俊”在前,“说话”在后;与刘姥姥村妇的身份相吻合,该用口语“他也变俊了,也会说话了”。“变得既俊又会说话了”这样的书面语不符合人物身份.

1.为下面空格处选择适当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300里空山绝谷,一路单骑,我回想着不觉一阵阵阴凉袭向周身。那种山野之静是永恒的,一旦你被它收容过,有生残年便再也无法离开它了。无论后来我走到哪里,总是两眼幻视、满心幻觉,               。我只有凭着一种茫然的感觉,任那匹伊犁马负着我,一步步远离了背后的雄伟天山。

A.在干燥的沙漠长出几棵小草,它们用自己的身躯点缀着沙漠,给沙漠带来宝贵的生机。

B.天涯何处都像是那个铁色戈壁,都那么空旷宁静,四顾无援。

C.苍茫的大漠,宽广而静美,在五千年的晴空下闪着耀眼的光芒。

D.感觉自己置身于波光粼粼的大海,沙子自觉而乖巧地排成鱼鳞状,润泽而光滑。

【答案】B

【解析】本文段描写了大西北特有的景致,呈现出荒凉、沉寂、没有生气、人迹罕至的情调。A项中的小草、点缀给人以绿色和生机;B项中的晴空、耀眼的光芒呈现出光明而温暖的色调;D项中写沙子变成可爱的精灵,表现对沙漠的喜爱。这三项与原文的整体格调不一致。

2.(省模拟考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诗的境界中必须有山有水。那么,请看济南吧。那颜色不同,方向不同,高矮不同的山,在秋色中便越发的不同了。以颜色说吧,山腰中的松树是青黑的,加上秋阳的斜射,那片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浅的颜色,把旁边的黄草盖成一层灰中透黄的阴影。山脚是镶着各色条子的,一层层的,有的黄,有的灰,有的绿,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儿。山顶上的色儿也随着太阳的转移而不同。山顶的颜色不同还不重要,山腰中的颜色不同才真叫人想作几句诗。山腰中的颜色是永远在那儿变动,特别是在秋天,那阳光能够忽然清凉一会儿,①。这个变动并不激烈,可是山上的颜色觉得出这个变化,而立刻随着变换。忽然黄色更真了一些,忽然又暗了一些,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流动,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合着彩色,轻轻地抹上一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有这样的山,再配上那蓝的天,晴暖的阳光;蓝得像要由蓝变绿了,可又没完全绿了;晴暖得像要发燥了,可是有点儿凉风,正和诗一样的温柔;这便是济南的秋。况且因为颜色的不同,②。高的更高了些,低的更低了些。山的棱角曲线在晴空中更真了,更分明了,更瘦硬了。看山顶上那个塔!

18.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分)( )

A.比拟、比喻、夸张 B.比拟、比喻、排比

C.对偶、借代、排比 D.对偶、借代、夸张

B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山脚是镶着一层层的黄色、灰色、绿色、藕荷色等各色条子的。”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1)原文每个修饰成分都单独成小句,有强调作用,句子也更活泼。(2)原文各部门了古籍过程,层次感更加明显。(3)原文表述与上下文主体一致,更口语化,描写亲切生动。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