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浅谈课程与教学论的几个问题
2025-10-02 15:33:12 责编:小OO
文档
浅谈课程与教学论的几个问题

作者:张伟

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7年第14期

        摘 要 课程与教学论本土化,既指外来课程与教学论思想理论体系中国化,也指中国传统课程与教学论的现代适切性改造与转化。课程与教学论本土化包括传统的现代化、外来的中国化、实践的理论化和范式的本土化。

        关键词 课程与教学论 本土化

        中图分类号:G467 文献标识码:A

        1课程与教学论的本土化

        1.1本土化和课程与教学论

        本土化是指外来文化与本土原有文化相互碰撞、沟通、融合并形成新的本土文化的变化发展过程。课程与教学论本土化,这是与本土课程与教学论既相联又相区别的概念,课程与教学论本土化和本土课程与教学论是指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两种状况和两种过程。由于中国现代课程与教学论主要是在移植西方近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几乎是西方近现代课程与教学论的翻版,所以,这里所谈论的本土课程与教学论主要是指中国传统课程与教学论。

        1.2中国传统课程与教学论及其特色

        传统课程与教学论是指在教育实践历史基础上形成的、经历代流传的教学思想体系。现代课程与教学论是指以传统课程与教学论体系为基础的、在现代课程与教学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与教学思想体系。

        2课程与教学论为何要本土化

        (1)课程与教学论本土化是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客观需要。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要进一步深化发展并取得良好成效,迫切需要符合我国文化传统和基础教育实际的、能够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的理论即本土化的课程与教学理论。

        (2)课程与教学论本土化是应对国际化课程与教学论思想挑战的需要,国际化绝不等于全面外化(全盘西化),而是要体现民族化和平等。在引进外国教育理论的过程中,常存在以下问题:

        豍全盘照搬,不顾实际。翻开我国出版的各种课程与教学论书籍,内容里充斥着国外的教育理论与学说。不分“土壤”、“气候”的移植,难免有“南橘北枳”、“食洋不化”之虞。

        豎削足适履,失去自我。把本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纳入西方课程教学思想的体系中,好像只有这样才成为真问题的研究,才显得有真水平,才是真科学。这种做法就使我们的课程与教学论完全失却了本国文化根脉、丧失了自身特色。

        3课程与教学论本土化建构的内容

        3.1本国传统课程与教学论的现代适切性创造性改造

        中国传统课程与教学论不仅源远流长、内容丰富,而且有许多是反映了课程教学活动规律、经过历史和实践双重检验的、优秀的、至今仍具有实践指导和理论借鉴价值的东西。

        3.2本国课程与教学实践经验

        20 世纪以来,我国在引进外国各种课程与教学论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中国课程与教学实际进行了多次改革实验,积累了丰富的课程与教学实践经验,涌现出多种课程与教学思想。

        3.3国外课程与教学理论的本土适切性改造与转化

        近代以来,我国引进了大量国外课程与教学理论,应当说,这些外来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引入对中国课程与教学论和实践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引进国外的课程与教学论,必须避免曾经出现过的偏差,需要对其进行语境和文脉的分析与追溯,寻求适应和切合中国文化根脉和教育实践的契合点,并且进行话语和范式的改造与转换,使其真正中国化而成为本土化的课程与教学论。

        3.4本国课程与教学理论体系与研究范式的建构

        长期以来,在教学与课程的关系上,我国秉持以“教学”而非“课程”为主导的话语体系;在“教”与“学”的关系上,着眼于“学”而非“教”;在“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上,不是从纯粹“理念”或“概念”(范畴)出发,而是从实践“问题”或“实用”出发。

        这种以解决课程与教学实践问题、指导学生学习为目的的课程与教学论与建立在思辨、实验和逻辑理性、哲学范畴之上的课程与教学论完全不同,正是我们所急需的。本土化课程与教学论建设,应当而且必须植根于本国文化教育传统的根基,实现理论体系、话语方式和研究范式的转换。

        4课程与教学论本土化的策略

        4.1继承与创造性转化传统课程与教学论思想

        传统课程与教学论思想的继承和创造性转化,必须首先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所谓继承就是对传统课程与教学论思想的精华进行选择、吸收、利用,将其创造性地转化成现代课程与教学论的有机构成部分,使课程与教学论体现出鲜明的本土民族特色。

        4.2借鉴与创造性转化国外课程与教学论思想

        所谓“借鉴”,包含两层意思:借鉴发达国家在课程改革过程中的成功做法;借鉴发达国家现行课程与教学论的合理成分。前者可以使我们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及其理论建构少走弯路;后者则可为优化我们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方案和理论建设提供参考。

        4.3积极开展课程与教学实验并对其经验进行理论概括与提升

        课程与教学论的本土化建设,是从实践问题出发还是从理论范畴出发,这是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必须正视的取向和转向的问题,即能否建立起具有传统文化根脉的、本民族的课程与教学论话语体系,并由此介入当下课程与教学生活,从而发挥其无可替代的指导功能,是当代课程与教学论建设工程中不容回避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易森林,欧阳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问题反思[J].现代教育科学,2005(5).

        [2] 三,王荣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3.

        [3] 张培青.中外教育比较史纲(古代卷)[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348.

        [4] 张传燧.中国教学论史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5.

        [5] 刘克兰.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19-20.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