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2013届高考历史第二轮名师预测试题19
2025-10-02 15:33:08 责编:小OO
文档
1.下列改革措施中,不是梭伦改革内容的是

A.让债务奴隶重获自由            B.为担任公职的公民发放津贴

C.组建陪审法庭                  D.第四等级公民的部分政治权利

2.春秋时期,赵简子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

工商遂。”以下对这则材料解读符合史实的是

①县的地位比郡高             ②在战争中所获的新领土上设置县、郡

③县的出现比郡早             ④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有利于集权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

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施后

A.井田制得以恢复

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

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D.庄园由直接管理

二、非选择题:

5.阅读下列材料(9分)

材料一 贵族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因权力、财产高于其他阶级而形成的上层阶级,经过演变,贵族制度在一些国家延续下来,形成了稳定的贵族阶级。与平民阶级相比,贵族阶级享有更多的,拥有更大的政治权利。

材料二 什么力量迫使他们搞改革呢?这就是把拖上资本主义道路的经济发展的力量。地主、农奴主不能阻挠同欧洲商品交易的增长,不能保持住旧的崩溃的经济形态。如克里木(克里米亚)战争显示出农奴制的和。以前,农民的“叛乱”每十年都要高涨一次。这使头号大地主亚历山大二世不得不承认,从上面比等待从下面推翻要好些。                                                                                        

——列宁《“农民改革”和无产阶级农民》

材料三  过去的西洋文明是外国人引进的,从今以后,我们日本人要用自己的手将西洋文明带入国内。东西方人民风俗不同,思想自相悬殊,各国相沿的习惯历数千百年之久,纵使利害十分明白,也不该骤然强搬硬套。

                                                              ——《日本政治史》

        

材料一  方田均税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之……均税,是对清丈完毕的土地重新定税,做到:纠正无租之地,使良田税重,瘠田税轻(注:秋税按亩征收粮食;夏税以收钱为主或折纳绸、绢、绵、布);对无生产的田地,包括陂塘、道路、沟河、坟墓、荒地等都不征税;一县税收总额不能超过配赋的总额,以求税负的均衡。

    ——摘编自周《北宋方田均税》

        材料二  1873年7月,发布“地税改革法令”,规定:凡持有土地执照者,均要向缴纳地税,地税的税率应为土地价格的3%,地税一律用现金缴纳。土地价格很高,以致地税也很高。还按地税的l/3向土地所有者征收附加税——村费,一律用货币交纳。

    ——摘编自吴于廑《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北宋实行方田均税法的目的。(6分)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在地税征收上具有哪些特点?(6分)指出地税改革对日本经济产生的积极

影响

    材料三  18年11月20日,亚历山大二世批准了新的《司法章程》。新章程确立了资产阶级司法制度的原则:无等级审判、原告和被告双方律师进行公开辩论,实行审判的公开性,法官的性。废除旧的等级,代之以公开的于行政的和有陪审员的审判制度。法官和陪审员由各等级选举产生。司法改革被认为是19世纪60、70年代最激进的一项改革。但农村还保存着按习惯法进行审判的乡,乡掌握在地主手里,继续对农民实行体刑。

    ——刘祖熙《改革和》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1861年改革前司法制度的主要弊端。(2分)

(2)据材料二,归纳农奴在法律上获得了哪些权利。这些权利的获得说明了什么?(3分)

(3)材料三与材料一、二比较,的司法改革又有哪些进步?但仍存在怎样的问题?(3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司法改革的认识。(2分)

(2)你是否同意该学者“阿里改革是一场‘反现代化运动’……是‘现代化的延误”’的观点?简要说明理由。(3分)

9.(10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主张教贵族“应该发号施令,从此不准任何俸禄再落入罗马手中,并且以后一切委任都不得从罗马领受,所有教士职位都应该脱离那暴虐的教皇。”……“上帝的道不是用什么行为,而是单用信才能领受爱慕的。因此,既然灵魂为它的生命与义需要的只是信,那么,灵魂称义显然单是因信,而不是因任何行为。”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宗教改革的起因当中有一个原因,即是圣经只能由圣职人员阅读。一般信徒无法阅读到圣经……在宗教改革的运动中,一项中国的科技发明,为这一运动的推动带来了重大的影响。

——维基百科《宗教改革》

在数百年不被外族征服的优越中,在精神层面上向来蔑视一切外来文化。但出门便是深深的海洋而且资源贫乏的现实,又使他们充满生存危机感,所以在技能层面非常注意乃至模仿先进的东西。在国弱时,他们谦卑地对外点头哈腰,默默拿来先进才智,然后悄悄地在作坊里加班加点地消化,乃至超越。一旦确信自己在技能上超越了别国,便会出其不意地创造神话。

——《作坊里的日本》

    材料二:对被侵略地区而言……它原有的文明难以抵御欧洲国家的入侵,要继续生存,就必须进行变革……在这些国家,由于“传统”和“变革”之间力量对比配置不同,各自的社会、文化态度不同,因此现代化的道路不同,发展的速度也不同。

——钱乘旦《再论世界近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请回答:

   (1)结合日本19世纪下半期改革的相关史实,说说日本是如何“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他们创造了怎样的“神话”?(9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下半期中、日两国改革的共同原因,及其改革结果的不同原因。(6分)

11.阅读下列材料    

 论者曰:中国之当改革不待言矣,然此次之改革,得无操之过蹙,失于急激,以自贻蹉跌之忧乎? 辩(者)曰:中国之言改革,三十年于兹矣,然而不具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凡改革之事,必除旧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可有新也。苟不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12.(26分)阅读材料。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比较大的改革有十几次,大的改朝换代也有十几次。改革几乎失败,暴力的改朝换代却几乎获得成功。中国人普遍接受推翻而不接受改革,屈从暴力而拒绝改革。

材料二  唐代中期“二王八司马”的改革,主角是王叔文,但是他不懂得妥协。反对改革的太子与王叔文多次沟通,改革派尽是不给脸面。支持改革的唐顺宗身体不好要让位给太子,王叔文的老师有名的大官僚杜黄裳出主意,要王叔文组织改革派迎立太子为皇,以免新皇报复,王叔文却严厉斥责。不久,太子登基称宪宗皇帝,对改革派实行非常惨烈报复。

材料三  林则徐主张抗英大部分人支待,当他提出要学习外国的时候却遭来朝野上下一片“汉奸”的骂名,此后的徐继畲、魏源、曾国藩、李鸿章、康有为、梁启超都背过“汉奸”的骂名。很难想象英法德美向别国学习,会被骂成“英奸”、“法奸”、“德奸”、“美奸”。

材料四  清朝有很多改革的机会,可是一延再延,错过时机。清义和团乱后,慈禧想改革了,提出9年立宪,但是迟迟没有动作,到了辛亥爆发前5个月才搞出个“皇族内阁”来,整个社会此时已经失去改革的耐心。

回答题目: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指出造成中国历史上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8分)

(2)康有为的改良运动和孙中山的运动几乎是同时开展的,但是最后取代了改良。请联系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折这两者的消长变化过程。(12分)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请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实行改革开放的有利因素。(6分)

【参】

1、B.题目是个逆向选择,“不是梭伦改革内容的”,“B为担任公职的公民发放津贴”是伯里克利时期的措施。

5.答案:B。解析:从引文“长洲”“萨摩”这两处地名可知所述是1868年日本倒幕派推翻幕府统治。倒幕派的力量主要集中在长洲、萨摩、土佐、肥前等地。在倒幕成功后开始了明治维新。1853年美国打开日本门户,不符合提干19世纪后期的时间。日本的民主政治制度是在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开始引进、制定、改造的。引文中没有反映日本对外战争开始的线索。

6.(1)梭伦:奴隶主贵族。商鞅:废除奴隶主贵族,严厉打击奴隶主贵族。

成因: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梭伦代表奴隶主阶级利益;商鞅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所处时代不同:梭伦处于雅典奴隶制国家形成时期;商鞅处于中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

(2)不同:侧重解决内部机制,重点废除农奴制度。日本则侧重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来改造日本社会。(3)保留了天皇制度和武士道精神

7.(1)解析:分析目的可从农民、(国家)等角度入手,并要注意结合材料一,如“以求税负的均衡”等进行全面概括。

(答案)目的:增加收入;均衡税负;减轻农民负担,缓解阶级矛盾。(6分)

(2)特点类试题要材料分析。“地税的税率应为土地价格的3%”、“土地价格很高,以致地税也很高。”可以看出按比例纳税;还要注意缴纳的载体,以及地税的构成等方面入手。

(4)认识:一方面提高了农民的地位,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另一方面维护贵族的利益,改革不彻底。

9.(1)解析:第一问实际考查的是阿里改革的原因:可以从内忧——政治、经济;外患——西方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加重。第二问考查的是阿里改革的内容:可以从经济、军事等方面作答。

答案:原因:西方列强入侵,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国内政局动荡;经济残破。(3分)

 表现: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建立现代工厂;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建立现代海军。(4分)

(2)解析:此题是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如果同意:可以从给个的局限性方面作答;如果不同意:可以从改革的积极作用加以阐述。

答案:同意:阿里的政治改革未变革封建制度,没有实现向现代化的根本突破。(3分)

    不同意:阿里改革建立了近代机器大工业,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埃及的近代化。(3分)

10.(1)使德意志民族从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彻底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因信称义”。

(2)印刷术。圣经的大量印刷,信徒皆可自主阅读和理解,有助于否定教皇和教会的地位;文艺复兴运动中的许多文艺作品被更广泛传播,推动了思想

11.解析:第一问中,我们要善于理解题意,即闭关到开放,也就是从封建到资本的转变,其次要结合所学

知识来归纳答案。结果是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并成为近代亚洲唯一走上繁荣富强的国家。第二问中,中日两国在19世纪下半期改革的共同原因在于两国民族危机深重,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严重冲击,但改革结果完全不同,我们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领导力量、民众态度、文化传统等多个角度来分析。

(1)“心灵紧闭”:保留天皇制度或武士道精神,和军国主义色彩浓厚。“眼观八方”:学习西方,殖产兴业;文明开化,提倡资本主义文明;制定《大日本帝国》,确定日本的政体形式是君主立宪制。

13.答:(1)中国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屈从暴力而拒绝改革;不善于妥协;抵触向外国学习;没有抓住有利时机。

(2)(12分)两者的消长变化过程:14年孙中山创建兴中会提出民主,15年康有为发起“公

车上书”展开改良运动;18年的“百日维新”改良运动从高潮转入低潮;1905年孙中山建立同盟会运动高涨;清朝新政和预备立宪的破产,改良运动失败;1911年辛亥爆发推翻清,运动达到高潮。(只要围绕改良运动和运动的发展演变来表述,就可以酌情给分。例如,党人领导的诸多和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改良派的办报结社等宣传活动等等都可以给分)

(3)实行改革开放的有利因素:政治上四人帮,的结束;经济上计划经济的破产;思想上真理标准的讨论思想。(例如:形成以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安徽小岗村家庭联产责任制等等都可以给分。也不一定按政治、经济、思想的答题形式来答,只要答到相关内容即可,题目并没有要求按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来答)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