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陆犯焉识》中陆焉识对自由的探索与追寻
2025-10-02 15:33:09 责编:小OO
文档


58

《陆犯焉识》中陆焉识对自由的探索与追寻

谢晶晶 南昌大学人文学院

摘要:严歌苓是著名的华文女性作家,她创作的《陆犯焉识》塑造了一个典型的男性形象-陆焉识,陆焉识是一个在美国留过学,精通多门外语的高级知识分子,记述了从1925年到1990年之间他跌宕起伏的人生。男主人公陆焉识的原型是严歌苓的祖父严恩春,小说中男主人公陆焉识的一生坚守着自由的信念,却难逃沦为“犯人”的命运。自由于他或许只是美丽的理想,可是他却如飞蛾扑火一般,倾其一生去追寻。

关键词:陆犯焉识;自由;追寻一、对自由的坚守

留学的日子里,他不参加各种社团组织,他认为在这个陌生的国度里,可以自由自在的享受生活,而不能让其他的事情占用自己的时间,国外的五年时间,他觉得只属于自己。对于个人感情问题,陆焉识对继母给他安排的冯婉喻缺乏兴趣,他认为恋爱是自由的,在他的意识里,恋爱自由和个性连为一体,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婉喻对他来说像是枷锁,是束缚。而现实中发生的事情也冲击着他对自由的认知。

归国后,三十年代的上海文坛已经是拉帮结派,明争暗斗了,他想一心一意地专注于自己的学问,是非却主动找上门。他认为自己对学术的坚守是对自由的坚持,却不懂复杂的人际交往,不把学术成果赠与他人,招来了别有用心的同学的笔墨讨伐,使自己在学校里名声扫地,成了众矢之的。他依然不放弃自由的信仰。“他总是可以晚一点去找他们,晚一点失去他的清高”。

战乱之时的重庆时光,他在的黑暗统治之下,因为坚守自己的教学理念,被囚禁两年多的时间。他每一次想争取自由,想做一个的知识分子,可是现实总会把他从云端狠狠地摔到地下,他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价。越是想追求自由,越是被陷入束缚的牢笼中,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可怕的怪圈。

西北营里,在犯人眼里,这个高级知识分子也不过是个结巴性格懦弱的“老几”,犯人间为了生存互相利用结伙,但是他从来不加入任何团伙。陆焉识在恶劣的环境里已经彻底失去了人身自由,他活的像个畜生,但心中的自由之地没有因恶劣的环境被污染,他的内心仍然是一个为自由而战的战士。

陆焉识不屑于充当任何政党或帮派的传声筒,他总是刻意游离于任何政党、任何组织或立场之外,他只愿意以个人身份在公共空间中发声,他追求的是纯粹的自由和,并以此渴望实现知识分子个人的主体性。从严歌苓对男主人公的总体叙事来看,她把陆焉识描述为一个治学严谨、做人纯正的读书人。在他身上,读者自始至终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他的人格特质与各个阶段的中国社会现实之间的紧张关系,而正是这一对峙关系构成了小说情节的张力。我们也由此逐步理解,他面对中国社会主动选择了一条追求自由的道路,而正是这个主动选择让他陷入了外在社会的被动裹挟之中。作者把人物的身份定位为自由的追寻与守望者,即使他饱受多年的肉体折磨和精神侮辱,也有过无助与彷徨,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过对这一信念的坚守。这种对自由宗教般的虔诚,照亮了他晦暗人生的独孤旅途,升华为知识分子的人格魅力,从而体现了陆焉识作为一个精英知识分子对现实的超越性和前瞻性。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意味着严歌苓将这位知识分子置于整个社会结构中的边缘地带,无法得到主流社会的认同。

二、自由的代价

陆焉识的“非政治”人格与传统知识分子的儒家思想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他逆时代潮流而行,执迷于对自由的追求,其精神动力不仅来自于对西方知识分子话语的正向认同,而且还表现为对中国传统家庭理念的变相反抗。在小说中,严歌苓设置了两条线索展现了陆焉识对自由的追求,一条是他事业上的“无用”,另一脉络则展现了他与家庭,尤其是他与妻子冯婉喻之间的种种纠葛。

小说中围绕着个人与历史、家庭间的关系展开陆焉识追寻自由的主线,但他与历史、社会、家庭的关系是以断裂的形式存在的,看似是互动关系,其实伴随着深深的断裂感。小说名为“陆犯焉识”中“陆焉识”与“犯”之间就是断裂式组合,所谓“焉识”,即哪里懂得派得上用场?暗示了主人公高级知识分子的特质,他才华横溢、卓越超群;而“犯”则象征了他一生的命运,他不仅是政治倾轧下监狱中的囚犯,而且也是社会、时代、家庭的“囚犯”,他执著追求自由而又不得不面对被“囚禁”的现实,小说充满了断裂带来的荒诞感与悲剧感,并一直将这种断裂延伸到结局。无所归依的陆焉识,带着妻子婉喻的骨灰再次回到曾经囚禁自己的大西北,再去经历一次被放逐,或许那里才是他真正的自由乌托邦。这样,情节按照一个环形发展,以青年焉识离家去留学为开始,以晚年的焉识从纷繁的现实世界退隐为终结。陆焉识一开始进入小说就是个“局外人”的角色,到小说结尾,他还是个局外人。尽管家庭把陆焉识逼迫到大西北,但事实上,家庭和社会的鄙俗也没有征服他。陆焉识与家庭的断裂,表面上是家庭伦理的崩塌,其实也是他主动的选择,他摒弃社会、摒弃时代、摒弃了家庭,将自我彻底放逐的同时,也获得了精神的自由。即陆焉识以看似孤独的人生选择,回归到自己本真的状态之中,这也是作为“局外人”的他对社会的反讽与对抗。陆焉识以自我放逐到社会边缘的方式,践行了传统人文知识分子对自由乌托邦的坚守。他回归到边缘的状态,质疑权威质疑主流,既没有社会转型期知识分子的精神阵痛和灵魂浮沉中的挣扎;也没有上世纪90年代

市场经济时代后,知识分子义无反顾地由书斋走向市场大潮中的乐观与激越、自信与膨胀。

三、自由是否无用

就现实人生而言,陆焉识是一个惨淡的失败者。但作为一个艺术形象,他却由此获得了一种卓然的审美品性。严歌苓也因陆焉识,在社会价值观急剧转型时代背景下,完成了对旧时代中国人文知识分子人格的缅怀与精神礼赞。在陆焉识身上,我们也看到了严歌苓游离于主流的文化倾向与美学追求。

严歌苓说过:“陆焉识一辈子的挣扎和渴望都是围绕自由的,他很多时候都感觉自己被一个无形的枷锁套牢。后来他回忆起在青海时的流放生活,他一步步自己对自由概念的诠释,但是一辈子他都在渴望自由。”这部作品之所以取名为《陆犯焉识》,正是因为主人公陆焉识一生的身份定位,这是一种形式与内容的相悖,陆焉识终其一生都在追寻自由,可是他又总是被各种有形无形的牢笼囚禁。

这个天才般的陆家少爷,他一直都保有的人格并拒绝群分,但严歌苓没有把他概念化成一个心高气傲,不食人间烟火的人物。与此相反,陆焉识随和风趣,亲切文雅,不管是谁都能从他那里得到点好处,他并不以清高孤傲示人。米歇尔.福柯说过:“知识分子的工作不是去塑造他人的政治意志,而是通过他在自己研究领域的分析,对那些自说自话的规则质疑,去打扰人们的精神习惯、他们的行事与思想的方式,去重新检验那些规则和,在这一重新之一的基础上参与政治意志的形成过程。”陆焉识便是如此,在生活中的不标榜,不孤傲,不追随明显表明了在他内心深处有他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和对自我的坚持。在自由浪漫的异邦、在是非纠葛的上海文坛、在艰难紧张的战乱陪都、在渺无人烟的边塞草漠,他没有把自己归类到任何群体之中。尽管他也深切体会到群体的力量,他却如大海中的一只孤舟,命运的洪流也许可以将他打翻,但是他那不符时代的人格却从未遗失。陆焉识对自由的执着是他一生的诉求,知识分子的精神让他无论处于何种境地都未放弃这种执著,在陆焉识身上严歌苓寄予了对祖父的仰望以及对那一代知识分子人格的崇敬。

参考文献:

[1]严歌苓.寻找祖父[J].当代(长篇小说选刊),2012(1).

[2]严歌苓.陆犯焉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

的分析,就其创作背景来说《生死场》和《呼兰河传》的艺术成就在现代作家作品中还是可执牛耳的。1935年出版的《生死场》是最早反映东北人民在帝国主义统治下生活和斗争的作品,引起了当时文坛的重视。写于1940年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曾被“亚洲文坛”评为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第九位。之所以有如此高的评价,在于她的作品透露着极强的人道主义情怀和纯真的赤子之心。不女气的生死场里展示出了民族存亡之际农民“蚊子似的为死而生”到“巨人似的为生而死”的历史性转变。《呼兰河传》则以纯熟鲜活的笔调描绘出对乡土社会的深刻思考。从《生死场》到《呼兰河传》,从锋芒凌厉的忙着生死开始到回归童年的柔情笔调结束,两部作品承载着萧红一生的辉煌又记录着她如青杏般酸涩的人生。在日本留学时,她为自己的黄金时代悲哀,生命终结时怀有着“半部红楼”的遗憾。九年的创作旅途,发生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一直追求的纯文学创作为她沉默着的时候带来内心的平静。观其一生,有些事情发乎很多情,又止乎很多理,难能可贵的是萧红能饱有赤子之心,坚持着对文学的热爱。若生着流水一般的命运,便不奢求安息,文学是她的信仰,穷其一生,是坚定而浪漫的追求。

“五四”以后的新文学时期,各种主义、学说蜂拥而至,借助某种学说、理论以确立自己的人生观,成为一时风尚。萧红作品中多数以女性作为主体创作对象,在萧红热浪潮中各种“主义”精神的评述给予文本过高的文学史价值,忽略了读者的阅读感受。“从历史性角度来考察,不同时期读者对作品的意义阐释是不同的”。⑦萧红不是捍卫《生死场》的抗战作家,只是五四时代的一位爱国青年,《呼兰河传》也不是偏离“民族”的心理结症,走出那个时代,至今仍不乏知音。从创作历程来看,同时代下萧红确实是位个性鲜明文风独特的作家,坚持自己的写作立场,追求纯文学创作,展现出民族精神和农民朴素的生死哲学。她如七月里长起来的野菜,八月里开花,我们在伤感命运的同时又赞叹她的坚韧与勇敢。为写作而生而死,虽有遗憾,但令人惊叹其才情,感慨其一生。

注释:

①戴锦华.涉渡之舟[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9-30页.

②韩立群.现代女性的精神历程--从冰心到张爱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

③牛静国.从接受美学看萧红作品的精神价值与艺术魅力[J].安徽文学:2011年第1期.

④唐颂.萧红经典文集[M].北京: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03页.

⑤唐颂.萧红经典文集[M].北京: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15-322页.

⑥唐颂.萧红经典文集[M].北京: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540-541页.

⑦伽达默尔.真理和方法[M],第171页.

参考文献:

[1] 韩立群.现代女性的精神历程--从冰心到张爱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

[2] 唐颂.萧红经典文集[M].北京: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

[3] 伽达默尔.真理和方法[M].第171页.

[4] 牛静国.从接受美学看萧红作品的精神价值与艺术魅力[J].安徽文学,2011(1).

上接(第57页) 

59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