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腹针疗法及16例常用处方
2025-10-02 15:33:18 责编:小OO
文档
腹针疗法及16例常用处方

腹针神龟图

腹针疗法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针刺腹部特定的穴位以调整气机阴阳,实现人体阴阳动态平衡,从而治疗全身性疾病的一种全新的针灸疗法。

原理:

原理

它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其精华是以腹部的神阙为系统,提出人之先天,从无形的精气到胚胎的形成,完全依赖于神阙系统。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腹部不仅包括了内脏中的许多重要的器官,而且还分布着大量的经脉,气血向全身输布,也是审察症候,诊断、治疗疾病的重要部位。因此其治疗内脏疾病和慢性全身疾病疗效显优势。

其治疗体系为以腹部的肚脐为中心进行,因为人在出生前,脐带是维系生命的纽带,人体的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依赖于脐带的输送。腹部又是五脏六腑会聚的地方,所以采取腹部穴位治疗可调整全身的经络,而达到治疗全身疾病的目的。

特点:

1. 理论上创立了先天经络学说(理论)

2. 临床上发明了“神龟图”

3. 方法上体现了中医防治疾病精髓,脏腑经络局部同时并举

4. 使用上无痛、安全、有效成为腹针疗法一大特色,患者乐于接受

5. 取穴上突出规范化操作特点

治疗范围:

该疗法治疗范围广,涉及病症多,过敏性鼻炎、痛风、哮喘、椎管狭窄、强直性脊柱炎、高血压、糖尿病、失眠、抑郁症、耳鸣、耳聋、胆囊炎、胰腺炎、中风后遗症、黄褐斑、青春痘、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帕金森、肥胖症、阳痿、胃肠疾患、肠易激综合征、长期便秘、反复口腔溃疡、儿童假性近视、痛经、闭经、月经不调、子宫肌瘤、乳腺增生等妇科疾患、颈腰椎膝踝关节痛、坐骨神经痛、肩周炎、网球肘、偏头痛、带状疱疹后遗痛等绝大多数疼痛病症均有显著疗效。

针具:

腹针针具根据针具的不同直径分为A、B、C三类,分别为Φ0.22mm、Φ0.20mm、Φ0.18mm;

每类中又根据针具的不同长度分为I型、II型、III型,分别为50mm、40mm、30mm。

基本技术:

腹针取穴方法

1、腹部分寸的标定:骨分寸取穴法。

上腹部分寸的标定:中庭穴至神阙穴确定为8寸。

下腹部分寸的标定:神阙穴至曲骨穴确定为5寸。

侧腹部分寸的标定:从神阙、经天枢穴至侧腹部腋中线确定为6寸。

2、腹部分寸的测量:水平线法。

中庭穴至神阙穴两个穴位点之间的水平线上的直线距离为8寸。

神阙穴至曲骨穴两个穴位点之间的水平线上的直线距离为5寸。

侧腹部的腋中线至神阙穴两个穴位点之间的水平线上的直线距离为6寸。

腹针的取穴方法

1、腹部分寸的标定:骨分寸取穴法。

上腹部分寸的标定:中庭穴至神阙穴确定为8寸。

下腹部分寸的标定:神阙穴至曲骨穴确定为5寸。

侧腹部分寸的标定:从神阙、经天枢穴至侧腹部腋中线确定为6寸。

2、腹部分寸的测量:水平线法。

中庭穴至神阙穴两个穴位点之间的水平线上的直线距离为8寸。

神阙穴至曲骨穴两个穴位点之间的水平线上的直线距离为5寸。

侧腹部的腋中线至神阙穴两个穴位点之间的水平线上的直线距离为6寸。

腹针的针刺方法

1、针刺手法

进针时应避开神经、血管,根据处方的要求,按照顺序进行针刺。

(1)进针

准确度量,确定穴位后,采用套管针,快速弹入皮下。

针刺深度:浅刺—皮下;中刺—脂肪层;深刺—肌层。

(2)行针

①缓慢捻转不提插1-2分钟

②轻捻转慢提插1-2分钟

(3)出针

留针30分钟后出针,出针时按照进针顺序缓慢捻转出针。

禁忌症:

1、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

2、孕妇。

3、急腹症。

4、腹部肿瘤。

5、针刺穴位局部皮肤有破损、感染患者。

注意事项:

1、在治疗过程中,应随时注意患者对腹针治疗的反应,若有不适,应及时进行调整,以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2、饭后半小时后进行治疗,在治疗前应空排大、小便。

3、天气寒冷时针刺完成后,要注意腹部的保暖。

腹针常用基本处方:

是腹针治疗用以调理脏腑机能、疏通经络、清热解毒和治疗各部位疾病非常有效的基本处方。也是腹针治疗各种常见病中的难治病、慢性病以至疑难病症的基本处方。

二十四个穴

中脘(脐上4寸),

下脘(脐上2寸),

水分(脐上1寸),

神阙(脐中),

气海(脐下1.5寸),

关元(脐下3寸),

中极(脐下4寸),

商曲(脐上2寸,旁0.5寸),

石关(脐上3寸,旁开0.5寸),

阴都(脐上4寸,旁开0.5寸),

气穴(脐下3寸,旁开0.5寸),

滑肉门(脐上1寸,旁开2寸),

天枢(脐旁2寸),

外陵(脐下1寸,旁开2寸),

大巨(脐下2寸,旁开2寸),

水道(脐下3寸,旁开2寸),

大横(脐旁4寸),

气旁(脐下1.5寸,旁开0.5寸),

上风湿点(脐上1.5寸,旁开2.5寸),

上风湿外点(脐上1寸,旁开3寸),

上风湿上点(脐上2寸,旁开3寸),

下风湿点(脐下1.5寸,旁开2.5寸),

下风湿下点(脐下2寸,旁开3寸),

下风湿内点(脐下1.5寸,旁开1.5寸。

腹针常用处方

1、头痛:

处 方:1中脘M、2阴都S

辩证加减:外感头痛:曲池(双)或十二井放血

血虚头痛:气海、天枢(双)

瘀血头痛:气海、关元、滑肉门(双)

2、落枕

处方:1中脘M、2商曲S(患)、3滑肉门M(患)

辩证加减:颈项双侧疼痛:商曲(双)、滑肉门(双)

颈项后正中疼痛:下脘、商曲(双)

3、肩周炎

处方:1中脘M、2商曲M(健)、3滑肉门S(患)辩证加减:1.肩部疼痛的范围较大时以滑肉门为顶点的三角距离略长。

2.肩部疼痛的范围较局限时以滑肉门为顶点的三角取穴距离缩短。

4、网球肘

处方:1中脘M、2商曲(健)M、3滑肉门(患)S、4上风湿点(患)S辩证加减:1.肘部疼痛较剧加上风湿点三角(患)

2.脘部拇指侧疼痛加列缺(患)

3.脘部关节正中疼痛加外关(患)。

5、腕部的狭窄性腱鞘炎:

处方:1、中脘M 2、商曲M(健)3、滑肉门M(患)4、上风湿点M(患)5、上风湿外点S(患)

辨证加减:

1.腕部拇指侧疼痛加列缺(患)

2.腕部关节正中疼痛加外关(患)

6、颈椎病:

处方:1中脘M、2关元M、3商曲S(双)、4滑肉门M(双)

辩证加减:

1.神经根型加石关(双)、取石关时依颈项部疼痛的部位而变动,如在两侧项肌的外侧时取穴离腹白线稍宽,如在两侧项肌的内侧时取穴离腹白线略窄。

2.椎动脉型加下脘上,取穴时依据骨质增生的部位高低不同而上下移动,如颈7增生取下脘穴,颈4-5增生取下脘上5分,以此类推。

3.上肢麻木、疼痛加患侧滑肉门三角,取穴方法参照治疗肩痛、肘痛。

4.头痛、头晕、记忆力下降加气穴(双)。

5.耳鸣、眼花加气旁(双)。

7、腰背痛

处方:1中脘M、2气海D、3关元D、4大横M(双)

辩证加减:

1.腰背痛背痛较甚:滑肉门(双)、太乙(双)、石关(双)、上风湿点(双)、下风、湿点(双)

2.腰背俱痛:商曲(双)、天枢(双)。

3.腰背痛腰痛较甚:外陵(双)、金河(双)。

4.寒湿性:上风湿点(双)、下风湿点(双)。

5.劳损性:商曲(双)、四满(双)、气穴(双)。

6.肾虚性:下风湿点(双)、水道(双)。

8、腰椎间盘突出症:

处方:1水分M、2气海D、3关元D

辩证加减:

1.急性腰椎间盘突出:人中、印堂

2.陈旧性腰椎间盘突出:气穴(双)

3.以腰痛为主:外陵(双)、气穴(双)、四满(双)

4.合并坐骨神经痛:气旁(对侧)、外陵(患侧)、下风湿点(患侧)、下风湿下点(患侧)

5.腰背痛背痛较甚:滑肉门(双、浅)、太乙(双)、石关(双)、风湿点(双、浅)

6.腰背俱痛:商曲(双)、天枢(双)

7.腰背痛腰痛较甚:外陵(双)、金河(双)

8.寒湿性:上风湿点(双)、下风湿点(双、浅)

9.劳损性:商曲(双、浅)、四满(双)、气穴(双)

10.肾虚性:下风湿点(双、浅)、水道(双)

9、膝关节痛:

处方:1滑肉门M(患侧)、2外陵M(患侧)、

3气旁M(健侧)、4下风湿点S(患侧)

辩证加减:

1.膝关节扭挫伤:内侧损伤,下风湿内点三角(患侧),外侧损伤下风湿下点三角

2.膝关节骨质增生:天地针、气外(患侧)

3.膝关节炎:调脾气(大横)。

10、眩晕:

处方:1中脘M、2下脘M、3气海D、4关元D(引气归元)、5商曲M(双)、6气穴M(双)

辩证加减:

1.实证:刺激略强,或可每隔5分钟行针1次,以泻其实。

2.虚证:刺激稍弱,神阙穴艾架灸。

3.胃部胀满、呕吐:加梁门(右)

4.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加滑肉门(双)。

5.肝阳上亢与痰浊中阻:加调脾气。

11、中风:

处方:1中脘M、2下脘M、3气海D、4关元D(引气归元)、5滑肉门S(患)、6上风湿点S(患)、7外陵S(患)、8下风湿点S(患)

辩证加减:

1.头痛、头晕:阴都(患)、商曲(双)

2.语言不利:中脘上

3.面瘫:阴都(患)、商曲(健)

4.肩痛:商曲(健)、滑肉门三角(患)

5.手功能障碍:上风湿上点(患)、上风湿外点(患)

6.下肢无力:大巨(患)、气旁(健)

7.足内翻:下风湿内点(患)、气旁(健)

8.踝关节不利:下风湿下点(患)、大巨(患)

9.上半身功能障碍较重:滑肉门(健)

10.下半身功能障碍较重:大横(健)

11.病程较久:气穴(双)

12、慢性胃炎

处方:1、中脘D 2、下脘D 3、气海D4、关元D 5、6、天枢M(双侧)

辨证加减

1.消化不良:加天枢下(右侧)

2.便秘:加天枢下(左侧)

13、消化性溃疡

处方:1、中脘D 2、下脘D 3、水分 M

4、气海D 5、关元D 6、天枢M(双侧)

辨证加减

1.十二指肠溃疡加:梁门(右侧、中刺)

2.嗳气、泛酸加:上脘(中刺)

14、慢性肠炎

处方:1、中脘D 2、下脘D 3、腹泻M 4、关元D 5、天枢(双侧)M

加减:小腹胀痛:加大巨M(双侧)

便溏、水泻:加水道M(双侧)

脾胃虚寒型:加大横M(双侧),神阙温灸

15、胆囊炎

处方:1、中脘D 2、下脘D 3、气海D 4、关元D 5、天枢(双侧)M 6、上风湿点S(右侧)

辨证加减:急性胆囊炎:加大横M(右侧)

消化不良:加天枢下M(右侧)

便秘:加加天枢下M(左侧)

16、上呼吸道感染

处方:1、中脘S 2、下脘S 3、上风湿点M(双侧)

辨证加减:咽部疼痛:加下脘下S

高热不退:加气海M、关元M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