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报告——国用林模板
2025-10-02 15:35:56 责编:小OO
文档
*****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报告

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证书:国家林业局甲B015

****** *****

二00四年八月

项目名称:*****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

完成单位:*****

*****

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证书:林资证字甲B015号

发证机关:国家林业局

审      定:岑巨延

项目负责人:*****

技术负责人:*****

报告执笔:*****

完成人员:*****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

组织机构及人员名单

(20**年**月)

一、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二、外业调查队

队  长:*****

副队长:*****

(一)质检组

****

三、内业统计人员

****

前  言

**********(以下简称“*****”)是我国*****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集科研、生产、经营和科技开发为一体的林业实验中心。自中心成立以来,曾进行过五次(1980年、1986年、1991年、1994年和1998年)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工作,最近一次调查至今已时隔5年。为及时掌握森林资源现状和变化动态,根据*****林业局桂林政发[2003]98号《关于开展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的通知》的要求及*****生产的需要,经报请中国林科院和*****林业局批复同意,*****于2004年开展了第六次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

调查技术方法贯彻执行《*****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方法》(2003)有关规定,采用小班调查与抽样控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总体抽样蓄积控制精度要求达到90%以上。

*****2004年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由**********负责业务技术指导和组织质量检查,*****负责组织队伍进行外业调查。调查工作于2004年3月开始,到2004年8月底止,历时6个月。整个调查工作按如下四个阶段进行。其中:准备阶段,2004年3月1日—10月;技术培训阶段,2004年3月11日—20日;外业调查及质量检查阶段,2004年3月21日—2004年5月15日。主要完成小班及临时样地外业调查、技术指导和质量检查、材料验收等工作;内业统计阶段,2004年5月16日—2004年8月31日,由**********承担完成。

调查成果材料由调查报告、统计表、图件和数据库等四部分组成。调查报告包括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报告和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质量检查报告等二部分;统计表包括*****森林资源统计表、各实验场森林资源统计表等二部分;图件包括*****1:1万基本图、各实验场1:1万林相图、*****1:5万森林分布图、1:1万林班图集等四部分;数据库包括小班属性数据库、统计表库、小班空间数据库等三部分。

总 目 录

前  言

第一部分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报告 …………………………………………1

第二部分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质量检查报告………………………………32

第三部分  附件、附图……………………………………………………………39

附件1:*****林业局桂林政发[2003]98号文《关于开展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的通知》

附件2:*****2004年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方案

附件3:小班属性数据库结构表

附图1:*****森林分布示意图

附图2:有关图片

第四部分  附表……………………………………………………………………49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统计表附表1—12

*****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报告

第1章  调查概况

1.1  调查工作背景和依据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是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其调查成果是建立和更新森林资源档案,制定年森林采伐限额,进行林业工程规划设计和森林资源管理的基础,也是制定区域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林业发展规划,实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和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评价森林经营效果,指导和规范森林科学经营的重要依据。

为了掌握森林资源现状和变化动态,为各级主管部门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根据国家和*****“关于国有林场每5年开展一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规定以及自治林业局桂林政发[2003]98号《关于开展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的通知》文件精神,*****列入2004年度开展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的单位。经报请中国林科院和*****林业局批复同意,*****决定于2004年开展一次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

1.2  调查组织和工作过程

1.2.1  组织机构

为加强领导,确保调查质量,*****于2004年3月成立了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领导小组,由*****和**********领导和相关科室领导组成。领导小组下设调查队、质检组。调查队分4个分队,队员由各实验场技术员组成;质检组则由**********和*****抽调技术骨干组成。

1.2.2  准备工作

物资准备:搜集过往材料、准备好调查所需的仪器、工具、文具以及地形图、小班调查卡片、系统样地调查表、工作方法等。

技术准备:为了按期完成调查任务,根据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主要技术规定》(2003)和*****林业局《*****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方法》(2003)的要求,结合*****的实际情况,编制了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和工作计划,使本次调查工作有依据、技术有保证。同时将*****各级区划界线和国家重点公益林界线转绘到调查工作图上,并完成系统抽样地的布设。

1.2.3  技术培训

技术培训采用室内技术方法讲解和室外实际操作练习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室内主要是调查技术标准、小班调查方法、地形图识别、测树技术等技术方法的讲解;室外则是地形图、地类确定、面积勾绘、仪器工具、各测树因子等实际操作练习,同时对系统抽样的具体做法、小班卡片和系统抽样调查表的填写等项目进行了反复实地练习。培训后期进行了理论和外业调查考试,考试合格后,才准许参加外业调查。

1.2.4  外业调查

外业调查以各实验场为单位,设*****、*****、*****、*****等4个分队,共19个调查工组。由调查分队负责调查并与调查队部签订技术经济承包合同,做到定时间、定数量、定质量,责任落实到调查工组,充分调动各调查工组的积极性。各调查分队则根据各实验场的调查人员、任务、交通工具等特点,灵活机动安排各工组的工作。

1.2.5  质量检查

质量检查采用调查队检查组和分队检查组进行检查的办法进行。调查队设2个检查组,各分队设1个检查组,由正副队长兼任。质量检查组认真贯彻以防为主、防管结合、重在提高的原则。培训结束后,即分赴各调查分队参加试生产,使各工组的调查技术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工作铺开后首先到技术相对薄弱的工组跟班指导,中期深入到各调查工组随机抽查3—5%调查小班和5—10%抽样样地进行实地检查。检查过程中,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问题,自觉把好质量关。

1.2.6  内业统计

内业统计及成果编制由**********在南宁完成,从2004年5月16日至2004年8月31日,历时3个半月。内业统计包括:小班调查卡片的复核检查,小班调查卡片光电输入,逻辑检查与修改;外业调查图清绘扫描,小班面积求算,图形处理;打印统计表和图件;编写调查报告;成果材料审核审定等。

1.3  调查内容和精度要求

1.3.1  调查内容

(1)核对*****的境界线,并在经营管理范围内进行经营区划;

(2)查清各地类面积;

(3)查清各类森林、林木蓄积;

(4)调查林木生长量和消耗量;

(5)调查与森林资源有关的地形、地貌、土壤等自然环境因素,分析林地生产力;

(6)按小班提出森林经营、利用和保护意见;

(7)林业经济调查。

1.3.2  调查深度

以小班为基本调查单位(最小调查小班面积0.1hm2),提供小班地类、优势树种、组成树种、平均年龄、面积、蓄积以及立地条件;以调查总体为单位,提供森林生长量与消耗量。

1.3.3  调查精度

调查精度执行《*****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方法》(2003)规定的技术标准,要求总体活立木蓄积调查精度达到90%以上(可靠性95%)。

1.4  主要调查方法及技术标准

调查方法贯彻执行《*****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方法》(2003)有关技术方法,采用小班调查和系统抽样控制相结合的“双轨”作业调查方法,要求调查精度达到90%以上(可靠性95%)。

1.4.1  系统抽样调查

(1)样地布设

以*****为调查总体,以样地作为抽样单元,依据简单随机抽样公式n=t2.C2/E2计算样地数,要求总体蓄积量抽样精度达到90%以上(可靠性95%)。按允许误差E=10%,变动系数C=122.78%(1998年二类调查数据),保险系数K取10%计算样地数为637个。为便于操作,在1∶1万地形图上按0.5×0.5km网交叉点布点,实际布点775个。

(2)样地调查

用1∶1万地形图现场判定样地在实地位置,根据明显地物标、地形变化作控制,目视定位;以样地中心桩为圆心,半径17.84m的样圆(0.1hm2)内的优势地类确定样地地类,并调查记载林种、优势树种、年龄及样地调查表需要记载的有关内容;凡有蓄积的样地(胸径≥5cm的乔木树种),分别树种进行角规控制检尺(取角规系数为1.0)测量林分断面积,按径阶记录。在样地周围分别树种分别径阶选择3~5株中等样木测其树高和胸径,用公顷断面积加权平均计算平均树高和平均胸径;根据检尺样木的树种、平均树高、公顷断面积分别代入相应的*****主要树种林分形高公式计算样地公顷蓄积量。并以样地估测的总体蓄积量来控制小班调查累计蓄积量。

1.4.2  小班调查

(1)区划系统

按*****-实验场-林班-经营班-小班五级进行区划。中心界、实验场界、林班界、经营班界原则上不变。

(2)小班面积调查

对于国家级公益林小班用2001年分类区划界定基本图(1/1万)作工作图,深入现场,进行全面核对,如有变化的按小班划分条件,划分地类,在地形图上勾绘小班界线;对于非国家级公益林小班,用2001年分类区划界定基本图(1/1万)作工作图,深入现场,按小班区划条件划分地类,采用对坡勾绘方法勾绘小班界线。小于0.1 hm2的作小地类处理,填写调查卡片但不上图。

采用GIS(地理信息系统)求算小班面积,用经营班面积控制,当误差不超过2%时,方可平差。道路、防火线、高压线路等线状小班,按实际宽度、长度计算面积,从所在小班中扣除。对于国家级公益林小班,面积以分类区划界定时的面积为小班面积。小地类面积按外业实际登记面积为准,也从所在小班中扣出。面积精确到0.1 hm2。

(3)小班蓄积调查

商品林小班蓄积:根据标准确定小班调查角规样点数量,角规点布设遵循随机原则采用机械布点法。以角规系数为1.0的水平角规分别树种(优势树种、伴生树种)绕测其胸高断面积(绕测两次,若结果有异,则应进行逐株核实),并分别树种记载,采用算术平均法计算小班平均每公顷断面积(m2),精确到0.1m2。对于每一角规样点,在其周围分别树种选择3~5株中等样木分别测量其直径和树高,用每公顷断面积加权平均计算小班各树种平均直径和平均树高,平均直径精确到0.1cm,平均高精确到0.1m。

公益林小班蓄积:对于公益林小班蓄积量的调查方法与商品林小班的调查方法一致,角规点数量相应减少50%。每公顷蓄积和小班蓄积均用形高公式计算蓄积量。

“四旁”树及散生木调查:按小班调查株数,测定林木群体平均树高和平均胸径,用二元材积式计算蓄积量。

(4)生长量、消耗量调查

生长量采用小班公顷蓄积与年龄的相关关系进行回归拟合,建立现实森林生长模型,用模型测算森林蓄积生长量。消耗量分两部分调查:商品性消耗由档案资料提供;灾害性消耗采用系统抽样调查,即结合系统抽样样地调查被盗伐林木蓄积量和枯立木、倒死木蓄积量。用简单随机抽样原理对灾害性消耗进行估测。

(5)林业经济和社会经济调查

采用专门调查和面上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面上调查由担负各分场调查任务的调查组完成;专门调查由队部设立的质量检查组,根据调查提纲调查收集。

(6)其它因子调查

实地调查下木植被、天然更新情况及未成林造林地的状况,调查森林病虫害受害程度,受害面积等;实地调查及查阅历史资料填写地貌、土壤及林分的营林措施等有关因子。

1.4.3  数据处理和报表统计

外业调查要求提供“一图一表”调查材料,“图”指小班调查清绘图,“表”指小班调查和系统抽样调查卡片。小班清绘图通过扫描录入计算机,用GIS地理信息系统处理成图,完成各类成果图;小班调查卡片则采用光电录入系统自动录入、修改、统计和打印。系统抽样调查卡片采用手工录入计算机、修改、统计和打印。

1.4.4  质量检查方法

小班调查外业抽检3%以上,系统抽样抽检5%以上,小班调查和系统抽样调查卡片100%的检查验收,成果材料一律审核、审定。

1.5  调查成果质量

1.5.1  调查区划细致程度

*****区划为*****、*****、*****、*****等4个实验场,共区划197个林班,林班平均面积96.97 hm2;划分经营班1984个,经营班平均面积9.63 hm2;划分小班7281个,小班平均面积2.62 hm2。详见表1-1。

1.5.2  质量检查情况

外业调查期间,质量检查组按规定对各分队调查工组进行了抽检。小班调查共抽查262个小班,占总小班数的3.6%;系统抽样共抽查样地48个,占总样地的6.2%。检查结果:小班调查综合合格率为95.3%,质量等级评为“优”;样地调查综合合格率为98.2%,质量等级评为“优”。调查质量总评:总合格率为98.4%,质量总评为“优”。

1.5.3  调查精度

(1)系统抽样精度

总体活立木蓄积量抽样估计值为1307361 m3,估计置信区间为1201551—1413171 m3,总体蓄积允许误差105810 m3,标准误差2.8199,相对误差8.0934,抽样估计精度91.91%,达到设计精度要求。详见表1-2。

(2)小班调查总蓄积量精度控制

小班调查累计活立木总蓄积量为1355049 m3,落在抽样总体蓄积量置信区间(1201551—1413171 m3)内,与抽样总体蓄积量估计值1307361 m3相比,误差47688 m3,小于±1倍允许误差,调查对比精度为96.35%,质量符合要求,调查结果可靠,可以直接应用小班调查成果。详见表1-3。

1.6  成果材料

1.6.1  统计报表

表1  各类土地面积统计表;

表2  各类森林、林木面积蓄积统计表;

表3  林种统计表;

表4  乔木林面积蓄积按龄组统计表;

表5  生态公益林(地)统计表;

表7  用材林面积蓄积按龄级统计表;

表8  用材林近成过熟林面积蓄积按可及度、出材等级统计表;

表9  用材林中幼龄林应抚育间伐面积蓄积统计表;

表10 经济林统计表;

表11 竹林统计表;

表12 灌木林统计表;

附表  小班因子一览表。

1.6.2  图面材料

(1)*****1/1万基本图;

(2)各实验场1/1万林相图;

(3)*****1/5万森林分布图;

(4)*****1/1万林班图集。

1.6.3  文字报告

(1)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报告;

(2)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质量检查报告;

(3)附件(有关文件和技术方案等)。

1.6.4  数据库

(1)小班属性数据库(dbf格式);

(2)统计表库(dbf格式);

(3)小班空间数据库(1:10000,gis.ly格式)。

第2章  林区概况

2.1  自然环境概况

2.1.1  地理位置

*****地处*****西南边陲,位于北纬21°57ˊ47″— 22°19ˊ27″,东经106°39ˊ50″— 106°59ˊ30″。横跨龙州、宁明两县及凭祥市。西面、南面与越南交界;北面与龙州县下冻、彬桥、八角、上降乡接壤;东面与宁明县驮龙、寨安乡相邻。南北长40km,东西宽34km;总部设在凭祥市内,距离*****首府南宁市约220km。

2.1.2  地形地貌

*****主要地貌类型有丘陵、台地、低山、中山和岩溶地貌,最高海拔1045.9m(北大*****),最低海拔130.Om(平而河),相对高差916m。地势以西北端最高,东南端最低,中部参差起伏,形成山地、丘陵相间而又渐向东倾斜的地貌类型。在河谷两侧为石炭、二叠纪及三叠纪的石灰岩,构成了低山、丘陵间独特的岩溶地貌。

2.1.3  气候

*****位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内的西南部,属南亚热带半湿润—湿润气候。境内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干湿季节明显,光、水、热资源丰富,太阳总幅射强,达到了105千卡/cm2.年,全年日照时数1218—1620小时。年均气温为20.5-21.7℃,极端高温40.3℃,极端低温-1.5℃;≥10℃活动积温6000-7600℃;年均降雨量1200-1500mm,年蒸发量1261—1388mm,相对湿度80-84%。

2.1.4  土壤

*****成土母岩主要有泥岩夹砂岩、砾状灰岩、花岗岩和石灰岩等。境内地质母岩复杂多样,海拔500m以上面积分布为三叠纪中酸性大山岩及花岗岩类;海拔150-500m主要有石灰二叠纪及三叠纪泥页岩、侏罗纪紫色砂岩及第四纪红色粘土,河谷河阶地为第四纪现代冲积物。土壤以砖红性红壤、红壤为主,其次为紫色土,再次是黄壤及少量石灰土。地带性土壤为砖红性红壤(含紫色土),面积约1万hm2,占经营面积的52%。

2.1.5  植被 

*****植被属南亚热带季雨林。原生植被有季雨林和常绿阔叶林。季雨林是本地区地带性植被,常绿阔叶林是季雨林的一个垂直带谱,分界线在海拔700m。季雨林又分石山季雨林和次生季雨林,在*****境内代表性类型主要有:人面子、乌榄、箭毒木、八宝树群落、*****拟肉豆蔻、风吹楠、榄类群落等,分布在海拔400m以下。在保存的原生植被林分中,可见乔木的板状根、老茎生花、附生植物及藤本植物等热带雨林景观。

人工植被以马尾松和杉木为主,其次是湿地松、米老排、西南桦、石梓、八角、红椎等。灌木树种主要是盐肤木、余甘子、桃金娘、野牡丹、牛奶果等,草本主要有黄茅草、青茅草、野古草、纤毛鸭嘴草、五节芒、曼生莠竹等。

2.2  生产经营概况

2.2.1  历史沿革

*****前身是**********大*****实验局,筹建于1979年9月,由原*****区直属国营大*****林场、南宁地区林科所夏石林业试验站、凭祥市森工站等单位合并而成。1990年更名为**********,隶属*****。

2.2.2  机构设置及人员构成

*****分机关和直属单位两部分。机关下设办公室、自然保护区办公室、党群部、财务部、资源管护部(林政处、派出所、防火办合署办公)、营林公司、工业公司、后勤服务公司等8个部门;直属单位包括*****、*****、*****、*****四个实验场及贮木场、林化厂、补剂厂、修理厂、家俬厂、学校、职工医院等11个单位。在南宁设有办事处。

*****现有职工1287人。其中在职职工540人,离退休747人。在职职工中,干部145人,工人395人。在干部中,按文化程度分:大专以上文化程度88人,中专、高中文化程度46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11人;按职称分:高级工程师18人,工程师62人,助理工程师37人,技术员3人。

2.2.3  主要生产经营活动

自*****建立以来,重点开展了热带、南亚热带珍贵特用和优良速生阔叶树种引种、驯化、栽培试验及人工林集约经营管理技术研究。先后建成了2个树木园(大*****石山树木园和大*****夏石树木园),1个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库,引种保存热带、南亚热带树种1259个树种。先后主持和协作的科研项目40多项,总结鉴定科研成果23项,荣获各级科技进步奖励16项。撰写研究论文及科普文章90多篇。

*****25年(1980—2004年)间累计造林完成面积12283.8hm2;累计生产木材1128511 m3;累计总收入500万元,年均收入3580万元,其中占63.8%,其它收入占36.2%。

第3章  森林资源现状分析

3.1  林地资源

3.1.1  区划总面积

*****区划总面积22976.8 hm2。其中:

(1)经营面积19103.8 hm2,占区划总面积的83.14%;

(2)其它国有面积137.6 hm2,占0.60%;

(3)集体用地面积3735.4 hm2,占16.26%。详见表3-1。

3.1.2  经营面积

*****经营面积为19103.8 hm2。按土地使用权分:

(1)国有面积19049.8 hm2,占经营面积的99.72%。其中职工自营经济619.8 hm2;

(2)砍木还山(林木所有权为国有,砍伐林木后将土地归还集体的林地)面积54.0 hm2,占0.26%。详见表3-1。

3.1.3  林地面积

*****林地面积为19103.8 hm2。其中:

(1)有林地12593.3 hm2,占林地面积的65.92%;

乔木林12592.5 hm2; 竹林0.8 hm2。

(2)灌木林地3421.5 hm2,占17.91%;

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地72.5 hm2; 一般灌木林地3349.0 hm2。

(3)未成林造林地928.7 hm2,占4.86%,均为人工造林未成林地;

(4)苗圃地43.5 hm2,占0.23%;

(5)无立木林地371.6 hm2,占1.95%;

采伐迹地230.7 hm2;火烧迹地16.6 hm2;其它无立木林地(有林地权属证明,因科学研究等需保留的土地)124.3 hm2。

(6)宜林地184.1 hm2,占0.96%,均为宜林荒山荒地;

(7)辅助生产林地(林区公路、林道、防火线等)4.7 hm2,占2.56%;

(8)被占用林地1071.4 hm2,占5.61%。其中:以乔木林或长期经济果木为主的被占用林地面积911.6 hm2,以经济作物为主的被占用林地面积159.8 hm2。

森林覆盖率反映了森林经营单位的土地利用程度,林木绿化率则反映了森林经营单位的土地绿化程度。*****森林覆盖率为66.30%,林木绿化率为83.83%。

详见表3-2。

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特指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400mm以下的干旱(含极干旱、干旱、半干旱)地区,或乔木分布(垂直)上限以上,或热带亚热带岩溶地区、干热(干旱)河谷等生态脆弱地带,专为防护用途,且覆盖率大于30%的灌木林地,以及获取经济效益为目的进行经营的灌木经济林。

3.1.4  林地类别

*****林地面积为19103.8 hm2,按林地类别分:生态公益林(地)面积5166.2 hm2(不含辅助生产林地23.4 hm2),占林地面积的27.05%;商品林(地)面积13937.1 hm2,占72.95%。

在公益林(地)面积中:

(1)按森林类别分

公益林面积4935.1 hm2,占95.53%(有林地1514.6 hm2,灌木林地3420.5 hm2);

公益林地面积231.1 hm2,占4.47%(未成林造林地95.9 hm2,无立木林地44.3 hm2,宜林地90.9 hm2)。

(2)按事权级分

国家级2041.4 hm2,占公益林(地)面积的39.52%;

省级3124.8 hm2,占60.48%。

(3)按保护等级分

特殊保护2041.4 hm2,占39.51%;

重点保护479.1 hm2,占9.28%;

一般保护25.7 hm2,占51.21%。详见附表5。

3.1.5  林地类型

(1)林地类型划分

林地类型是林地条件(气候、地形地貌、土壤、植被等)和林地生产力的自然分类,是营林造林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其目在于正确识别林地类型的生产能力,为林业生产规划林种结构和布局、适地适树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林科院林研所和*****在经营范围内进行过森林立地分类专题调查,依据对林木生长起主导作用的地貌、成土母岩、土壤沉积形式及土层厚度等立地因子提出了林地类型,把*****林地划分10个类型小区,18个类型组及34个林地类型。

本次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在进行小班调查的同时进行了林地类型调查,确定每个小班的林地类型。从统计结果看:面积最大的类型(林地类型代码)是9、17两种类型,面积分别占19.93%和12.84%,其次是10、18、1类型,分别占11.83%、10.95%和10.65%。详见表3-3。

(2)林地类型质量评价

林地类型质量评价方法是在现阶段经营水平及技术经济条件下,通过评价现有林分主要树种在不同的林地类型的生长水平来评价的。根据*****的实际情况,用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马尾松树种来进行评价。

林地质量好、生产力高林地类型

包括1、2、17、18、25等5个类型。该类水热条件适宜,土层深厚,养分含量较高,地位指数>18,马尾松成熟林单产200m3/hm2以上。属于该类的林地面积7949.4 hm2,占全中心林地面积的41.61%。

林地质量、生产力中林地类型

包括5、9、10、25、26、30、31等7个类型。该类土层中,养分含量一般,地位指数16~18.0,马尾松成熟林单产160 m3/hm2以上。属于该类的林地面积8353.7 hm2,占全中心林地面积的43.73%。

林地质量差、生产力低林地类型

包括1、5、9、15、16等5个类型。该类土层瘠薄,养分含量较低,地位指数<16,马尾松成熟林单产150 m3/hm2以下。属于该类的林地面积2800.7 hm2,占全中心林地面积的14.66%。详见表3-3。

3.2  森林资源

3.2.1  森林面积蓄积

*****森林面积16014.8 hm2(含灌木林面积3421.5hm2)。

全中心活立木总蓄积1355049 m3。其中:

森林蓄积1354922 m3,占总蓄积的99.99%;

散生木、四旁树蓄积127 m3,占0.01%。

在森林面积蓄积中:

● 按森林类别分

商品林面积为11079.7 hm2,占森林面积的69.18%;蓄积1242097 m3,占91.67%。

公益林面积4935.1 hm2,占30.82%;蓄积112825 m3,占8.33%。

● 按二级林种分

用材林面积10540.0 hm2,占森林面积的65.81%;蓄积1241053 m3,占91.60%。

防护林面积21.5 hm2,占16.49%;蓄积6674 m3,占0.49%。

特种用途林面积2293.6 hm2,占14.32%;蓄积106151 m3,占7.83%。

经济林面积539.7 hm2,占3.37%;蓄积1044 m3,占0.08%。

● 按起源分

人工林面积12272.1 hm2,占森林面积的76.63%;蓄积1310239 m3,占96.70%。

天然林面积3742.7 hm2,占23.37%;蓄积44683 m3,占3.30%。

● 按实验场分

*****实验场面积6062.7 hm2,占37.86%;蓄积517693 m3,占38.21%;

*****实验场面积3505.2 hm2,占21.%;蓄积288003 m3,占21.26%。

*****实验场面积3438.6 hm2,占21.47%;蓄积316900 m3,占23.39%。

*****实验场面积3008.3 hm2,占18.78%;蓄积232326 m3,占17.15%。

● 按林木经营权分

国有面积15395.0 hm2,占96.13%;蓄积1353878 m3,占99.92%;

非公有面积619.8 hm2,占3.87%;蓄积1044 m3,占0.08%。

详见表3-4。

3.2.2  商品林资源

3.2.2.1  用材林

用材林面积10539.2 hm2(不含竹林0.8 hm2),蓄积1241053 m3,分别占商品林面积、蓄积的95.13%和99.92%。其中:

(1)林种结构

一般用材林面积5474.8 hm2,蓄积4991 m3,分别占用材林面积蓄积的51.95%和40.26%;

速生丰产用材林面积4321.5 hm2,蓄积195154 m3,分别占41.0%和56.01%;

短轮伐期用材林面积742.9 hm2,蓄积46258 m3,分别占7.05%和3.73%。

(2)龄组结构

幼龄林面积2504.9 hm2,占23.77%;蓄积93934 m3,占7.57%;

中龄林面积332.5 hm2,占31.62%;蓄积370577 m3,占29.86%;

近熟林面积1592.5 hm2,占15.11%;蓄积2401 m3,占19.41%;

成熟林面积3038.0 hm2,占28.83%;蓄积520185 m3,占41.91%;

过熟林面积71.3 hm2,占0.68%;蓄积15466 m3,占1.25%。

详见表3-5。

(4)采脂木资源

*****现有松类(小班平均胸径≥5cm)面积为8190.0 hm2,株数1148.02万株。符合采脂条件(小班平均胸径≥20cm)的松类面积为1957.6 hm2,株数187.06万株,分别占松类面积和株数的23.90%和16.29%。详见表3-6。

3.2.2.2  经济林

*****现有经济林面积539.7 hm2(其中职工自营经济面积499.3hm2),蓄积1044 m3,分别占商品林面积蓄积的4.87%、0.08%。其中:

果树林(柿子、板栗、龙眼、荔枝等)256.7 hm2,占47.56%;

食用原料林(八角等)204.1 hm2,占37.82%;

林化工业原料林(玉桂、油桐等)78.9 hm2,占14.62%。详见表3-7。

3.2.3  公益林资源

*****公益林面积4935.1 hm2,蓄积112825 m3,分别占森林面积蓄积的30.82%和8.33%;其中:*****面积2410.8 hm2,蓄积518 m3,分别占公益林面积蓄积的48.85%和57.18%;*****面积1283.5 hm2,蓄积37662 m3,分别占26.01%和33.38%;*****面积697.5 hm2,蓄积9358 m3,分别占14.13%和8.29%;*****面积543.3 hm2,蓄积1287 m3,分别占11.01%和1.14%。

3.2.3.1  防护林

防护林面积21.5 hm2,蓄积6674 m3,分别占公益林面积蓄积的53.52%和5.92%。其中:水土保持林面积2592.3 hm2,蓄积4621 m3,分别占防护林面积蓄积的98.14%和69.24%;其他防护林(防火林带)面积49.2 hm2,蓄积2053 m3,分别占1.86%和30.76%。

3.2.3.2  特种用途林

特种用途林面积2293.6 hm2,蓄积106151 m3,分别占46.48%和94.08%。其中:国防林面积1945.5 hm2,蓄积139 m3,分别占特用林面积蓄积的84.82%和60.42%;实验林面积338.0 hm2,蓄积41096 m3,分别占14.74%和38.71%;母树林面积10.1 hm2,蓄积916 m3,分别占0.44%和0.86%。详见表3-8。

3.3  森林生长量与消耗量

3.3.1 生长量

3.3.1.1  材料收集

采用小班调查材料中各年度面积蓄积统计表的数据,分别杉木、马尾松(含国外松)、阔叶树等3个主要树种(组),统计分析森林小班各树种公顷蓄积量随年龄的变化规律,经整理后,整列出建模用的基础数据。

3.3.1.2  模型拟合

根据整理好的材料,分别树种(组)根据其年龄与蓄积的相关关系,利用编制好的年龄-蓄积生长模型测算软件,由计算机分别对各树种(组)的数据进行拟合。以相关系数最大、剩余标准差最小,能满足精度要求的模型作为森林蓄积生长的最佳模型。结果列于表3-9。

3.3.1.3  模型检验

根据年龄—蓄积模型,计算出各年龄的理顷蓄积,理顷蓄积乘以对应年龄的面积得出该年龄的理论蓄积,各年龄的理论蓄积累加得该树种组的理论蓄积量,理论总蓄积量与现实总蓄积量之差除以现实总蓄积量得系统误差率。

计算结果见表3-10。

3.3.1.4  生长进程

以经检验合格的回归方程求出各年龄森林理顷蓄积为基础,分别树种组按年龄序列计算其平均生长量、连年生长量(率)等因子。

其中:连年生长率的计算公式为:Pv(%)=(Va-Va-1)/Va-1×100

式中Va是后期森林公顷蓄积,Va-1为a-1年的森林公顷蓄积。

各年龄的连年生长量累加得该树种的总连年生长量;各年龄蓄积除以相应年龄,得各年龄的平均生长量,累计得该树种(组)的总平均生长量。

计算结果见表3-10。

3.3.1.5  生长率模型导算

为了便于管理,利用选取的生长模型,根据生长率的定义(Pv=Zv/V*100%)建立生长率与年龄的相关关系函数,导出各树种各年龄的连年生长率计算式。详见表3-11。

3.3.1.6  林分蓄积生长量(率)

各龄级的平均(连年)生长量累加得该龄级的平均(连年)生长量;各龄级平均(连年)生长率是由该龄级的平均(连年)生长量除以其各龄级原有的相应蓄积基数累计值。详见表3-12。

3.3.1.7  活立木蓄积生长量(率)

*****活立木蓄积为1352814 m3,连年生长量为107240 m3,连年生长率为7.91%;平均生长量84473 m3,平均生长率为6.23%。由于散生木、四旁树蓄积量非常少,其生长量忽略不计。

详见表3-13。

3.3.2  消耗量

消耗量分为商品材消耗和灾害消耗两大类。间隔期内(1999-2003年)年均消耗蓄积量928 m3。其中:商品材消耗为90338 m3,占97.28%;灾害性消耗为2526 m3,占2.72%。

(1)商品材消耗

根据*****1999-2003年木材统计报表,全中心商品材消耗总蓄积量为4516 m3,年均商品材消耗蓄积量为90338 m3(其中:杉木16867 m3、马尾松72708 m3、阔叶树763 m3)。详见表3-14。

(2)灾害性消耗

灾害性消耗(含枯立木)调查结合系统抽样同时进行调查。在17.84m范围内,量测伐根径以及调查病虫害林木(枯立木、枯死木等)、风折木、倒木及盗伐木等,并分别记载。对于枯立木、倒木、风折木采用二元材积表计算其材积,然后分树种累计其蓄积。对于只留伐根的盗伐木,用回归估测法建立根径-材积回归模型,并由此模型估算盗伐木的单株材积,分树种分类型累计。

伐根材积拟合公式:

杉木:M=0.001093D2.431046    M—材积(m3)   D—根径(cm) 

松类:M=0.0000184D2.930236

阔叶树:M=0.0000039D3.792116

桉类:M=0.0000797D2.500732

计算结果:

*****1999-2003年灾害消耗蓄积量12631m3,年均2526m3。其中:

● 按类型分

森林病虫害(枯立木、枯死木等)12613m3,占99.85%;

盗伐木18m3,占0.15%。

● 按树种(组)分

杉木4m3,占3.67%;

马尾松(含国外松)11679m3,占92.46%;

阔叶树488m3,占3.87%。

3.3.3  长消比

*****活立木总蓄积为1352814m3,生长量为107240 m3,消耗量928 m3,长消比为:1 :0.87,长大于消。

3.4  线状地物

*****线状地长度721.0km。其中:(1)防火林带74.9km;(2)防火线106.8km;(3)道路(林区公路、大林道、国家及地方公路、输电线路等)539.3km。详见表3-15。

第4章  森林资源变化动态分析

森林资源变化动态分析以1998年的调查材料为前期资源数据,本次调查材料作为后期资源数据。因前期森林资源土地分类方法与后期不尽相同,因此将前期数据按后期技术标准和方法进行整理。前后期主要技术标准变化:

(1)后期森林覆盖率不包含全部的灌木林,只有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才参与计算;

(2)后期灌木林不含因人工栽培(如嫁接等)而矮化成灌木状的乔木树种,划归乔木林;

(3)后期无立木林地不含宜林地;

(4)前期经营权为国有的林区道路、特用地等非林地,后期划归林地(辅助生产林地)。

4.1  面积变化动态分析

*****面积总体变化趋势:

(1)经营面积、林地面积减少;(2)有林地面积明显增加;(3)森林覆盖率上升;

(4)宜林地面积下降。

4.1.1  经营面积(林地面积)减少

*****经营面积(林地面积)19103.8 hm2,比1998年的19139.3hm2减少了35.5 hm2。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南宁至友谊关高速公路、国防边境口岸等基础设施建设征用*****部分林地,这部分林地经办理相关手续已划归其它国有;部分有争议土地划归周边集体经营。

4.1.2  有林地面积明显增加

*****有林地面积12593.3 hm2,比1998年的11010.0 hm2增加了1583.2 hm2,净增率14.38%。

有林地面积增加的主要原因是间隔期内大面积造林和前期的未成林新造林转化成有林地。详见表4-2。

4.1.3  灌木林面积有所增加

*****灌木林地(不含经济型灌木林)面积3393.6 hm2,比1998年的2728.0 hm2增加了665.6 hm2,净增率24.40%。

灌木林地面积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前期部分宜林地经封育转化成灌木林地。详见表4-3。

4.1.4  无立木林地面积增加

按新的土地分类标准,无立木林地不含宜林地和未成林造林地。*****无立木林地面积371.6 hm2,比1998年的274.4hm2增加了97.2 hm2,净增率35.42%。

现有无立木林地主要以采伐迹地为主,火烧迹地和其它无立木林地较少。其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前期部分难利用地划归无立木林地。详见表4-4。

4.1.5  宜林地面积大幅减少

*****宜林地面积184.1 hm2,比1998年的1475.1 hm2减少了1291.0 hm2,净减率87.52%。

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间隔期内大面积造林。

详见表4-5。

4.1.6  被占用地面积下降

*****现有被占用地1071.4 hm2,比1998年被占用地1400.4 hm2减少了329.0 hm2,净减率23.49%。详见表4-6。

4.1.7  经济林面积增加

经济林面积1998为393.4 hm2,2004年539.7 hm2,增加了146.3 hm2。主要是职工自营经济增加。

详见表4-7。

4.1.8  林分主要树种面积变化

杉木面积减少,松类面积面积基本持平,阔叶树增加(尤其是红椎、西南桦、米老排、速生桉类、速生相思类面积增幅较大)。详见表4-8。

4.1.9  林种面积变化

除防护林面积减少外,其余林种面积均有所增加。各林种面积变化详见表4-9。

4.1.10  森林覆盖率上升

由于后期森林覆盖率不包含全部的灌木林,只包含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的森林覆盖率为66.30%。

*****后期森林覆盖率按全部灌木林计算为83.83%,比前期的72.4%上升了11.43个百分点。

4.2  蓄积变化动态分析

*****蓄积总体变化趋势:

(1)活立木总蓄积量略有下降;

(2)杉木、松类蓄积减少,阔叶树蓄积增加;

(3)用材林、防护林蓄积减少,特用林、经济林蓄积增加。

4.2.1  活立木总蓄积量略有下降

*****活立木总蓄积量由前期的1369883 m3减少到现在的1355049 m3,减少了14834 m3,净减率1.08%。主要原因:

(1)间隔期内(主要是1999年)松毛虫大面积发生,采伐受灾木引起蓄积减少;

(2)间隔期内加大了中幼龄林的抚育间伐力度,造成短期内这些林分蓄积量减少。

(3)间隔期内调整林种结构,职工自营经济林面积扩大引起木材林蓄积减少。

详见表4-10。

4.2.2  林分主要树种蓄积变化

杉木、松类蓄积减少,阔叶树尤其红椎、西南桦、米老排、速生桉类、速生相思类蓄积增幅较大。

详见表4-11。

4.2.3  林种蓄积变化

用材林、防护林蓄积减少,特用林、经济林蓄积增加。

各林种蓄积变化详见表4-12。

4.3  森林质量变化动态分析

4.3.1  单位面积蓄积

森林成过熟林单位面积蓄积降低。由1998年的170.15 m3/hm2降到2004年的165.02 m3/hm2。按树种(组)分:

(1)杉木成过熟林单位面积蓄积量提高。由1998年的142.53 m3/hm2上升到2004年的154.23 m3/hm2。

(2)松类成过熟林单位面积蓄积量下降。由1998年的183.74 m3/hm2下降到2004年的172.55 m3/hm2。

(3)阔叶树成过熟林单位面积蓄积量提高。由1998年的158.54 m3/hm2提高到2004年的168.28 m3/hm2。详见表4-13。

4.3.2  平均胸径、树高

(1)杉木、阔叶树平均胸径、树高基本持平;

(2)松类平均胸径、树高有所提高。详见表4-13。

第5章  森林资源评价和经营管理建议

5.1  森林资源评价

(1)有林地面积增加,蓄积略有减少

有林地面积增加,由1998年的11010.0 hm2增加到2004年的12591.0 hm2,增幅为14.36%;蓄积量略有减少,由1998年的1369883 m3减到2004年的1352814 m3,降幅为1.25%。

(2)用材林近成过熟林单位面积蓄积较高

用材林主要树种马尾松平均单位面积蓄积量为117.76 m3/hm2,成过熟林单位面积蓄积量为172.27 m3/ hm2,单位蓄积量较高。

(3)针叶树种多,阔叶树少,用材林龄组结构趋于合理

针叶树与阔叶树面积之比为7.5:2.5,针叶树多,阔叶树少;用材林幼、中、近、成过熟林蓄积之比为2.4:3.2:1.5:3.0,用材林龄组结构基本趋于合理。

(4)森林长大于消

森林生长量与消耗量之比为1:0.87,长大于消。

5.2  森林经营管理建议

(1)进一步完善森林资源档案管理

应以本次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成果为基础,采用GIS地理信息管理软件和森林资源管理系统及时完善森林资源档案管理,实行经营管理与档案管理相结合、静态管理与动态管理相结合、数据管理与图形管理相结合,进一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2)加强林地管理力度,加快被占地的收复工作

*****在林地保护方面加强了管理力度和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被占地收复措施,林地流失得到有效遏制,成效是明显的。但是,中心被占地面积依然较大,侵占林地的违法行为还时有发生。因此,在加强林地管理的同时,应视具体情况采取不同措施,加快被占地的收复工作。

(3)加强森林防火和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

火灾是森林的大敌。*****的林地分散,林区内居民点多,边境线长,火警火灾发生频率较高。应加强森林防火工作,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因地制宜,因害设防,以控制和减少森林火灾;同时,*****主要树种为马尾松,低海拔地区松毛虫时有发生。因此,森林病虫害防治则要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防治方针,进一步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

(4)加强林政资源管理

加强宣传教育,依法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犯罪行为。进一步加强《森林法》和《森林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林区群众的法制意识,同时,加大力度依法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等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林区稳定。

(5)加强中幼林抚育管理

*****中幼龄林面积比较大,部分中幼龄抚育工作不及时,影响到了林木的生长。应加强中幼龄林抚育管理工作,及时进行抚育间伐,以改善林木生长环境,促进林木生长,提高林地生产力。

(6)加强公益林管理

根据2004年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成果,*****生态公益林(地)面积5171.2hm2,占林地面积的27.04%。应加大公益林的经营管理力度,在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发挥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实行灵活多样的经营管理方式,最大限度地挖掘生产经营潜力。

(7)改造低产林,加快基地林的建设

对中心现有低产林进行改造,加大乡土珍优阔叶树种的发展力度,同时为了规避市场风险,适当加快工业原料林基地、经济林基地的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质量检查报告

第1章  质量管理

为了确保调查成果质量,*****2004年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严格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要求,实行调查全过程“三环节”管理(即事先指导、中间检查、成品校审)和工序管理。重点搞好技术方案、技术培训、质量检查、材料验收和成果编制审核审定等五个管理点工作,为确保调查成果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1  质检机构

为确保调查质量,*****成立了2004年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质量检查组。质量检查组8人,按专业技术职称分:高级工程师2人,工程师4人,助理工程师2人。质检组具体负责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的技术指导、质量检查和材料验收等工作。

1.2  技术方案

根据《*****壮族*****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方法》的要求,结合*****的森林资源特点,在总结历次调查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2004年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方案》和质量检查验收办法。力求做到技术标准统一、调查方法统一,以保证调查成果质量。

1.3  技术培训

*****于2004年3月12—17日抽调20名技术骨干在*****实验场举办了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培训班。培训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室内讲授技术细则与野外练习调查操作方法相结合的方法,主要内容包括技术标准、调查方法,并进行实地调查练习。要求调查人员全面了解和掌握全套调查技术和有关的操作方法。在技术培训的同时,分别项目对调查员进行了业务技术理论和实地考核。通过技术培训,全体调查员熟练掌握了操作技术,为外业调查质量达标打下坚实基础。

培训考核结果:参加培训考核20人,其中小班面积勾绘考核及格19人,占参考人数的95.0%;公顷断面积测定考核及格20人,占100%;平均胸径量测考核及格20人,合格率达100%;平均树高测定考核及格18人,占参考人数的90.0%;业务技术理论考核及格20人,合格率达100%。

第2章  质量检查

2.1  外业质量检查

2.1.1  检查内容

(1)小班调查

小班调查检查的主要内容是小班划分是否合理;小班勾绘是否准确;地类和树种确定是否正确;小班的自然属性及各项测树因子测定有无错漏;工作图的图面注记与小班卡片记录是否一致等。

(2)抽样调查

抽样调查主要检查样地定位,地类定性,优势树种确定,各项测树因子和角规控制检尺的测定是否正确,记录是否客观、真实、可靠等。

大体分为前期、中期、后期等三个阶段检查。前期阶段重点是到各调查工组跟班指导、检查;中期阶段重点进行各项调查质量抽查、质量评定;后期阶段是在自查和专检的基础上,重点进行对调查材料的检查验收。具体时间安排结合各工组的调查进度进行,做到发现问题,及早纠正,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质检组对每个调查员的调查材料先在室内随机抽查,然后再共同到现场检查。检查方法一般采用原调查方法和工具进行重复调查测定。如遇对检查结果持不同意见时,即进一步采用更准确方法进行检查。检查一次不及格,再扩大检查量检查,若两次检查都不及格,则责成该调查工组对其已调查的地段及成品全部返工重做,直至检查合格为止。

2.1.4.1  小班调查

按各调查因子对外业调查质量影响程度,将评定因子分为四类。

●禁错因子:土地权属、林木权属、土地种类、林种及优势树种;

●有限容错因子:小班面积、小班界线最大位移、优势树种测树因子(年龄、平均直径、平均树高、公顷断面、公顷株数)、伴生树种测树因子(年龄、平均直径、平均树高、公顷断面、公顷株数)。有限容错因子最大允许误差详见表2-1。

●一般容错因子:地形地貌因子、土壤概况因子、下木植被因子、森林概况因子、林下天然更新因子、用材林近成过一般因子、线状地物因子。

(1)单一小班质量评定方法

以小班得分值(f0(x))评定小班质量。评定标准分为优、良、可、差四个质量等级。当:f0(x)=90~100,小班调查质量评定为“优”;

f0(x)=75~ ,小班调查质量评定为“良”;

f0(x)=60~ 74,小班调查质量评定为“可”;

f0(x)=0~59,小班调查质量评定为“不合格”。

(2)调查总体质量评定

在小班质量评定基础上,以调查总体综合得分(f1(x))来评定其等级。质量等级划分为优、良、可、差四个质量等级,当

f1(x)=90~100,质量评定为“优”;

f1(x)=75~ ,质量评定为“良”;

f1(x)=60~ 74,质量评定为“可”;

f1(x)=0~59,质量评定为“不合格”。

评定方法详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方法》质量评定方法。

2.1.4.2  抽样调查

(1)样地质量评定

样地调查质量评定参照《*****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第六次复查外业调查质量检查验收办法》的标准,以样地为单元进行评定。要求主要检查项目中的三项全部合格,其它项目中六项要求四项以上达到合格,则样地评为合格样地;否则为不合格样地。

●主要项目(三项)

① 样地定位(允许图上2mm所代表的距离误差);

② 地类、林种、优势树种(不许有错);

③ 控制检尺木(≥8cm的应检尺木不允许有误差;〈8cm的应检尺木最大允许1株误差)。

●其它项目(六项)

① 平均树高(±5%);

② 平均胸径(±10%);

③ 年龄(±1个龄级);

④ 郁闭度(±0.1);

⑤ 公顷蓄积(±15%)

⑥ 其它调查因子。

(2)调查总体抽样调查质量评定

在样地质量评定的基础上,以合格样地数占抽查样地数的合格率评定其等级。质量等级划分为优、良、可、差四个质量等级。其中:合格率≥94%为“优”,87-93%为“良”,80-86%为“可”,〈80%为“差”。

2.1.5  检查结果

2.1.5.1  检查数量

(1)小班调查

*****共区划197个林班,7281个小班。小班调查共抽查18个林班,占总林班的9.14%;抽查262个小班,占总小班数的3.6%,占总面积的3.3%。检查量超过规定(3%以上)要求。

(2)抽样调查

*****共布设样地775个,抽查48个样地,占总样地数的6.2%。检查量超过规定(5%以上)要求。

2.1.5.2  检查结果

(1)小班调查检查结果

*****区划小班总数为7281个,抽查262个小班,合格小班数为248个,合格率为94.7%,综合得分值为92.3。全中心小班调查质量评定为“优”。详见表2-2。

(2)抽样调查检查结果

全中心共布设775个系统抽样调查样地。质量检查结果:抽查48个样地,合格样地47个,合格率为97.9%,质量评定为“优”。详见表2-3。

2.2  内业质量检查

内业质量主要是采用工序管理办法来控制质量。即内业每一道工序都经过认真的检查,找出存在问题,及时处理,合格后才进入下一道工序,从而确保内业质量。

2.2.1  外业调查材料检查验收

外业调查材料检查验收主要是在外业调查结束后对小班调查卡片、样地调查表和外业调查工作图进行100%检查。

(1)小班调查

检查内容主要包括小班卡片各项因子填写是否正确;核查小班编号有无重漏;图面界线是否闭合或错位;图面注记与小班卡片填写是否一致;小班卡片需要计算的项目都要重新查表复算。通过全面复检无误后,方可进行数据处理,图件编绘、编写调查报告等。

检查结果:*****小班卡片7281张,其中出现错漏项目的小班卡片248张,验收合格7035张,合格率为96.6%。

(2)抽样调查

检查内容主要包括样地调查有无重漏;样地应调查填写的项目是否有错漏;样地公顷蓄积重新核算。通过全面复检无误后,方可将数据输入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等。

检查结果:全中心样地调查表775张,其中出现错漏项目的样地调查表8张,验收合格样地调查表767张,合格率达98.8%。

2.2.2  数表统计

森林资源数表统计由计算机完成,其主要工序管理流程为:验收合格的小班卡片→光电输入→逻辑错误侦辑、检查→建立数据库→制表打印→复印装订。

2.2.3  图件绘制

图件绘制由计算机完成,包括中心1/万基本图、各实验场1/5万林相图、中心1/10万森林分布图、林班图集等。其主要工序管理流程是:验收合格的外业调查图→清绘→扫描→图形处理→配色→打印成果图。

2.2.4  报告编写

报告编写的主要工序管理流程是:由调查队执笔人编写出报告初稿→所主任工程师或所长审核→院总工办审定→排版→校对→印刷装订成册。

第3章  质量评定

3.1  调查质量评定

3.1.1  质量评定标准

小班调查质量和样地调查质量均以外业质量占7成,内业质量占3成进行综合评定质量等级。综合合格率〈75%者为“差”;75-84%为“可”;85-94%为“良”;>95%为“优”。

3.1.2  小班调查质量

外业调查总合格率94.7%,内业质量检查验收总合格率96.6%。本次小班调查综合合格率为95.3%,质量等级总评为“优”。

3.1.3  抽样调查质量

外业调查总合格率为97.9%, 内业质量验收总合格率为98.8%。样地调查综合合格率为98.2%,质量等级总评为“优”。

3.1.4  质量总评

质量总评以小班调查占2成,样地调查占1成用加权平均法求总合格率综合评定质量等级。*****调查质量总合格率为98.4%,质量总评为“优”。

3.2  调查对比精度

*****系统抽样调查活立木总蓄积量估计值1307361 m3,抽样精度91.91%;小班调查累计总蓄积量1355049 m3,调查对比精度96.35%。小班调查总蓄积量落在系统抽样调查总蓄积量的置位区间1201551—1413171 m3之内。调查精度达到设计要求。

3.3  结论

综上所述,*****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的各项质量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质量符合要求,提供的资源数据是可信的,小班调查成果材料可作为制定林业发展规划、编制“十一五”期森林采伐限额、实施森林分类经营和编制森林经营方案等林业经营决策的依据。

*****壮族*****

林 业 局 文 件

桂林政发〔2003〕98号—————————————————

关于开展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的通知

*****直属国有林场,*****林业设计院: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简称二类调查)是林业经营单位(县林业局、林场等)为掌握森林资源现状及动态、分析与评价经营活动效果而开展的森林资源清查。其调查成果是建立和更新本场森林资源档案、编制年森林采伐限额、制定年度生产计划和发展规划、实行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指导和实施林业分类经营的重要依据。根据《*****批转*****林业局关于我区“十五”期间年森林采伐限额分解和执行意见报告的通知》(桂政发[2001]37号)关于国有森林经营单位每5年开展一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规定,2003年至2006年,七坡林场等15个*****直属国有林场需开展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为全面布置调查任务,确保按时、按质、按量完成调查任务,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成立领导小组,加强领导。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内容多、任务量大,为加强对调查工作的领导,做好组织、指导和协调工作,我局决定成立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调查方法、技术方案、工作计划和调查成果的审查和认定。各场也要相应成立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负责制定调查技术方案和工作方案,组织调查队伍,做好调查的组织协调工作。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工作条件艰苦,各林场调查领导机构要切实关心调查人员,积极帮助解决工作和生活上的问题,确保如期完成本场调查任务。我局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组成人员名单如下:

组 长:金大刚 *****林业局副

成 员:覃万富 *****林业局林政资源管理处

李可夫 *****林业局计财处

蒋桂雄 *****林业局营林处

办公室主任:覃万富(兼)

副主任:李巧玉

成 员:吕郁彪、李春干、李  震

二、严格按计划开展调查工作。按照国有森林经营单位每隔5年开展一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规定,结合“十一五”森林采伐限额编制要求,各林场需按照以下计划开展调查工作。如确有特殊情况需要调整计划的,要以书面材料报我局批准。

(一)第一阶段(2003年至2004年6月):七坡林场、六万林场、黄冕林场、雅长林场、派阳山林场、沙塘林场、维都林场和三门江林场需完成调查任务。

(二)第二阶段(2004年):高峰林场、东门林场、博白林场、大桂山林场、中国林科院*****需完成调查任务。

(三)第三阶段(2005年):良凤江森林公园、钦廉林场需完成调查任务。

三、精心组织,严把调查质量关。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是一项工作量大,技术性强的业务工作,其调查成果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森林经营决策的正确与否。因此,各调查单位必须坚持调查质量第一,组织专业技术人员严格按照技术规程开展调查工作,并加强对调查全过程的质量监督和管理。

(一)严格遵守调查技术规程。为适应森林分类经营的需要,积极吸收现代科学新技术和先进的调查方法,进一步提高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效率和精度,我局根据国家林业局新修订的《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主要技术规定》,结合我区的自然、经济、技术条件和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历史状况,组织*****林业设计院技术人员重新修订了《*****壮族*****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方法》(以下简称《调查方法》)。各单位必须严格按照修订后的《调查方法》开展调查工作,确保调查成果质量。

(二)认真组织调查队伍。按国家林业局关于国有森林经营单位的规划设计调查应由具有乙级以上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资质的单位承担的规定,各林场可委托*****林业设计院、*****林学院调查规划设计室或*****林校调查规划设计室进行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技术力量较强的林场,可在*****林业设计院的指导下,组织本场林业调查工作经验丰富,工作认真负责,思想业务素质高的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队人员开展调查工作。

(三)抓好技术培训工作。开展外业调查工作前,*****林业设计院要负责组织各林场调查队员认真学习调查方法和有关技术规定,明确调查内容和工作要求,掌握操作方法和要领。同时要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野外操作练习,并对参加培训的人员进行技术考核,考核合格者方能从事调查工作。

(四)加强质量监督。*****林业设计院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与各林场及具体承担调查任务单位共同组成质量检查监督小组,负责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技术指导、质量检查、外业调查材料的验收和校审工作。质量监督要坚持实行事先指导、中间检查、成品校审三环节管理,以确保调查成果符合国家规定的要求及满足实际生产的需要。

四、明确职责,抓好调查的组织管理工作。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工作由我局统一组织安排,我局森林资源二类调查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负责组织有关专家,讨论、审定调查技术方案和工作方案,确定调查工作组织、调查精度要求等;调查工作结束后,还要组织对调查成果进行审查和认定。各林场要按照《调查方法》的规定制定《技术方案》和《工作方案》,报我局审批后,方可开展调查工作。同时,为确保调查质量,我局委托*****林业设计院负责抓好各林场规划设计调查的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和质量监督检查工作。

五、积极筹措调查经费。森林资源二类调查野外工作量大,工作环境艰苦,耗资量大,各林场要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筹措调查经费,以确保调查工作顺利开展。我局将按各林场的调查工作量,下达部分调查补助经费,用于《调查方法》及调查卡片的编写及印刷、调查统计软件研制及调查成果汇编、*****林业设计院人员的技术培训和质量检查等,其余调查经费由各林场自筹解决。

主题词:林业 资源 调查 通知                                     

抄送:中国林科院*****,本局局领导,各有关处室。                  

*****壮族*****林业局办公室       2003年05月20日印发(共印30份)

*****

2004年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方案

根据*****林业局2003年9月颁发的《*****壮族*****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方法》,结合*****的实际,特制定本次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方案,作为指导本次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的指导性文件。

1  目的要求

查清森林资源现状和变化动态,完善以林班、经营班为基础的森林经营区划和管理体系,进行林况、地况调查和林分生长量、消耗量调查,以满足森林经营规划设计及实施的需要,为森林资产评估工作提供重要依据。

2  调查范围和内容

2.1  调查范围

*****经营范围内的全部国有土地。

2.2  调查内容

(1)核对中心的境界线,并在经营管理范围内进行或调整(复查)经营区划;

(2)查清各地类面积;

(3)查清各类森林、林木蓄积;

(4)调查林木生长量和消耗量;

(5)调查与森林资源有关的地形、地貌、土壤等自然环境因素,分析林地生产力;

(6)按小班提出森林经营、利用和保护意见;

(7)林业经济调查。

3  抽样调查精度

调查精度达到国家林业局2003年《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主要技术规定》的有关技术标准,要求抽样调查活立木总蓄积抽样精度达到90%以上(可靠性95%)。

4  林地区划系统、原则和和方法

4.1  区划系统

按*****-实验场-林班-经营班-小班五级进行区划。

4.2  区划原则

*****界、实验场界、林班界、经营班界原则上不变。小班(调查小班)是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和统计的最小单位,也是森林资源管理和高强度森林经营的最小单位。其划分依据是林地的自然条件、土地、林木权属、森林经营利用方向、林木生长、林分结构特征等的差异性。小班划分最小面积为0.1hm2,商品林小班最大面积一般不超过15 hm2,公益林地、无林地、非林地小班面积不限。

4.3  区划方法

小班划分是根据小班划分依据,采用对坡勾绘的方法在工作图上实地勾绘。国家公益林小班界原则上不变,如有变化可在原小班基础上重新划分小班。小班面积一般不超过8 hm2,上图小班最小面积为0.1 hm2。调查小班编号以经营班为单位,用阿拉伯数字按照“之”字形顺序统一编号。

5  调查方法

5.1  技术资料准备

(1)收集森林分类区划界定基本图及小班因子一览表

(2)《森林调查手册》(**********、*****农学院林学分院1990年6月)

(3)对森林经营方案中的《森林经营类型表》和《林地类型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修正。详见附表。

5.2  落实调查界线

(1) 核对*****各级区划界线

(2) 落实林业重点工程区界线

5.3  小班调查

(1)面积现状调查

对于国家级公益林小班用2004年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基本图(1/1万)作工作图,深入现场,进行全面核对,如有变化的按小班划分条件,划分地类,在地形图上勾绘小班界线;对于非国家级公益林小班,用2001年分类区划界定或最近森林资源调查、规划基本图(1/1万)作工作图,深入现场,在对坡判准经营班范围界线后,按小班划分条件,划分地类,在地形图上勾绘小班界线。小于0.1 hm2的作小地类处理,填写调查卡片但不上图。

小班图面清绘后,转绘到1/万空白地形图上,通过扫描输入电脑,采用GIS平台求算小班面积,用经营班面积控制,当误差不超过2%时,方可平差。河流、道路、防火线、高压线路等线状小班,按实际宽度、长度计算面积,从所在小班中扣除。对于国家级公益林小班,面积以分类区划界定时的面积为小班面积。小地类面积按外业实际登记面积为准,也从所在小班中扣出。面积精确到0.1 hm2。

(2)测树因子调查

对于非国家级公益林小班,根据标准确定小班调查角规样地数量,角规点布设遵循随机原则采用机械布点法。以角规系数为1.0的水平角规分别树种(优势树种、伴生树种)绕测其胸高断面积(绕测两次,若结果有异,则应进行逐株核实),并分别树种记载,采用算术平均法计算小班平均每公顷断面积(m2),精确到0.1m2。对于每一角规样地,在其周围分别树种选择3~5株中等样木运用测树围尺和测高器分别测量其直径和树高,然后采用每公顷断面积加权平均法计算小班各树种平均直径和平均树高,直径、树高精确到0.1m。

对于国家级公益林小班蓄积量的调查方法与非公益林的调查方法一致,角规点数量相应减少50%。每公顷蓄积和小班蓄积均由电脑自动完成。

“四旁”树及散生木调查:按小班查数株数,测定林木群体平均树高和平均胸径,蓄积由电脑自动完成。

(3)其它因子调查

实地调查下木植被、天然更新情况及未成林造林地的状况,调查森林病虫害受害程度,受害面积等;实地调查及查阅历史资料填写地貌、土壤及林分的营林措施等有关因子。

5.4  系统抽样调查

(1)样地数量与布设

以*****为总体。根据简单随机抽样公式n=t2.C2/E2计算。

(2)样地定位

采用目视法把图上样地定位到地面上。

(3)样地地类确定

以样地临时标桩为中心,半径为17.84m(面积0.1hm2)的范围内确定优势地类,即优势地类为样地地类。在该范围内出现两个比重相同的地类时,根据两个地类的经济效益和经营目的确定其优势地类。

(4)测树因子调查

以样地为中心分别树种进行角规控制检尺(取角规系数为1.0)测量林分断面积。在样地周围分别树种分别径阶选择3~5中等样木测其树高和胸径,运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平均树高和胸径。并分别树种采用相应的标准表计算样地蓄积量。

5.5  生长量调查

根据林分小班蓄积和林分平均年龄建立模型推算。

5.6  消耗量调查

正常采伐部分采用*****木材生产报表或档案资料收集调查。枯死木、盗伐木等灾害性消耗采用系统抽样调查,即结合系统抽样样地调查被盗伐林木蓄积量和枯立木、倒死木蓄积量。用简单随机抽样原理对灾害性消耗进行估测。

5.7  林业经济,社会经济材料收集

采用专门调查和面上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面上调查由担负各实验场调查任务的调查组完成,专门调查由质量检查组根据调查提纲调查收集。

6  成果编制

6.1  数表处理

调查数据全部由电脑自动处理,并打印出相关统计表。

6.2  图件绘制

小班工作图清绘后,转绘到1/万空白地形图上,通过扫描仪输入电脑,矢量化后和地形图叠加,采用GIS平台,由电脑自动制作完成各类成果图。

6.3  文字报告

根据调查要求编制相应的文字报告。

7  质量管理

7.1  三环节管理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质量管理实行三环节管理即事先指导、中间检查和成品校审。

事先指导:认真做好调查队伍技术培训,深入理解、统一技术方法。铺开后对每个调查工组要进行跟班指导。

中间检查:在调查阶段,通过多次的、不定期的质量检查。并严格执行各项质量要求标准。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技术、质量问题并加以解决。

成品校审:对各阶段成果材料进行严格校审,杜绝错误流入下一工序。

7.2  质量检查及成果验收 

成立专门质量检查组全面负责调查材料的质量检查,把好质量关。要求外业抽样检查率在3%以上,外业卡片100%的检查验收,成果材料一律审核、审定。

8  主要成果材料

(1)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报告;

(2)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质量检查报告;

(3)全中心基本图(1/1万);

(4) 全中心森林分布图(1/5万);

(5)各实验场林相图(1/1万);

(6)林班图集(1/1万);

(7) 全中心森林资源统计表;

(8)各实验场森林资源统计表;

(9)小班因子一览表。

附表1:经营类型表

附表2:林地类型表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