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基本营养物质 教案示例1(第一课时)
2025-10-02 15:35:47 责编:小OO
文档
第四节   基本营养物质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糖类和蛋白质的检验方法;

2.掌握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水解反应、反应条件对水解反应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创设情境,引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主动的学习。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掌握化学性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归纳思维能力及分析思维能力;

2.通过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糖类和蛋白质的检验方法及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水解反应的教学,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主要性质。

教学难点:糖类的同分异构现象,糖类、油脂、蛋白质的水解反应;。

三、教学过程:

[教师]展示几种有关糖类、油脂、蛋白质的实物或图片,使学生即刻进入三大基本营养物质的客观世界。

[板书]一、三大基本营养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学生活动]1:阅读课本P71表3-3的内容,教师构建和谐、开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畅谈、交流对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组成有哪些新的认识。

学生新认识可能有:

1、这三种营养物质都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其中蛋白质还含有氮、硫、磷等元素。

2、糖类可分为单糖、双糖和多糖,一个单糖分子中有6个碳原子;一个双糖有12个碳原子,恰好是单糖的二倍;而多糖分子中所含碳原子是单糖的多倍。

3、葡萄糖与果糖有相同的分子式,蔗糖与麦芽糖有相同的分子式,既然它们是不同物质,那它们间的关系应该是互为同分异构体。(也可能有学生会认为纤维素与淀粉也互为同分异构体。)

4、糖类不一定都带“糖”字,糖类也并不都是甜的。

5、油脂属于酯类物质。油脂可分为植物油与动物脂肪,植物油是不饱和的,而动物脂肪是饱和的。

6、蛋白质是高分子。但什么是高分子呢?

[教师]完善学生对三大基本营养物质的组成与分类的认识

1、纤维素与淀粉分子式中的n值是不确定的,因此,二者不互为同分异构体。此外,由于n可以从几百甚至几千,所以它们的分子量很大,这样的物质叫做高分子。

2、汽油、煤油、甘油和花生油都是油,但物质类别不相同!

[板书]二、糖类、油脂、蛋白质的性质(重点)

[板书]1、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

①糖类的特征反应

[教师]设置问题情境:①为什么可用新制Cu(OH)2检验糖尿病人的尿液中有超常量的葡萄糖?②热水瓶胆镀银和工业制镜,为什么要用到葡萄糖溶液?这是利用了葡萄糖的什么性质?我们又能否在实验室里完成这两个实验呢?

[学生]实验1:完成课本P72:实验3-5的第1个实验,汇报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注意:应向学生介绍新制的氢氧化铜制备方法及实验的成功关键之一:在碱性环境中。)

实验现象:加热时生成红色沉淀(氢氧化亚铜)。

结论:葡萄糖有还原性,能被新制的氢氧化铜氧化。

[教师]演示实验:葡萄糖与银氨溶液反应。

实验现象:有银镜析出。

结论:葡萄糖有还原性,能被银氨溶液氧化。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葡萄糖的结构,推出葡萄糖的特征反应是由其结构中的什么特点决定的。

[学生]小结:由于葡萄糖中含有醛基(-CHO)而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可与弱氧化剂新制氢氧化铜及银氨溶液反应。

②淀粉的特征反应。

[教师]请同学们回忆淀粉有什么特征反应?我们是怎样检验淀粉的?

[学生]根据初中生物所学知识:遇淀粉碘变蓝。

[教师]那是否只要是含碘的物质遇淀粉就会变蓝呢?

[学生]实验3:淀粉(土豆或面包或米饭)分别与碘水溶液、KI溶液的作用。

实验现象:淀粉遇碘水变蓝,而遇KI不变蓝。

结论:碘单质遇淀粉变蓝,可用于二者的相互鉴别。

③蛋白质的特征反应

[教师]实验时,对于一些有腐蚀性的物质我们要小心使用,但是否有同学还是曾因不小心而沾上浓呢?接着皮肤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学生]没有。

[教师]那浓会使含蛋白质的皮肤发生什么变化呢?

[学生]实验4:完成课本P72:实验3-5的第3个实验,汇报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实验现象:鸡皮变黄。

结论:蛋白质遇变黄,可用于鉴别部分蛋白质。(实验时一定要小心使用浓。)

[教师]我们知道,羊毛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那如果我们要鉴别所要买的毛衣是不是羊毛线所织,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呢?

课外家庭实验:腈纶线(或棉线)与羊毛线(或头发)的灼烧对比实验

[板书]2、糖类、油脂、蛋白质的水解反应

[教师]同学们能否解释为什么生香蕉没有熟香蕉甜?解释为什么没有熟透的苹果汁遇碘水变蓝,但熟透的苹果汁能发生银镜反应?

[学生]生水果中含有较多淀粉,而熟水果中含有较多葡萄糖。

[教师]你能否设计实验证明淀粉在稀硫酸的催化作用下最终能水解为葡萄糖,你又如何检验淀粉是否水解完全?

[学生]设计、讨论、交流实验方案。

[教师]完善学生的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在试管1中放入约0.5克淀粉,加入4mL20%的稀硫酸溶液,加热3~ 4分钟。把一部分液体倒入试管2。在试管1中加入碳酸钠溶液至不再产生气泡,再加入新制氢氧化铜,加热至沸腾,观察有无红色沉淀生成。在试管2加入碘水,观察有没有蓝色出现。

[学生]按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实验现象:试管1中有红色沉淀生成。试管2如果水解完全则不变蓝,反之变蓝。

实验结论:淀粉在稀硫酸的催化下才能最终水解为葡萄糖。

(C6H10O5)n+nH2O      nC6H12O6(葡萄糖)

小结:双糖、多糖在稀酸的催化下,最终水解为单糖。

C12H22O11(蔗糖)+H2O      C6H12O6(葡萄糖)+C6H12O6(果糖)

[教师]指导学生从人体消化吸收三种营养物质的原理推导:油脂与蛋白质也能发生水解。油脂水解生成甘油和高级脂肪酸,蛋白质水解生成氨基酸。

[学生]小结此课时学习内容并进行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1.热水瓶胆镀银常用的是

A.    B.葡萄糖    C. 麦芽糖     D. 淀粉

2.把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加入某病人的尿液中,微热时如果观察到红色沉淀,说明该病人的尿液中含有               (    )

   A.食醋         B.白酒         C.食盐         D.葡萄糖

3.关于淀粉与纤维素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因为它们都属于糖,所以都有甜味。

B.因为具有相同的化学式,所以互为同分异构体。

C.因为具有相同的通式,所以性质相同。

D.两者都能水解,最终都生成葡萄糖。

4.下列关于颜色变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淀粉遇KI溶液会变蓝。

B.葡萄糖溶液能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会生成红色的沉淀。

C、发烟在光照后变黄色。

D、氢气燃烧的火焰因玻璃管口含钠元素而呈黄色

5.下列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

A.葡萄糖与果糖    B.蔗糖与麦芽糖

C.淀粉与纤维素    D.丁烷与丙烷

6.目前流行的“南极棉”保暖内衣,是在制作内衣的全棉材料内融入能改善人体微循环的微元生化材料和抗菌、杀菌的材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制作内衣的全棉材料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

 B.因为纤维素易水解,故内衣不能在碱性条件下洗涤

 C.制作内衣的废弃物易造成“白色污染”

 D.制作内衣的材料的主要成分是合成高分子

7.下列实验操作和结论错误的是(    )

A.用新制Cu(OH)2悬浊液可鉴别麦芽糖和蔗糖.

B.用银镜反应可证明蔗糖是否转化为葡萄糖,但不能证明是否完全转化.

C.浓H2SO4可使蔗糖脱水变黑,证明蔗糖是碳水化合物.

D.蔗糖溶液中滴加几滴稀H2SO4,水溶加热几分钟,加入到银氨溶液中,不能发生银镜产生,证明蔗糖不水解.

8.为了鉴别某白色纺织品的成分是蚕丝还是“人造丝”,可选用的方法是(  )

 A.滴加浓HNO3     B.滴加浓硫酸      C.滴加酒精      D.灼烧

9.下列物质中,主要成分不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的是(  )

   A、牛油    B、棉花    C、淀粉      D、蚕丝

10.写一篇关于本地区居民的营养物质的烹饪方式的调查报告,研究如何健康饮食。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