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探究散文的标题内涵与情感意蕴(教案)-文学类阅读-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通用)
2025-10-02 15:29:01 责编:小OO
文档
第二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

07 探究散文的标题内涵与情感意蕴

教学目标

探究散文的标题内涵与情感意蕴

教学重点 难点

掌握探究散文的标题内涵与情感意蕴的思维方法

教学过程

一 考情考向

探究是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发现,有创见,要求学生对材料进行研究、探讨、分析、整合等,进而提出疑问、建议,发表评价等。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对文本自身的探究,对文本人文背景或价值、意义的探究,对文本的独特解读。在散文文本中,设题角度主要有:探究标题内涵、探究情感意蕴。

二 题点必备知识

1. 探究标题内涵

标题是散文的眼睛,对标题的探究,首先要了解标题的特点和作用。标题的特点与作用如下:

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    

①点明时间、地点、环境,创设背景,渲染氛围;②突出散文主题;③起线索作用、设置悬念的作用。

以物件为题    

①作为结构线索,使文章结构严谨;②设置悬念,引发联想;③寄托作者情感,揭示主题,隐含比喻象征义。

以人物为题    

①突出人物形象;②暗示叙事内容;③紧扣中心,突出主题。

以形象特征为题    

①铺开内容,呼应细节;②对比讽刺,强化效果。

以事件为题    

①突出主要事件;②紧扣中心,突出主题。

以问题为题    

设置悬念,引发思考。

探究标题内涵“五角度”

【题型对点】

(2019·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萨丽娃姐姐的春天

艾 平

  萨丽娃姐姐的春天在呼伦贝尔大草原。

  冰雪将茫茫草原覆盖,仿佛一片亿万年的大水晶,解析了太阳的光谱,遍地熠熠生辉。这就是草原的春天,明亮,寒冷,空旷。呼伦贝尔草原不知“清明时节雨纷纷”“烟花三月下扬州”为何物,沉寂始于十月、十一月,延至次年的五月,直到了六月才肯葳蕤。

  呼伦贝尔在北纬53度到北纬47度之间,几近冻土带,一年只有不足一百天的无霜期,春、夏、秋三个季节便挤在这一百天里奔跑,每一种植物都是百米冲刺的运动员,奔跑着发芽,奔跑着开花,奔跑着打籽,奔跑着完成生命基因的使命。你若细看草原上的那些芍药、萱草、百合、野玫瑰,就会发现它们都比内地的同类开得弱小、开得简单;那些毛发一样附在原野上的草类,更是生得低矮硕壮,因为它们没有时间拔高,必须快快成熟。乍暖还寒,草色遥看近却无,呼伦贝尔的春天在残雪中闪出,莞尔一笑,转瞬即逝。一夜南风,醒来时百草猛然长高了半尺,草原焕然碧透千里,如深深的海洋,波动在阳光下,泛起绸缎般的华丽。花朵们忙了一夜,终于捯饬一新,佩戴着天上的彩霞和地上的雨露,跟着绿浪摇摆曼舞。游人醉入花丛,欢喜得忘乎所以,浪漫地比照远方的场景,直把这草原夏日叫作草原的春天。他们不曾体验,因此不懂,草原的春天是一场望眼欲穿的期盼,而最终让你看到的却永远是结尾的那一瞬。

  萨丽娃姐姐和大地一起记忆着春天。

  草原的春天是妇女们含辛茹苦的季节。萨丽娃看见老祖母蹒跚在纷扬的春雪中,靴子艰难地从冰泥里拔出来,又踩下去,湿漉漉的蒙古袍大襟冻成硬邦邦的冰片,在冷风中咔咔作响;她看见太阳的手指伸过来,轻轻地梳拢老祖母的银发,落在那只暗红的珊瑚耳环上,老祖母汗水淋漓的脸颊,布满了岁月的光芒。小羊羔总是走在大野芳菲之前,一个接一个降生在冰碴密布的草地上,像洁白的云朵一样缭绕着老祖母“咩……咩……”嚷着饥饿。

  百代千年,游牧人家在春季里寻找朝阳的地方接羔,一辈辈把长生天的教诲变成了不可更改的习惯,留在了老祖母的银发上。长生天不是传说之中的老天爷,是万物生存的法则,是必须敬畏的大自然。四月接羔,羊羔吃着母乳等待青草,青草和它们的乳牙一起长出来,它们开始奔跑,从此变成了原野的孩子,栉风沐雨,爬冰卧雪,生命就这样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老祖母的腰是在春天累弯的,老祖母的劝奶歌是在春天里传给萨丽娃姐姐的。

  “陶爱格……陶爱格……你的孩子在哭泣,你这当母亲的给它吃奶吧……”老祖母的劝奶歌升起来,回响环绕,哀婉之中,天空附以和声,母体般的温暖笼罩草原,万物生灵的母性开始苏醒。母羊含泪站起身来,羊羔纷纷跪乳。饱食的羊羔肆意喧闹嬉戏,洁白的云朵在阳光里打滚儿,然后撒开四蹄奔跑,进入季节的深处。

  每年十月之后,老祖母把种公羊放进母羊群,母羊怀胎六个月,到次年四月或者五月分娩,完成一个春天的轮回。那前一年的接下的羊羔,由于仅仅吃过一个夏天的青草,骨头还未坚硬,头上卷曲的绒毛里才露出细小的犄角。老祖母仍然叫它们羔子,风雪夜里把它们放进蒙古包庇护,为了它们暖和,半夜起来给炉子加牛粪。萨丽娃姐姐依偎在老祖母的怀里说,好像羔子是你的亲孙女。

  后来,萨丽娃姐姐戴着老祖母的红珊瑚耳环离开了家。因为城里的暖气和热水,因为城里的漂亮和时尚。城里的楼房虽然很舒适,可那是租来的,不是家。萨丽娃姐姐思念阿妈的奶茶、阿爸的手把肉,好想好想骑上骏马变成草原的风,好想好想放开嗓子变成蒙古包前奔流的河。萨丽娃姐姐总觉得老祖母的红珊瑚耳环会说话,一天天在她耳边说个不停,只是那些古老的话,就像飞来飞去的鸟,有点听不懂,想留也留不下。

  萨丽娃姐姐终于回到了日夜思念的故乡。

  枕着幽幽的草香,她看见了逝去已久的老祖母,听清了老祖母在她耳边说的话———河冰不开,天鹅不来;骏马绕不过暴风雪,大雁甩不掉自己的影子……冬长夏短,谁也逆不过长生天的规矩……

  萨丽娃姐姐站在草原的春天里,伸出一双手,这手洁白细腻;她轻轻托出一只小羊羔,把母羊脱落的子宫慢慢送回腹腔内,这双手浸染上羊水和血液,开始在寒风中皴裂,慢慢地,长生天的怀抱里回来了一个顺其自然劳作的人;当这双手终于被牛奶和油脂润透,不再畏惧风霜雨雪的时候,萨丽娃姐姐的牧场已经远近闻名。她出售的羊,是实实在在吃过三次夏牧草、长了六个牙的肥腴的羊。萨丽娃姐姐有了自己的广告词——养最有品质的羊。

  人们看见她家的牧场上盖起了铝合金的接羔棚圈,看到她家蒙古包后面停放着现代化的打草机,看到她家草场的高坡上安装着一排排太阳能蓄电池。萨丽娃姐姐的故事像珍珠那般滚动在草原上,人们传说着她那有品质的羊卖出了好价钱。当家家户户都像萨丽娃姐姐那样牧养有品质的羊,萨丽娃姐姐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她终于把草原的春天从二月找了回来。

  春天依然晚晚地来,快快地走,却把希望和富足留在了呼伦贝尔草原上。萨丽娃姐姐唱的劝奶歌是老祖母在春天里传下来的,草原人那如云的羊群和飞驰的骏马是春天赐予的。萨丽娃姐姐懂得这一点,在这个古老而崭新的时代里成为聪明智慧的人。

  萨丽娃姐姐的春天在呼伦贝尔草原上。

(选自2016年4月1日《文汇报》,有删改)

【对点考题】文章的标题(《萨丽娃姐姐的春天》)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6分)

【答案】呼伦贝尔草原大自然的春天;羊羔生长期的春天;萨丽娃事业的春天;以萨丽娃为代表的新一代牧民未来生活的春天。

思维流程(详见课件)

2. 探究情感意蕴

题点必备知识

高考所选散文往往意蕴丰富,这意蕴有社会的、政治的、道德的意义,有现实的、历史的意义,有民族心理的、人文精神的意义,也有心理的、情感的、审美的意义。其深刻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往往是命题者关注的命题点,要求学生善于选择审视角度,善于进行层面切割,实现多元化鉴赏和品读文学作品的目的。情感意蕴类题的命题切入角度具体如下:

命题角度    具体阐释

人物形象    要对人物及人物群体(包括动物形象)所体现出来的道德品质、精神特质、民族性格、人性内涵等进行深入分析。

细节局部    通过散文的细节、局部描写,分析蕴含的民族精神、人性精神、人生态度等。

环境氛围    通过散文的环境描写,赏析自然景象中蕴含的人生哲理、精神象征,理解对自然的尊重、敬畏。

语言表达    通过散文中的语言描写或画龙点睛的议论性语言,赏析其深刻内涵、思想意义,以达到对他人的理解尊重、对自我的反思审视等目的。

主题情感    把握文本的主题(上述几个方面都离不开文本主题),有时还有民族情感、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人性认识、人文精神等。

时代背景    分析文本的时代意义。

备考关键能力

“分角度”+“分层面”,探究情感意蕴

1.要掌握作品“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内涵

(1)不同角度指从不同视角对文本进行多侧面的考查。

(2)不同层面就是要求对文本作出深浅度不同的认知解读,一般可从情感、哲学和审美三个层面分析。

2.要善于选择审视角度和进行层面切割

(1)善于选择审视角度。

对一篇散文,我们可从社会、政治、教育、个体人格成长与形成等角度,来发掘其深层的意蕴。这要求我们选择那些与文本关联较紧密的角度作为视点。

确定审视角度较好的办法是假设自己具有多重身份,分别以各种不同的身份对文本进行审视。

(2)善于进行层面切割。 

【题型对点】

[例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火熜暖心

宣迪淼

家乡有句古话:手捧六谷(玉米)棒,脚下一火熜,赛过活神仙。

烘火熜是绍兴一带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名儿,是农耕社会冬天里不可或缺的宝贝,几乎家家户户都人手一个火熜,用于取暖。

火熜是个土名,它的书名叫火炉,主要包括手炉和脚炉。《红楼梦》第九回曾写到,宝玉入学堂就学,袭人细心地给宝玉准备了火炉,并叮嘱道:“脚炉手炉的炭也交出去了,你可着他们添。”

火熜按制作的材料不同可分为篾火熜、铜火熜、洋铁火熜三类,其形状也繁多,有八角形、圆形、方形、腰形、花篮形、南瓜形等,其中使用铜火熜最为普遍。

铜火熜一般都用黄铜、紫铜制成,也有少数是白铜的。通常中间是一个薄薄的圆形桶体,下端铆接着较厚的底部,上面是一个可以脱卸的盖子,装有半圆形的提柄。让人印象最深刻的通常是它的散热区——火熜盖,贵重的火熜盖以镂空的技法制作而成,雕刻的艺术形象常有喜鹊绕梅、五蝠捧寿、梅兰竹菊等美丽纹形,跟熜身用浮雕的工艺绘成的人物山水、福禄寿喜、花鸟虫鱼等花纹映衬,相得益彰,可谓艺术和实用价值完美结合。

孩提时,我的曾祖母常随身带一个圆形的铜火熜,上面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无数黄豆那么大的小孔,我一直纳闷到底有多少个孔呢?可一直不敢凑上脸去数,因为曾祖母曾神秘地对我说,如果小孩去数小孔的数目,他的脸上就会长出与小孔同等数量的麻子。现在自然明白,曾祖母怕我受烫才是事理的内核。

篾火熜在家乡产毛竹的山区用得比较普遍,山里人家有一则谜语:祝(竹)家的囡,姚(窑)家配,像篮不拎菜,当中焐焦灰——谜底就是火熜。民谚喻物理,这个谜语清楚地说明了篾火熜的结构组成:内胎是经过民间缸窑煅烧而成陶土制的钵,外包篾片篾丝编打的篾壳,篾壳构图很漂亮,好似一只花篮,身上再插入一束如茶壶柄的竹把手,俗称为提柄。

火熜最主要的功用是取暖。南宋范成大有诗云“为问灞桥风雪里,何如田舍火炉头”,他对平常田舍人家的炉火暖身的光景由衷地羡慕。

三九腊月,古时的士人们也遍用火熜,除了在家拥炉而读、衙门办公使用,在出门访友,乘车坐轿时经常也带上一个烧得旺旺的火熜。北宋苏门四学士之一张耒描摹初冬官府诗说:“昨夜新霜满玉阶,初冬处处火炉开。中官逐院传宣赐,南国诸侯进橘来。”初冬一来,他与同僚获旨用上了火炉,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元人张翥有词:“水远天低。雪意垂垂。火炉头、煨芋燃萁。”词里道出了火熜的另一个功用是可以烘烤、煨烤年糕、六谷(玉米)、芋艿和番薯等,边取暖边亲手烘烤些五谷杂粮,若是再温一壶土酒,又不担心酒驾,自由自在喝几口,倒也惬意。

冰心在《我的童年》一文中回忆:“年轻的母亲穿着沿着阔边的衣裤,坐在一张有床架和帐楣的床边上,脚下还摆着一个脚炉。”有情人追忆似水年华,心音切切。回想起我的童年时代,下雪天起床,准能看见外屋摆放着一个火熜,火熜盖上,烘着我的棉裤棉鞋,母亲在旁小心守着,真是母爱挚挚。再想起我儿子出生后,岳母找过来的第一件护儿物竟是火熜,她递给我们的话语大意是,火熜在屋檐外火红的,吉利,还能为外孙烘尿布,老办法可接地气哩。

火熜火红火红,里面燃的是母爱,让人刻骨铭心。

红烛红窗红装束,新房新户新人来。家乡人至今还保留着一个习俗:每逢女儿出嫁,娘家都得陪嫁一个火熜,而且要把火生得旺旺的,由女儿带到夫家,娘家人还须在火熜里点一支烟拿回家中,祈愿双方都红红火火的。对于家乡的民风民俗来说,延续香火是火熜的象征寓意。

烘火熜有温度,有气氛,有香味,有意蕴,暖心。

(有删改)

【对点考题】结合全文,理解题目《火熜暖心》包含的多层意蕴。(6分)

【答案】①火熜暖身,曾经是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取暖工具。

②火熜暖心,体现了亲人之间的浓浓爱意。

③火熜还是乡情、民风民俗的寄托,寄寓了智慧勤劳、红红火火等美好情感。

思维流程

第一步,审读题干,分析答题方向

题干的“理解”“多层意蕴”等字眼,说明本题是一道概括文本意蕴题,要结合文本,分析标题的浅层意蕴和深层意蕴。

第二步,层面切割,探究情感意蕴

浅层意蕴:“在那物质匮乏的时光里,家里可以没有鱼,没有肉,没有温暖的棉衣,但绝不可能没有火熜,火熜是昔日广泛流行的取暖用具”,可见题目包含的第一层意蕴是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火熜可以暖身。

深层意蕴:曾祖母怕“我”被火熜烫着,母亲在火熜上烘“我”的棉裤棉鞋,岳母给“我”儿子送来火熜作为护儿物。由此可见题目的第二层意蕴是火熜上承载着亲人之爱。

家乡人有陪嫁火熜的习俗,祈愿双方都红红火火的。对于家乡的民风民俗来说,延续香火是火熜的象征寓意。这就是题目的第三层意蕴。

强化巩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

床单上的天空和草地

肖复兴

曾经读过一篇文章,介绍二战期间一位美术老师和她学生的一桩往事。这位老师和她的学生都是犹太人,当时住在布拉格,德军入侵后,将他们一起带到集中营关押,每人携带的行李有重量。可是,这位老师宁肯取出自己的一些衣物,也不忘把一个厚厚的床单塞进行李箱。而且,她把床单染成了浓浓的绿色。即使被关押进集中营,她还要坚持为孩子们上课;课余,她还要像以往一样教孩子们排戏演戏。这个染成绿色的床单,就是戏中的布景,是戏中的天空或草地,孩子们就在这绿色的床单前扮演各种可爱的角色。

这则真实的故事,让我难忘。想起我的儿时,孩子们天生都是爱演戏的吧,在我居住的大院里,我们一群孩子也曾经在放假的时候乐不可支地排戏演戏,我们也曾经拥有过戏中出现的床单。只不过,我们是把床单挂在两株高大的丁香树之间,当作演出舞台上的幕布。我,包括所有的孩子,即使那些比我年纪大的大哥哥大姐姐,没有一个人,将床单想象成戏中出现的天空和草地。床单,都是我们从家里偷偷拿出来的,各家的床单上的图案不尽相同,但没有一个床单上印有天空和草地,即使真的印上了天空和草地,以我们那时的认知水平,也不会想象得到,它会是戏中的天空和草地,我们只是把床单当作虚拟舞台上的幕布。

现在看来,虚拟和想象,是有距离的。这距离,到底在哪里呢?读完那则真实的故事,我常会惭愧儿时的见识浅陋,当时只是觉得演戏好玩,不会往深里想。都说少年不知愁滋味,其实,那只是指在岁月静好日子里长大的孩子而已。在战争期间,那些从布拉格被驱赶进集中营的孩子,绝对不是一样的心理和生存状态。同样演戏,我们是在和平的年代,四周没有刺刀和炮火;他们却时时刻刻都有被送进奥斯维辛的焚尸炉里的危险呀(事实上,这其中很多孩子和他们的这位老师,后来就是被送进奥斯维辛的焚尸炉死亡的)!同样是演戏,我们是觉得好玩;而他们却是通过演戏,在生命危急时刻燃起最后一点希望。

这一点,正是这位可敬的女老师的心愿。在那些个日日煎熬时时有被送进奥斯维辛的危险之际,正是这位女老师这样单纯美好而坚定的心愿,才会驱使她每晚带着这些孩子爬到楼顶的阁楼上排戏演戏。她会和孩子们一起把那个染成绿色的床单挂起来,或铺在地上。床单就是天空和草地了,缀满星星,开满鲜花。黑暗中的绿色,燃烧起绿色的火苗,让孩子对这个残破的世界,对渺茫的未来,还抱有一线希望。这位女老师,还带着孩子们在那里画画,然后,趴在窗前,看窗外的夜空和远方——那可不是我们现在说得泛滥而时髦的“诗和远方”,是在战争的苦难中升腾起的对未来并未泯灭的最后一点希望。

每一次想到这里的时候,我都会为这位女老师和这些孩子们而感动。我也曾经是一个老师,我会想,如果我面临这位女老师的处境,在被关进集中营之前的匆忙之中,我会想起把家里的床单染成绿色,让床单成为天空和草地,塞进行李箱里吗?在凛凛的刺刀之下,在狰狞的炮火之中,在沉重的压力面前,在临行的慌乱之中,我还能有这样一份到那里之后要带孩子们排戏演戏的心思吗?真的,很惭愧,我恐怕做不到。

在读罗兰·巴特的《文之悦》一书时,读到其中“梦”的一节,看到他写道:“梦是一个未开化的逸事,由完全开化的感觉构织而成。”不知为什么,我再一次想到这位女老师和她的学生们。我忽然想到,那个被染成绿色的床单,其实就是他们的梦啊,这位女老师在心中先有了这样一个“完全开化的感觉”,先织就了这个梦,然后再把这个梦传递给她的学生们,让这个梦在孩子们的心里一起升腾起来,让这样的梦不仅成了一则逸事,更成为感动我们的一个传奇。

包括女老师和孩子们一起排戏演戏在内的一切艺术,其实,都是人类之梦。这个梦,即使再单薄,再弱小,再缥缈,却可以帮助我们抗争世界的战争等一切灾难,平衡生活的不公等一切痛苦,让我们对这个世界,对我们的生活,抱有可以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气。

所以,他们可以将床单变成天空和草地。而我们童年的床单,只是演戏时的幕布。

在回忆中,我们的床单,还是床单;而他们的床单,已经成为一种梦境。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虚拟和想象,是有距离的”这句话表现了“我”和女教师在思想认识上的差距,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女教师的赞美之情。

B.文章最后一段总结上文,将“我们”童年时的床单和女教师的床单进行了对比,引起读者的思考,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C.“我们的床单,还是床单”包含着“我”深深的遗憾和无奈,“我”和伙伴们身处和平时代,无须在演戏上寄寓更多的期待。

D.女教师和孩子们将床单变成天空和草地,他们热爱艺术,艺术之梦可以给予他们信心和勇气,让他们敢于面对残酷的现实。

【答案】C 

【解析】 “无奈”表述不正确,这句话包含着一些遗憾,但没有深深的无奈。“无须在演戏上寄寓更多的期待”说法欠妥,演戏寄寓期待,跟时代和平与否没有必然关联。

2.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首段紧扣标题展开叙事,讲述了女教师和绿色床单的故事,其中“宁肯”和“也不忘”两词表现了女教师在艰难的环境中带绿色床单的坚决态度。

B.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了绿色床单带来的美好——“缀满星星,开满鲜花”;同时又将床单比作绿色的火苗,形象地表现了床单给人带来希望。

C,文中第五段画线部分,运用了排比修辞,渲染了女教师在二战时所面临的艰难处境;同时运用设问修辞,质疑自己,强调了“我”的惭愧与怯懦。

D.作者认为女教师领着孩子们所看到的“夜空和远方”同当今人们所说的“诗和远方”内涵有所不同,前者蕴含着苦难中对光明、和平的渴望。

【答案】C 

【解析】 “强调了‘我’的惭愧与怯懦”分析错误,此内容是要突出表现女教师,而并非强调“我”。

3.请简要分析文章为什么多次提及“我”儿时和小朋友们排戏演戏时用的床单。(4分)

【答案】①文章将“我”儿时和小朋友们排戏演戏时用的床单同女教师的床单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我”认识的肤浅,更加突出了女教师坚定的精神品质和对未来的热切希望;②也在对比中表现了和平年代的幸福和战争年代的残酷,丰富了文章的内容,突显了文章主题。

4.(探究标题内涵题)本文为什么以《床单上的天空和草地》为标题?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案】①标题既指女教师将床单染成绿色,在排戏演戏中将床单想象成天空和草地,概括了本文的主要情节,同时富有象征意义,喻指在生命危急时刻对未来的希望。②“床单上的天空和草地”是文章的抒情载体,文章围绕这—点展开。③“床单上的天空和草地”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道具,承载着女教师对孩子们深切的关怀和爱,展现了女教师坚韧、乐观向上、传递希望的形象,也表现了“我”的感动及敬仰之情。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